折弯机下模开口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7236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折弯机下模开口调整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方案涉及一种下模,尤其涉及一种折弯机下模。



背景技术:

数控折弯机是金属板材加工的关键设备,在折弯机所有功能部件中对折弯精度和折弯效率影响最突出的是更换折弯机下模,尤其是在多品种、小批量折弯生产中,提高换模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为实现对不同厚度板料的折弯操作,折弯机下模开口大小要随板厚增大而增大,传统的解决方案是如图1所示:折弯机下模座3安装在折弯机工作台2上,导轨固定板4通过螺钉固定于下模座3上面,折弯机下模5骑跨在导轨固定板4上面。当加工板料厚度发生变化时,通过旋转星形把手1进而推动下模座3移动,实现折弯机下模5槽口的更换;当所需折弯机下模开口处于侧面或不在存在于本模具时,需旋转或更换折弯机下模5。这种换模装置需专业人员参与并调整上,下模对中,当遇到质量非常大的模具时,还需要借助起重设备操作,用时长,效率低并且危险。

综上所述,研发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换模效率高的折弯机下模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方案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下模。

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折弯机下模开口调整装置,它包括设置于折弯机工作台上两侧星形把手之间的底座,在底座上设置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设置有台阶面用于固定设置顶块,在底座和第一支架之间以及底座和第二支架之间均设置有导向机构、锁紧机构和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导向机构的导向下相对移动。

锁紧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架和底座之间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架和底座之间的若干并列布置的楔块组;每个楔块组包括第一楔块、第二楔块和第三楔块;不同楔块组中的第二楔块通过联接板连接在一起。第一楔块、第二楔块以及第三楔块的斜面均竖向布置,第二楔块为双斜面楔块且其两斜面分布于前后两个相对的面上且倾斜方向相反,第二楔块第一斜面与第三楔块斜面滑动配合,第二楔块的第二斜面与第一楔块的斜面配合实现自锁。

在第一支架和底座之间设置的楔块组包括第一楔块、第二楔块和第三楔块,第一楔块嵌入固定在底座中且其斜面与第二楔块接触,第三楔块嵌入固定在第一支架中,第三楔块和第二楔块斜面相对。

在联接板上并列布置有若干矩形孔,第二楔块的第二斜面穿过矩形孔与第一楔块斜面滑动配合;第三楔块设置于支架型槽中并相对固定,支架型槽分别竖向并列布置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侧面。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顶面垂向分布有若干支架顶部通孔,螺钉穿过支架顶部通孔以及顶块上的顶块沉头孔与第三楔块固定连接。

第一楔块斜面与第二楔块第二斜面斜度要一致,第二楔块第一斜面与第三楔块斜面斜度要一致,保证若干第二斜块相对第一楔块、第三楔块相对滑动时顶块具有一定的直线度。

锁紧机构包含若干第一楔块,第一楔块斜面与第二楔块第二斜面斜度一致且其斜度小于其自锁角,第一楔块设置于若干底座型槽中且相对固定,底座型槽并列竖向布置于底座水平贯通槽两侧面;第一楔块斜面与第二楔块第二斜面相配合且两斜面斜度一致。当采用该下模进行折弯操作时,顶块所受折弯力将进行传递并分解,当力传递至第一楔块与第二楔块之间时,由于第一楔块斜面和第二楔块第二斜面倾斜角度小于其自锁角,所以第二楔块与第一楔块自锁,整个装置锁紧;当力传递至第二楔块与第三楔块之间时,此时第二楔块具有向减速器方向运动的趋势,由于第二楔块是双斜面楔块且第二楔块两倾斜面倾斜方向相反,通过第一楔块斜面与第二楔块第二斜面配合能阻止第二楔块运动,所以整个装置被锁紧。

导向机构包括竖向开设有水平贯通槽的底座,水平贯通槽内设置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底面竖向开设有若干与导向键适配的凹槽,在底座上的水平贯通槽底面开设有与凹槽一一对应的矩形槽,在矩形槽中设置有导向键,矩形槽与导向键适配,导向键通过螺钉与底座固定。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对应设置有若干导向孔,在导向孔中设置有与之滑配的导向柱、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设置有弹簧,弹簧套装在导向柱外面,实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导向柱的导向下移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侧面开设有若干并列布置的导向沉头孔且与支架型槽交错布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的导向沉头孔中设有套装在导向柱上的弹簧,导向柱端部制作成球面,导向柱穿过导向沉头孔沿轴向窜动时,导向柱的球面可与第二楔块的第一斜面滑动配合,保证整个机构正常工作。

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两端部设置有板、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以及导向键共同作用防止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沿底座的水平贯通槽方向窜动,保证整个装置的精度。

在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底座上的轴承座,在轴承座中设置有轴承,在轴承座上设置有轴承盖。固定安装在轴承座上的减速器和伺服电机;所述驱动机构还包含有推块。在联接板的端部设置有端部矩形孔,端部矩形孔与矩形孔并列布置,在端部矩形孔中对应设置有推块,端部矩形孔长宽尺寸略大于推块截面长宽尺寸。在推块上设置有丝母安装孔,在丝母安装孔中设置有丝母,丝母通过螺钉与推块固定连接,丝母与丝杠适配;丝杠穿过丝母19和轴承并与减速器的输出轴连接;减速器与伺服电机连接。

螺钉穿过挡板中间孔并固定于丝杠细端部,通过轴承和挡板共同作用防止丝杠轴向串动。

在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微调机构。

所述微调机构包含有顶丝和微调螺母。顶丝设置在第一螺纹孔中,第一螺纹孔位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侧面上部,顶丝穿过第一螺纹孔后顶持在顶块上。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下模比传统折弯机下模意义更大,此下模开口能够实现无级调整,更容易得到比较适合的开口。

2、由于本装置采用伺服电机驱动,折弯机下模开口可精确调整。

3、本装置中设置有安全锁紧机构,可承载非常大的折弯力分力。

4、本装置中开设有微调机构,可对顶块直线度进行微调,可有效提高制件的直线度精度。

5、本装置采用简单机构组合而成,结构简单,更换零件方便,价格低,适用性广。

因此本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结构简单,可靠性增加,经济实用性好,而且更加人性化,使操作更加简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图1是传统折弯机下模示意图;图2是本开口可调式折弯机数控下模示意图;图3是折弯机下模开口调整装置主视图;图4是图3中缩紧机构放大视图;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图6是图3的b-b剖视图;图7是图3的c-c剖视图;图8是图3的d-d剖视图。图9是图3中右端部驱动机构放大图。图10是顶丝和微调螺母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中:1-星形把手,2-折弯机工作台,3-下模座,4-导轨固定板,5-折弯机下模,6-板,7-第一盖板,8-第一支架,9-顶块,10-油杯,11-微调机构,12-顶丝,13-微调螺母,14-弹簧,15-联接板,16-锁紧机构,17-第一楔块,18-第二盖板,19-丝母,20-轴承座,21-驱动机构,22-减速器,23-螺钉,24-挡板,25-伺服电机,26-推块,27-丝杠,28-第二支架,29-第二楔块,30-开口调整机构,31-第三楔块,32-导向柱,33-底座,34-螺钉,35-导向键,36-螺钉,37-轴承,38-轴承盖,39-螺钉,40-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一种折弯机下模开口调整装置,它包括设置于折弯机工作台上两侧星形把手之间的底座,在底座33上设置有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在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上设置有台阶面用于固定设置顶块9,在底座33和第一支架8之间以及底座33和第二支架28之间均设置有导向机构、锁紧机构16和驱动机构21,驱动机构21驱动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在导向机构的导向下相对移动。

锁紧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架8和底座33之间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架28和底座33之间的若干并列布置的楔块组;每个楔块组包括第一楔块17、第二楔块29和第三楔块31;不同楔块组中的第二楔块29通过联接板15连接在一起。如图5、图7所示,第一楔块17、第二楔块29以及第三楔块31的斜面均竖向布置,第二楔块29为双斜面楔块且其两斜面分布于前后两个相对的面上且倾斜方向相反,第二楔块29第一斜面与第三楔块31斜面滑动配合,第二楔块29的第二斜面与第一楔块17的斜面配合实现自锁。

在第一支架8和底座33之间设置的楔块组包括第一楔块17、第二楔块29和第三楔块31,第一楔块17嵌入固定在底座33中且其斜面与第二楔块29接触,第三楔块31嵌入固定在第一支架8中,第三楔块31和第二楔块29斜面相对。

在第二支架28和底座33之间设置的楔块组包括第一楔块17、第二楔块29和第三楔块31,第一楔块17嵌入固定在底座33中且其斜面与第二楔块29接触,第三楔块31嵌入固定在第二支架28中,第三楔块31和第二楔块29斜面相对。

如图5、图7所示,在联接板15上并列布置有若干矩形孔,第二楔块29的第二斜面穿过矩形孔与第一楔块17斜面滑动配合;第三楔块31设置于支架型槽中并相对固定,支架型槽分别竖向并列布置于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侧面。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顶面垂向分布有若干支架顶部通孔,螺钉34穿过支架顶部通孔以及顶块9上的顶块沉头孔与第三楔块31固定连接。

第一楔块17斜面与第二楔块29第二斜面斜度要一致,第二楔块29第一斜面与第三楔块31斜面斜度要一致,保证若干第二斜块29相对第一楔块17、第三楔块31相对滑动时顶块9具有一定的直线度。

如图4所示,锁紧机构16包含若干第一楔块17,第一楔块17斜面与第二楔块29第二斜面斜度一致且其斜度小于其自锁角,第一楔块17设置于若干底座型槽中且相对固定,底座型槽并列竖向布置于底座33水平贯通槽两侧面;第一楔块17斜面与第二楔块29第二斜面相配合且两斜面斜度一致。当采用该下模进行折弯操作时,顶块9所受折弯力将进行传递并分解,当力传递至第一楔块17与第二楔块29之间时,由于第一楔块17斜面和第二楔块29第二斜面倾斜角度小于其自锁角,所以第二楔块29与第一楔块17自锁,整个装置锁紧;当力传递至第二楔块29与第三楔块31之间时,此时第二楔块29具有向减速器22方向运动的趋势,由于第二楔块29是双斜面楔块且第二楔块29两倾斜面倾斜方向相反,通过第一楔块17斜面与第二楔块29第二斜面配合能阻止第二楔块29运动,所以整个装置被锁紧。

如图4所示,导向机构包括竖向开设有水平贯通槽的底座33,水平贯通槽内设置有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底面竖向开设有若干与导向键35适配的凹槽,在底座33上的水平贯通槽底面开设有与凹槽一一对应的矩形槽,在矩形槽中设置有导向键35,矩形槽与导向键35适配,导向键35通过螺钉36与底座33固定。在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上对应设置有若干导向孔,在导向孔中设置有与之滑配的导向柱32、在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之间设置有弹簧14,弹簧14套装在导向柱外面,实现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在导向柱32的导向下移动。如图6所示,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侧面开设有若干并列布置的导向沉头孔且与支架型槽交错布置,在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之间的导向沉头孔中设有套装在导向柱32上的弹簧14,导向柱32端部制作成球面,导向柱32穿过导向沉头孔沿轴向窜动时,导向柱32的球面可与第二楔块29第一斜面滑动配合,保证整个机构正常工作。

如图3所示,在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两端部设置有板6、第一盖板7和第二盖板18,第一盖板7、第二盖板18以及导向键35共同作用防止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沿底座33水平贯通槽方向窜动,保证整个装置的精度。

如图3所示,在所述底座33上还设置有驱动机构21。如图2、图9所示,驱动机构21包括设置于底座端部的轴承座20,在轴承座20中设置有轴承37,在轴承座20上设置有轴承盖38。固定安装在轴承座20上的减速器22和伺服电机25;如图8所示,所述驱动机构21还包含有推块26。在联接板15的端部设置有端部矩形孔,端部矩形孔与矩形孔并列布置,在端部矩形孔中对应设置有推块26,端部矩形孔长宽尺寸略大于推块截面长宽尺寸。在推块26上设置有丝母安装孔,在丝母安装孔中设置有丝母19,丝母19通过螺钉40与推块26固定连接,丝母19与丝杠27适配;丝杠27穿过丝母19和轴承37并与减速器22的输出轴连接;减速器与伺服电机连接。

如图3所示,螺钉23穿过挡板24中间孔并固定于丝杠27细端部,通过轴承37和挡板24共同作用防止丝杠27轴向串动。

如图3所示,在所述底座33上还设置有微调机构11。

如图7、图10所示,所述微调机构11包含有顶丝12和微调螺母13。顶丝12设置在第一螺纹孔中,第一螺纹孔位于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侧面上部,顶丝穿过第一螺纹孔后顶持在顶块9上。当所有顶块9装配完毕后,可对顶块9直线度进行微调,调整完毕后,采用微调螺母13将其锁紧。在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侧面上部设置有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分别交错布置。油杯10装设于第二螺纹孔中,可对整个装置进行润滑。

当本下模开口需要变小时,驱动机构21中伺服电机25正转,通过减速器22带动丝杠27旋转,推动推块26向远离减速器22方向运动,推块26带动联接板15、第二楔块29联动,第二楔块29与第一楔块17、第三楔块31滑动配合,第一楔块17与底座33相对固定,第三楔块31与第一支架8,第二支架28相对固定,且第一盖板7、第二盖板18以及导向键35共同作用阻止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沿底座33水平贯通槽方向串动,所以第一支架8和第二支架28只能带动顶块9相向运动,开口变小;此时,可采用顶丝12对顶块9直线度进行微调,调整完毕后,采用微调螺母13备紧。

当该下模进行折弯操作时,顶块9所受折弯力将进行分解并传递,当力传递至第一楔块17与第二楔块29之间时,由于第一楔块17斜面和第二楔块29第二斜面倾斜角度小于其自锁角,所以第二楔块29与第一楔块17自锁,整个装置锁紧;当力传递至第二楔块29与第三楔块31之间时,此时第二楔块29具有向减速器22方向运动的趋势,由于第二楔块29是双斜面楔块且第二楔块29两倾斜面倾斜方向相反,通过第一楔块17与第二楔块29配合能阻止第二楔块29运动,所以整个装置被锁紧。

当本装置开口需要变大时,驱动机构21中伺服电机25反向旋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