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压成型方法和热压成型产品与流程

文档序号:14514743阅读:917来源:国知局
热压成型方法和热压成型产品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热压成型方法和热压成型产品。



背景技术:

压制成型产品广泛用于诸如汽车和家电的各个领域。通常,压制成型的产品通过在延伸或拉伸位于冲模的成型凹部与冲头的成型凸部之间的金属板时使置于冲模的周边部分与坯料夹持器(也称为“防皱夹持器”)之间的金属板塑性变形成期望的形状而获得。根据这种压制成型,可以有效地批量生产具有复杂形状的构件。

特别地,在汽车领域等中,考虑到安全、环境(低燃料消耗)等,经常使用具有较高强度的轻量化热压成型。热压成型是例如如下成型方法:其中,使用模具(冲模和冲头)对加热至奥氏体区的钢板进行压制成型,并且成型和热处理同时进行。

根据热压成型,由于工件(钢板)在高温下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因而可以获得高成型性,并且由于成型和淬火同时进行,因而可以获得高强度(例如,拉伸强度为1500mpa以上)的成型品。此处,热压成型也称为热压、热冲压等。

此外,热压成型产品(简称为“压制成型产品”或“成型品”)通常作为整体进行淬火,因而整个产品可能均保持高强度。然而,在一个压制成型产品中,许多情况下所需特性可能根据压制成型产品的部分而不同。例如,需要高强度的部分可能必须与需要高延展性、高韧性等而非高强度的部分共存。当压制成型产品的尺寸较大时,这种趋势变得显著。此处,提出在使用热压成型时针对各个部分(例如,高强度部分,高延展性部分,或高韧性部分)单独地赋予特性。其描述在以下专利文献中示出。



技术实现要素:

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2011-174115(jp2011-174115a)中,具有特定组成的整个钢板被加热至奥氏体区域(ac3点以上),然后根据各部分改变冷却速度。因此,获得了针对各个部分(快速冷却部分和逐渐冷却部分)具有不同强度的热压成型产品。

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2012-144773(jp2012-144773a)中,通过辐射传热对局部带有具有优异的热辐射吸收性的黑色标记的钢板进行加热,提前对钢板赋予温度分布,然后对钢板进行快速冷却。因此,获得了具有不同强度的部分的热压成型产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压成型方法,通过该热压成型方法获得了根据各部分而具有不同特性的热压成型产品,该热压成型方法是与现有技术中的方法不同的方法;以及一种热压成型产品,该热压成型产品具有与现有技术中的热压成型产品不同的特性。

发明人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解决问题,并且结果是,经局部淬火的压制成型产品被再加热,整个产品再次进行压制成型,并且因此成功获得了针对各个部分具有不同特性(如强度和硬度)的热压成型产品。根据该成果的开发,下面将描述的本发明已经完成。

<热压成型方法>

(1)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热压成型方法,该热压成型方法包括:第一加热过程,在该第一加热过程中,钢板被加热并且整个钢板变成奥氏体;第一冷却过程,在该第一冷却过程中,经第一加热过程之后的钢板的冷却速度被局部地改变,作为钢板的一部分的第一区域转变成马氏体并且除第一区域以外的第二区域保持为奥氏体;第二加热过程,在该第二加热过程中,整个钢板被再加热并且第一区域变成回火马氏体;以及第二冷却过程,在该第二冷却过程中,经第二加热过程之后的整个钢板被冷却,其中,第一冷却过程和第二冷却过程中的至少一者在成型过程期间进行,在该成型过程中,钢板在成型冲模上压制成型。

根据本发明的热压成型方法(简称为“成型方法”),如将在下面所描述的那样获得根据各部分而具有不同特性(金属组织)的热压成型产品(简称为“成型品”)。

首先,在第一加热过程中,整个钢板的组织变成奥氏体,并且然后在第一冷却过程中,第一区域快速冷却(淬火)成马氏体。另一方面,第二区域逐渐冷却或缓慢冷却并保持为奥氏体(包括在a1点以下且高于ms点处的过冷奥氏体)。在这种情况下,当然,紧随在第一冷却过程之后,第一区域处于低于ms点(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的低温状态,并且第二区域处于高于ms点的高温状态。

接着,在第二加热过程中,经第一冷却过程之后的钢板被再加热。因此,第一区域中的马氏体被回火并且变成回火马氏体。另一方面,第一冷却过程之后处于温度高于第一区域的状态的第二区域在第二加热过程之后保持为奥氏体。然而,奥氏体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转变成铁素体(简称为“f”)、珠光体(简称为“p”)、贝氏体(简称为“b”)等。

第二区域的组织是否保持为奥氏体或者从奥氏体发生变化(转变)取决于第二加热过程和升温过程(特别是加热时间)之后的第二区域的温度。例如,在第二加热过程中,快速加热至高于a1点的第二区域容易保持为奥氏体。然而,当第二区域长时间(约若干分钟)保持在低于a1点时,第二区域中的奥氏体的至少一部分可能变成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等。

此外,在第二冷却过程中,以这种方式再加热的钢板被冷却(特别是快速冷却)。因此,第一区域变成稳定的回火马氏体,并且第二区域变成与第二加热过程之后的状态对应的组织。例如,在第二加热过程之后处于奥氏体状态的第二区域可以在第二冷却过程中进行淬火并且变成马氏体。另一方面,在第二加热过程之后已从奥氏体发生变化的第二区域在第二冷却过程之后具有另一稳定组织(单相组织或多相组织如铁素体、珠光体或贝氏体)。

然后,上面描述的第一冷却过程和第二冷却过程中的至少一者在成型过程期间进行,在成型过程中,钢板在成型冲模上压制成型。因此,可以针对各个部分改变特性并赋予形状。例如,可以获得具有期望的形状的成型品,该成型品中可以共存有高强度部分(硬部分)、高韧性部分、或高延展性部分(软部分)。

此处,上面描述的第一区域的回火马氏体可以根据第二区域的组织变成具有高硬度的硬部分或者具有硬度比硬部分低的软部分。例如,当第二区域变成马氏体时,第一区域可以变成比第二区域更软(较高韧性和较高延展性)的回火马氏体。另一方面,当第二区域变成铁素体、珠光体或贝氏体时,第一区域可以变成比第二区域更硬(较高强度)的回火马氏体。

<热压成型产品>

基于上面描述的成型方法,本发明可以理解为以下新颖的成型品,该成型品与现有技术的成型品不同。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热压成型产品,该热压成型产品包括具有回火马氏体的第一区域和具有马氏体的第二区域。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一种热压成型产品,该热压成型产品包括具有回火马氏体的第一区域和具有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中的至少一者(单一组织或复合组织)的第二区域。

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的差异可以理解为不仅是以上组织之间的差异,而且是例如作为表示特性的指标值的硬度差。具体而言,作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范围中的最大硬度(hh)与最小硬度(hs)的比值的硬软比(hh/hs)可以为1.3以上、1.5以上、1.8以上,或者进一步为2以上。

此外,可以使用硬度差代替硬软比或者与硬软比一起来理解本发明的热压成型产品。具体而言,在本发明中,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范围中,作为最大硬度(hh)与最小硬度(hs)之差的硬度差(hh-hs)可以为100hv以上、130hv以上、170hv以上、200hv以上、以及300hv以上。

在本发明中提及的回火马氏体是通过对淬火马氏体(完全马氏体/简称为“完全m”)进行回火而得到的组织,该淬火马氏体是通过在ms点以下、以及进一步在mf点(马氏体转变完成温度)以下、或者在低于a1点的温度下快速冷却奥氏体而获得。因此,本发明中提及的回火马氏体不限于通过在低温(例如150℃至250℃)下进行回火而获得的狭义的回火马氏体,并且还包括通过在中等温度(例如400℃至550℃)下进行回火而获得的屈氏体、通过在a1点附近的高温(例如550℃至650℃)下进行回火而获得的索氏体等。

软(高韧性和高延展性)回火马氏体通过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对马氏体(完全m)进行回火而获得,并且软回火马氏体优选地主要包括例如索氏体。另一方面,硬(高强度)回火马氏体通过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对马氏体(完全m)进行回火而获得,并且硬回火马氏体可以主要包括例如屈氏体或狭义的回火马氏体。

此处,由于淬火马氏体(完全m)和回火马氏体都属于马氏体相,因而仅使用组织照片不容易区分二者。然而,在观察碳化物等的析出时可以区分二者。

<其它>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说明书中的“温度”指的是钢板的温度或者区域中每个区域的温度。特定温度使用焊接到钢板侧表面的热电偶来明确和测量。在各个区域的中心处测量到的温度作为各个区域的温度的代表值。简单地,通过使用辐射温度计测量区域来获得温度分布,通过对从温度分布中获得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进行算术平均获得的温度可以用作该区域的温度。

钢板的转变温度(a1点、a3点、mf点、ms点等)是根据钢板的组分的组成确定的物理性质的值。严格来说,对于升温过程(加热过程)和降温过程(冷却过程),转变温度是不同的。因此,在温度后适当添加后缀“c”(升温过程、加热过程)和后缀“r”(降温过程、冷却过程)。然而,只要不存在误解,在本说明书中,对温度进行简单地表示而不添加“c”或“r”。

在本说明书中,无论升温过程或降温过程,“低于”某一温度表示比该温度低的温度,并且“超过”某一温度表示比该温度高的温度。

本说明书中的区域的存在或区域的范围可以大致以组织和硬度分布的趋势为重点进行明确。此处,严格地确定每个区域的延伸和边界并不总是容易的,并且这对于理解本发明并不特别重要。特意地,具有100hv以上的硬度差的区域可以设定成本发明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成型后的金属组织(相)可以基于通过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用硝酸乙醇试剂(nital)腐蚀而暴露的目标部分(区域)而获得的显微镜图像来确定。成型期间的金属组织可以基于钢板的组成和目标区域的温度来确定。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说明书中使用的“x至y”包括下限值x和上限值y。本说明书中示出的各种数值或者包含在数值范围内的任何数值可以用于设定具有新的下限值和上限值的“a至b”的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a是示出了第一示例(第一方式)的成型方法的过程和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的示意图;

图1b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的成型品的硬度分布的散布图;

图2a是示出了第二示例(第二方式)的成型方法的过程和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的示意图;以及

图2b是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的成型品的硬度分布的散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从本说明书任意选择的一个或更多个列出的条目可以是本发明的组成部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内容不仅可以对应于成型方法而且可以对应于成型品。针对“方法”描述的内容可以是针对“产品”的组成部分。最佳的实施方式可以根据对象、所需性能等而不同。

<钢板>

根据本发明的钢板由含有碳(c)的铁合金制成,并且除了碳钢板和合金钢板之外,钢板还可以是不锈钢板(特别是马氏体不锈钢板),只要其可以进行淬火。理论上,c的含量可以在0.02质量百分比%(适当地简化为“%”)到2.14%的范围内,0.02%是铁素体(α)的固溶上限,2.14%是奥氏体(γ)的固溶上限。然而,考虑到成型性、强度、韧性等,当把整个钢板设为100%时,优选地有0.1%到0.6%的c,并且更优选地有0.15%到0.4%的c。

此外,钢板优选地含有用于提高淬透性的合金元素(例如mn、cr、b或mo)。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优选地含有0.5%到3%、更优选地含有1%到2.5%的锰(mn)。cr的浓度优选地为0.05%至3%,并且更优选地为0.1%至1%。硼(b)的浓度优选地为0.001%至0.01%。当然,除了这些合金元素之外,根据成型品的规格,还可以含有诸如硅(si)和铝(al)的元素,其含量优选地为0.001%至0.5%,并且更优选地为大约0.02%至0.05%。

此处,钢板的厚度(板厚)可以根据压制成型产品的规格适当地选择。然而,考虑到热处理(淬火和回火)、成型等,板厚优选地为4mm以下、3mm以下、或2mm以下,并且更优选地为1.5mm以下。下限值不受限制。然而,为了确保压制成型产品的刚度、强度等,板厚优选地为0.3mm以上或0.6mm以上,并且更优选地为1mm以上。

<第一加热过程>

第一加热过程是在成型或淬火之前将整个钢板加热至奥氏体(状态或相)的过程。具体而言,第一加热过程可以是将整个钢板加热至等于或高于奥氏体转变完成温度(ac3点)的初始温度(ti)的过程。ti例如为850℃到950℃。

<第一冷却过程>

第一冷却过程是在奥氏体状态下冷却钢板、将作为钢板的一部分的第一区域转变成马氏体状态、并且将作为钢板的另一部分的第二区域保持在奥氏体状态的过程。具体而言,第一冷却过程是快速冷却第一区域并且逐渐冷却或缓慢冷却第二区域、并且局部地改变已加热钢板的冷却速度的过程。

当随着压制成型进行第一冷却过程时,第一区域的快速冷却例如通过使钢板的第一区域与成型冲模(模具)的成型表面直接接触来进行。

当随着压制成型进行第一冷却过程时,第二区域的逐渐冷却或缓慢冷却例如通过阻止钢板的第二区域与成型冲模(模具)的成型表面接触来进行。当第二区域与模具的成型表面接触时,在成型表面上设置用于降低热传导性的结构(例如,赋予不均匀的图型),并且可以在成型表面的邻近区域中构建诸如加热器之类的温度调节单元。

此处,本说明书中的快速冷却的冷却速度假定为例如10℃/秒至300℃/秒。此外,逐渐冷却或缓慢冷却的冷却速度假定为例如1℃/秒至30℃/秒。冷却速度的优选范围可以基于例如连续冷却曲线和对应于各种钢板的连续冷却转变线图(cct图)来确定。

<第二加热过程>

第二加热过程是在第一冷却过程之后对(整个)钢材进行再加热并且至少对第一区域中的马氏体进行回火的过程。当此时调节加热温度、升温速度、保持时间等时,可以控制各区域的组织。例如,可以想到以下两种方式。

(1)第一方式

对钢板进行再加热使得第一区域的温度低于a1点并且第二区域的温度在a1点以上。当钢板在随后的第二冷却过程中快速冷却时,第二区域被淬火并且变成马氏体。此处,第一区域中的马氏体从低于(刚低于)a1点迅速冷却并且变成回火马氏体。

此处,当第二区域中的温度升高较慢时,第二区域中的奥氏体的一部分可能转变成铁素体、珠光体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将第二区域再加热至a3点以上,那么整个第二区域不会变成奥氏体,并且即使第二区域被快速冷却,则整个第二区域仍不能完全变成马氏体。此处,第二加热过程优选地为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加热的过程。例如,从加热开始时直到加热完成时的加热时间优选地为10秒至240秒、30秒至120秒,并且更优选地为大约45秒至90秒。

(2)第二方式

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再加热至低于a1点的温度。在这种情况下,缓慢升高温度或者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维持在期望温度下持续预定时间。因此,第一区域中的马氏体被充分回火并且第二区域中的奥氏体可以充分地转变成铁素体、珠光体等。此处,在第二加热过程中,从加热开始时直到加热完成时的加热时间优选地为1分钟至12分钟,并且更优选地为2分钟至6分钟。

此处,当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被快速加热至低于a1点的温度并且接着在第二冷却过程中快速冷却时,即使特性(如硬度)不同,仍可以获得具有与第一方式中的趋势相同的趋势的组织(第一区域具有回火马氏体并且第二区域具有马氏体)。

<第二冷却过程>

第二冷却过程是对在第二加热过程中已再加热的(整个)钢板进行再冷却的过程。当第二冷却过程中的冷却速度被调节时,可以与第二加热过程协同控制各区域的组织。然而,通常,为了防止脆化、裂纹等,在第二冷却过程中进行快速冷却。在这样的第二冷却过程中,优选地进行压制成型(成型过程)。当保持在成型冲模中的钢板的整个表面快速冷却时,可以针对每个部分赋予不同的特性,并且可以获得具有优异的尺寸精度的成型品。

<压制成型产品>

本发明的压制成型产品在不考虑其形状和应用的情况下可以用作例如车身、保险杠、油底壳、内板、支柱、车轮罩等。此处,在本发明的压制成型产品中,不排除其他热处理的进一步应用。

将参考热压成型产品的生产和评估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压制成型装置(模具)>

准备下述热压成型装置(简称为“成型装置”或“模具”),该热压成型装置包括:冲模,该冲模具有成型凹部;冲头,该冲头具有宽松地配合于成型凹部的成型凸部;坯料夹持器,该坯料夹持器布置成面对冲模;冲模垫,该冲模垫能够竖向移动并且支承坯料夹持器;基座,该基座支承冲模垫;以及用于驱动冲模的液压机。此处,在成型装置中,冲头固定至基座。

冲模包括具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凹槽形状的成型凹部。冲模包括第一模具部(对应于第一区域11和21/参照图1a和图2a)和第二模具部(对应于第二区域12和22/参照图1a和图2a),第一模具部和第二模具部在延伸方向上具有近似相同的长度。绝缘材料置于第一模具部与第二模具部之间。

在第一模具部中布置有水通道,用于快速冷却至少一个工件的冷却水穿过该水通道。除了水通道之外,在第二模具部中还布置有电热式加热器,该电热式加热器配置成调节至少一个工件的冷却速度。此外,第一模具部和第二模具部包括:热电偶(温度检测单元),该热电偶配置成检测各个部分的成型温度(特别是与钢板接触的表面附近的温度);以及控制装置(温度控制单元),该控制装置配置成根据检测结果来调节供给至水通道的冷却水的量、供给至电热式加热器的电能的量等。

<工件>

准备用于热压成型的能够商购的钢板。钢板的组成为c:质量百分比0.19%、mn:质量百分比2.0%、cr:质量百分比0.25%,以及余量: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此处,钢板具有820℃的a3点、730℃的a1点、360℃的ms点以及280℃的mf点。这些温度通过测量由相变引起的体积变化来明确。此外,钢板的初始硬度为190hv。

<热压成型/第一示例>

[样品的生产]

如图1a中所示,进行热压成型(第一方式)。下面将对过程进行详细描述。此处,在图1a中,还示出了在过程中产生的钢板1的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的温度变化(热历史)。在热电偶焊接至钢板的侧表面的情况下测量各部分的温度。此外,图1a通过以下符号示出了在过程中产生的钢板1的组织。

γ:奥氏体,过冷γ:过冷奥氏体,m:马氏体,完全m:淬火马氏体,回火m:回火马氏体;f:铁素体,p:珠光体

(1)第一加热过程

将钢板1放到加热炉(第一加热炉)中,并且将整个钢板1加热至ac3点以上的初始温度(ti)。此处,在本示例中,ti=900℃。

(2)第一成型过程(第一冷却过程)

将从加热炉移出的钢板立即放置在上面描述的成型装置中,并对钢板进行压制成型。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地控制模具(第一成型冲模)的第一模具部和第二模具部的温度,并且如图1a中所示的那样改变第一区域11的温度(t1)和第二区域12的温度(t2)。具体而言,将作为已加热的钢板1的一部分的第一区域11冷却至mf点以下的第一冷却温度(t1r)。此外,将作为钢板1的另一部分的第二区域12冷却至低于ar1点且高于ms点的第二冷却温度(t2r)。此处,在本示例中,t1r=100℃,t2r=580℃。

以这种方式,第一区域11大致变成完全马氏体(完全m)相,并且第二区域12变成过冷奥氏体(过冷γ)相。此处,在本过程中,第一区域11和第二区域12均与模具直接接触并且然后成型。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区域11与用水冷却的第一模具部接触并且迅速冷却,并且第二区域12与预加热至预定温度的第二模具部接触并且逐渐冷却(缓慢冷却)。在这种情况下,钢板1使用模具成型的时间(接触时间)为10秒至20秒。

(3)第二加热过程

将在第一成型过程中成型为期望形状的钢板1从模具中迅速移出,并且立即放到加热炉(第二加热炉)中。此时炉内的温度为1000℃,并且保持时间为55秒。

在第一成型过程(第一冷却过程)中冷却的整个钢板1以这种方式被快速地再加热。因此,第一区域11被加热至低于ac1点的第一加热温度(t1c)、回火并且变成马氏体(回火m)。另一方面,在本过程之前处于温度高于第一区域11的状态的第二区域12被加热至ac1点以上的第二加热温度(t2c),并且整个第二区域12保持为奥氏体。此处,在本示例中,t1c=680℃,t2c=840℃。

(4)第二成型过程(第二冷却过程)

将从加热炉移出的钢板立即放置在上面描述的成型装置中并且再次进行压制成型。在这种情况下,模具(第二成型模具)的第一模具部和第二模具部均被充分冷却。

在第二加热过程中再加热的整个钢板1以这种方式快速冷却至mf点以下的最终温度(tf)。因此,获得了包括具有稳定的回火马氏体的第一区域11和具有从奥氏体相变的(淬火)马氏体(完全m)的第二区域12的热压成型产品。此处,在本示例中,tf设定为室温。

[样品的测量]

图1b中示出了通过测量上面描述的成型品的各部分的维氏硬度而获得的结果。如从图1b可以清楚地理解的,确认第一区域11相对较软并且第二区域12相对较硬。换言之,获得了具有完全不同的硬度(或组织)的各部分共存于其中的热压成型产品。

具体而言,第一区域11中的最小硬度(hs)为大约300hv,并且第二区域12中的最大硬度(hh)为大约600hv。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硬软比(hh/hs)约为2,并且硬度差为大约300hv。

<热压成型/第二示例>

[样品的生产]

如图2a中所示,进行热压成型(第二方式)。下面将对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在图2a中,还示出了在过程中产生的钢板2的第一区域21和第二区域22的温度变化(热历史)。此处,将对与第一示例相同的内容的描述进行适当地省略和简化。

(1)以与第一示例(第一方式)相同的方式,进行第一加热过程和第一成型过程(第一冷却过程)。

(2)第二加热过程

将在第一成型过程中成型为期望形状的钢板2从模具中移出并放到加热炉(第二加热炉)中。此时炉内的温度为550℃,并且保持时间为4分钟。因此,在第一成型过程(第一冷却过程)中冷却的整个钢板2被再加热。因此,第二区域22被加热至低于ac1点的第二加热温度(t2c)。另一方面,在本过程之前处于温度低于第二区域22的状态的第一区域21也被加热至低于ac1点的第一加热温度(t1c)。然而,在本过程中,由于钢板2在炉中以不是非常高的温度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因而第一区域21和第二区域22的温度大致相同(t1c≈t2c)。此处,在本示例中,t1c(≈t2c)=550℃。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区域21在不是很高的温度下进行回火,因而第一区域21与第一示例的第一区域11相比变成更硬的回火马氏体(回火m)。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区域22如上面描述的在低于a1点保持了较长时间,因而第二区域22从奥氏体(γ)转变成铁素体(f)。这种转变可以从如图2a中所示的第二区域22的温度变化线与相变线(γ到f的转变线)相交的事实看出。在这种情况下,固溶在第二区域22中的奥氏体中的c作为渗碳体θ(fe3c)析出,并且由θ和f产生珠光体(p)或贝氏体(b)的组织。

(3)以与第一示例(第一方式)相同的方式,进行第二成型过程(第二冷却过程)。因此,获得了包括具有稳定且硬的回火马氏体的第一区域21以及具有从奥氏体相变的铁素体和珠光体(p)或贝氏体(b)的混合组织的第二区域22的热压成型产品。

[样品的测量]

图2b中示出了通过测量上述成型品的各部分的维氏硬度而获得的结果。如从图2b可以清楚地理解的,与第一示例不同,确认第一区域21是硬的并且第二区域22是软的。具体而言,第一区域21中的最大硬度(hh)为大约360hv,第二区域22中的最小硬度(hs)为大约220hv。因此,两者之间的硬软比(hh/hs)约为1.6,并且硬度差为大约140hv。因此,在本示例中,也获得了具有完全不同的硬度(或组织)的各部分共存于其中的热压成型产品。

如从第一示例和第二示例可以理解的,确认可以获得根据各部分而具有不同特性(如硬度和强度)的成型品,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成型品的热处理过程来调节各部分的特性(如硬度)以及其配置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