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515501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衬套5G1的座椅外侧上的端部上并且被一体地焊接到所述端部。衬套5G1在其轴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形成有凸缘部分5G1 a,该凸缘部分5G1 a的外周边部分以环形突出,并且将衬套5G1从座椅内侧在侧框架11中插入到凸缘部分5Gla抵靠侧框架11的座椅内侧上的侧表面的位置。间隔件5L1被装配在衬套5G1的从侧框架11朝着座椅外侧突出的部分上,使得前连杆5A1的上端部在朝着座椅外侧与侧框架11隔开间隔件5L1的尺寸的位置处被装配到衬套5G1并且被一体地焊接到该衬套5G1。利用该构造,前连杆5A1和衬套5G1被一体地联结到彼此并且被附接到侧框架11,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没有反冲且没有脱落的可能性。
[0041]另一方面,对于布置在车辆内侧上的前连杆5A2,其上端部从座椅内侧被装配到衬套5G2,在前连杆5A2的上端部抵靠侧框架11的座椅内侧上的侧表面的位置处被从座椅外侧朝着座椅内侧插入通过侧框架11。衬套5G2在座椅外侧上的端部处形成有凸缘部分5G2a,该凸缘部分5G2a的外周边部分以环形突出,并且被从座椅外侧插入到侧框架11中到凸缘部分5G2a抵靠在侧框架11的座椅外侧上的侧表面的位置。前连杆5A2的上端部以及因此间隔件5L2被装配在衬套5G2的从侧框架11朝着座椅内侧突出的部分上。然后,将前连杆5A2和间隔件5L2 —体地焊接到彼此,此外,将间隔件5L2和衬套5G2的外周边部分一体地焊接到彼此,使得衬套5G2和前连杆5A2的上端部一体地联结到彼此。利用该构造,前连杆5A2和衬套5G2被一体地联结到彼此并且被附接到侧框架11,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没有反冲且没有脱落的可能性。
[0042]如图1、图2、图4和图6所示,在后连杆5B1和5B2中,布置在车辆外侧上的后连杆5B1相对于相同侧上的侧框架11被布置在座椅外侧上的位置处,而布置车辆内侧上的后连杆5B2相对于相同侧上的侧框架11被布置在座椅内侧上的位置处。具体地,如图6所示,对于布置在车辆外侧上的后连杆5B1,该后连杆5B1的上端部被装配在被从座椅外侧朝着座椅内侧插入通过侧框架11的衬套5H1的座椅外侧上的端部上并且被一体地焊接到所述端部。衬套5H1在其轴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形成有凸缘部分5Hla,该凸缘部分5Hla的外周边部分以环形突出,并且被从座椅外侧在侧框架11中插入到凸缘部分5Hla抵靠在侧框架11的座椅外侧上的侧表面的位置。间隔件5M1被装配在衬套5H1的从侧框架11朝着座椅外侧突出的部分上,使得后连杆5B1的上端部在朝着座椅外侧与侧框架11隔开间隔件5M1的尺寸的位置处被装配到衬套5H1并且被一体地焊接到该衬套5H1。
[0043]此外,齿轮连杆5E被装配在衬套5H1的从侧框架11朝着座椅内侧突出的部分上并且被一体地焊接到该部分。在将与上文描述的间隔件5M1不同的间隔件5M1装配在突起部上之后,将齿轮连杆5E装配在衬套5H1的突起部上,使得齿轮连杆5E在朝着座椅内侧与侧框架11隔开间隔件5M1的尺寸的位置处被装配到衬套5H1并且被一体地焊接到衬套5H1。利用该构造,后连杆5B1、衬套5H1和齿轮连杆5E被一体地联结到彼此并且被附接到侧框架11,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没有反冲且没有脱落的可能性。
[0044]另一方面,对于布置在车辆内侧上的后连杆5B2,后连杆5B2的上端部被装配在被从座椅外侧朝座椅内侧插入通过侧框架11的衬套5H2的座椅内侧上的端部上并且被一体地焊接到所述端部。衬套5H2在座椅外侧上的端部处形成有凸缘部分5H2a,该凸缘部分5H2a的外周边部分以环形突出,并且被从座椅外侧在侧框架11中插入到凸缘部分5H2a抵靠在侧框架11的座椅外侧上的侧表面的位置。间隔件5M2被装配在衬套5H2的从侧框架11朝着座椅内侧突出的部分上,使得后连杆5B2的上端部在朝座椅内侧与侧框架11隔开间隔件5M2的尺寸的位置处被装配到衬套5H2并且被一体地焊接到该衬套5H2。利用该构造,后连杆5B2和衬套5H2被一体地联结到彼此并且被附接到侧框架11,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没有反冲且没有脱落的可能性。
[0045]以如下的方式,前管5C和后管f5D被分别装配且联接到前侧衬套5G1和5G2以及后侧衬套5H1和5H2,所述前侧衬套5G1和5G2以及后侧衬套5H1和5H2被附接到侧框架11,如图1至图4所示,如上文所描述的。如图5所示,在前管5C中,形成前管5C的主体形状的本体部分5C1以具有比衬套5G1和5G2的内径(装配直径)大的外径(装配直径)的中空圆筒形状形成。然而,前管5C在本体部分5C1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处具有通过模锻形成的直径减小的装配部分5C2和5C3。装配部分5C2和5C3每个均以能够被装配到对应的衬套5G1、5G2的中空圆筒中的直径减小的中空圆筒形状形成。前管5C的装配部分5C2和5C3从座椅内侧被装配到对应的衬套5G1和5G2的中空圆筒中,并且在该状态下,装配的整个周缘部被焊接在一起,使得前管5C被牢固地且一体地联结到衬套5G1和5G2。
[0046]同样地,如图6所示,在后管?中,形成后管的主体形状的本体部分以具有比衬套5H1和5H2的内径(装配直径)大的外径(装配直径)的中空圆筒形状形成。然而,后管在本体部分5D1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处还具有通过模锻形成的直径减小装配部分5D2和M3。装配部分5D2和5D3每个均以能够被装配到对应的衬套5H1、5H2的中空圆筒中的直径减小的中空圆筒形状形成。后管f5D的装配部分5D2和5D3从座椅内侧被装配到对应的衬套5H1和5H2的中空圆筒中,并且在该状态下,装配的整个周缘部被焊接在一起,使得后管?被牢固地且一体地联结到衬套5H1和5H2。
[0047]后管?的被装配到车辆外侧上的衬套5H1中的装配部分5D2通过衬套5H1被插入到从衬套5H1朝着座椅外侧突出的位置。此外,还在装配部分的从衬套5H1朝着座椅外部突出的部分处,衬套5H1的装配的整个周缘部和装配部分5D2被焊接在一起。利用该构造,在衬套5H1的齿轮连杆5E和后连杆5B1被联接到衬套5H1的轴向方向上的宽区域通过后管f5D的装配部分5D2从内周侧被加强。通过这种加强,衬套5H1被构造成能够展示高抗扭刚度以便将来自齿轮连杆5E的动力传输至后连杆5B1。此外,即使在制动力被施加到齿轮连杆5E使得后连杆5B1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大载荷被输入到车辆座椅1以相对于齿轮连杆5E和相对于后连杆5B1对衬套5H1施加大扭转载荷时,衬套5H1也被构造成能够展示能够防止由于这样的载荷而导致发生大变形,诸如,导致车辆座椅1的下沉的高结构强度。
[0048]如图1至图3所示,座椅升降器5被构造成使得,通过从车辆外侧上的齿轮连杆5E经由相同侧上的衬套5H1传递至后连杆5B1的旋转驱动力或制动力,对应侧上的后连杆5B1和5B2以及前连杆5A1和5A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同时摇摆或停止运动,从而调整或固定座垫3的高度位置。座椅升降器5被构造成使得,前连杆5A1和5A2经由前管5C被一体地联接到彼此,而后连杆5B1和5B2经由后管f5D被一体地联接到彼此。利用该构造,座椅升降器5能够展示高支撑刚度(抗弯刚度和抗扭刚度)以使得,通过使车辆外侧上的后连杆5B1的旋转停止或使之旋转的力,车辆内侧上的后连杆5B2也能够从下侧支撑或提升相同侧上的侧框架11。
[0049]如图5和图6所示,在滑轨4中,布置在车辆内侧上的滑轨4被布置成大致在相同侧上的侧框架11的正下方,而布置在车辆外侧上的滑轨4被布置在从相同侧上的侧框架11向外(座椅外侧)偏移的位置处。因此,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在滑轨4之间的安装间隔是宽的。
[0050]然而,即使滑轨4之间的安装间隔大于如上文所描述的侧框架11之间的安装间隔,布置在车辆外侧上的前连杆5A1和后连杆5B1也从相同侧上的侧框架11向外(座椅外侧)定位并且被联接到如上文所描述的衬套5G1和5H1的从相同侧上的侧框架11朝着座椅外侧延伸的部分。因此,无需另外提供用于补偿相同侧上的侧框架11与滑轨4之间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差的单独的部件,诸如支架,就能够容易地将前连杆5A1和5A2以及后连杆5B1和5B2附接在具有这样的尺寸差的侧框架11与滑轨4之间。
[0051]如图1至图3所示,并排布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四个金属支撑弹簧13(S-弹簧)在前管5C与后管?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以便从下侧宽松且弹性地接纳放置在座垫3的座垫框架10的上侧上的座垫衬垫(未示出)。每个支撑弹簧13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以波状弯曲,并且支撑弹簧13在前后侧上的端部经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