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150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前部结构,已知有多种旨在保护步行者的结构。例如,在日本专利公 开公报特开2006-1358号中,公开了一种设置有从下部护罩(shroud lower)延伸至保险 杠罩(bumper face)底面附近位置的板部件,用以在与步行者接触时阻挡步行者腿部的 结构。此外,作为上述车辆前部结构,己知还有旨在改善发生正面碰撞时对冲击能量的吸 收性能的结构。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271810号中,公开了一种在副框架 (subframe)的前端设置有架设于溃縮盒(crashcan)与溃縮盒之间的横梁(beam)部 的结构。然而,前者的结构,虽然可以通过阻挡步行者的腿部对步行者提供保护,却无法充分 确保冲击能量的吸收性能。另一方面,后者的结构,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确保能量吸收 性能,但是还不够充分,仍然需要改善该能量吸收性能的技术,以实现对步行者的保护。此外,还希望车辆前部结构,在轻度碰撞时,无需调换车身部件,仅调换组装在车身 上的部件即可,从而抑制对车身的影响,以改善修复性能(r印airability)。发明内容本发明鉴于上述技术课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善能量吸收性能以改善对 步行者的保护性能,同时可改善轻度碰撞后的修复性能的车辆前部结构。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保险杠罩;从下方支撑热交换器的下部护罩;具 有副框架主体和第l冲击吸收体的副框架;刚性低于上述1冲击吸收体的第2冲击吸收体; 上述副框架主体设置在上述下部护罩的后方并大致呈矩形,上述第l冲击吸收体由能量吸 收部件和横梁部构成,上述能量吸收部件具有从上述副框架主体的车宽方向两侧前端经上 述下部护罩的侧部向前方延伸的形状,上述横梁部,架设于设置在上述车宽方向两侧的能 量吸收部件的前端部之间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设置在与上述下部护罩的下端或其附近部位大致相同的高度上,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从上述下部护罩经过上述横梁部的下方 延伸至接近上述保险杠罩背面的位置,并且具有覆盖上述横梁部的前面部的隆起部。采用上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提高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在车辆前部结构中的能量吸收 性能,由此在改善步行者保护性能的同时可改善轻度碰撞后的修复性能。在上述车辆前部结构中,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可具有包括从上述横梁部的下方朝着上述下部护罩的前面部向上方倾斜扩展的倾斜面的倾斜部。采用上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改善第2冲击吸收体相对于上述下部护罩的能量吸收性 能。此外,在轻度碰撞时,可使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切实地产生脱落,由此可抑制因上述 第l冲击吸收体的能量吸收性能下降而引起的上述下部护罩的后退。在上述车辆前部结构中,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的倾斜部的后端面,形成有可与上述下 部护罩的前面部卡止的卡止部。采用上述车辆前部结构,由于在组装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时,可将该第2冲击吸收体暂 时放置在上述护罩的前面部,故可改善组装性能。在上述车辆前部结构中,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的倾斜部的后端面,可组装在上述下部 护罩的前面部。采用上述车辆前部结构,可以改善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相对于上述下部护罩的前面部 的组装刚性。在上述车辆前部结构中,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的倾斜部的后端可设置与该倾斜部的上 述倾斜面大致正交且向下方延伸的凸缘,上述下部护罩的前面部可设置包括嵌入螺母 (insert nut)的紧固面,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可通过规定的紧固螺栓经上述凸缘与上述嵌 入螺母螺合而紧固在上述下部护罩上。采用上述车辆前部结构,由于将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从前方组装到上述护罩上时,确 保了紧固螺栓的轴心方向的前方空间,所以使用冲击扳手(impact wrench)等工具的作 业可容易进行,由此可提高生产效率。在上述车辆前部结构中,上述保险杠罩的下端附近部位形成有向发动机室侧导入行驶 风的开口部,上述第1冲击吸收体和第2冲击吸收体从俯视方向看设置在上述开口部的下端 缘部和上述保险杠罩的下端部之间。采用上述车辆前部结构,可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縮小上述第1冲击吸收体和上述第2冲 击吸收体所需的设置空间,由此可抑制因设置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而引发的冷却性能的下 降。


图l是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具体而言,是表示保险杠罩内侧的加 强结构和冲击缓冲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上述车辆前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具有沿着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经过车宽方向中央部位的直线予以剖切的 纵向截面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图4是构成上述车辆前部结构的下部护罩、第1和第2冲击吸收体的立体图。 图5是上述第1和第2冲击吸收体的立体图。图6是车辆前部结构沿着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经过车宽方向中央部位的直线予以剖 切的纵向剖面图(图8中的VI-VI线箭头方向剖面图)。图7是车辆前部结构沿着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经过车宽方向侧部的直线予以剖切的 纵向剖面图(图8中的VII-VII线箭头方向剖面图)。图8是保险杠罩内侧的加强结构和冲击缓冲结构的俯视图。图9是保险杠罩内侧的加强结构和冲击缓冲结构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l是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具体而言,是表示保险杠罩内侧的加 强结构和冲击缓冲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上述车辆前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3是表 示具有沿着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经过车宽方向中央部位的直线予以剖切的纵向截面的 车辆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另外,上述图1中,省略了上述车辆前部结构l的组成部分即车身 部件保险杠罩2,同时省略了车辆左侧(图中右下侧)的前纵梁(front side frame)等车 身部件。在上述图1 图3中,图中的左下侧相当于车辆前方,右上侧相当于车辆后方。以 下所述的"前方"或"后方"分别表示"车辆前方"和"车辆后方"。在上述车辆前部结构l中,设置有从下方支撑车辆中所搭载的热交换器(未图示)的 树脂散热器固定框(shroudpanel) 3。该树脂散热器固定框3大致呈矩形。具体而言,该 树脂散热器固定框3,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相互间隔规定距离而大致平行设置的一对 臂部(araipair)(上部护罩3a和下部护罩3b),以及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且相互间隔 规定距离而大致平行设置的一对臂部(侧臂(side arm) 3c、 3d)。在该树脂散热器固定 框3的前方,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4。该保险杠加强件4,架设于分别
紧固在车宽方向两侧的各前纵梁20 (参照图2)的前端部的溃縮盒18、 18的前端部之间, 由此组装在上述渍縮盒18、 18上。此外,在上述树脂散热器固定框3的后方,设置有具有副框架主体6的副框架5。上述 副框架主体6,用于支撑前悬架(front suspension)、发动机单元(均未图示)等,大致 呈矩形。该副框架主体6,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且间隔规定距离而大致平行设置的一对 臂部(前侧横臂(cross arm) 6a和后侧横臂6b),以及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间隔规 定距离而大致平行设置的一对臂部(侧臂6c、 6d)。在上述副框架主体6的后侧横臂6b的附近,设置有前围板(dash panel) ll作为在上 述副框架主体6的上方分隔发动机室与车室的隔板。此外,在该前围板ll的上端,组装有 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颈板(cowl panel) 12。此外,上述副框架5,具有溃縮盒8、 8和横梁部9。上述副框架5的溃縮盒8、 8,设置 在上述副框架主体6的前端部,在车宽方向两侧分别沿着上述侧臂6c、 6d的延长线向前方 延伸。上述横梁部9,架设在上述溃縮盒8、 8的前端部分之间。此外,上述副框架5的溃縮 盒8、 8,分别在上述树脂散热器固定框3的侧部,具体而言,是在上述树脂散热器固定框3 的下部护罩3b的车宽方向外侧向前方延伸。此外,上述树脂散热器固定框3的侧臂3c、 3d 紧固在上述横梁部9的背面(无特别图示)。以下,将由上述副框架5的溃縮盒8、 8和上述 横梁部9构成的结构体称为第1冲击吸收体7。此外,上述副框架5的溃縮盒8、 8,相当于本 发明的能量吸收部件。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方式中还设置有第2冲击吸收体10。该第2冲击吸收体10, 从上述散热器固定框3的下端部附近,具体而言,是从上述树脂散热器固定框3的下部护罩 3b的前面部经过上述第l冲击吸收体7的横梁部9的下方延伸至靠近上述保险杠罩2背面的 部位。以下参照图4 图9,对第2冲击吸收体10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表示构成车辆前部结构1的上述树脂散热器固定框3、上述第1冲击吸收体7和第2 冲击吸收体10的立体图。图5是上述第1冲击吸收体7和第2冲击吸收体10的立体图。图6是 车辆前部结构l沿着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而经过车宽方向中央部位的直线予以剖切的纵向 剖面图(图8中的VI-VI线箭头方向剖面图)。图7是车辆前部结构1沿着向车辆前后方向延 伸而经过车宽方向侧部的直线予以剖切的纵向剖面图(图8中的VII-VII线箭头方向剖面 图)。图8和图9分别是上述保险杠罩2内侧的加强结构和冲击缓冲结构的俯视图和底视图。 另外,图8和图9中,省略了上述车辆前部结构1的组成部分即上述保险杠罩2,同时省略了 车辆左侧的前纵梁等车身部件。 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10,刚性低于上述第1冲击吸收体7。此外,上述冲击吸收体IO, 在其车宽方向中央部位及其附近设置有覆盖上述横梁部9的前面部的隆起部10a。该隆起部 10a,在轻度碰撞时通过上述保险杠罩2向车辆后方压靠,由此一边吸收碰撞时的冲击一边 向后方移位。如此,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10,在轻度碰撞时,与上述保险杠加强件4及上述 第1冲击吸收体7—同吸收碰撞时的冲击。因此,采用该车辆前部结构l,与未设置第2冲击 吸收体10的结构相比,可以确保更大的能量吸收性能。此外,发生轻度碰撞后,仅调换组 装在车身上的部件(例如,上述保险杠罩2、保险杆加强件4、渍縮盒8、横梁部9等)即可, 由此修复性能获得改善。此外,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10具有倾斜部10b。该倾斜部10b,具有从上述横梁部9的 下方朝着上述树脂散热器固定框3的下部护罩3b的前面部向上方倾斜扩展的倾斜面。该第2 冲击吸收体10的倾斜部10b,如图6所示,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位于与上述横梁部9的背 面部大致相对的位置。当发生轻度碰撞时,通过上述保险杠罩2向车辆后方压靠的上述隆起部10a, 一边吸收 冲击一边向后方移位,由此压靠横梁部9。若该向车辆后方压靠的上述横梁部9向后方移位 而与倾斜部10b抵接,则沿着上述倾斜部10b的倾斜面有朝向下方的力作用在第2冲击吸收 体10上,当横梁部9移动规定距离时,第2冲击吸收体10发生脱落。因此,在车辆前方发生 轻度碰撞时,可能会通过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10对车身产生影响,但通过设置上述倾斜部 10b使第2冲击吸收体10发生脱落,可以抑制该第2冲击吸收体10对车身产生影响。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树脂散热器固定框3的能量吸收性能可通过上述 第2冲击吸收体10获得改善。而且,在发生轻度碰撞时通过上述倾斜部10b使该第2冲击吸 收体10发生脱落,所以即使上述第1冲击吸收体7无法充分吸收能量,也可以抑制上述树脂 散热器固定框3产生后退。此外,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10,组装在上述树脂散热器固定框3的下部护罩3b的前面部。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上述倾斜部10b的后端面设置有卡止部10d,在上述树脂散热器 固定框3的下部护罩3b的前面部形成有可与上述卡止部10d卡合的被卡合部3e,通过两者的 卡合,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10可暂时卡止在上述下部护罩3b上。然后,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 10通过紧固螺栓21和嵌入螺母22加以紧固。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上述第2冲击吸 收体10的倾斜部10b的后端部,设置有与该倾斜部10b的倾斜面正交且向下方延伸的凸缘 10e。另一方面,在上述下部护罩3b的前面部,设置有具有嵌入螺母22的紧固面。上述第2 冲击吸收体IO,通过将上述紧固螺栓21从前方沿着上述倾斜部10b经上述凸缘10e与上述
嵌入螺母螺合而得以紧固。这样,采用上述树脂散热器固定框3和第2冲击吸收体10可相互卡合的结构,在组装第 2冲击吸收体10时,可将该第2冲击吸收体10暂时设置在上述下部护罩3b的前面部,由此组 装性能获得改善。此外,由于将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10从前方组装到上述下部护罩3b上时, 确保了上述紧固螺栓21的轴心方向的前方空间,所以使用冲击扳手等工具的作业可容易进 行,由此可提高生产效率。另外,第2冲击吸收体10相对于上述树脂散热器固定框3的组装,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法。 例如,也可不采用上述卡止部10d和受卡部3e,如图7所示,采用通过紧固螺栓21和嵌入螺 母22直接紧固的方法。此外,如图4和图9所示,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10,在车宽方向上,跨设在上述副框架5 的溃縮盒8、 8之间。另外,在该第2冲击吸收体10的底面的整个区域内都形成有用于确保 刚性的加强肋10c。此外,在上述保险杠罩2的下端附近,如图3和图6所示,形成有用于冷却支撑在上述 散热器固定框3上的热交换器(未图示)等的第l开口部2a。该开口部2a,沿着车宽方向设 置,并向发动机室导入行驶风。具有沿着车宽方向设置的换气口的隔栅部件14覆盖第1开 口部2a的整个开口区域。此外,上述保险杠罩2,通过从其上端向下方切割而形成有第2开 口部2c。具有多个换气孔的隔栅部件15覆盖该第2开口部2c的整个开口区域。此外,在该 隔栅部件15上, 一体成形有位于车辆前部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的装饰部件(未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冲击吸收体7和第2冲击吸收体10,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 设置在上述第l开口部2a的下端缘部和上述保险杠罩2的下端部之间(符号2b所示的区域)。 由此,可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縮小上述第1冲击吸收体7和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10所需的设 置空间,由此可抑制因设置该第2冲击吸收体10而引发的冷却性能的下降。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例举的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 进行各种改良和设计上的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保险杠罩;从下方支撑热交换器的下部护罩;具有副框架主体和第1冲击吸收体的副框架;刚性低于上述第1冲击吸收体的第2冲击吸收体;上述副框架主体,设置在上述下部护罩的后方并大致呈矩形,上述第1冲击吸收体,由能量吸收部件和横梁部构成;上述能量吸收部件,具有从上述副框架主体的车宽方向两侧前端经上述下部护罩的侧部向前方延伸的形状;上述横梁部,架设于设置在上述车宽方向两侧的上述能量吸收部件的前端部之间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且设置在与上述下部护罩的下端或其附近部位大致相同的高度上;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从上述下部护罩经过上述横梁部的下方延伸至接近上述保险杠罩背面的位置,并且具有覆盖上述横梁部的前面部的隆起部。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具有包括从上述横梁部的下方朝着上述下部护罩的前面部向上 方倾斜扩展的倾斜面的倾斜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的倾斜部的后端面,形成有可与上述下部护罩的前面部卡止的卡 止部。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的倾斜部的后端面,组装在上述下部护罩的前面部。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的倾斜部的后端,设置有与该倾斜部的上述倾斜面大致正交且向 下方延伸的凸缘;上述下部护罩的前面部,设置有具有嵌入螺母的紧固面;上述第2冲击吸收体,通过规定的紧固螺栓经上述凸缘与上述嵌入螺母螺合而紧固在 上述下部护罩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险杠罩的下端附近部位,形成有向发动机室导入行驶风的开口部; 上述第1冲击吸收体和第2冲击吸收体,从俯视方向看设置在上述开口部的下端缘部和 上述保险杠罩的下端部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保险杠罩(2);下部护罩(3b);具有第1冲击吸收体(7)的副框架(5);刚性低于第1冲击吸收体(7)的第2冲击吸收体(10);副框架主体(6)设置在下部护罩(3b)的后方并大致呈矩形,第1冲击吸收体(7)由能量吸收部件(8、8)和横梁部(9)构成,此外,能量吸收部件(8、8)形成为从副框架主体(6)的车宽方向两侧前端经下部护罩(3b)的侧部向前方延伸的形状,横梁部(9)架设于能量吸收部件(8、8)的前端部之间,且该横梁部(9)设置在与下部护罩(3b)的下端附近部位大致相同的高度上,第2冲击吸收体(10)设置有覆盖横梁部(9)的前面部的隆起部(10a)。采用本发明,可改善能量吸收性能以改善对步行者的保护性能,同时可改善轻度碰撞后的修复性能。
文档编号B62D25/08GK101148175SQ200710148830
公开日2008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19日
发明者中前隆行, 中山伸之, 影山泰纪, 砂川孝之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