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加热冷却的模具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987699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可加热冷却的模具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加热冷却的模具装置,属于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大量产品都是通过模具锻压或者铸造出来,在物件的锻压或锻造过程中,对物件和模具的温度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在锻压物件时,模具温度过低时,加工产品内分子活性减弱,从而分子间的结合不紧密,在产品锻压或者铸造,不仅容易使模具碎裂破损,而且容易产出次品。模具温度过低也有可能造成锻压物件的不良,造成浪费。因此需要在锻压物件前将模具进行预热,以满足生产需要;同时,模具如果长时间处于较热的状态下,模具容易在持续高热下而热变形,导致损坏模具。因此,在锻压或锻造产品时,需要对模具进行升温,停止工作时需要对模具进行降温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加热冷却的模具装置,以便能够针对模具进行预热,也方便针对模具进行冷却,从而改善模具的使用效果。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可加热冷却的模具装置,包括下模固定板和上模固定板,上模固定板设置在下模固定板上方位置,其中,下模固定板中间位置设置有凹模;凹模内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加热棒腔,加热棒腔内均设置有加热棒;凹模内下部设置有供气管;加热棒腔之间设置有加热腔、左冷却腔和右冷却腔,左冷却腔和右冷却腔底部均与供气管相连接,左冷却腔和右冷却腔顶部均设置有回气管分别与设置在下模固定板内的左冷风机和右冷风机的进口相连接;左冷风机和右冷风机的出口上连接有倒T型送气管,倒T型送气管的上端口与供气管相连接;上模固定板下边设置有上模连接板,上模连接板下边设置有凸模;上模连接板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热风机和冷风机,热风机和冷风机上分别连接有F型热风管和F形冷风管;F型热风管和F形冷风管的出风口均设置在凸模中。
[0006]进一步地,下模固定板左侧面设置有电源接口,电源接口上设置有导线分别与加热棒和设置在加热腔内的加热电阻丝相连接。
[0007]进一步地,凹模左侧设置有L型的左固定滑块,左固定滑块水平面上设置有左下固定螺栓,左固定滑块垂直面上设置有左上固定螺栓;凹模右侧设置有L型的右固定滑块,右固定滑块水平面上设置有右下固定螺栓,右固定滑块垂直面上设置有右上固定螺栓。
[0008]进一步地,上模固定板左侧设置有左上连接螺栓,上模固定板右侧设置有右上连接螺栓。
[0009]该装置中,先将上模固定板用左上连接螺栓和右上连接螺栓固定在液压机液压柱上;拧紧左下固定螺栓和左上固定螺栓固定凹模的左侧,拧紧右下固定螺栓和右上固定螺栓固定凹模的右侧;电源接口接通电源,给加热棒和加热电阻丝通电,加热棒和加热电阻丝产生热量,使得加热棒腔和加热腔温度升高,从而给凹模预热。将热风机接通电源,热风机产生热风,热风通过热风管给凸模进行升温预热。在液压机的作用下对物件进行锻压,锻压结束后,要对模具进行冷却。将冷风机接通电源,热风机切断电源,冷风机产生冷风,冷风通过F型冷风管给凸模进行降温。将电源接口断电,将左冷风机和右冷风机接通电源,左冷风机和右冷风机产生冷风,冷风从倒T型送气管进入供气管,再由供气管进入左冷却腔和右冷却腔,冷风在左冷却腔和右冷却腔和凹模进行热交换,使得凹模温度降低,冷风温度升高;温度升高的冷风通过回气管进入左冷风机和右冷风机进行降温,再送入倒T型送气管内;周而复始,实现对凹模的降温。
[0010]该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实用新型装置通过设置不同加热和冷却方式,能够针对凸模和凹模进行预热和冷却,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模具的使用效果,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模具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标记说明:1、下模固定板;2、电源接口 ;3、供气腔;4、回气管;5、左冷却腔;6、右固定滑块;7、右下固定螺检;8、右上固定螺检;9、凹_旲;10、右上连接螺检;11、上冷风机;12、F型冷风管;13、F型热风管;14、凸模;15、上模连接板;16、上模固定板;17、左上连接螺栓;18、热风机;19、加热棒;20、左上固定螺栓;21、左下固定螺栓;22、左固定滑块;23、左冷风机;24、加热腔;25、右冷却腔;26、右冷风机;27、加热棒腔;28、倒T型送气管;29、加热电阻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
[0014]如图1所示的可加热冷却的模具装置,包括下模固定板I和上模固定板16,上模固定板16设置在下模固定板I上方位置,其中,下模固定板I中间位置设置有凹模9 ;凹模9内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加热棒腔27,加热棒腔27内均设置有加热棒19 ;凹模9内下部设置有供气管3 ;加热棒腔27之间设置有加热腔24、左冷却腔5和右冷却腔25,左冷却腔5和右冷却腔25底部均与供气管3相连接,左冷却腔5和右冷却腔25顶部均设置有回气管4分别与设置在下模固定板I内的左冷风机23和右冷风机26的进口相连接;左冷风机23和右冷风机26的出口上连接有倒T型送气管28,倒T型送气管28的上端口与供气管3相连接;上模固定板16下边设置有上模连接板15,上模连接板15下边设置有凸模14 ;上模连接板15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热风机18和冷风机11,热风机18和冷风机11上分别连接有F型热风管13和F形冷风管12 ;F型热风管13和F形冷风管12的出风口均设置在凸模14中。下模固定板I左侧面设置有电源接口 2,电源接口 2上设置有导线分别与加热棒19和设置在加热腔24内的加热电阻丝29相连接。凹模9左侧设置有L型的左固定滑块22,左固定滑块22水平面上设置有左下固定螺栓21,左固定滑块22垂直面上设置有左上固定螺栓20 ;凹模9右侧设置有L型的右固定滑块6,右固定滑块6水平面上设置有右下固定螺栓7,右固定滑块6垂直面上设置有右上固定螺栓8。上模固定板16左侧设置有左上连接螺栓17,上模固定板16右侧设置有右上连接螺栓10。
[0015]该装置在具体使用时,先将上模固定板16用左上连接螺栓17和右上连接螺栓10固定在液压机液压柱上;拧紧左下固定螺栓21和左上固定螺栓20固定凹模9的左侧,拧紧右下固定螺栓7和右上固定螺栓8固定凹模9的右侧;电源接口 2接通电源,给加热棒19和加热电阻丝29通电,加热棒19和加热电阻丝29产生热量,使得加热棒腔27和加热腔24温度升高,从而给凹模9预热。将热风机18接通电源,热风机18产生热风,热风通过热风管13给凸模14进行升温预热。
[0016]在液压机的作用下对物件进行锻压,锻压结束后,要对模具进行冷却。将冷风机11接通电源,热风机18切断电源,冷风机11产生冷风,冷风通过F型冷风管12给凸模14进行降温。将电源接口 2断电,将左冷风机23和右冷风机26接通电源,左冷风机23和右冷风机26产生冷风,冷风从倒T型送气管28进入供气管3,再由供气管3进入左冷却腔5和右冷却腔25,冷风在左冷却腔5和右冷却腔25和凹模9进行热交换,使得凹模9温度降低,冷风温度升高;温度升高的冷风通过回气管4进入左冷风机23和右冷风机26进行降温,再送入倒T型送气管28内;周而复始,实现对凹模9的降温。
[0017]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可加热冷却的模具装置,包括下模固定板和上模固定板,上模固定板设置在下模固定板上方位置,下模固定板中间位置设置有凹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内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加热棒腔,所述加热棒腔内均设置有加热棒;所述凹模内下部设置有供气管;所述加热棒腔之间设置有加热腔、左冷却腔和右冷却腔,所述左冷却腔和右冷却腔底部均与供气管相连接,所述左冷却腔和右冷却腔顶部均设置有回气管分别与设置在下模固定板内的左冷风机和右冷风机的进口相连接;所述左冷风机和右冷风机的出口上连接有倒T型送气管,所述倒T型送气管的上端口与供气管相连接;所述上模固定板下边设置有上模连接板,所述上模连接板下边设置有凸模;所述上模连接板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热风机和冷风机,所述热风机和冷风机上分别连接有F型热风管和F形冷风管;所述F型热风管和F形冷风管的出风口均设置在凸模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加热冷却的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固定板左侧面设置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上设置有导线分别与加热棒和设置在加热腔内的加热电阻丝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加热冷却的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左侧设置有L型的左固定滑块,所述左固定滑块水平面上设置有左下固定螺栓,所述左固定滑块垂直面上设置有左上固定螺栓;所述凹模右侧设置有L型的右固定滑块,所述右固定滑块水平面上设置有右下固定螺栓,所述右固定滑块垂直面上设置有右上固定螺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加热冷却的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固定板左侧设置有左上连接螺栓,所述上模固定板右侧设置有右上连接螺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加热冷却的模具装置,包括下模固定板和上模固定板,上模固定板设置在下模固定板上方位置,下模固定板中间位置设置有凹模;凹模内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加热棒腔;凹模内下部设置有供气管;加热棒腔之间设置有加热腔、左冷却腔和右冷却腔,左冷却腔和右冷却腔底部均与供气管相连接;左冷风机和右冷风机的出口上连接有倒T型送气管;上模固定板下边设置有上模连接板;上模连接板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热风机和冷风机,热风机和冷风机上分别连接有F型热风管和F形冷风管。该实用新型装置通过设置不同加热和冷却方式,能够针对凸模和凹模进行预热和冷却,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模具的使用效果,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模具使用寿命。
【IPC分类】B22D27/04, B21J13/02, B21K29/00
【公开号】CN204639022
【申请号】CN201520369797
【发明人】李军
【申请人】青岛丰光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