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678823阅读:来源:国知局
>[0063]10:空调箱(Case)14:左侧通道
[0064]16:右侧通道18:后座通道
[0065]20:左侧温控门(Temp.Door)22:右侧温控门
[0066]24:后座温控门30:风量分配门(Door)
[0067]40:主风机(Main Blower)50:后座用副风机(Blower)
[0068]60:温控门开度位置感应单元70:控制部
[0069]72:第一存储部74:判断部
[0070]76:算出部78:第二存储部
[0071]79:第三存储部80:热风通道
[0072]82:冷风通道90:风机旋转级数感应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73]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优选地实施例(对于与现有的构成相同的结构元素,赋予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0074]首先,在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部分之前,参照图3,概略说明三温区型空调装置。
[0075]三温区型空调装置在空调箱10的内部形成左侧通道14、右侧通道16和后座通道18,并在所形成的左侧通道14、右侧通道16和后座通道18分别设置温控门20、22、24。
[0076]另外,逐一控制所设置的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以及后座温控门24,从而逐一调节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以及后座通道18的冷气和热气流量。
[0077]另外,三温区型空调装置还具有设在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上游侧的风量分配门30。
[0078]风量分配门30在左侧通道14的入口 14a和右侧通道16的入口 16a之间进行旋转运动,并且调节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开度量。
[0079]从而,分配导入到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主风机40的风量。由此,控制供给至车内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的冷气和热气的风量。
[0080]并且,三温区型空调装置还具有设在后座通道18上的后座用副风机50。
[0081]后座用副风机50进一步提高沿着后座通道18输送的冷气和热气的风量及风压。从而提高输送至后座部分的冷气和热气的风量及风压。
[0082]其次,参照图3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部分。
[0083]首先,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有感应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的温控门开度位置感应单元60。
[0084]温控门开度位置感应单元60由分别设在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上的门传感器(未图示)构成。
[0085]这样的温控门开度位置感应单元60感应出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并且将所感应到的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实时地输入后面说明的控制部70。
[0086]其中,通过左右侧用户的选择,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分别独立地得到控制,但是,只有基于“用户设定温度”的初期开度位置得到独立的控制,之后,基于内外气体温度和日照量变化的开度位置变化是双方得到彼此相同的控制的。
[0087]再次参照图3,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有控制部70。
[0088]控制部70具有微处理器,包括第一存储部72、判断部74以及算出部76。
[0089]第一存储部72中存储有针对各“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
[0090]针对各“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是当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门22的开度位置发生变化时用于校正由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变化带来的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的“风量分配比变化”的风量分配门30的控制值,根据“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存储有各种值。
[0091 ] 其中,如图2所示,针对各“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分为对应于向打开热风通道80的方向的“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的值和对应于向打开冷风通道82的方向的“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的值来存储。
[0092]如果从温控门开度位置感应单元60实时地输入有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则判断部74判断输入的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0093]算出部76是一种运算程序,当判断部74判断为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发生了变化时,对变化后的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和变化之前的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进行运算处理,算出“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
[0094]另一方面,由算出部76算出“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之后,控制部70从第一存储部72中检测出与算出的“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对应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
[0095]另外,在检测“风量分配门补偿值”之后,控制部70基于检测到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校正风量分配门30的开度位置。例如,将风量分配门30的开度位置从“A”位置校正至“B〃位置。
[0096]于是,能够主动地应对由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的变更导致的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的静压差变化和由其带来的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的“风量分配比变化”。
[0097]从而,能够补偿由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的变更带来的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的“风量分配比变化”。其结果,即使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被变更,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的“风量分配比”也能够准确地维持原来的状态。
[0098]从而,不管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是否发生变更,供给至车内的左右侧部分的“冷风量和热风量比”均能够准确地控制为用户期望的值,由此,能够改善车内的舒适度。
[0099]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存储在第一存储部72中的针对各“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被分为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向打开热风通道80的方向变化时的条件和向打开冷风通道82的方向变化时的条件设定(参照图2)。
[0100]这时,在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向打开热风通道80的方向变化时的条件下,优选地设定针对各“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使得能够向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中的开度量较少的一方控制风量分配门30。
[0101]尤其是,优选地设定为随着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对于热风通道80的开度位置变化角度变大,与此正比地,能够向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中开度量较少的一方逐渐移动风量分配门30。
[0102]于是,最好设定为随着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对于热风通道80的开度位置变化角度变大,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中的开度量较少的一方的开度量逐渐进一步减少的方式。
[0103]之所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是因为当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向打开热风通道80的方向变化时,在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中,开度量较少的通道的“静压变化率”相对于开度量较多的通道的“静压变化率”低,因此,能够向“静压变化率”相对较低的通道(开度量较少的)侧分配更多的风量。
[0104]于是,向开度量较少的通道侧方向控制风量分配门30,进一步减少通道的开度量,从而,能够补偿向开度量较少的通道侧方向的“过多风量分配现象”。
[0105]另一方面,在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向打开冷风通道82的方向变化时的条件下,优选地设定“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使得向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中的开度量较多的一方控制风量分配门30。
[0106]尤其是,优选地设定为随着的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对于冷风通道82的开度位置变化角度变大,与此正比地,向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中开度量较多的一方逐渐移动风量分配门30。
[0107]于是,最好设定为随着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对于冷风通道80的开度位置变化角度变大,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中的开度量较多的一方的开度量逐渐减少的方式。
[0108]之所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是因为当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向打开冷风通道82的方向变化时,在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中,开度量较少的通道的“静压变化率”相对于开度量较多的通道的“静压变化率”低,因此,有可能极速减少向“静压变化率”相对较低的通道(开度量较少的)分配的风量。
[0109]从而,向开度量较多的通道侧方向控制风量分配门30,进一步增加开度量较少的通道的开度量,从而,能够补偿开度量较少的通道侧方向的“风量分配不足现象”。
[0110]再次参照图3,本发明的空调装置还具有用于感应主风机40和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的风机旋转级数感应单元90。
[0111]风机旋转级数感应单元90由分别设在主风机40和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速度传感器(未图示)构成。
[0112]上述的风机旋转级数感应单元90在感应主风机40和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之后,将感应到的“主风机旋转级数信号(S1)”和“副风机旋转级数信号(S2)”输入后面说明的控制部70。
[0113]另一方面,上述控制部70还具有第二存储部78和第三存储部79。
[0114]第二存储部78中存储针对各“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
[0115]针对各“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是在后座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