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汇流排模具的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5657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汇流排模具的冷却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极板铸焊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汇流排模具的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电池行业,尤其是铅酸蓄电池行业,常用的零部件包括极耳和与之匹配的汇流排,在汇流排的传统制作工艺中,需要准备汇流排的模具和铅锅,这种工艺的汇流排制造效率很低,且实际的铸焊效果十分不佳,同时由于模具浸泡在铅锅之中,在完成铸焊后需要进行冷却,传统的冷却采用风冷,效果十分不理想且效率低下。

又有现有技术采用循环管的方式进行冷却,既是从模具的一侧接入进液管进液管在模具内走U型管路,然后从同侧出管,进液管路与出液管路分别冷却两个不同的铸焊部分的成型槽,由于进液管路与出液管路的温度不同,所以冷却效果也不同,这对铸焊的影响很大。

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2210457 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布了一种针对汇流排的水冷装置,采用进水管和出水管对汇流排进行降温,但这样的水冷装置存在如下弊端:首先,资源耗费大,一天冷却用水消耗数吨,其次,在模具高温的状态下进行水冷冷却,温差起伏大,模具容易产生裂缝,再次,在汇流排的制作过程中,对于温度的把控更为严格与个性化,存在一些冷却环节对设备进行降温,但是又不能温度过低,而水冷的制冷效果大且迅速,容易降温过渡,影响设备的再次升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汇流排模具的冷却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独立对应铸焊区的冷却系统来提升冷却效率同时也确保了不同铸焊区的冷却一致性方便了模具的恒温控制,从而提升了铸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汇流排模具的冷却结构,包括模体,所述模体上设置有多个线性排列的成型槽,所述成型槽的下方设置有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体包括恒温区、铸焊区以及用于对保温区,所述成型槽设置于所述铸焊区内,每个所述铸焊区均对应设置一个独立的所述冷却装置,所述的冷却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铸焊区和/或所述保温区下方的冷却体,所述冷却体上沿所述成型槽排列方向开设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上朝向所述成型槽底部方向开设有喷水口,所述冷却体上还设置有回流槽,所述回流槽的设置高度低于所述喷水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的进液管上相邻所述喷水口至所述成型槽的距离差小于1.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的成型槽包括铸焊部以及跨桥部,所述铸焊部底部至所述进液管的管体轴心线的距离大于所述跨桥部,所述进液管包括设置在上部且与所述铸焊部位置对应的凸部以及与所述跨桥部位置对应的凹部,所述喷水口设置于所述凹部与所述凸部朝向所述成型槽底部的一侧表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冷却体与所述模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冷却体与所述模体直接设置有隔热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凸部朝向所述恒温区一侧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减小所述凸部与所述模体的接触面积的内陷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模体和/或冷却体上开设有回流腔,所述回流槽设置于所述回流腔的底部,所述喷水口与所述回流腔联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回流腔设置于所述模体上且所述回流腔延伸至所述保温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的进液管在所述冷却体上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密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每一个铸焊区均单独对应一个进液管,这样就能保证所有铸焊区同时具备相同的冷却效果;

2、采用喷淋方式冷却,冷却效率高;

3、使用回流槽回收完成热交换后的冷却液,消除了回流的冷却液对恒温控制的影响;

4、减小冷却体与模体接触,减小了冷却体本身拉低模体温度给恒温控制所带来的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模体,2、成型槽,1-1、恒温区,1-2、铸焊区,1-3、保温区,3、冷却装置,3-1、冷却体,3-2、进液管,3-3、喷水口,3-4、回流槽,2-1、铸焊部,2-2、跨桥部,3-5、凸部,3-6、凹部,3-5-1、内陷槽,4、回流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模体1,模体1上设置有多个线性排列的成型槽2,成型槽2的下方设置有冷却装置3,其特征在于:模体1包括用于为成型槽2供铅的恒温区1-1、用于铸焊的铸焊区1-2以及用于对铸焊区1-2保温的保温区,成型槽2设置于铸焊区1-2内,恒温区1-1、铸焊区1-2以及保温区均独立设置有加热器,加热器主要采用陶瓷加热体,每个铸焊区1-2均对应设置一个独立的冷却装置3,冷却装置3包括设置于铸焊区1-2和/或保温区下方的冷却体3-1,对于本实施例而言需要冷却的部分仅仅是铸焊区1-2,但是由于保温区与铸焊区1-2设置在同一个模体1上,而冷却体3-1也存在一定宽度,所以冷却体3-1存在仅在铸焊区1-2下方设置以及在铸焊区1-2以及保温区的下方设置两种实施例方式,冷却体3-1上沿成型槽2排列方向开设有用于向冷却体3-1输入冷却液的进液管3-2,进液管3-2在冷却体3-1上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密封这样保持了冷却液进入至进液管3-2时具有一定的水压,从而可以将液体推出喷水口3-3,进液管3-2上朝向成型槽2底部方向开设有用于向成型槽2底部喷水从而完成对成型槽2冷却的喷水口3-3,冷却体3-1上还设置有用于将完成热交换后的冷却液输出的回流槽3-4,回流槽3-4的设置高度低于喷水口3-3,本实施例中每个铸焊区1-2均对应设置一个独立的冷却装置3,这样就保证了每个进水管均独立对应一个铸焊区1-2而不是像现有技术那样采用回流方式,回流方式会导致进液段的冷却效果大于出液端,所以导致两边的铸焊区1-2的冷却效果不同,这也会导致铸焊效果下降,汇流排的质量不稳定,而本实施例所有铸焊区1-2的接触的冷却液的温度是相同的,冷却液的回流液不参与到冷却工作中而是通过回流槽3-4直接输出冷却体3-1完成循环。模体1和/或冷却体3-1上开设有用于将完成热交换后的冷却液回收回流腔4,回流槽3-4设置于回流腔4的底部,喷水口3-3与回流腔4联通,回流腔4的设置可以避免冷却液过多的接触不必要冷却的区域导致恒温控制困难。回流腔4设置于模体1上且回流腔4延伸至保温区,保温区在实际工作时同样需要恒温控制,如果而完成热交换后的冷却液的温度仍然是远远低于保温区的温度的,如果回流腔4部开设延伸至保温区,则可能导致回流的冷却液接触到与保温区附近的模体1的内壁上,从而导致保温区的温度被拉低。冷却体3-1与模体1可拆卸连接,冷却体3-1与模体1直接设置有隔热层,通过耐高温的不锈钢螺丝等紧固件进行拆卸连接,隔热层采用石棉材料制成,在实际使用中冷却体3-1拥有比模体1更加高的时候寿命,所以当模体1损坏后冷却体3-1未必会损坏,这样的设置方便了冷却体3-1的再次利用,同时也方便了维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液管3-2上相邻喷水口3-3至成型槽2的距离差小于1.5mm,当进液管3-2冷却液进入后会在水压作用下从喷水口3-3喷出,而控制相邻喷水口3-3与成型槽2之间的距离差,保证了冷却的同步性和一致性。成型槽2包括铸焊部2-1以及跨桥部2-2,铸焊部2-1底部至进液管3-2的管体轴心线的距离大于跨桥部2-2,进液管3-2包括设置在上部且与铸焊部2-1位置对应的凸部3-5以及与跨桥部2-2位置对应的凹部3-6,喷水口3-3设置于凹部3-6与凸部3-5朝向成型槽2底部的一侧表面上,由于部分汇流排需要考虑到装配问题,所以需要汇流排具有一个跨桥去绕过电池壳体的隔板,而对于具有抽芯功能的汇流排模具来说跨桥可以直接在成型槽2内成型,但是用于形成跨桥的跨桥部2-2的底部位置相对铸焊部2-1更加低,既是更加靠近出液管,在出液管上设置凸部3-5以及凹部3-6去配合成型槽2底部形状可以更好的缩短冷却液喷射距离,确保冷却液能最有效的去冷却成型槽2外壁,同时也能确保进液管3-2上相邻喷水口3-3至成型槽2的距离差小于1.5mm的技术特征能够在具有跨桥部2-2的模体1上实现。凸部3-5朝向恒温区1-1一侧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减小凸部3-5与模体1的接触面积的内陷槽3-5-1,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恒温区1-1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恒温控制,所以减小冷却体3-1与模体1的接触可以有效减小两者之间的热传递,这样更有助与恒温控制的稳定。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