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模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2452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脱模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机械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脱模机构。



背景技术:

重力浇铸机采用重力铸造进行金属零件的铸造。重力铸造是指金属液在地球重力作用下浇入金属型腔获得铸件的工艺方法。目前,采用铝铸品广泛应用于汽车零件的制备,并可制成汽车悬挂系统的稳定杆、方向机、汽车发动机壳体、变速箱壳体等零件。在重力浇铸完成后,需要将模具进行转运并进行脱模操作。目前,在重力铸造完成之后需要将模具从重力浇铸机中进行转运并进行脱模操作。采用重力浇铸的模具需要使用顶针机构将模具顶出,以实现脱模。传统的脱模机构利用顶针将模具撑开,以完成脱模操作。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脱模机构存在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缺陷,无法完成连续的脱模操作。同时,现有技术中的脱模机构也存在顶针无法均匀进给的问题,从而存在脱模效果不佳的缺陷。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脱模机构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脱模机构,用以实现对合模后的模具进行高效、精确且平稳的顶出操作,提高脱模效果及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脱模机构,包括:转运平台、两个平行布置的导轨、驱动装置及位于导轨下方的顶芯机构;所述转运平台的侧部设置四个滚轮,所述驱动装置驱动转运平台在导轨上作往返滑动;

所述顶芯机构包括:油缸、下顶板、上顶板、垂直设置于上顶板上方的四个顶针以及连接下顶板与上顶板的四个引导杆,所述下顶板嵌设有导向筒,所述引导杆被导向筒所收容,所述油缸与下顶板垂直连接,并设置于下顶板的中心;

所述转运平台设置若干顶出孔,所述顶针在油缸的驱动下实现垂直插入或者垂直退出所述顶出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针由上顶针与下顶针旋接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顶板的底面设置缓冲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垫呈圆形或者正方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针设置于上顶板的角部,并在垂直投影方向上呈矩形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运平台的侧部设置至少一个定位杆,所述定位杆与导轨呈垂直关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一种脱模机构,实现了对合模后的模具进行高效、精确且平稳的顶出操作,提高了脱模效果及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脱膜机构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出的脱模机构中的顶芯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与本实用新型一种脱模机构配合使用的装模机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图1至图3所示出的本实用新型一种脱模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脱模机构,包括:转运平台10、两个平行布置的导轨20、驱动装置40及位于导轨20下方的顶芯机构30。所述转运平台10的侧部设置四个滚轮107。该驱动装置40驱动转运平台10在导轨20上作往返滑动。转运平台10设置若干顶出孔101,所述顶针306在油缸301的驱动下实现垂直插入或者垂直退出所述顶出孔101,以完成脱模作业。

如图1及图3所示,该转运平台10的侧部设置四个滚轮107。转运平台10的底部设置有与导轨20呈垂直设置的导引槽50,该导引槽50具一个狭长的开口部并设置在转运平台10的边缘。滚轮107架设在两个导轨20上,并可在驱动装置40的驱动下沿导轨20作平移运动。其中,该转运平台10设置若干顶出孔101,所述顶出孔101的底部设置垂直纵向移动的顶出杆110,该顶出杆110被支座1101所收容。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运平台10在垂直投影方向上设有呈矩形布置的四个顶出孔101。该驱动装置40包括:伺服电机401、减速机402及摇臂403。摇臂403的末端垂直设置导引柱413,所述导引柱413延伸入导引槽50并在导引柱413的末端设置被导引槽50所限制的滑动件423。支架404与减速机402连接,并通过支架404与重力浇铸机连接。

摇臂403一端通过销轴412与减速机402固定连接,摇臂403的另一端与导引柱413固定连接。减速机402将伺服电机401输出的动力减速后驱动销轴412以中轴线4121为转动轴转动,从而驱动摇臂403在水平面内作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导引柱413以中轴线4131为转动轴转动,从而依靠滚动件423在导引槽50内的滚动,将导引槽50向驱动装置40的方向施加牵引力;当伺服电机401反向转动时,上述过程逆向执行,从而将导引槽50施加推力,使导引槽50远离驱动装置40。伺服电机401驱动摇臂403,通过导引柱413在导引槽50内作线性滑动,以带动转运平台10在导轨20上实现平移。由此,实现了在驱动装置40的驱动下,将转运平台10在导轨20上作线性往返运动。本实施方式中的滑动件423包括轴承或者尼龙滑轮,并优选为轴承,并可选用滚珠轴承或者滚柱轴承。

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导轨20的末端设置阻挡块202,以限制转运平台10在作线性往返运动过程中的极限位置,防止出现脱轨。同时,在转运平台10的顶面设有四个定位块103及能够活动翻转的若干定位夹104。

该转运平台10的顶面设置四个凹陷部102。凹陷部102呈条状,并用于收容定位块103。四个凹陷部102的连线呈十字形,并分别开设在转运平台10的四个边上。定位块103通过螺栓与转运平台10固定,并可沿凹陷部102进行调整,以与放置在转运平台10上的模具中所预留的定位槽相适应,从而通过四个对向设置的定位块103对模具放置的位置进行定位,防止出现放置错误。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转运平台10对模具实现有效的固定,可通过两对对向设置的定位夹104对模具进行夹持。

具体的,四个定位夹104分为两组,每一组包括两个对向设置的定位夹104。定位夹104以销轴1063为转动轴作枢转运动,以调整定位夹104的翻转角度。转运平台10的侧面上设置耳轴1062,并通过销轴1063与定位夹104活动铰接连接。螺杆105嵌套在具内螺纹的调节柱106内,调节柱106的延伸段1061垂直贯穿定位夹104。当旋转螺杆105时,驱动调节柱106在水平方向内的纵向移动(移动方向与转运平台10的移动方向相同),从而通过延伸段1061(呈柱状)带动定位夹104以销轴1063为转动轴实现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轨20底部设置若干间隔布置并凸伸出导轨20内侧的限位块201,并在转运平台10的底部设置若干外扩并抵靠在限位块201下方的引导块109,引导块109形成一个外扩的折弯部1091。折弯部1091抵靠在限位块201下方,并在垂直方向上保持0.1~0.2mm的间距。

同时,该导引槽50沿纵长延伸方向的侧壁上设置缓冲条501,并具体设置两条缓冲条501。两条缓冲条501平行贴合在导引槽50的对向内壁面上。缓冲条501可由橡胶、硅胶、氧化铝陶瓷或者聚四氟乙烯制成,并最优选为聚四氟乙烯。此外,该转运平台10的侧部设置至少一个定位杆108,所述定位杆108与导轨20呈垂直关系。定位杆108可与接近开关或者光电传感器配合使用,以对转运平台10在导轨20上移动时的具体位置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到的位置信号发送至控制系统(例如PLC),并由控制系统控制伺服电机401执行正向转动、反向转动及转动时间,从而对转运平台10实现精确的伺服控制。

该装模机构与顶芯机构30配合,并通过顶芯机构30向顶出杆110施加垂直向上的力,以对放置在转运平台10上的模具进行脱模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顶芯机构30包括:油缸301、下顶板303、上顶板305、垂直设置于上顶板305上方的四个顶针306以及连接下顶板303与上顶板305的四个引导杆304,所述下顶板303嵌设有导向筒307,所述引导杆304被导向筒307所收容,所述油缸301与下顶板303垂直连接并保持相对固定,并设置于下顶板303的中心。下顶板303与上顶板305彼此呈平行布置并保持水平;同时,下顶板303与上顶板305均被配置为矩形,且下顶板303的面积大于上顶板305的面积。

油缸301的顶杆302通过在垂直方向上的纵向移动,以向上顶板305施加垂直向上的力。四个引导杆304在导向筒307的导引下,平稳的驱动上顶板305及四个顶针306作垂直向上运动,最后通过顶针306贯穿转运平台10中与之适配的四个顶出孔101,并插入转运平台10上所放置的模具中的预留的用于脱模的脱模孔中,以完成脱模。

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顶板305的底面设置缓冲垫3051,并可选用橡胶、硅胶等具弹性材料制成。缓冲垫3051呈圆形或者正方形,并且缓冲垫3051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顶杆302的横截面面积。同时,四个顶针306设置于上顶板305的角部,并在垂直投影方向上呈矩形布置。

具体的,该顶针306由上顶针3061与下顶针3062旋接而成。其中,下顶针3062的顶部设有具外螺纹的螺纹柱(未示出),并与上顶板305中预设的具内螺纹的盲孔进行螺接固定。同时,在下顶针3062的顶部设置具有外螺纹的螺纹柱(未示出),并通过该螺纹柱与上顶针3061的底部预设的具内螺纹的盲孔螺接,从而将上顶针3061与下顶针3062实现旋接,并形成一个柱状的顶针306。通过上述结构,可对顶针306的高度进行灵活调整,从而与转运平台10上所放置的模具中的预留的用于脱模的脱模孔的深度进行适配,提高了对不同大小的模具进行脱模的适应性。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顶针3061与下顶针3062的长度相等,当然也可将上顶针3061与下顶针3062的长度设置为不相等。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