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二轮车的传动链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6934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二轮车的传动链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的传动链壳体结构,是在由后端部支承后轮的车轴的摆臂上,安装有从上下夹持该摆臂的上部以及下部壳体、并且使上部以及下部壳体的后端部相互连接。
背景技术
例如,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等中已披露的机动二轮车用传动链壳体结构,在摆臂上安装有从上下对其进行夹持的上部以及下部壳体。
专利文献1特开平9-263278号公报但是,虽然上述以往的传动链壳体结构,采用了所谓整体传动链壳体的结构,在这种传动链壳体中,为了整体覆盖用于将由动力装置产生的旋转动力传递至后轮的链条,而将上部以及下部壳体安装在摆臂上,但是,上部壳体以及下部壳体的后端连接部,被设置在通过后轮的车轴轴线且沿摆臂纵向延伸的臂中心线的延伸线上。即,上部壳体的后端部,以在下方绕过摆臂后端部的方式形成,因此,缺乏轻快感。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采用整体覆盖链条并且将上部以及下部壳体安装在摆臂上的机动二轮车用传动链壳体结构,从而能够提高轻快感。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传动链壳体结构,是在由后端部支承后轮的车轴的摆臂上,安装有从上下夹持该摆臂的上部以及下部壳体,并且使上部以及下部壳体的后端部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以及下部壳体的后端连接部,偏置于通过所述车轴的轴线且沿摆臂纵向延伸的臂中心线的上方。
采用本发明之1所述的发明结构,由于上部以及下部壳体的后端连接部被设置在臂中心线的上方,因此,在从侧面观察整个传动链壳体时,传动链壳体的后部呈现出向后上方倾斜的外观,从而能够获得提高轻快感的外观。
另外,本发明之2的发明,是在上述本发明之1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以及下部壳体的后端部的前端,被设置在摆臂后端的前方,采用这种结构,下部壳体的后端在上方绕过摆臂的后端部形成,从而能够在进一步提高轻快感,同时,在向摆臂安装上部壳体时,将下部壳体的后端部作为导引部,以便提高装配性。
另外,本发明之3的发明,是在本发明之1或2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以及下部壳体相互间的明暗差异较大,以便用颜色进行区分,采用这种结构,能够获得进一步提高轻快感的外观。


图1为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图2为传动链壳体的放大剖视图;图3为图2中3-3线的放大剖视图;图4为图2中4-4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中14a-摆臂,15-车轴,54-上部壳体,55-下部壳体,70-后端连接部,C-臂中心线,WR-后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4显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图1为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图2为传动链壳体的放大侧视图,图3为图2中3-3线的放大剖视图,图4为图2中4-4线的放大剖视图。
首先在图1中,所述机动二轮车的车架5设有可操纵地支承前叉9的前头管6,和从该前头管6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架7,和与主架7的后部相连且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架8…,在所述前叉9的下端,以轴支承着前轮WF,在前叉9的上部连接有杆状的定向车把10,在前叉9上支承有覆盖前轮WF上方的前挡泥板11。
在主架7的中间部两侧面上,分别固定有吊板12…,在主架7的后部两侧面上,固定有枢轴板13。在主架7的下方,设有例如将汽缸轴线稍向前上方设置的发动机E,该发动机E由上述吊板12以及所述枢轴板13支承,以悬挂在车架5上。
在所述枢轴板13上,可上下摆动地支承着后叉14的前端部,在后叉14的后端部支承有后轮WR的车轴15。另外,在车架5上的后架8…以及后叉14之间,设有后缓冲器16。
在后轮WR的上方,在后架8…上,支承有燃料箱17和设置在该燃料箱17前方的储物箱18,燃料箱17以及上述燃料箱17的上方,可开闭地由例如二人纵列式乘坐用座椅19覆盖。
在车架5上安装有覆盖该车架5、上述发动机E的一部分、燃料箱17以及储物箱18等的合成树脂制成的车体盖20,该车体盖20由设置在主架7左右两侧的前部侧盖21…,和从前方覆盖驾驶者腿部且与两前部侧盖21…的前部相连而成的腿部挡板22…,和从前方覆盖前头管6且与两腿部挡板22…相连的前顶部盖23,和从后方覆盖前头管、6同时从上方覆盖主架7且与前顶部盖23相连的主架顶部盖24,和与上述两前部侧盖21…的下部相连的下盖25…以及从两侧覆盖燃料箱17以及储物箱18的后部侧盖26构成。
上述乘坐用座椅19,可以实现物品在储物箱18中的储存和取出以及朝燃料箱17的供油,并且可开闭地安装在后部侧盖26的上部,使覆盖后轮WR的后部上方的后挡泥板27与后部侧盖26相连设置。
上述发动机E,与变速器M构成动力装置P,通过链条28将变速器M的输出传递至后轮WR。即,将无接头链条28卷挂在固定于变速器M的输出轴29上的驱动链轮30和安装在后轮WR上的从动链轮31上。
参见图2以及图3,后叉14以横截面为矩形的筒状形成,且设有设置在后轮WR左右两侧的一对摆臂14a…,后叉14的前端部,通过水平的枢轴32,可上下摆动地支承在车架5的枢轴板13上。
后轮WR的轮毂33,通过左右一对滚珠轴承34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车轴15上,在两个滚珠轴承34的内圈之间,安装有环绕车轴15的圆筒状的内侧轴套35。
通过减震橡胶37将链轮座36连接在轮毂33的左端部,上述从动链轮31通过多个螺栓38…以及螺母39…被紧固在上述链轮座36上。另外,通过滚珠轴承41将链轮座36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圆筒状的外侧轴套40上,上述外侧轴套40的内端与上述两滚珠轴承34…中左侧的滚珠轴承34的内圈外端对接并且包围车轴15。
在左侧的摆臂14a上,在与上述链轮座36对应的部分的内侧外表面上,焊接有后部安装板42,该后部安装板42具有从该摆臂14a向上下伸出的壳体安装部42a、42b,在该后部安装板42和上述滚珠轴承41的内圈外端之间,安装有围绕上述外侧轴套40的圆筒状衬套44,在上述滚珠轴承41的外侧,在链轮座36以及衬套44之间安装有环状密封件45。因此,规定后轮WR的轮毂33的左端部以及左侧的摆臂14a之间为一定的间隔,能够阻止灰尘以及水等从左侧侵入所述轮毂33。
另一方面,也可规定右侧的摆臂和上述轮毂33右端部之间为一定的间隔,也能够阻止灰尘以及水等从右侧侵入上述轮毂33。
在左侧的摆臂14a后端部的左右两侧以及上述后部安装板43上,沿前后方向分别设有较长的长孔46、46、47,在右侧的摆臂后端部的左右两侧,也分别设有与上述长孔46…相同的长孔(未图示)。车轴15的左端部以及包围车轴15左端部的外侧轴套40…可以沿前后方向移动地穿过左侧的摆臂14a以及上述后部安装板43的长孔46、46、47,车轴15的右端部以及包围车轴15右端部的外侧轴套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地穿过右侧的摆臂。
而且,通过螺纹使螺母48分别与从两摆臂14a…的后端部伸出的上所述外侧轴套40…的突出部接合,通过在两摆臂14a的后端部外侧面之间夹持垫圈49以紧固所述螺母48…,从而沿前后方向,即,摆臂14a…的长度方向确定车轴15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车轴15的左端部,一体形成有与左侧外侧轴套40外端对接、配合的加大头部15a,虽然在图中示出,但是通过螺纹使与右侧的外侧轮圈的外端对接、配合的螺母与车轴15的右端部接合,通过紧固该螺母,能够将车轴15支承在两个摆臂14a…的后端部之间。
并且,在两个摆臂14a…内,在上述外侧轴套40…上,固定有可在摆臂14a…内滑动的滑块50…,前端与该滑块50…相连的螺栓51…的后端部,沿轴向可移动地贯通各个摆臂14a…的后端壁,一对螺母52,53通过螺纹分别与从摆臂14a…的后端壁伸出的螺栓51的突出部接合。并且在放松螺母48…的状态下,通过放松上述螺母52,53,能够调节车轴15的前后方向位置以调节链条28的张力。
同时参见图4,在后叉14上的左侧摆臂14a上,设有从上下夹住该摆臂14a的上部和下部壳体54、55。
上部壳体54,接合由冲压薄钢板形成的表面板56以及背面板57,且以具有向下方敞开的大致U字形状横截面结构,下部壳体55,接合由冲压薄钢板形成的表面板58以及背面板59,且具有向上方敞开的大致U字形状的横截面结构。
为了安装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在与上述链轮座36对应的部分,将上述后部安装板42焊接在摆臂14a的内侧外面,同时,将具有从该摆臂14a向上下伸出的壳体安装部43a、43b的前部安装板43焊接在靠近摆臂14a前端的部分的内侧外面上。
在后部安装板42的壳体安装部42a、42b上,固定有焊装螺母61、62,通过螺纹将穿过上部壳体54上的表面板56的后侧下部的螺栓63接合、紧固在上述焊装螺母61上,由此上述表面板56的后侧下部,从外侧覆盖壳体安装部42a并被装配在该壳体安装部42a上。另外,通过螺纹将穿过下部壳体55中的表面板58的后侧上部的螺栓64接合、紧固在上述焊装螺母62配合上,由此上述表面板58的后侧上部,从外侧覆盖壳体安装部42b并被装配在该壳体安装部42b上。
另外,通过螺纹将贯穿上部壳体54上表面板56的前侧下部的螺栓65接合、紧固在固定于前部安装板43的壳体安装部43a上的焊装螺母(未图示)上,从而上述表面板56的前侧下部,从外侧覆盖壳体安装部43a并被安装在该壳体安装部43a上。进而,通过螺纹将贯穿下部壳体55上的表面板58的前侧上部的螺栓66接合、紧固至固定于前部安装板43的壳体安装部43b上的焊装螺母(未图示)上,从而上述表面板58的前侧上部,从外侧覆盖壳体安装部43b并被安装在该壳体的安装部43b上。
在上述后部安装板42的前方,将向上方敞开的大致U字形状的支架67焊接在上述摆臂14a的后部上面,在该支架67的内侧,固定有焊装螺母68。并且,在支架67内插入后缓冲器16的下端部,并通过螺纹将穿过支架67以及后缓冲器16下端部的螺栓69连接紧固在所述焊装螺母68上,以此将后缓冲器16的下端连接至摆臂14a的后部。
可是,例如使下部壳体54上的表面板58的后端部与上部壳体54上的表面板56的内侧重合,同时,使下部壳体54上的背面板59的后端部与上部壳体54上的背面板57的内侧重合,由此使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的后端部相互连接,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的后端连接部70,偏置于通过后轮WR的车轴15的轴线且沿摆臂14a纵向延伸的臂中心线C的上方。
并且,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的后端连接部70的前端,被设置在摆臂14a后端的前方,上述后端连接部70,以向后方升高的方式设置。
通过涂漆或电镀等对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进行着色,加大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的明暗差异以便用颜色区分,在本实施例中,上部壳体54的颜色比下部壳体55亮以便用颜色区分。例如在用银色对上部壳体54着色时,用黑色等对下部壳体55着色。另外,使摆臂14a的颜色也比下部壳体55明亮,例如用银色对其进行着色。
另外,在图1以及图2中,为了显示下部壳体55为暗色而对下部壳体55实施了点描绘处理,但是这并不表示在实际中在下部壳体55要描绘出这样的点。
下面,对该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由于安装在后叉14上的摆臂14a上且从上下夹持该摆臂14a的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的后端连接部70、偏置于通过后轮WR的车轴15的轴线且沿摆臂14a纵向延伸的臂中心线C的上方,因此,在由侧面观察由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构成的整个传动链壳体时,传动链壳体的后部呈现出向后上方倾斜的外观,从而所获得的外观能够将轻快感提高与所谓半个传动链壳体相当的程度。
另外,由于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的后端连接部70的前端,被设置在摆臂14a后端的前方,因此,下部壳体55的后端以在上方绕过摆臂14a的后端部的方式形成,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轻快感。
另外,在将上部壳体54安装至摆臂14a时,将下部壳体55的后端部用作导引部,以便能够提高安装性。并且,由于使下部壳体54上的表面板58的后端部与上部壳体54上的表面板56的内侧重合,同时,使下部壳体54上的背面板59的后端部与上部壳体54上的背面板57的内侧重合,以此连接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的后端部,因此,在将下部壳体55安装至摆臂14a后,通过使上部壳体54的后端部与下部壳体55的后端部重合,而能够将上部壳体54保持在下部壳体55上,以便容易实现上部壳体54向摆臂14a的安装,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上部壳体54向摆臂14a的安装性。
而且,以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相互间明暗的差异较大、以便用颜色区分为特征的本发明,通过使例如上部壳体54侧的颜色比下部壳体55的颜色明亮而加大相互间的明暗差异,用颜色区分,从而能够获得进一步提高轻快感的外观。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所记载范围,可进行各种设计改进。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是由薄钢板制成的,但是,也可以通过合成树脂分别制成上部以及下部壳体。在这种情况下,在上部以及下部壳体着色时,并不局限于涂漆,可以或使用着色剂,或实施起皱处理,由此能够以经济的方式实现上部以及下部壳体表面新的表现。
另外,使上部壳体54的颜色比下部壳体55的颜色明亮,可以实现明暗对比。
(发明效果)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之1所述的发明,在从侧面观察整个传动链壳体时,传动链壳体的后部呈现出向后上方倾斜的外观,从而能够获得提高轻快感的外观。
采用本发明之2所述的发明,在进一步提高轻快感的同时,在向摆臂安装上部壳体时,将下部壳体的后端部用作导引部,以此提高组装性。
采用本发明之3所述的发明,能够获得进一步提高轻快感的外观。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传动链壳体结构,是在由后端部支承后轮(WR)的车轴(15)的摆臂(14a)上,安装从上下夹持该摆臂(14a)的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并且使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的后端部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的后端连接部(70),偏置于通过所述车轴(15)的轴线且沿摆臂(14a)纵向延伸的臂中心线(C)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传动链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的后端连接部(70)的前端,被设置在摆臂(14a)后端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传动链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相互间的明暗差异较大,以便用颜色进行区分。
全文摘要
一种机动二轮车的传动链壳体结构,是采用整体覆盖链条并且将上部以及下部壳体安装在摆臂上的机动二轮车用传动链壳体结构,从而能够提高轻快感。上部以及下部壳体(54、55)的后端连接部(70)偏置于通过车轴(15)的轴线且沿摆臂(14a)的纵向延伸的臂中心线(C)的上方。
文档编号B62M9/00GK1557670SQ20031012476
公开日2004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8日
发明者大坪守, 栗田和也, 中林俊一, 一, 也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