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座椅的具有制动带的竖向悬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8112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座椅的具有制动带的竖向悬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竖向悬架系统,该竖向悬架系统具有剪刀型悬架装置,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带,该制动带将剪刀型悬架装置的上部导引架与下部导引架互相连接。



背景技术:

具有不受由道路引起的有害振动的影响的竖向悬架系统的座椅通常具有一体型三点式带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车辆的紧固点经受相对运动,这会造成不可接受的舒适度降低。

带和约束系统在动态加速事项和动态减速事项中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座椅系统自身的质量作用之外,由座椅使用者的质量作用所引起的所有力一定会通过带系统被引入座椅系统。通过座椅系统、比如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竖向悬架系统以及借助于滑动座椅导引件进行的水平调节,所有这些力必须在基于舒适度的自由度的作用下可靠地转移至车辆轿厢的地板。现有技术包括廉价轻质且高效的制动带装置,该制动带装置用于将产生的力传递至竖向悬架系统中并且用于高度控制。

常规的制动带装置提供从竖向悬架系统的上部导引架至下部导引架、优选从带滚筒的紧固点至下部导引架的有效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引入的带作用力在下部导引架的横杆处被吸收,并且带作用力从横杆通过滑动座椅导引件装置传递至车辆地板,其中,该滑动座椅导引件装置形成另一自由度。

典型的竖向悬架系统在两个导引架(上部导引架和下部导引架)中具有用于接纳杆装置的相应的固定支承件区域和相应的浮动支承件区域,每组杆装置具有内部杆和外部杆,该内部杆和该外部杆通过剪刀型连结件互相联接。杆装置用来保持期望的竖向自由度,同时用于脱离且隔离不期望的振动。优选地,浮动支承件设置在行进方向上前部,并且固定支承件设置在行进方向上的后部。只有固定支承件可以有效地减轻水平方向上的作用力,其中,所有水平力在下部(后部)固定支承件中起作用;除水平力之外,还存在合力,该合力由于整体系统中的逆时针转矩或顺时针转矩而起作用。用于对下部固定支承件进行紧固的可安装的保持元件也是已知的;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杆的轴被附加地紧固而防止其脱离固定支承件位置。

因此,所有力首先作用在上部导引架上,并且必须从上部导引架通过杆装置和制动带装置传递至下部导引架。常规的制动带装置以如下简单的方式将上部导引架的横杆与下部导引架的横杆互相连接:经常地,单层条带的一端固定地附接至上部横杆并且单层条带的另一端固定地附接至下部横杆,但是双层制动带也是已知的。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制动带的竖向悬架系统,该竖向悬架系统将在上部导引架产生的作用力——不仅竖向力,而且水平力——以一种尽可能简单的形式传递至下部导引架,并且,这样做可以同时将安装在基架中的杆的轴紧固而防止其在经受载荷时脱离固定支承件位置。

这个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竖向悬架系统来实现。与根据现有技术公知的条带在其设计、布设以及紧固方面不同的根据本发明的制动带的条带实现的效果为:在关于悬架系统具有少量附加的资源需求的情况下,即,具有位于下部横杆下侧的弧形折回区域以及类似地在下部横杆上的保持元件、通过对条带的环绕下部轴的布设的略微改变、以及借助于实现在条带上的环绕保持元件的环来进行的条带至悬架系统的紧固,那么,产生在上部导引架上的水平力和竖向力在具有较少的资源需求的情况下被可靠地传递,其中,所述水平力和竖向力产生在上部振动点的限动器上。由于保持元件至下部横杆的固定连接,水平力在这种情况下被引入下部导引架,其中,下部横杆是下部导引架的组成部分,并且水平力从下部导引架被直接地传递至车辆地板,其中,下部导引架以形式配合的方式连接至车辆地板。

本发明的有利的研发提供了:保持元件被附接至向后背对下部轴的一侧。这实现了如下效果:条带承靠于下部轴的表面的大部分。条带可以专门吸收并且传递张力;只有以这样的布置,在下部轴产生的所有力才能以张力的形式从下部轴直接地传递至保持元件。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研发提供了:保持元件被实现为保持板,该保持板通过带螺纹的连接件或铆钉连接至下部横杆。因此,在组装时,条带的环可以在保持板上滑动,并且随后保持板紧固地连接至下部横杆。这意味着在具有非常简单的组装过程的同时具有紧固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研发提供了:上部横杆在上部紧固区域的区域中附接有用于带滚筒的紧固装置。因此,根据现有技术已知的装置不必就这一点而做出改变,或者只需要略微改变。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研发提供了:条带整体上被实现为单个环,其中,条带的两个端部在单个接合区域中以不可分离的方式互相连接。一方面,这样的带可以非常容易地制造,并且另一方面,这样的带可能实现制动带的可靠的并且就使用时所施加的力而言抗撕裂的设计。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研发提供了:条带总是以双层的形式环绕下部轴布设并且在下部横杆与上部横杆之间布设,并且条带在环绕折回区域的情况下以四层的形式叠置。因此,与仅单层带环绕下部轴布设的情况相比,显著更大的力可以被吸收和传递。这种布置以滑轮的方式实现传动比,并且因此作用在位于固定支承件处的易受载荷影响的下部轴上的保持力是作用在上部框架和底部框架之间的连接区域中的保持力的两倍。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研发提供了:条带的下部紧固区域被实现为下部紧固环,并且条带的上部紧固区域被实现为上部紧固环,其中,条带的相应的端部在下部接合区域和上部接合区域中以不可分离的方式连接至条带。因此,与上文另外描述的作为单个环的制动带的实施方式相比,该条带需要较少的材料。然而,与这种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该实施方式必须制造两个接合部,这涉及更多的资源需求。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研发提供了:条带总是以单层带的形式环绕下部轴布设并且在下部横杆与上部横杆之间布设,并且条带在环绕折回区域的情况下重叠。因此,与上文另外描述的制动带的实施方式、即制动带以双层形式环绕下部轴布设的情况相比,需要较短长度的条带,因为不必以双层形式布设并且不必在所讨论的区域中以四层形式叠置,而只需要以单层形式布设并且在所述折回区域重叠即可。然而,随后可能被吸收的力较少。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研发提供了:固定支承件设置在行进方向上的后部。因此,悬架系统由于其主要应用于现有技术而可以被用作本发明的起点,从而在对悬架系统进行另外的必要的重新设计方面存在较少的资源需求。由于在座椅框架与背部之间的接合面处的带紧固点的位置,或者由于在具有一体式带的座椅的情况下,位于具有一体式带的座椅的背部本身上的、即在座椅结构件的后部区域上的带紧固点的位置,因此被引入到带紧固点的位置处的力可以在悬架系统中被直接吸收并传递。相比之下,在固定支承件设置在前部的情况下,将针对力传递增加其他需要实现相应加强措施的部件。

附图说明

基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示例对本发明的另外的优势和细节进行说明。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单层条带的竖向悬架系统的第一实施方式示例的等距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示例的部分模型;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示例在下部紧固区域的区域中的详细视图;

图4是根据图3的第一实施方式示例的下部紧固区域的等距视图;

图5是具有双层条带的第二实施方式示例在根据图3的下部紧固区域中的详细视图;

图6是根据图5的第二实施方式示例的下部紧固区域的等距视图;

图7是两种实施方式示例的两种带的变型的示意性侧视图;以及

图8是根据图7的两种带的变型的等距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从不同视角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座椅的竖向悬架系统1的第一实施方式,图2示出部分模型。下文将一起说明这两幅图。

根据本发明的竖向悬架系统1包括根据现有技术已知的剪刀型悬架装置,该剪刀型悬架装置具有上部导引架3和下部导引架2,在上部导引架3和下部导引架2之间布置有杆装置,该杆装置具有内部杆7和外部杆8,该内部杆7通过剪刀式连结件16连接至外部杆8。这样的杆装置的工作原理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公知的。这种杆装置在行进方向上的前部处具有两个浮动支承件14,并且在行进方向上的后部(在图1和图2中的右手边)处具有上部固定支承件11和下部固定支承件10,其中,该上部固定支承件11位于外部杆8与上部导引架3之间,该下部固定支承件10位于内部杆7与下部导引架2之间。该下部固定支承件10以如下方式实现:该下部固定支承件10具有与剪刀型连结件16平行的下部实心轴9。在上部导引架3上实现有上部横杆6,在该上部横杆6的中央上设置有用于带滚筒的紧固装置4,并且在下部导引架2上实现有下部横杆5,每个横杆在行进方向上的后端部处实现。

整个竖向悬架系统1连接至如根据现有技术已知的滑动座椅导引件26。该滑动座椅导引件26又固定地连接至车辆地板。

在上部导引架3与下部导引架2之间设置有制动带(checkbelt)。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示例的制动带被实现为单条带12。单条带12在其上端部处、在其上部紧固区域25中、在用于带滚筒的紧固装置4的区域中固定地连接至上部横杆6。在单条带12的下部紧固区域24(参见图3)中,单条带12通过呈保持板17的形式的保持元件连接至下部横杆5,该保持板17借助于带螺纹的连接件15固定地连接至下部横杆5。关于单条带12的更详细的设计及其布设、特别地在下部横杆5的区域中的布设、以及下部横杆5的设计,下文将参照图3和图4进行阐述。

图3和图4从不同视角示出了下部横杆5的区域中的局部视图。下文将一起说明这两幅图。

竖向悬架系统1坐置成使其下部导引架2位于滑动座椅导引件26上。内部杆7固定地连接至下部轴9以便在竖向悬架系统1竖向振动的情况下,下部轴9在下部固定支承件10中旋转。

出于将经由带滚筒的紧固装置4(参见图1和图2)引入到上部导引架3的带作用力传递至下部导引架2并且将带作用力从下部导引件2经由滑动座椅导引件26传递至车辆地板的目的,设置有制动带的单条带12。在单条带12的上部紧固区域25中,单条带12附接至上部导引架3的上部横杆6(参见图1),并且在单条带12的下部紧固区域24中,单条带12借助于保持板17连同带螺纹的连接件15而附接至下部横杆5,如上文中关于图1和图2已经描述的。

出于将单条带12紧固至保持板17的目的,单条带12具有下部紧固环22(参见图7和图8),该下部紧固环22滑过保持板17并且随后保持板17以螺纹的方式连接至下部横杆5。单条带12从保持板17开始延伸绕过下部横杆5的下端部,该下端部设置有弧形的折回区域19使得制动带布设成不干涉下部横杆5周围的轮廓、特别地边缘,否则当单条带12在该区域中运动时会导致对单条带12的损坏。然后,单条带12在穿过下部横杆5中的狭缝28之后,行进绕过下部轴9,之后,再次穿过狭缝28,其后单条带12再次返回至下部横杆5的折回区域19的周围。单条带12从折回区域19周围经由保持板17向上返回直到单条带的另一端部在如上所述的上部紧固区域25中连接至上部横杆6。在这种情况下,在上部紧固区域25中的这种连接可以以与在下部紧固区域24中的紧固相同的方式来实施,例如通过实现上部紧固环23(参见图7和图8)来实施,其中,该上部紧固环23也滑过连接至上部横杆6的另一保持板(在附图中不可见)。

通过将单条带12固定地连接至下部横杆5,从上部导引架3经由制动带传递的水平力可以转移至下部导引架2的左侧和右侧,进而直接从下部导引架2转移至滑动座椅导引件26并且因此转移至车辆地板。

作为内部杆7的组成部分的下部轴9与单条带12的卷绕部的相对运动不经受在行进时所施加的力,使得不存在由运动产生的磨损所引起的实际损害。

图5和图6示出了制动带比如双条带13的实施方式,该双条带13是制动带比如单条带12的设计改型。下文只涉及该双条带13与图3和图4所示的单条带12相比而言的区别。为了达到该目的,首先最好研究图7和图8中的条带12和条带13的两种实施方式的设计细节。

上文已经描述的单条带12的在其两个端部处被翻折成使得在图7和图8中所示的左手侧端部处实现上部紧固环23;为了达到该目的,单条带12的左手侧端部在上部接合区域21中被缝合至单条带12。在右手侧端部处存在相似的设计:通过将右手侧端部翻折并且随后缝合在下部接合区域20中来获得下部紧固环22。与此相比,制动带的第二实施方式示例以双条带13的形式来实现。为此,双条带13的两个端部朝同一位置翻折并且在接合区域18中互相连接。因此,只获得单个环27,并且上部紧固区域25和下部紧固区域24被实现在翻折区域中。

如在图5和图6中清楚地观察到的,双条带13从位于其下部紧固区域24中的在保持板17上的紧固部开始以双层形式绕下部横杆5的折回区域19布设。双条带13也以双层形式绕经下部轴9。在双条带13随后的路径中,双条带13再次以双层形式环绕折回区域19使得在折回区域19处双条带13叠置成四层。然后,双条带13在其向上行进经过保持板17后还成为双层的。双条带13在其上部紧固区域25(图5和图6中不可见)处、在带滚筒的紧固装置4(如针对另一实施方式示例的图1所示)的区域中连接至上部横杆6。这种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示例的连接可以例如通过另一保持板来实现,双条带在其上部紧固区域25中悬挂在另一保持板上。

与具有单条带12的第一实施方式示例相比,具有双条带13的第二实施方式示例的设计的优点在于:由于条带是双层的,所以可以吸收并传递更大的力;而且,生产时,只需要在一个区域中制成接合部。但是,也存在缺点:对于制动带而言,需要更多的材料。

总之,可以阐明:通过对制动带的布设和设计、并结合制动带至竖向悬架系统1的紧固以及下部横杆5的折回区域19的设计,对杆装置的位于固定支承件侧上的下部轴提供了有效的约束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下部轴9如同滑轮中的活动滚筒,使得与常规的竖向悬架系统的情况相比可以吸收并传递更大的力而不需要另外的附加部件。因此,下部轴9的经受高负载的部分也沿竖向方向被非常有效地保持,并且水平作用力被成比例地吸收。以有效的方式防止了下部轴9与固定支承件10、11的脱离。对于本发明而言,制动带以多种方式起作用并且以多种方式被使用。通过竖向悬架系统1中的制动带,获得了已知的行程控制,并且同时实现了抑制关于内部杆7的下部轴9的弯曲。对于设置在下部导引架2中的固定支承件而言,也防止内部杆7的部件失效。而且,与根据现有技术已知的只竖向地传递反作用力的制动带不同,本发明还实现了对水平作用力的限制作用。通过本发明,显著改进了已知竖向悬架系统的力传递并且因此显著提高了已知竖向悬架系统的效率;在未使用额外部件的情况下实现额外益处,并且因此该额外益处对重量而言是不相关的。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装置易于组装,并且整个座椅的向前移位的值被显著地减小。

附图标记列表

1竖向悬架系统

2下部导引架

3上部导引架

4用于带滚筒的紧固装置

5下部横杆

6上部横杆

7内部杆

8外部杆

9下部轴

10下部固定支承件

11上部固定支承件

12条带(单)

13条带(双)

14浮动支承件

15带螺纹的连接件

16剪刀型连结件

17保持元件;保持板

18接合区域

19折回区域

20下部接合区域

21上部接合区域

22下部紧固环

23上部紧固环

24下部紧固区域

25上部紧固区域

26滑动座椅导引件

27单个环

28狭缝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