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678823阅读:来源:国知局
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发生变化时,例如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上升时,用于补偿由于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上升带来的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的“风量分配比变化”的风量分配门30的控制值,根据“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存储有各种值。
[0116]第三存储部79中存储有针对各“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的“主风机补偿值”。
[0117]针对各“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的“主风机补偿值”是在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发生变化时,例如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上升时,用于补偿由于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上升带来的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的“空气流入量变化”的主风机40的控制值,根据“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存储有各种值。
[0118]另一方面,如果从风机旋转级数感应单元90实时地输入有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则控制部70的判断部74判断所输入的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是否发生了变化。
[0119]其中,优选地,构成为判断部74仅判断是否向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上升的方向变化的条件。
[0120]另外,如果判断部74判断为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发生了变化,则控制部70的算出部76对于变化的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和主风机40的旋转级数进行运算处理,算出“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
[0121]另一方面,如果算出部76算出“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则控制部70从第二存储部78以及第三存储部79中分别检测出与算出的“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对应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和“主风机补偿值”。
[0122]另外,在结束“风量分配门补偿值”和“主风机补偿值”的检测之后,控制部70基于检测到的“主风机补偿值”,校正主风机40的旋转级数,而且,基于检测到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校正风量分配门30的开度位置。
[0123]例如,提高主风机40的旋转级数,将风量分配门30的开度位置从“A”位置校正至“C"位置。
[0124]从而,能够主动地应对由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的上升带来的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的“空气流入量变化”和由其带来的车内的左右侧部分“冷气和热气吐出量变化”以及由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的上升带来的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静压差变化和由其带来的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风量分配比变化”。
[0125]从而,能够补偿由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的上升带来的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空气流入量变化”和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风量分配比变化”。
[0126]其结果,即使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上升,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空气流入量”和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风量分配比”也能够固定维持原来的状态。
[0127]从而,不管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是否上升,供给至车内的左右侧部分的“冷风量和热风量”和〃冷风量和热风量比〃均能够准确地控制为原来的状态,由此,能够改善车内的舒适度。
[0128]另一方面,优选地,存储在第二存储部78中的针对各“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设定为随着“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变大,能够向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中的开度量较多的一方逐渐移动风量分配门30。
[0129]从而,最好设定为随着“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变大,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中的开度量较少的一方的开度量逐渐增加,开度量较多的一方的开度量逐渐减少。
[0130]之所以形成为这样的结构是因为例如随着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上升后主风机40与副风机50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逐渐变大,由于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彼此不同的“静压变化率”,在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中,进一步减少开度量较少的一方的风量,而且进一步增加开度量较多的一方的风量。
[0131]于是,随着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上升后主风机40与副风机50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逐渐变大,在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中,逐渐增加开度量较少的一方的开度量,逐渐减少开度量较多的一方的开度量,从而,在开度量较少的通道侧增加风量分配,在开度量较多的通道侧减少风量分配。
[0132]其结果,能够补偿开度量较少的通道侧的“风量分配不足现象”和开度量较多的通道侧的“过多风量分配现象”。
[0133]另外,优选地,存储在第三存储部79中的针对各“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的“主风机补偿值”设定为随着“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变大,与此正比地逐渐提高主风机40的旋转级数。
[0134]这是因为例如随着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上升后主风机40与副风机50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逐渐变大,逐渐减少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空气流入量”,因此,随着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上升后主风机40与副风机50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逐渐变大,与此正比地提高主风机40的旋转级数,从而,增加导入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空气量,由此,应对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空气流入量减少现象"。其结果,能够补偿随着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提高而加剧的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空气流入量减少现象"。
[0135]其次,参照图3和图4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空调装置的动作例。
[0136]首先,在接通(0N)空调装置的状态下(S101),判断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是否发生变化(S103)。
[0137]判断结果,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S103-1),则控制部70将风量分配门30的开度位置维持为当前的状态(S105)。
[0138]相反,判断为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发生了变化(S103-2),则控制部70基于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变化判断出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风量分配比发生了变化。
[0139]另外,基于该判断,控制部70对于变化后的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和变化之前的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进行运算处理,算出“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S107)。
[0140]另外,在算出“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之后,控制部70从第一存储部72中检测出与所算出的“温控门开度位置变化角度”对应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S109)。
[0141]另外,在检测到“风量分配门补偿值”之后,控制部70基于检测到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校正风量分配门30的开度位置(S111)。例如,将风量分配门30的开度位置从“A”位置校正至“B〃位置。
[0142]结果补偿了由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变更带来的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风量分配比变化”(S113)。
[0143]由此,即使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被变更,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风量分配比”也能够固定维持原来的状态。其结果,不管左侧温控门20和右侧温控门22的开度位置是否变更,供给至车内的左右侧部分的“冷风量和热风量比”均能够准确地控制为用户期望的水平,由此,改善车内的舒适度。
[0144]另一方面,在接通(0N)空调装置的状态下(S101),控制部70判断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是否发生了变化(S115)。例如,判断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是否上升。
[0145]判断结果,如果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未上升(S115-1),则控制部70将风量分配门30的开度位置和主风机40的旋转级数维持为当前的状态(S117)。
[0146]相反,判断为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有上升(S115-2),则控制部70基于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的上升,判断为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14、16的“冷风量和热风量”和“风量分配比”发生了变化。
[0147]另外,基于上述判断,控制部70对于上升的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和主风机40的旋转级数进行运算处理,算出“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S119)。
[0148]另外,在算出“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之后,控制部70从第二存储部78以及第三存储部79中分别检测出与算出的“主风机与副风机之间的旋转级数偏差”对应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和“主风机补偿值”(S121)。
[0149]另外,检测“风量分配门补偿值”和“主风机补偿值”之后,控制部70基于检测到的“风量分配门补偿值”和“主风机补偿值”,校正风量分配门30的开度位置和主风机40的旋转级数(S123)。例如,将风量分配门30的开度位置从“A”位置校正至“C"位置,并且提高主风机40的旋转级数。
[0150]结果补偿了由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的上升带来的左侧通道和右侧通道
14、16的“冷风量和热风量变化”和“风量分配比变化”(S125)。
[0151]由此,即使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有上升,左侧通道14和右侧通道16的“冷风量和热风量”和“风量分配比”也能够固定维持原来的状态。
[0152]其结果,不管后座用副风机50的旋转级数是否上升,供给至车内的左右侧部分的“冷风量和热风量”和“冷风量和热风量比”均能够准确地控制为原来的控制值,由此,改善车内的舒适度。
[0153]以上举例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特定的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
[0154]例如,在本发明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