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聚氰胺为阻燃剂的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6394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具体涉及一种以三聚氰胺为阻燃剂的电缆。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是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电线电缆生产国家,电线电缆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塑料材质的电缆绝缘层的燃烧而引起的火灾事故会对社会和家庭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现有的电缆绝缘层多添加有含卤素的阻燃剂,然而含卤素的阻燃材料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烟雾和有毒、腐蚀性卤化氢等气体,妨碍人们从火灾中撤离和灭火工作,因此低烟无卤阻燃技术的开发在国际上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一种以三聚氰胺为阻燃剂的电缆,该电缆的绝缘层以三聚氰胺为阻燃剂,不含卤素,遇火后不仅能够阻燃还能避免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卤化氢气体。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以三聚氰胺为阻燃剂的电缆,包括电缆线芯和包裹在电缆线芯外侧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本发明的电缆,其绝缘层采用无毒无污染的原料制成,采用三聚氰胺和可膨胀石墨作为阻燃剂,不仅能够达到优异的阻燃效果,并且在燃烧时不会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卤化氢气体,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安全无污染,适宜在本领域推广使用。

优选的,所述绝缘层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当绝缘层各组分采用上述质量份数时,其阻燃效果达到最佳。

其中,所述润滑剂为硬脂酸,所述抗氧化剂为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

以三聚氰胺为阻燃剂的电缆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质量分数称取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三聚氰胺、可膨胀石墨、硬脂酸和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备用;

2)将步骤1)中的各组分进行混合,然后通过螺杆挤出机挤出,并在80~90℃的温水中利用交联剂进行交联,使各组分交联后形成的绝缘层包覆在电缆线芯外部即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以三聚氰胺为阻燃剂的电缆,其绝缘层采用无毒无污染的原料制成,采用三聚氰胺和可膨胀石墨作为阻燃剂,不仅能够达到优异的阻燃效果,并且在燃烧时不会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卤化氢气体,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安全无污染,适宜在本领域推广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发明以三聚氰胺为阻燃剂的电缆,包括电缆线芯和包裹在电缆线芯外侧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其中,所述润滑剂为硬脂酸,所述抗氧化剂为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

以三聚氰胺为阻燃剂的电缆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质量分数称取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三聚氰胺、可膨胀石墨、硬脂酸和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备用;

2)将步骤1)中的各组分进行混合,然后通过螺杆挤出机挤出,并在80℃的温水中利用交联剂进行交联,使各组分交联后形成的绝缘层包覆在电缆线芯外部即可。

实施例2

本发明以三聚氰胺为阻燃剂的电缆,包括电缆线芯和包裹在电缆线芯外侧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其中,所述润滑剂为硬脂酸,所述抗氧化剂为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

以三聚氰胺为阻燃剂的电缆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质量分数称取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三聚氰胺、可膨胀石墨、硬脂酸和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备用;

2)将步骤1)中的各组分进行混合,然后通过螺杆挤出机挤出,并在90℃的温水中利用交联剂进行交联,使各组分交联后形成的绝缘层包覆在电缆线芯外部即可。

实施例3

本发明以三聚氰胺为阻燃剂的电缆,包括电缆线芯和包裹在电缆线芯外侧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其中,所述润滑剂为硬脂酸,所述抗氧化剂为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

以三聚氰胺为阻燃剂的电缆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质量分数称取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三聚氰胺、可膨胀石墨、硬脂酸和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备用;

2)将步骤1)中的各组分进行混合,然后通过螺杆挤出机挤出,并在85℃的温水中利用交联剂进行交联,使各组分交联后形成的绝缘层包覆在电缆线芯外部即可。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制备的电缆,由于其阻燃剂采用的是三聚氰胺和可膨胀石墨,当电缆使用时意外遇火后,能够有效起到阻燃作用,并且在绝缘层燃烧时,不会产生大量烟雾和卤化氢气体,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种安全环保的电缆。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