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3887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罩安装构造和排气装置,该罩安装构造可以容易地向行驶机体侧进行罩的安装。在向行驶机体侧安装罩(17)时,第一突起部(45)和第一插通孔(46)在其卡合状态下允许主体部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第二突起部(47)和第二插通孔(48)在其卡合状态下允许主体部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下方突出部(49)和定位孔(50)的卡合位置被设定在如下范围内:在第一突起部(45)和第一插通孔(46)处于卡合状态且第二突起部(47)和第二插通孔(48)处于卡合状态时,允许主体部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移动,下方突出部(49)和定位孔(50)构成为在其卡合状态下限制主体部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专利说明】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
[0001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3月7日、申请号为201410081647.1、发明名称为“作业车辆的罩安装构造和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作业车辆的罩安装构造,该作业车辆的罩安装构造具有罩,该罩配置在覆盖动力部的发动机罩的下方侧并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行驶机体。本发明还涉及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该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具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废气排出到外部的排气路径、以及在该排气路径的中途部位导入外部空气并使外部空气与废气混合的外部空气导入部。
【背景技术】
[0003]如上所述的作业车辆的罩安装构造的一例记载在例如专利文献I中。在专利文献I的罩安装构造中,在罩的下端部的两个部位设置有安装孔,在罩的内侧的上下两个部位设置有水平板,在行驶机体侧的下部设置有与安装孔对应的卡止片,在行驶机体侧设置有供水平板卡合或脱离的卡合脱离机构。
[0004]在上述构造中,在向行驶机体侧安装罩时,首先,使罩沿机体横向处于倾斜姿势并使罩的安装孔与卡止片卡合。接着,在维持将安装孔和卡止片卡合的状态的同时,按照以安装孔为支点将罩的上端部向行驶机体侧立起的方式摆动罩使其处于立起姿势,从而将罩的水平板卡合在卡合脱离机构中。由此,可以向行驶机体侧安装罩。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4-122877号公报(尤其是图4)
[0006]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记载的技术中,在向行驶机体侧安装罩时,维持将安装孔和卡合片卡合的状态并使罩摆动,从而将水平板卡合在卡合脱离机构中。为此,需要在将安装孔和卡合片卡合的状态下允许罩的摆动,因此,安装孔的尺寸比卡合片大。因此,在使罩摆动以便将水平板卡合在卡合脱离机构中时,罩容易错位,需要进行罩的位置调整,导致罩的安装费事。
[0007]另外,如上所述的排气装置利用外部空气导入部使外部空气与来自发动机的废气混合,从而在使排气温度降低了的状态下排出到外部。例如,作为外部空气导入部,具有小径的第一流通管和大径的第二流通管,第一流通管的下游侧端部和第二流通管的上游侧端部由双重管构造构成,在该双重管构造中,以在第一流通管和第二流通管之间形成间隙的状态,使第一流通管处于内侧且使第二流通管处于外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通过如上所述构成双重管构造,利用从第一流通管流入第二流通管的废气的喷射作用,从在第一流通管和第二流通管之间形成的间隙吸入外部空气并使该外部空气与废气混合,从而使排气温度降低。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60955号公报
[0009]最近,提出有具有排气净化装置的作业车辆,该排气净化装置将来自发动机的废气中含有的煤烟等颗粒状物质捕获并除去。在该排气净化装置中,为了防止因捕获的颗粒状物质堆积而导致捕获功能降低而进行再生处理,在该再生处理中,通过加热构件对捕获的颗粒状物质进行加热使其燃烧而将其除去。因此,在再生处理时从排气净化装置排出的排气温度相比通常的排气温度成为高温,所以,作为排气装置,希望降低上述成为高温的排气温度。
[0010]于是,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排气装置中,通过在排气路径的中途部位隔着间隔地设置两个外部空气导入部,来增大与来自发动机的废气混合的外部空气的混合量,即便是成为更高温度的废气,也使该排气温度降低。
[0011]但是,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排气装置中,两个外部空气导入部设置在排气路径中的露出到外部的外部侧流路部位。因此,该外部侧流路部位需要具有与设置两个外部空气导入部相应的长度,作为排气路径,其长度增长,导致排气路径的结构变得复杂。另外,若外部侧流路部位的长度增长,则需要避免与其他部件干涉地进行配置,也有可能导致其配置位置的调整和支承结构的复杂化。

【发明内容】

[0012]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作业车辆的罩安装构造,其能够容易地将罩向行驶机体侧安装。
[0013]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具有罩,该罩配置在覆盖动力部的发动机罩的下方侧并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行驶机体,所述罩具有: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主体部、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前端部的第一卡合部、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后端部的第二卡合部、以及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下端部的第三卡合部,在所述行驶机体侧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一被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第二被卡合部、以及与所述第三卡合部卡合的第三被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一被卡合部在其卡合状态下允许所述主体部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所述第二卡合部和所述第二被卡合部在其卡合状态下允许所述主体部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所述第三卡合部和所述第三被卡合部的卡合位置被设定在如下范围内: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一被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且所述第二卡合部和所述第二被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时,允许所述主体部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三卡合部和所述第三被卡合部在其卡合状态下限制所述主体部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0014]根据该结构,首先,例如,使配置在主体部的前端部的第一卡合部与行驶机体侧的第一被卡合部卡合,在其卡合状态下使主体部沿机体前后方向移动,从而可以使配置在主体部的后端部的第二卡合部与行驶机体侧的第二被卡合部卡合。通过使第一卡合部和第一被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并使第二卡合部和第二被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成为如下状态:主体部在机体横向被限制,主体部的机体前后方向的移动被允许。
[0015]而且,在使第--合部和第一被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并使第二卡合部和第二被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时,配置在主体部的下端部的第三卡合部和行驶机体侧的第三被卡合部的卡合位置被设定在允许主体部在机体前后方向移动的范围内,因此,在限制主体部沿机体横向移动的状态下使主体部沿机体前后方向移动,可以将其移动到第三卡合部和第三被卡合部卡合的位置。
[0016]接着,除使第--合部和第一被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并使第二卡合部和第二被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之外,还使第三卡合部和第三被卡合部处于卡合状态,由此,机体前后方向上的主体部的移动被限制,罩相对于行驶机体侧被定位。这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进行罩的定位,因此,可以容易地向行驶机体侧进行罩的安装。
[0017]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一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下的所述主体部向机体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允许量,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和所述第二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下的所述主体部向机体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允许量不同。
[0018]根据该结构,可以容易地将罩的状态变更为兼顾第一卡合部和第一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以及第二卡合部和第二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的状态。例如,在第一卡合部和第一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下的主体部向机体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允许量比第二卡合部和第二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下的主体部向机体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允许量大的情况下,在先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一被卡合部卡合时,容易使第二卡合部与第二被卡合部卡合。
[0019]反之,在第二卡合部和第二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下的主体部向机体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允许量比第一^^合部和第一被卡合部的卡合状态下的主体部向机体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允许量大的情况下,在先使第二卡合部与第二被卡合部卡合时,容易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一被卡合部卡合。
[0020]另外,由于向机体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允许量不会过度增大,因此,可以实现结构的简化。
[0021]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由从所述主体部沿着机体前方侧突出的第一突起部构成,所述第二卡合部由从所述主体部沿着机体后方侧突出的第二突起部构成,所述第一被卡合部由供所述第一突起部沿着机体前后方向插通的第一插通孔构成,所述第二被卡合部由供所述第二突起部沿着机体前后方向插通的第二插通孔构成。
[0022]根据该结构,将从主体部沿着机体前方侧突出的第一突起部沿着机体前后方向插通在第一插通孔中,并且,将从主体部沿着机体后方侧突出的第二突起部沿着机体前后方向插通在第二插通孔中,从而成为如下状态:限制主体部向机体横向移动的同时允许主体部向机体前后方向移动。这样,可以通过突起部和插通孔形成主体部的移动在前后方向上被允许的状态,可以形成构造简单的罩安装构造。
[0023]另外,由于可以由突起部构成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并且可以由插通孔构成第一被卡合部及第二被卡合部,因此,也可以实现卡合部及被卡合部的自身结构的简化。
[0024]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前方侧的宽广部位和后方侧的狭窄部位,所述第三卡合部配置在所述宽广部位。
[0025]根据该结构,由于主体部具有前方侧的宽广部位和后方侧的狭窄部位,因此,主体部的重心偏向宽广部位侧,配置在主体部的下端部的第三卡合部配置在接近重心的宽广部位。因此,为了使第三卡合部与第三被卡合部卡合,容易使主体部向机体前后方向移动,此夕卜,在使第三卡合部与第三被卡合部卡合时,可以利用第三被卡合部稳定地支承主体部。
[0026]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所述罩配置成覆盖与所述动力部的发动机连结的排气管的机体横向外侧。
[0027]根据该结构,罩配置成覆盖与动力部的发动机连结的排气管的机体横向外侧、SP配置在稍微容易受到热影响的位置。但是,第一卡合部和第一被卡合部在其卡合状态下允许主体部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并且第二卡合部和第二被卡合部在其卡合状态下允许主体部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因此,即便罩受到排气管的热影响例如稍微变形,由于在第—合部和第一被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和第二被卡合部,分别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具有冗余,因此,可以无障碍地从行驶机体侧拆卸罩。
[0028]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被卡合部形成在所述动力部的发动机的附带部件上。
[0029]根据该结构,可以利用动力部的发动机的附带部件、例如风扇罩来形成行驶机体侧的第一被卡合部,因此,可以有效利用现有部件,可以廉价地制作罩安装构造。
[0030]另外,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是着眼于上述情形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可以实现排气路径的结构的简化,并且,即便是更高温度的废气,也可以降低该排气温度。
[0031]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的特征结构在于,具有:形成收纳发动机的发动机室的发动机罩、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废气排出到外部的排气路径、以及在该排气路径的中途部位导入外部空气并使外部空气与废气混合的外部空气导入部,所述排气路径具有: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内部侧流路部位和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外的外部侧流路部位,作为所述外部空气导入部,具有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和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所述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配置在所述排气路径中的所述内部侧流路部位,将所述发动机室内的空气作为外部空气进行导入,所述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配置在所述排气路径中的所述外部侧流路部位,将所述发动机室外的空气作为外部空气进行导入。
[0032]根据该特征结构,对于在排气路径的内部侧流路部位流通的废气,首先,通过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导入发动机室内的空气并进行混合。此时,在内部侧流路部位流通的废气成为高温,因此,即便使发动机室内的空气混合,也可以降低该排气温度。而且,在排气路径的外部侧流路部位流通的废气成为通过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降低了排气温度的废气。于是,在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中,导入温度比发动机室内的空气的温度低的发动机室外的空气并使其混合,从而可以使该废气的排气温度降低。这样,通过在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和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这两个阶段导入外部空气并使其与废气混合,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气的排气温度。并且,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可以利用发动机室进行配置,配置在排气路径的外部侧流路部位仅仅是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因此,排气路径的外部侧流路部位可以缩短其长度,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配置在有限的空间,并且,也难以产生与其他部件干涉的问题。因此,可以实现排气路径的结构的简化,并且,即便是更高温度的废气,也可以降低该排气温度。
[0033]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在所述发动机室内具有向后方侧吹送空气的冷却风扇,所述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配置在所述冷却风扇的后方侧。
[0034]根据该特征结构,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可以将由冷却风扇吹送的空气作为外部空气积极地导入排气路径中。因此,在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中,容易尽量使外部空气的导入量成为大量,可以使由冷却风扇吹送的较低温度的空气导入,从而可以切实地实现排气温度的降低。
[0035]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所述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构成为,相比所述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导入的外部空气的导入量更多。
[0036]在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中,希望降低通过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降低了排气温度的废气的排气温度,因此,期待导入更多的外部空气并使其与废气混合。于是,在该特征结构中,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相比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导入的外部空气的导入量更多,从而可以不辜负该期望,可以有效且更可靠地实现排气温度的降低。
[0037]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所述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具有第一流通管和流路截面积比该第一流通管的流路截面积大的第二流通管,所述第一流通管的下游侧端部和所述第二流通管的上游侧端部由双重管构造构成,在该双重管构造中,以在所述第一流通管和所述第二流通管之间形成间隙的状态,使所述第一流通管处于内侧且使所述第二流通管处于外侧,所述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具有第三流通管和流路截面积比该第三流通管的流路截面积大的第四流通管,所述第三流通管的下游侧端部和所述第四流通管的上游侧端部由双重管构造构成,在该双重管构造中,以在所述第三流通管和所述第四流通管之间形成间隙的状态,使所述第三流通管处于内侧且使所述第四流通管处于外侧。
[0038]根据该特征结构,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及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两者都可以由使两个流通管成为双重管构造的简单构造构成。因此,即便在具有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和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这两个外部空气导入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其结构的简化,并且,可以通过两个外部空气导入部有效地降低排气温度。
[0039]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的进一步的特征结构在于,在所述发动机室内具有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废气净化的排气净化装置,所述排气路径构成为使由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净化了的废气流通到外部,在所述发动机罩上,在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上部相当的部位具有开口部。
[0040]根据该特征结构,排气路径使由排气净化装置净化了的废气流通到外部,因此,虽然来自排气净化装置的废气成为更高温度,但如上所述,可以通过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和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有效地降低该废气的排气温度。并且,在发动机罩上,在与排气净化装置的上部相当的部位具有开口部,从该开口部向外部排出发动机室内的空气,因此,可以抑制发动机室内的空气成为高温。由此,在通过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导入发动机室内的空气时,可以导入更低温度的空气,也有助于排气温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0041 ]图1是作业车辆的整体侧视图。
[0042]图2是表示作业车辆的前部的侧视图。
[0043]图3是表示作业车辆的前部的俯视图。
[0044]图4是表示罩安装构造的一部分及罩的侧视图。
[0045]图5是表示罩安装构造的一部分及罩的俯视图。
[0046]图6是表示第一被卡合部的附近的立体图。
[0047]图7是表示第二被卡合部的附近的侧视图。
[0048]图8是表示第三卡合部及第三被卡合部的附近的侧视图。
[0049]图9是表示固定部的附近的立体图。
[0050]图10是说明罩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A)表示第一被卡合部与第一卡合部卡合时、(B)表示第二被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时、(C)表示第三被卡合部与第三卡合部卡合时、(D)表示被固定部与固定部卡合时。
[0051 ]图11是表示风扇罩的封闭构造中的封闭板拆卸时的立体图。
[0052]图12是表示风扇罩的封闭构造中的封闭板安装时的立体图。
[0053]图13是表示排气管的附近的立体图。
[0054]图14是拖拉机的整体侧视图。
[0055]图15是动力部的侧视图。
[0056]图16是动力部的俯视图。
[0057]图17是排气路径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0058]图18是外部空气导入部的剖视图。
[0059]图19是动力部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0060]图20是燃料箱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0061]附图标记说明
[0062]11:拖拉机(作业车辆)
[0063]14:行驶机体
[0064]15:动力部
[0065]16:发动机罩
[0066]17:罩安装构造
[0067]30:排气管
[0068]38:风扇罩(发动机的附属部件)
[0069]41:罩
[0070]42:主体部
[0071]42A:宽广部位
[0072]42B:狭窄部位
[0073]45:第一突起部(第一卡合部)
[0074]46:第一插通孔(第一被卡合部)
[0075]47:第二突起部(第二卡合部)
[0076]48:第二插通孔(第二被卡合部)
[0077]49:下方突出部(第三卡合部)
[0078]50:定位孔(第三被卡合部)
[0079]8’:发动机
[0080]9’:发动机室[0081 ]10’:发动机罩
[0082]17’:冷却风扇
[0083]18’:排气净化装置
[0084]29’:排气路径
[0085]30’:内部侧流路部位
[0086]31’:外部侧流路部位
[0087]32’:外部空气导入部
[0088]33,: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
[0089]34’: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
[0090]35’:上游侧流通管(第一流通管)
[0091]36’:中间流通管(兼用作第二流通管和第三流通管)
[0092]39’:下游侧流通管(第四流通管)
[0093]K1,:间隙
[0094]K2,: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95]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96]〔拖拉机的概略结构〕
[0097]如图1?图3所示,拖拉机11( “作业车辆”的一例)由左右一对转向操作及驱动自如的前轮12和左右一对驱动自如的后轮13构成为能够使行驶机体14自行行驶的四轮驱动式。在行驶机体14的前部具有:动力部15、覆盖动力部15的发动机罩16、配置在发动机罩16的下方的罩17、以及能够将罩17装卸自如地安装在行驶机体14侧的罩安装构造18。如图1所示,在行驶机体14中的动力部15的后方具有驾驶操作部19,在驾驶操作部19具有:方向盘20、位于方向盘20的后方的驾驶座位21、以及位于方向盘20的附近的驾驶面板22。在行驶机体14中的驾驶操作部19的后方具有PTO轴23和连杆机构24。该拖拉机11利用连杆机构24将未图示的旋转式耕耘装置等作业装置升降自如地连结在行驶机体14的后部,并且从PTO轴23将动力传递到该作业装置,从而可以构成进行耕耘等各种作业的乘用型作业机械。
[0098]如图2及图3所示,动力部15具有:发动机26、燃料箱27、空气滤清器28、排气处理装置29、排气管30、风扇31、散热器32、以及蓄电池33。发动机26由柴油发动机构成,支承在行驶机体14前部的前车轴框架34上。燃料箱27位于发动机26的侧方及后方。空气滤清器28位于发动机26的前方,经由进气软管36与发动机26的进气侧连结。排气处理装置29是除去发动机26的排气中含有的排气微粒的装置,与发动机26的排气侧连结,并经由装置支承框架37支承在发动机26的上部。另外,排气处理装置29通过内部的过滤器(未图示)将发动机26的排气中含有的排气微粒过滤,并使蓄积在过滤器中的排气微粒燃烧,因此,从排气处理装置29排出高温的排气。排气管30与排气处理装置29连结,向机体横向外侧延伸并将来自发动机26的排气向机体外部排出。风扇31位于发动机26的前方并支承在风扇罩38( “发动机的附属部件”的一例)上。散热器32位于发动机26的前方并支承在前车轴框架34上。
[0099]发动机罩16构成为绕穿过左右一对支承件39的横轴心P上下自由摆动,该左右一对支承件39向前方侧突出地设置于分隔框架35,该发动机罩16构成为能够在覆盖动力部15的关闭姿势和使动力部15向外部露出的打开姿势之间自由地切换。如图1所示,发动机罩16具有:在发动机罩16处于关闭姿势时位于动力部15的前方侧的前方部位16A、位于动力部15的上方侧的上方部位16B、以及位于动力部15的侧方侧的侧方部位16C。如图2所示,在前方部位16A形成有向前方侧空间FR引入空气的引入部40。由图1、图2可知,侧方部位16C形成为不遮挡发动机室ER的下方侧地向外部敞开的形状,能够将由动力部15中的发动机26和排气处理装置29产生的热量从发动机罩16的侧方侧向机体外部高效排出。在发动机罩16的侧方部位16C后部的下缘部配置有罩17,侧方部位16C形成为与安装时的罩17大致共面。
[0100]如图2、图3所示,风扇罩38在发动机罩16处于关闭姿势时构成如下构造:将发动机罩16的内部分隔成配置有发动机26的发动机室ER和位于发动机室ER前方的前方侧空间FR。另外,分隔框架35构成如下构造:分隔成发动机室ER和位于发动机室ER后方的后方侧空间RR。进气软管36在风扇罩38的上部跨过前方侧空间FR和发动机室ER地沿机体前后方向插通风扇罩38。风扇罩38具有通过防止进气软管36和风扇罩38之间的间隙来将前方侧空间FR和发动机室ER之间封闭的封闭构造44。
[0101]〔罩及罩安装构造〕
[0102]如图1、图2所示,在发动机罩16的侧方部位16C后部的下缘部配置有向行驶机体14侦_由装卸的罩17。罩17在行驶机体14的左右分别配置。罩17例如由树脂制,利用罩安装构造18向行驶机体14侧自由地装卸。如图4、图5所示,罩17具有以从机体前方侧越趋向机体后方侧越变得狭窄的方式形成的主体部42。主体部42在安装罩17时沿着发动机罩16的侧方部位16C后部的下缘部配置,并覆盖动力部15的侧方。主体部42具有:前侧的宽广部位42A、以及处于宽广部位42A的后侧且相比宽广部位42A在上下方向构成狭窄的形状的狭窄部位42B。另外,主体部42的包围通气部43周围的周边部为了进行加强而形成为朝向机体内侧的肋状。
[0103]另外,为了将动力部15的热量向机体外部排出,在主体部42上的前后两个部位形成有具有很多通气孔的通气部43。例如,从发动机罩16的前方部位16A处的引入部40利用风扇31等的作用而被引入的空气,在冷却动力部15之后从罩17的通气部43被排出。
[0104]罩安装构造18具有:罩17侧的第一突起部45(“第一卡合部”的一例)、行驶机体14侧的第一插通孔46( “第一被卡合部”的一例)、罩17侧的第二突起部47( “第二卡合部”的一例)、行驶机体14侧的第二插通孔48(“第二被卡合部”的一例)、罩17侧的下方突出部49(“第三卡合部”的一例)、以及行驶机体14侧的定位孔50( “第三被卡合部”的一例)。
[0105]如图2?图5所示,第一突起部45配置在罩17的主体部42的前端部。第一突起部45具有:从主体部42的前缘部向机体斜内侧前方伸出的内侧伸出部45A、以及相比内侧伸出部45A在上下方向上狭窄并从内侧伸出部45A的前端部向机体前方伸出的前方伸出部45B。前方伸出部45B相比第二突起部47配置在机体横向内侧。
[0106]第二突起部47配置在罩17的主体部42的后端部。第二突起部47的前后方向长度被设定为比第一突起部45中的前方伸出部45B的前后方向长度短。另外,第二突起部47位于与第一突起部45大致相同的高度。
[0107]下方突出部49从罩17的主体部42的下缘部沿着机体下方侧突出地形成。下方突出部49具有:从主体部42向下方伸出的大径部49A、从大径部49A向下方伸出且相比大径部49A形成为小径的小径部49B。
[0?08]如图6、图10所不,第一插通孔46在行驶机体14侧的风扇罩38的横向一端部及横向另一端部的下前方的板部分别形成,并构成为能够供第一突起部45沿机体前后方向插通。另外,如图7、图10所示,第二插通孔48在行驶机体14侧的分隔框架35下部的横向一端部及横向另一端部形成,并构成为能够供第二突起部47沿机体前后方向插通。
[0109]如图8、图10所示,定位孔50设置于从行驶机体14侧的前车轴框架34竖立设置的撑条56上。撑条56相比风扇罩38的下端部位于更后方。定位孔50上下贯穿撑条56的水平状部位而形成,并构成为能够卡合下方突出部49。
[0110]如图10所示,在使第一突起部45的前方伸出部45B插通并卡合在第一插通孔46中时,成为如下状态:利用第一插通孔46限制第一突起部45的前方伸出部45B的机体横向的移动,并且,允许第一突起部45的前方伸出部45B的机体前后方向的移动。换言之,第一突起部45的前方伸出部45B和第一插通孔46构成为在其卡合状态下允许主体部42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在将第一突起部45插通在第一插通孔46中直至内侧伸出部45A抵接在第一插通孔46的后端部的位置时,在第二突起部47和第二插通孔48之间产生前后方向的间隙,因此,使主体部42以第一突起部45和第一插通孔46卡合的卡合部位为中心在水平方向或上下方向摆动,从而使第二突起部47和第二插通孔48对位。
[0111]而且,在将第一突起部45卡合在第一插通孔46中的同时将第二突起部47插通并卡合在第二插通孔48中时,成为如下状态:利用第二插通孔48限制第二突起部47的机体横向的移动,并且,允许第二突起部47的机体前后方向的移动。换言之,第二突起部47和第二插通孔48构成为在其卡合状态下允许主体部42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这样,在构成将第一突起部45卡合在第一插通孔46中并将第二突起部47卡合在第二插通孔48中的状态时,主体部42被第一插通孔46及第二插通孔48引导,使得机体横向的移动被限制而能够在机体前后方向进行移动。维持将第一突起部45卡合在第一插通孔46中并将第二突起部47卡合在第二插通孔48中的状态不变的状态下,在将主体部42在第一插通孔46及第二插通孔48中的冗余起作用的范围内向上方提起的同时使其在机体前后方向移动,并使定位孔50与下方突出部49对位。
[0112]在此,如图2?图5、图6、图7所示,第一突起部45和第一插通孔46的卡合状态下的主体部42向机体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允许量,与第二突起部47和第二插通孔48的卡合状态下的主体部42向机体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允许量不同。具体来说,第一突起部45的机体前后方向长度形成为比第二突起部47的机体前后方向长度长。由此,先使第一突起部45插通并卡合在第一插通孔46中、此后使第二突起部47插通并卡合在第二插通孔48中这样的安装顺序变得明确,并且,可以在维持将第一突起部45卡合在第一插通孔46中的状态不变的状态下容易地将第二突起部47插通并卡合在第二插通孔48中。
[0113]接着,在将第一突起部45卡合在第一插通孔46中并将第二突起部47插通并卡合在第二插通孔48中的状态下,使主体部42向下方落下,将下方突出部49插通并卡合在定位孔50中时,下方突出部49的前后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由此,主体部42向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下方的移动被限制,利用罩17的自重完成罩17的定位。此时,下方突出部49和定位孔50的卡合位置被设定在如下范围内:在第一突起部45和第一插通孔46处于卡合状态且第二突起部47和第二插通孔48处于卡合状态时,允许主体部42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移动。
[0114]另外,如图6、图10所示,第一插通孔46形成为将机体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形状,第一突起部45在机体上下方向上具有比第一插通孔46小的尺寸。因此,在使第一插通孔46与第一突起部45卡合时,在第一突起部45和第一插通孔46之间形成有机体上下方向的间隙。另外,如图7、图10所示,第二插通孔48形成为将机体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孔形状,第二突起部47在机体上下方向上具有比第二插通孔48小的尺寸。因此,在使第二插通孔48与第二突起部47卡合时,在第二突起部47和第二插通孔48之间形成有机体上下方向的间隙。因此,在使第一突起部45卡合在第一插通孔46中并使第二突起部47卡合在第二插通孔48中的状态下,可以确保罩17的主体部42能够在机体上下方向上振动的冗余。
[0115]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将罩17定位在行驶机体14侧,但如图2、图4、图5、图9、图1O所示,罩安装构造18也可以还具有固定部51和被固定部52。固定部51配置在主体部42的机体前后方向的靠中央的部位,具有从前方的通气部43的内面侧向内侧突出的水平状的平板以及形成在平板上的朝向上下方向的孔部。被固定部52由在从装置支承框架37朝向机体外侧突出设置的托架55上形成的朝向上下方向的孔部构成,该装置支承框架37将排气处理装置29支承在发动机26的上方。
[0116]以下,说明罩17向行驶机体14侧安装的安装方法。
[0117]首先,如图10(A)所示,使主体部42向机体前方移动并使第一突起部45的前方伸出部45B插通并卡合在第一插通孔46中。此时,在稍微提起主体部42的同时将第一突起部45的前方伸出部45B插通在第一插通孔46中。在将第一突起部45插通在第一插通孔46中直至第一插通孔46的后端部抵接在第一突起部45的内侧伸出部45A的前端部的位置时,在第二突起部47和第二插通孔48之间形成机体前后方向的间隙。此时,第一插通孔46相比第二插通孔48配置在机体横向内侧,第一突起部45的前方伸出部45B以相比第二突起部47位于机体横向内侧的方式配置。因此,容易将第一突起部45插通在第一插通孔46中。
[0118]接着,如图10(B)所示,维持将第一突起部45插通在第一插通孔46中的状态不变,使主体部42向机体后方侧稍微滑动移动,从而将第二突起部47插通并卡合在第二插通孔48中。这样,在构成将第一突起部45卡合在第一插通孔46中并将第二突起部47卡合在第二插通孔48中的状态时,主体部42在机体横向的移动被限制且在机体上下方向具有冗余的状态下成为允许机体前后方向的移动的状态。由此,罩17的主体部42相对于行驶机体14在机体横向被定位。
[0119]接着,如图10(C)所示,维持将第一突起部45插通在第一插通孔46中并将第二突起部47插通在第二插通孔48中的状态,稍微提起主体部42并使其在机体前后方向滑动移动,使下方突出部49与定位孔50对位后使主体部42向机体下方移动,使下方突出部49落入定位孔50中,从而插通并卡合在定位孔50中。由此,罩17的主体部42向机体前后方向及机体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0120]在该状态下,如图1、图2所示,在使发动机罩16处于关闭姿势时,利用发动机罩16的侧方部位16C的下缘部限制罩17的主体部42向机体上方向移动。由此,主体部42在机体横向、机体前后方向、机体上下方向上被限制,只要是在使发动机罩16处于关闭姿势,就能够防止罩17从行驶机体14侧脱落。
[0121]在如上所述利用罩安装构造18将罩17安装在行驶机体14上时,在第一突起部45和第一插通孔46之间以及第二突起部47和第二插通孔48之间,可以在机体前后方向及机体横向确保冗余。因此,在行驶机体14因行驶等而上下振动了时,在第一突起部45和第一插通孔46之间以及第二突起部47和第二插通孔48之间,可以确保上下方向上的稍微的冗余。
[0122]另外,在将下方突出部49卡合在定位孔50中时,如图10(D)所示,固定部51位于被固定部52的位置。将旋钮螺栓57等联结部件从上方侧进行联结等以便将固定部51卡合并固定在被固定部52上,从而可以将罩17的主体部42完全固定在行驶机体14侧。
[0123]〔封闭构造〕
[0124]如图11、图12所示,封闭构造44由风扇罩38侧的插入部60和从插入部60的上方侧与插入部60卡合的封闭板61构成。插入部60形成为沿着进气软管36的下半部形状的形状。具体来说,在进气软管36的截面形成为圆形的情况下,插入部60形成为接收进气软管36的下半圆部的半圆状。插入部60具有:支承部60A、下限制部60B、中限制部60C、以及上限制部60D。下限制部60B、中限制部60C、上限制部60D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并前后交替地配置,封闭板61自由地插入到下限制部60B及上限制部60D与中限制部60C之间。
[0125]支承部60A从下方承接并支承已被卡合的封闭板61。下限制部60B邻接地配置在支承部60A的上方,并构成为限制封闭板61的上部前面的横向两端部向前方移动。中限制部60C邻接地配置在下限制部60B的上方,并构成为限制封闭板61的上下中央部后面的横向两端部向后方移动。上限制部60D邻接地配置在中限制部60C的上方,并构成为限制封闭板61的上部前面的横向两端部向后方移动并且限制封闭板61的凸部61B向上方移动。这样,插入部60通过在前后方向交替地夹入封闭板61,使得封闭板61在前后方向上不移动。
[0126]封闭板61由例如具有挠性的树脂部件构成。封闭板61具有:平板部61A、以及在平板部61A的横向两端部分别形成的凸部61B。平板部61A将四边形状的下端部沿着进气软管36上部的外形呈上半圆状地开设切口而形成。凸部61B以固定在平板部61A上并从平板部61A的遮挡面在机体前后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
[0127]在将封闭板61安装在插入部60时,使平板部61A挠曲并使凸部61B位于上限制部60D下方之后,使其成为自由状态。由此,封闭板61由插入部60限制前后上下左右方向的移动,可以将发动机室ER和前方侧空间FR之间完全隔开。这样,凸部61B与上限制部60D抵接,从而实现封闭板61的防脱落及防振动。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使用海绵等填补风扇罩38和进气软管36之间的间隙的工序,可以通过简单的构造提高发动机室ER和前方侧空间FR的隔开性。
[0128]〔排气管的具体构造〕
[0129]如图2、图13所示,排气管30具有:与发动机26侧连结的第一排出管62和与第一排出管62连结的第二排出管63。第一排出管62的一端侧与发动机26侧连结,第一排出管62的另一端侧从一端侧向下方延伸并到达弯曲部、进而从弯曲部向机体斜前方延伸而形成。在第一排出管62的排出口 62A,截面积收缩,由此,在排出口 62A附近,排气的流速上升,可以提高排出口 62A附近的负压。
[0130]第二排出管63作为引导从第一排出管62排出的排气的导风管起作用,经由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托架63E利用螺栓固定安装在前车轴框架34的侧部,整体形成呈长方形的筒体形状。第二排出管63具有:在后部上表面开口的第一上方开口部63A、在后面开口的后方开口部63B、相比第一上方开口部63A在前方位置的上表面开口的第二上方开口部63C、以及在前面开口的排气口63D。第二排出管63配置成,来自第一排出管62的排出口 62A的排气被排出到第一上方开口部63A。
[0131]而且,排出口62A通过使第一排出管62的截面积收缩而形成,使得该排气的流速提高,因此,可以在排出口 62A的周围产生更大的负压,使从第一上方开口部63A周围被导入的空气量更多,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排气温度。并且,空气不仅可以从第一上方开口部63A被导入,而且也可以从后方开口部63B被导入,可以增大被导入的空气量。这样,使在第二排出管63中导入空气的导入口的截面积更大,从而有效地实现排气温度的降低。另外,上方开口部63A由与第二排气管63的后方开口部63B的上方侧连续地开设了切口的部位形成。因此,由于后方开口部63B和上方开口部63A连续,因此,不会形成在后方开口部63B和上方开口部63A之间阻碍空气导入那样的阻力,可以顺畅地进行空气的导入。
[0132]另外,第二排气管63以朝向斜下前方的倾斜姿势配置,来自排出口62A的排气向第二排气管63内部流入的方向成为斜下前方,因此,来自排出口 62A的排气尽量不受到阻力地向第二排气管63内部流入,能够可靠地产生更大的负压。进而,由于排气口 63D的截面积比第二排气管63中的空气导入口的截面积大,因此,第二排气管63中的排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的流动成为顺畅的流动,可以将排气温度降低了的混合气体可靠地排出到外部。另外,由于排气口63D通过切口部63F在倾斜的横向开设有切口,因此,来自排气口63D的排气并非仅向其前方侧集中地进行排气,也向倾斜的横向分散地排气。
[0133]根据如上所述的排气管30,高温的排气从排气处理装置29排出到第一排出管62,进而排气从第一排出管62的排出口 62A吹入第二排出管63的第一上方开口部63A。于是,排出口 62A的附近成为负压,机体外部的空气从第二排出管63的后方开口部63B流入第二排出管63内,流入的空气与从第一上方开口部63A吹入的排气混合,从而可以降低排气的温度。并且,在排气流到第二排出管63内时,机体外部的空气从第二上方开口部63C流入第二排出管63内,流入的空气与温度降低了的排气混合,从而可以使排气的温度进一步降低。由此,可以将温度降低了的排气排出到机体外部。
[0134]〔其他实施方式〕
[0135](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突起部45形成为比第二突起部47长的例子,但与此相反,第二突起部47也可以形成为比第一突起部45长。
[0136](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卡合部,列举第一突起部45,作为第二卡合部,列举第二突起部47,作为第三卡合部,列举下方突出部49,作为第一被卡合部,列举第一插通孔46,作为第二被卡合部,列举第二插通孔48,作为第三被卡合部,列举定位孔50,并例示了由突起部和插通孔进行卡合的卡合方式,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如下的卡合方式:使第一卡合部、第二卡合部、第三卡合部为钩状部件,并使第一被卡合部、第二被卡合部、第三被卡合部为能够卡挂钩状部件的孔状部件。
[0137](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固定部51及被固定部52的例子,但由于通过处于关闭姿势的发动机罩16的侧方部位16C的下端部来限制罩17向机体上方移动,因此也可以不具有固定部51及被固定部52。
[0138](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动力部15中的发动机26的附属部件的一例,列举了风扇罩38,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支承发动机26的发动机框架等其他附属部件。
[0139](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例,列举了拖拉机11,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其他作业车辆。
[0140]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的实施方式。
[0141]图14表示作为应用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的作业车辆的一例的拖拉机的整个侧面。
[0142]该拖拉机在车体前部具有动力部I’,在该动力部I’后部的车体中间部具有驾驶部2’,将发动机搭载架3’、离合器壳(未图示)及变速箱4’一体地连结而构成车架5’。而且,在发动机搭载架3 ’上搭载有动力部I ’,车架5 ’由左右一对前轮6 ’及后轮7 ’支承。
[0143]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动力部I’中,在发动机搭载架3’上设置有采用了由防振件(未图示)防振支承的柴油发动机的发动机8’。具有形成发动机室9’的发动机罩10’,该发动机室9 ’收纳该发动机8 ’,该发动机罩10 ’构成为在其内部形成发动机室9 ’的关闭状态和将该发动机室9,打开的打开状态之间上下摆动自如。将来自发动机8,的动力经由由在兼用作框架的变速箱4’内安装的行驶用变速装置(未图示)等构成的行驶传动系统,传递到前轮6’及后轮7’,从而构成四轮驱动型的拖拉机。另外,在驾驶部2’具有方向盘13’和驾驶座位14’等。
[0144]回到图14,在变速箱4的后部具有:通过在其后上部的内部安装的液压式升降缸(未图示)的动作在上下方向被摆动驱动的左右一对提升臂11’、能够将发动机动力向外部导出的动力导出轴12’等。来自发动机8’的动力经由作业传动系统传递到动力导出轴12’,该作业传动系统是在变速箱4’的内部安装的不同于行驶传动系统的另外的系统,由作业用的变速装置(未图示)、作业离合器(未图示)等构成。而且,在左右的提升臂11’上连结有能够升降摆动地连结并装备在变速箱4’的后部的连杆机构(未图示),在动力导出轴12’上连接有用于向与该连杆机构连结的旋转式耕耘装置等作业装置(未图示)传送动力的传动轴等。
[0145]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发动机室9’内,从机体前后方向的前方侧起依次具有:蓄电池15 ’、散热器16 ’、向机体后方侧吹送空气的冷却风扇17 ’、发动机8 ’。另外,在发动机室9 ’内,在蓄电池15’的上部具有发动机用的空气滤清器57’,在发动机8’的上部具有收容D0C20’(柴油氧化催化剂)、DPF21’(柴油颗粒过滤器)等且具有消音器功能的排气净化装置18’。排气净化装置18’以朝向前后的姿势配置成其长度方向成为机体前后方向。而且,在发动机8’的上部,横跨排气净化装置18’的横侧部及发动机8的后方侧,具有燃料箱41,。
[0146](发动机罩)
[0147]形成发动机室9’的发动机罩10’形成为具有上部面板10a’、机体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的侧部面板10b’及前部面板10c’且下方侧及后方侧敞开的箱状。而且,将上部面板10a’、左右两侧的侧部面板10b’及前部面板10c’形成为一体的面板体,由该面板体构成发动机罩10’。
[0148]上部面板10a’以覆盖动力部I’的上部的方式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状。在上部面板10a’上,在与排气净化装置18’的上部相当的部位具有能够将发动机室9’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开口部23’(在图16中用单点划线包围的部分)。开口部23’配置在与排气净化装置18’的前方侧部位(废气的排出侧部位)的上部相当的部位。在该开口部23’具有形成有很多孔部的多孔体24,,允许发动机室9’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同时防止异物从外部向发动机室9’内侵入。各侧部面板10b’形成为其后方侧部位相比前方侧部位向上方侧凹陷的形状,在上述向上方侧凹陷的部位具有与发动机罩10’分体的侧面板40’。该侧面板40’具有形成有很多孔部的多孔状部位,能够将发动机室9’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0149]发动机罩10’将其后端部的沿着机体宽度方向的摆动轴心25’作为支点,上下摆动自如地被支承。摆动轴心25 ’被从将发动机室9’和其后方侧空间分隔的分隔体26 ’向机体前方侧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承体27’支承。分隔体26’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及机体宽度方向具有宽度的板状,在机体前后方向靠近发动机罩1,的后端部配置。
[0150]发动机罩10’由在其上部面板10a’和机体侧之间配置的施力部件28’施力而向上方侧摆动。在使发动机罩10’向上方侧摆动以便从关闭状态成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施力部件28’的作用力容易地使发动机罩10’向上方侧摆动。
[0151](排气净化装置)
[0152]排气净化装置18’与发动机8’的排气管19’连结,对流过了该排气管19’的废气进行净化。排气净化装置18’从该废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侧起依次具有D0C20,、DPF21’,净化从机体后方侧供给的废气,并将该净化了的废气排出到机体前方侧。排气净化装置18’利用DPF21,捕获来自发动机8,的废气中含有的微粒状物质,利用D0C20,使废气中的未燃燃料氧化燃烧以使排气温度上升,从而将DPF21’所捕获的微粒状物质烧掉以进行DPF21 ’的再生处理。为了判定在哪个时机进行该再生处理,具有检测DPF21’的上游侧部位和下游侧部位的压差的压差传感器22’。控制排气净化装置18’的控制部(省略图示),基于压差传感器22’的检测信息,判定DPF21’是否产生堵塞等是否需要进行再生处理,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再生处理。
[0153](排气路径)
[0154]具有将来自发动机8’的废气排出到外部的排气路径29’,在该排气路径29’的中途部位具有排气净化装置I8 ’。排气路径29,具有设置在发动机室9 ’内的内部侧流路部位30,和设置在发动机室9’外的外部侧流路部位31’,在废气的流通方向上,内部侧流路部位30’位于外部侧流路部位31,的上游侧。内部侧流路部位30’包括从发动机8’向排气净化装置18’引导废气的排气管19’。而且,为了使由排气净化装置18’净化了的废气的排气温度降低,在排气路径29’中具有在其中途部位导入外部空气并使外部空气与废气混合的外部空气导入部32’。
[0155]作为外部空气导入部32’,具有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和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34’,所述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 ’配置在排气路径29 ’中的内部侧流路部位30 ’,将发动机室9,内的空气作为外部空气进行导入,所述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34,配置在排气路径29,中的外部侧流路部位31’,将发动机室9’外的空气作为外部空气进行导入。
[0156](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
[0157]如图15、图17、图18(A)所示,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具有:上游侧流通管35’(相当于第一流通管)和流路截面积比该上游侧流通管35’的流路截面积大的中间流通管36’(相当于第二流通管)。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的上游侧流通管35’的下游侧端部和中间流通管36’的上游侧端部由双重管构造构成,在该双重管构造中,以在上游侧流通管35’和中间流通管36’之间形成间隙K1’的状态使上游侧流通管35’处于内侧且使中间流通管36’处于外侧。
[0158]上游侧流通管35’与排气净化装置18’的排出部37’连结,在其中途具有向前方侧弯曲的弯曲部位35a ’,从上方侧向下方侧延伸。中间流通管36 ’具有:从上方侧向下方侧延伸的上游侧部位36a’、以及与该上游侧部位36a’连续地以将废气的流通方向从上下方向改变到机体前后方向的方式向机体前方侧弯曲的下游侧部位36b,。而且,上游侧流通管35,、以及中间流通管36’的从上游侧端部开始到其中途部位为止的部位成为内部侧流路部位30’。上游侧流通管35’及中间流通管36’的流路截面都形成为圆形,中间流通管36’的内径比上游侧流通管35’大,从而形成流路截面积的大小关系。对于中间流通管36’的支承而言,具有将上游侧流通管35’和中间流通管36’连结的连结体38’,通过由该连结体38’进行的连结,中间流通管36,被固定支承在上游侧流通管35,上。连结体38,在上游侧流通管35,及中间流通管36’的周向上隔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以便形成使外部空气在连结体38’彼此之间流通的间隙,该连结体38 ’构成为尽量不阻碍上游侧流通管35 ’和中间流通管36 ’之间的间隙K1’中的外部空气的流通。另外,中间流通管36’也连结在与机体侧连结的机体侧连结体59,上。
[0159]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利用由从上游侧流通管35’向中间流通管36’的废气的流入产生的喷射作用,使发动机室9’内的空气从上游侧流通管35’和中间流通管36’之间的间隙K1’导入中间流通管36’并与废气混合,以降低废气的排气温度。间隙K1’在上游侧流通管35’的整个周向形成,其径向的宽度相同。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配置在冷却风扇17’的后方侧,可以将由冷却风扇17’向机体后方侧吹送的空气积极地作为外部空气进行导入。另外,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靠近侧面板40,的多孔状部位配置。由此,将从侧面板40’的多孔状部位向发动机室9’的外部排出的较低温度的空气作为外部空气,通过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容易将其导入,从而容易降低排气温度。
[0160](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
[0161]如图15、图17、图18(B)所示,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34’具有:中间流通管36’(相当于第三流通管)和流路截面积比该中间流通管36’的流路截面积大的下游侧流通管39’(相当于第四流通管)。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34’的中间流通管36’的下游侧端部和下游侧流通管39 ’的上游侧端部由双重管构造构成,在该双重管构造中,以在中间流通管36 ’和下游侧流通管39’之间形成间隙K2’的状态使中间流通管36’处于内侧且使下游侧流通管39’处于外侧。在该实施方式中,由单个中间流通管36’兼用作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中的第二流通管和第三流通管。
[0162]下游侧流通管39’通过机体侧连结体60 ’固定支承在发动机搭载架3 ’的横侧部,通过组合两个=形部件,其流路截面形状形成为多边形(例如六边形)。而且,中间流通管36’的从中途部位开始到下游侧端部为止的部位、以及下游侧流通管39’成为外部侧流路部位31’。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34’在发动机罩10’的下方配置在发动机搭载架3’的横侧部。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34’利用由从中间流通管36’向下游侧流通管39’的废气的流入产生的喷射作用,使发动机室9’外的空气从中间流通管36’和下游侧流通管39’之间的间隙K2’导入下游侧流通管39’并与废气混合,从而降低废气的排气温度。间隙K2’在中间流通管36’的整个周向形成,其径向的宽度构成为,机体宽度方向的宽度比上下方向的宽度大,从而可以从其机体宽度方向导入更多的外部空气。
[0163]在此,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34’处的中间流通管36 ’和下游侧流通管39 ’之间的间隙K2’构成为,相比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处的上游侧流通管35’和中间流通管36’之间的间隙K1’,其截面积更大。由此,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34’构成为,相比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导入的外部空气的导入量更多,可以使大量的外部空气与通过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降低了排气温度的废气混合,可以有效地降低该排气温度。由此,排气温度降低了的废气在下游侧流通管39’流通并被排出到机体前方侧。
[0164]下游侧流通管39’的长度比上游侧流通管35’及中间流通管36’的长度短,因此,可以尽量缩短排气路径29’中的外部侧流路部位31’的长度。由此,即便是发动机搭载架3’横侧部的有限空间,也可以避免与其他部件干涉地适当配置,并且可以得到降低排气温度这样的效果。
[0165](燃料箱)
[0166]如图16、图19、图20所示,燃料箱41,形成为前方侧狭窄、后方侧宽广且俯视时呈L字形,由燃料箱支承体42,支承。燃料箱支承体42,具有:载置并支承燃料箱41,底部的底部43’、位于与燃料箱41’的前端部靠近的位置的前壁部44’、以及位于与燃料箱41’的左横侧部靠近的位置的横壁部45’。
[0167]如图19所示,底部43’由具有前端侧部位43a’、中间部位43b’及后端侧部位43c’的三层的板状体构成,该前端侧部位43a’位于最上位,该中间部位43b’隔着台阶部形成为比前端侧部位43a’低一层,该后端侧部位43c’隔着台阶部形成为比中间部位43b’低一层。底部43’构成为在其与燃料箱41’的底部之间夹着弹性支承部件46’地载置并支承燃料箱41’的底部。具有与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形成在燃料箱41’的外周部的槽部41a’嵌合来限制燃料箱41’的移动的移动限制部件58’,该移动限制部件58’的两端部构成为与底部43’自由地联结。
[0168]如图20所示,前壁部44’由从底部43 ’的前端部向上方侧延伸的板状体构成,以覆盖燃料箱41’的前面部的方式形成。在前壁部44’上形成有被卡合部48’(例如卡合孔部),该被卡合部48’与设置在燃料箱41’的前面部的卡合部47’(例如突起部)卡合。由此,通过使燃料箱41’的卡合部47’与前壁部44’的被卡合部48’卡合,从而限制燃料箱41’的机体宽度方向的移动。另外,也可以通过使燃料箱41’的横侧部与横壁部45 ’抵接来限制燃料箱41’的机体宽度方向的移动。
[0169]横壁部45’从底部43’的左端部到上方侧由板状体构成,在机体宽度方向及机体前后方向隔开燃料箱41,和排气净化装置18 ’ ο即,发动机室9,由横壁部45,分隔为排气净化装置18’侧的空间和燃料箱41’侧的空气,以免排气净化装置18’的热影响波及燃料箱41’。而且,在横壁部45’,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由燃料箱41’和排气净化装置18’隔开的部位与燃料箱41 ’抵接,从而限制燃料箱41 ’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另外,对于燃料箱41 ’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的移动的限制而言,也被上述的移动限制部件58’限制。
[0170](发动机罩的施力部件)
[0171 ]如上所述,如图19所示,具有对发动机罩10 ’施力以使其向上方侧摆动的施力部件28’。该施力部件28’例如由气弹簧构成,设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施力部件28’具有:与发动机罩10’侧连结的筒状部件49’、相对于该筒状部件49’自由地插入或拔出的棒状部件50’。施力部件28’通过使棒状部件50’相对于筒状部件49’插入或拔出而自由地伸缩,在伸缩侧施力,从而对发动机罩10’施力以使其向上方侧摆动。为了将棒状部件50’的端部安装在机体侧,在燃料箱支承体42,的底部43,,在其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施力部件用支承体53’,该施力部件用支承体53 ’ 一体地具有板状的第一支承部位51’和从该第一支承部位51’向上方侧延伸的板状的第二支承部位52’。而且,棒状部件50’的端部以夹入第二支承部位52 ’的状态绕横轴心摆动自如地安装。由此,仅通过将施力部件用支承体53,的第一支承部位51,与燃料箱支承体42,的底部43,联结,并在施力部件用支承体53,的第二支承部位52,摆动自如地安装施力部件28,的一端部,就能够将施力部件28,的一端部摆动自如地安装在燃料箱支承体42’上。因此,可以实现施力部件28’的安装作业的简化,并且,也可以将燃料箱支承体42’的底部43’用作用于对施力部件28’摆动自如地支承的部件。另外,施力部件28’隔着燃料箱支承体42’的横壁部27’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与排气净化装置18’相反的一侧。即,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在施力部件28’和排气净化装置18’之间存在横壁部27’,施力部件28’配置在排气净化装置18’的热影响难以波及的部位。
[0172](排气净化装置的压差传感器)
[0173]如上所述,如图16及图19所示,在排气净化装置18’上,为了判定DPF21’是否产生堵塞等而设置有压差传感器22’。该压差传感器22’配置在排气净化装置18’的热影响难以波及的部位。在燃料箱支承体42’的前壁部44’具有从其上部向前方侧突出的传感器支承体54 ’,压差传感器22 ’配设在该传感器支承体54 ’的前端部。在压差传感器22 ’上连结有与DPF21 ’的上游侧部位连通的上游侧连通部55’及与DPF21 ’的下游侧部位连通的下游侧连通部56’,对DPF21’的上游侧部位和下游侧部位的压差进行检测。这样,压差传感器22’配置在相比将燃料箱41’和排气净化装置18 ’隔开的燃料箱支承体42 ’的横壁部45 ’在机体宽度方向更远离排气净化装置18’的一侧,难以受到排气净化装置18’的热影响。另外,为了在如上所述的位置配置压差传感器22’,可以利用用于支承燃料箱41’的燃料箱支承体42 ’的前壁部 44,。
[0174]〔其他实施方式〕
[0175](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配置在双重管构造的外侧的流通管和在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34’配置在双重管构造的内侧的流通管采用同一中间流通管36’,但在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配置在双重管构造的外侧的流通管和在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34 ’配置在双重管构造的内侧的流通管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流通管。
[0176](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对上游侧流通管35’、中间流通管36’、下游侧流通管39’的形状进行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使所有的流通管的流路截面形成为圆形或者如下游侧流通管39’那样形成为多边形。
[0177](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中的外部空气的导入量和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34’中的外部空气的导入量大致相等。
[0178](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33’及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34’采用了双重管构造,但并不限于该双重管构造。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外部空气导入部具有上游侧流通管和下游侧流通管,在下游侧流通管的中途部位等形成开口部,使废气从上游侧流通管流入该开口部,从而利用由该废气的流入产生的喷射作用,使外部空气从上游侧流通管的周围流过开口部导入下游侧流通管并与废气混合。
[0179](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车辆,例示了拖拉机,但也可以应用于例如联合收割机或工程机械等其他各种作业车辆。
[0180]工业实用性
[0181]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各种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该排气装置具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废气排出到外部的排气路径、以及在该排气路径的中途部位导入外部空气并使外部空气与废气混合的外部空气导入部,可以实现排气路径的结构的简化,并且即便是更高温度的废气,也可以降低该排气温度。
【主权项】
1.一种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收纳发动机的发动机室的发动机罩、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废气排出到外部的排气路径、以及在该排气路径的中途部位导入外部空气并使外部空气与废气混合的外部空气导入部, 所述排气路径具有: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的内部侧流路部位和设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外的外部侧流路部位, 作为所述外部空气导入部,具有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和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所述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配置在所述排气路径中的所述内部侧流路部位,将所述发动机室内的空气作为外部空气进行导入,所述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配置在所述排气路径中的所述外部侧流路部位,将所述发动机室外的空气作为外部空气进行导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室内具有向后方侧吹送空气的冷却风扇,所述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配置在所述冷却风扇的后方侧。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构成为,相比所述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导入的外部空气的导入量更多。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部空气导入部具有第一流通管和流路截面积比该第一流通管的流路截面积大的第二流通管,所述第一流通管的下游侧端部和所述第二流通管的上游侧端部由双重管构造构成,在该双重管构造中,以在所述第一流通管和所述第二流通管之间形成间隙的状态,使所述第一流通管处于内侧且使所述第二流通管处于外侧, 所述第二外部空气导入部具有第三流通管和流路截面积比该第三流通管的流路截面积大的第四流通管,所述第三流通管的下游侧端部和所述第四流通管的上游侧端部由双重管构造构成,在该双重管构造中,以在所述第三流通管和所述第四流通管之间形成间隙的状态,使所述第三流通管处于内侧且使所述第四流通管处于外侧。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室内具有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废气净化的排气净化装置,所述排气路径构成为使由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净化了的废气流通到外部,在所述发动机罩上,在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的上部相当的部位具有开口部。
【文档编号】B62D25/10GK106004416SQ201610388009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4年3月7日
【发明人】青山健, 青山健一, 樫山真介, 松田真郎, 松田真一郎, 泽井惠, 菅野和信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