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38226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作为车轮的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变速机构、作为电动栗的驱动力源的栗用电动机、以及外壳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上述那样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已知日本特开2012 - 121549号公报(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装置、日本特开2011 - 67093号公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装置。在专利文献I的装置中,控制旋转电机〔马达200〕的第一逆变器〔逆变器440〕、和控制栗用电动机〔电动式油栗400〕的第二逆变器〔油栗控制器420〕与相互不同的电力源连接。第一逆变器与车辆驱动用的高压蓄电池〔主蓄电池450〕连接,第二逆变器与辅助驱动用的低压蓄电池〔辅助蓄电池430〕连接。然而,在这种构成中,对于旋转电机以及栗用电动机的各个,需要电力源与逆变器之间、以及逆变器与旋转电机或者栗用电动机之间的配线。因此,装置整体配线复杂化。
[0003]对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2的装置中,控制旋转电机〔电动发电机192〕的第一逆变器〔逆变器装置140〕、和控制栗用电动机〔辅助用马达195〕的第二逆变器〔辅助用逆变器装置43〕由共用的电力源〔蓄电池136〕驱动。如果这样操作,则共用的电力源与各逆变器之间的配线一部分被共用化,多少缓和配线的复杂化。然而,在专利文献2的装置中,第一逆变器以及第二逆变器与平滑电容器〔电容器模块500〕一起被收容在专用的逆变器外壳〔电力转换装置200的框体〕中。而且,该逆变器外壳被固定于收容旋转电机或变速机构〔变速机118〕的驱动装置外壳。因此,需要准备这种专用的逆变器外壳、用于将逆变器外壳固定于驱动装置外壳的固定座,部件件数增加。另外,装置整体也大型化。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 121549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 — 670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因此,期望一同实现配线的简单化和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0007]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作为车轮的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变速机构、作为电动栗的驱动力源的栗用电动机以及收容所述变速机构的外壳,上述电动栗产生供给给上述变速机构的伺服机构的油压,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0008]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与共用的直流电源连接的控制上述旋转电机的第一逆变器以及控制上述栗用电动机的第二逆变器,上述第一逆变器以及上述第二逆变器被配置在上述外壳内,从上述直流电源延伸的第一配线部件在上述外壳内分支而分别与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连接。
[0009]在本申请中,“旋转电机”作为也包括马达(电动机)、发电机、以及根据需要而实现马达以及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马达/发电机的任意一个的概念被使用。
[0010]根据该特征结构,由于控制旋转电机的第一逆变器和控制栗用电动机的第二逆变器与共用的直流电源连接,所以与分别具备直流电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配线简单化。另外,第一逆变器以及第二逆变器不经由专用的逆变器外壳而直接配置在收容变速机构的外壳中,所以能够降低部件件数,并且使装置整体小型化。并且,由于从直流电源延伸的第一配线部件在外壳内分支并与2个逆变器连接,所以能够将从外部向外壳中的连接部集中为一处。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使从直流电源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配线简单化。
[0011 ]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
[0012]作为一个方式,优选上述第一逆变器以及上述第二逆变器被配置在形成于上述外壳的控制构件收容室,上述第一配线部件在上述控制构件收容室内分支而分别与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连接。
[0013]根据该结构,分别控制旋转电机以及电动栗的第一逆变器以及第二逆变器被收容于共用的控制构件收容室。因此,紧凑地配置2个逆变器、使第一配线部件分支来分别与2个逆变器连接变得容易。
[0014]作为一个方式,优选上述旋转电机以及上述栗用电动机被收容于上述外壳中形成为油密状的驱动构件收容室,上述驱动构件收容室和上述控制构件收容室经由连通孔连通,连接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旋转电机的第二配线部件、以及连接上述第二逆变器和上述栗用电动机的第三配线部件均通过上述连通孔。
[0015]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收容在控制构件收容室中的第一逆变器以及第二逆变器、和收容在驱动构件收容室中的旋转电机以及栗用电动机经由一个连通孔适当地电连接。此时,只密封该一个连通孔的周围,就能够有效地抑制油浸入到控制构件收容室中。因此,能够确保油密性,并且使结构简单化。
[0016]作为一个方式,优选上述第二配线部件包括被配置在上述连通孔的中继端子、以及连接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中继端子的多个母线,上述多个母线和构成上述第二逆变器的基板被保持部件一体保持。
[0017]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构成使第一逆变器与旋转电机连接的第二配线部件的一部分的多个母线、和构成第二逆变器的基板一体化,而紧凑地构成它们。另外,能够使制造时的这些部件的组装作业简单化。
[0018]作为一个方式,优选在车辆搭载状态下,上述连通孔被配置在比上述驱动构件收容室内的油面靠上方。
[0019]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存积到驱动构件收容室内的油到达连通孔。特别是,即使在车辆的驱动中驱动构件收容室内的油面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油到达连通孔。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油浸入到控制构件收容室中。
[0020]作为一个方式,优选还具备平滑电容器,该平滑电容器连接在上述直流电源与上述第一逆变器以及上述第二逆变器之间,并对供给给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双方的直流电力进行平滑化,上述平滑电容器和上述第一逆变器排列配置,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排列配置。
[0021]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直流电源与第一逆变器以及第二逆变器之间授受的直流电力的变动。因此,能够稳定地驱动旋转电机以及栗用电动机,并且,抑制直流电源的劣化。另夕卜,由于能够与平滑电容器接近配置大多流动比第二逆变器大的电流的第一逆变器,所以能够降低整体的阻抗。
[0022]作为一个方式,优选上述外壳具有收容变速机构的第一外壳部、和收容上述旋转电机的第二外壳部,在上述第一外壳部中配置上述电动栗以及上述栗用电动机,并且沿着上述第一外壳部的外周壁形成有收容上述第一逆变器以及上述第二逆变器的至少一方的控制构件收容室。
[0023]根据该结构,使电动栗、和成为来自该电动栗的油供给对象的变速机构(伺服机构)接近配置较容易。因此,能够使从电动栗到伺服机构的油路的构成简单化。另外,通过沿着第一外壳部的外周壁在其外侧形成控制构件收容室,能够有效地抑制油浸入到该控制构件收容室中。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表示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示意结构的示意图。
[0025]图2是逆变器装置的电路图。
[0026]图3是在轴向观察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图。
[0027]图4是图3的部分放大图。
[0028]图5是在铅垂方向上观察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图。
[0029]图6是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30]图7是逆变器装置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0031]图8是表示逆变器装置的主要的配线结构的立体图。
[0032]图9是表示在特定水平方向上观察各构成部件的配置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I是用于驱动具备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双方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的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的车辆用驱动装置(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具体而言,车辆用驱动装置I构成为单电机并联方式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关关于各部件的方向、位置等的用语是也包括具有基于制造上能够允许的误差的差异的状态的概念。另外,关于各部件的方向表示这些被组装到车辆用驱动装置I的状态下的方向。
[0034]1.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示意结构
[0035]如图1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I具备与内燃机E驱动连结的作为输入部件的输入轴1、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作为输出部件的输出轴0、旋转电机MG、以及变速机构TM。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I具备卡合装置CL、齿轮机构C、以及差动齿轮装置DF。卡合装置CL、旋转电机MG、变速机构TM、齿轮机构C、以及差动齿轮装置DF被设置在连结输入轴I与输出轴O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从输入轴I侧开始按照记载的顺序设置它们。另外,它们被收容在外壳(驱动装置外壳)2内。
[0036]此外,“驱动连结”意味2个旋转构件连结成能够传递驱动力(与转矩同义)的状态。该概念包括2个旋转构件连结成一体旋转的状态、连结成能够经由一个以上的传动部件传递驱动力的状态。这种传动部件也可以包括使旋转同速或者变速进行传递的各种部件(轴、齿轮机构、带等),包括有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卡合装置(摩擦卡合装置、啮合式卡合装置等)。
[0037]输入轴1、旋转电机MG、以及变速机构TM被配置在第一轴Al上。S卩,以作为假想轴的第一轴Al为旋转轴心,沿着第一轴Al的延伸方向排列配置输入轴1、旋转电机MG、和变速机构TM (也参照图9)。另外,齿轮机构C被配置在第二轴A2上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