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门侧向限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5067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尾门侧向限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尾门侧向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汽车将会成为人类的主要代步工具,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汽车安全性能以及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尾门限位装置一般分为尾门A、B件,分别布置在尾门及车身两侧,在关闭尾门时起缓冲作用,对车门进行限位,由此可见,尾门限位装置是汽车中不可缺少的零部件之一。然而当前市场上的尾门限位装置一般只对车门Y向进行单向限位,车辆行驶过程中容易产生Y向、Z向窜动,造成车身异响,长时间使用后,限位装置容易造成异常磨损,导致车门开启困难,影响车门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尾门侧向限位装置,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尾门侧向限位装置,包括尾门限位块、尾门限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门限位块设置为立体等腰钝角三角形,所述的尾门限位座设置为Z字型,所述的尾门限位座内设置有限位座嵌件,尾门限位块与尾门限位座设置有倾角。

优选的,所述的尾门限位座的Z字型上端平面设置有两个螺纹孔和顶端设置有梯形槽,Z字型下端平面设置有两个腰形孔。

优选的,所述的限位座嵌件设置有腰形孔冲压件包裹在尾门限位座的两个腰形孔内壁,限位座嵌件设置为金属材质,限位座嵌件外表面设置有热弹性包塑材料。

优选的,所述的尾门限位块的立体三角形的包含尾门限位块A面和尾门限位块B面,所述的尾门限位块A面设置有定位块,定位块设置为圆柱形,尾门限位块A面的钝角三角形面最大边处设置有两个四个不规则孔,钝角三角形的最大角处设置有通孔;所述的尾门限位块B面的三角形钝角处设置有曲面,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处设置有梯形凹槽。

优选的,所述的尾门限位块与车身连接,所述的尾门限位座与车门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安装方便,尾门限位装置总成采用倾角锁紧形式,限位角度大;尾门限位座镶嵌有限位座嵌件,提高了产品的刚度及强度,避免了螺栓紧固时对橡胶件的损坏,使得限位装置具备抗冲击、过载成倍提升抗冲击、载荷性成倍提升,从而提高了尾门限位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尾门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尾门限位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右视图。

图中:1、尾门限位块,2、尾门限位座,3、限位座嵌件,4、尾门限位块A面,5、尾门限位块B面,6、腰型孔冲压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一种尾门侧向限位装置,包括尾门限位块1、尾门限位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门限位块1设置为立体等腰钝角三角形,所述的尾门限位座2设置为Z字型,所述的尾门限位座2内设置有限位座嵌件3,尾门限位块1与尾门限位座2设置有倾角,车身设置为Z向限位。

所述的尾门限位座2的Z字型上端平面设置有两个螺纹孔和顶端设置有梯形槽,Z字型下端平面设置有两个腰形孔。

所述的限位座嵌件设置有腰形孔冲压件6包裹在尾门限位座2的两个腰形孔内壁,可满足螺栓拧紧所需要的支撑面及轴向锁紧力,防止因拧紧扭矩的衰减导致限位装置的松脱;限位座嵌件3设置为金属材质,限位座嵌件3外表面设置有热弹性包塑材料,包塑材料可选用热弹性体,相比现有车型的橡胶材质而言,具有环保性、无析出物、无气味性等优点。

所述的尾门限位块1的立体三角形的包含尾门限位块A面4和尾门限位块B面5,所述的尾门限位块A面4设置有定位块101,定位块101设置为圆柱形,定位块101特征进行定位,采用单颗螺栓拧紧方式固定;尾门限位块A面4的钝角三角形面最大边处设置有两个四个不规则孔,钝角三角形的最大角处设置有通孔7;所述的尾门限位块B面5的三角形钝角处设置有曲面,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处设置有梯形凹槽。

所述的尾门限位块1与车身连接,所述的尾门限位座2与车门连接。

具体实施时,实施例一,尾门限位座2通过安装螺栓紧固在车身上,尾门限位块1通过螺钉固定在车门上,当关门的时候,尾门限位块1便会与尾门限位座2进行配合,由于尾门限位座2为热弹性体,在力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这样在关门时就可以对车门起到缓冲作用,对车身及车门进行Y向及Z向进行限位。

实施例二,尾门限位座2镶嵌有限位座嵌件3,结构简单,提高了产品的刚度及强度,避免了螺栓紧固时对橡胶件的损坏,使得限位装置具备抗冲击、过载成倍提升。

实施例三,尾门限位块1通过圆柱形特征进行定位,采用单颗螺栓拧紧方式固定,安装方便。

实施例四,限位座嵌件3设有腰形孔冲压件6,可满足螺栓拧紧所需要的支撑面及轴向锁紧力,防止因拧紧扭矩的衰减导致限位装置的松脱。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