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共混物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768839阅读:来源:国知局
,当化学式2的化合物的含量大于27重量份时, (甲基)丙締酸烷基醋和化学式1的单体的含量会相对降低,因此由于与第一树脂的过低相 容性而会在第一树脂和第二树脂的表面上发生剥离现象或者不会发生层分离。
[0099] 当由树脂共混物形成的树脂模制品用作偏光板的保护膜时,树脂模制品可W代替 相关领域中已经使用的TAC类膜或丙締酸保护膜。特别地,在常规丙締酸保护膜的情况下, 为了确保与偏光器的粘合性能,丙締酸保护膜的表面应该用底漆进行涂布。然而,根据本申 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树脂共混物,W及由其制备的保护膜无需在用于偏光板的保护 膜的表面上进行额外底涂布工艺即可W表现出与偏光器的优异粘合强度,从而减少生产时 间和成本并提高生产率。
[0100]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第二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可W为约5,000至200, 000。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案,第二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也可W控制在约10,000至200,000、 15,000至200,000、20,000至200,000、5,000至180,000、5,000至150,000、5,000至120,000、 10,000至180,000、15,000至150,000或20,000至120,000的范围内。例如,当重均分子量在 该范围内的第二树脂用于树脂共混物烙融加工时,第二树脂可W表现出合适的流动性,从 而容易引起层分离。
[0101] 并且,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第二树脂的分子量分布(即,多分散指数(PDI)) 可W控制在1至2.5、1至2.2、1.5至2.5或1.5至2.2的范围内。例如,当分子量分布在该范围 内的第二树脂用于烙融加工的树脂共混物时,在第二树脂中起到妨碍发生层分离的低聚物 和/或聚合物的含量会降低,从而更容易引起层分离。
[0102]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基于100重量份的第一树脂,树脂共混物可W包含0.1 至50重量份的第二树脂。并且,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案,基于100重量份的第一树脂,树脂 共混物可W包含1至30重量份、1至20重量份或1至15重量份的第二树脂。当包含在运些含量 范围内的第一树脂和第二树脂时,可W诱发层分离现象,与第一树脂的含量相比,由于适当 调节相对贵的第二树脂的含量,可W提供经济的树脂共混物。
[0103]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单体共混物的共聚物,所述单体共混物包含:
[0104] 47至73重量份的包含具有1至14个碳原子的烷基的(甲基)丙締酸烷基醋;
[0105] 20至30重量份的用下面的化学式1表示的单体;W及
[0106] 3至27重量份的用下面的化学式2表示的单体:
[0107] [化学式1]
[0111] 在化学式1和2中,Ri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氨或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
[0112] Ar表示苯基,
[0113] R2表示氨或-X-R6,其中,-X-表示-0-或-0C (0) -,R6表示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
[0114] R3表示氨,或者与化结合形成杂环,W及
[0115] Rs表示杂环、-C00R7或-C0NR8R9,其中,R?表示氨、被径基取代的具有1至4个碳原子 的烷基、或杂环,1?8和R9各自独立地表示氨、被径基取代的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或苯 基。
[0116] 上文已经描述了第一和第二树脂的类型和物理性质,因此为了清楚,省略了其具 体描述。
[0117] 上述树脂共混物可W通过挤出制备为树脂粒。使用树脂共混物制备的树脂粒可W 具有由第一树脂形成的核,W及由第二树脂与第一树脂的层分离而形成的壳。
[0118]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树脂粒包括:由第一树脂形成的核;W及由第二树脂形 成的壳,所述第二树脂是与所述第一树脂在表面能、烙体粘度或溶度参数上具有差异的单 体共混物的聚合物,并且所述单体共混物包含:47至73重量份的包含具有1至14个碳原子的 烷基的(甲基)丙締酸烷基醋,20至30重量份的化学式1的单体,W及3至27重量份的化学式2 的单体。
[0119] 如上所述,第一树脂与第二树脂也可W具有不同的表面能、烙体粘度或溶度参数。 例如,第一树脂和第二树脂在25°C下的表面能差可W为0.1至35mN/m,或者在100至l,000s^ 的剪切速率和树脂粒的加工溫度下的烙体粘度差为0.1至3,000Pa*s。
[0120] 上文已经描述了第一和第二树脂的类型和物理性质,因此为了清楚,省略了其具 体描述。
[0121] 同时,上述树脂共混物或树脂粒可W进行烙融加工W提供具有层分离结构的树脂 模制品。
[0122]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一种制备树脂模制品的方法,包括:使树脂共混物 烙融W形成烙体共混物,W及对所述烙体共混物进行加工W形成层分离结构。
[0123] 如上所述,在对树脂共混物进行烙融加工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树脂与第二树脂之 间的物理性质差异而发生层分离现象。由于运样的层分离现象,在不进行任何额外工艺的 情况下可W表现出选择性地涂布树脂粒或模制品的表面的效果。
[0124] 特别地,当使用包含47至73重量份的包含具有1至14个碳原子的烷基的(甲基)丙 締酸烷基醋、20至30重量份的化学式1的单体W及3至27重量份的化学式2的单体的单体共 混物的聚合物作为第二树脂时,在烙融加工过程中,具有相对低的表面能或烙体粘度的壳 区域位于树脂模制品的表面上,因此可W提供具有改善的机械和表面特性的树脂模制品。
[0125] 树脂共混物的烙融加工可W在剪切应力下进行。例如,树脂共混物的烙融加工可 W使用挤出和/或注塑的加工方法来进行。
[0126] 并且,溫度可W根据在树脂共混物的烙融加工中使用的第一和第二树脂的类型而 变化。例如,当使用苯乙締类树脂作为第一树脂并且使用丙締酸类树脂作为第二树脂时,烙 融加工溫度可W控制为约210至270°C。
[0127] 制备树脂模制品的方法还可W包括对通过烙融加工树脂共混物而得到的烙体共 混物(即,树脂共混物的烙融加工产品)进行固化。所述固化可W为,例如,热固化或UV固化。 并且,树脂模制品还可W经过化学或物理处理。
[0128]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制备树脂模制品的方法还可W包括在使树脂共混物烙 融W形成烙体共混物之前制备第二树脂。第二树脂可W为树脂模制品的表面层提供特定的 功能,例如,优异的粘合性能。关于第二树脂的制备的内容也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描述,因 此为了清楚,省略了其具体描述。
[0129] 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案,制备树脂模制品的方法可W包括:使树脂粒烙融W形 成烙体共混物,W及对所述烙体共混物进行加工W形成层分离结构。
[0130]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树脂粒可W通过使上述树脂共混物经过烙融加工例如 挤出来制备。例如,当挤出包含第一树脂和第二树脂的树脂共混物时,疏水性高于第一树脂 的第二树脂会迁移而与空气接触,从而形成树脂粒的表面层(壳)。第一树脂可W配置在树 脂粒的中屯、区域而形成核。由此制备的树脂粒可W通过烙融加工例如注塑而制备成树脂模 制品,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案,树脂共混物可W通过烙融加工例如 注塑直接制备成树脂模制品。
[0131] 同时,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方案,树脂模制品可W包括:第一树脂层;在所述第一 树脂层上形成的第二树脂层;W及在所述第一树脂层与所述第二树脂层之间形成的界面 层。所述界面层可w包含第一和第二树脂。
[0132] 由包含特定的第一树脂W及与第一树脂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差异的第二树脂的树 脂共混物制备的树脂模制品可W,例如,具有层分离结构,其中,第一树脂层位于树脂模制 品的内部,第二树脂层在树脂模制品的表面上形成。
[0133] 特别地,当使用上述树脂作为第二树脂时,模制品的粘合强度可W进一步改善。
[0134] "第一树脂层"可W主要包含第一树脂,决定模制品的物理性质,并且位于树脂模 制品的内部。并且,"第二树脂层"可W主要包含第二树脂,并且位于树脂模制品的外侧部分 来为模制品的表面提供特定的功能。
[0135] 上文已经描述了第一和第二树脂的具体内容,因此为了清楚,省略了其描述。
[0136] 树脂模制品可W包括在第一树脂层与第二树脂层之间形成的并且包含第一和第 二树脂的混溶共混物的界面层。界面层可W在层分离后的第一和第二树脂层之间形成W起 到边界面的作用,并且可W包含第一和第二树脂的混溶共混物。混溶共混物可W在第一树 脂与第二树脂物理或化学结合的状态下存在。在运种情况下,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可 W通过运种混溶共混物结合。
[0137] 树脂模制品可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被运样的界面层隔开并且第二树脂 层暴露于外部环境的结构来形成。例如,模制品可W具有第一树脂层、界面层和第二树脂层 依次层叠的结构,或者界面层和第二树脂层层叠在第一树脂层的上和下表面上的结构。并 且,树脂模制品可W具有界面层和第二树脂层依次包围具有各种3D形状(例如,球形、圆形、 多面体和片型形状)的第一树脂层的结构。
[0138] 当树脂模制品使用具有不同物理性质的特定的第一和第二树脂来制备时,在树脂 模制品中观察到发生层分离现象。运种不同的物理性质的实例可W包括表面能或烙体粘 度。关于运种物理性质的差异的具体内容如上所述。
[0139]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第一树脂层、界面层和第二树脂层可W通过使试验样 品经受低溫冲击试验,然后用四氨巧喃(THF)蒸气蚀刻试验样品的断裂面,使用扫描电镜 (SEM)来确定。为了测量每层的厚度,使用薄片切片装置的金刚石刀切割试验样品,使切割 截面平滑,并且用第二树脂可W比第一树脂相对更容易溶解的溶液蚀刻平滑的截面。平滑 的截面部分可W根据第一树脂和第二树脂的含量蚀刻至不同的程度,当使用在自试验 样品的表面45°的角度观察时,由于明暗度差异,可W观察到第一树脂层、第二树脂层、界面 层和试验样品的表面。结果是,可W测量每层的厚度。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作为更容 易选择性地溶解第二树脂的溶液,使用1,2-二氯乙烧溶液(在化0H中10体积% ),但是运只 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给出。因此,对第二树脂的溶解性高于第一树脂的溶液没有特别限制, 并且可W由相关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根据第二树脂的种类和组成来适当选择和应用。
[0140] 基于第二树脂层和界面层的厚度之和,界面层的厚度可W为1至95%、10至95%、 20至95%、30至95%、40至95%、50至95%、60至95%或60至90%。当界面层的厚度是第二树 脂层和界面层的厚度之和的0.01至95%时,由于第一树脂层和第二树脂层之间优异的界面 结合强度,第一树脂层和第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