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004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代步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以其轻巧、经济、方便的特点在当今这个汽车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仍扮演 着无可替代的角色。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们不得不乘坐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来达到目的地,然而, 对于公交线路没有覆盖的区域,人们就需要另行转乘其他交通工具或步行,这给人们带来 了极大的不便,于是,折叠式自行车应运而生,其以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而逐渐受到人 们青睐。现在流行的折叠式自行车通常包括可折叠的车把、车座、前轮部分以及后轮部分, 前轮部分和后轮部分以铰链相连。在使用时,由固定装置将前轮部分和后轮部分锁紧,使之 成为整体,在外形上看,可以说是普通自行车的微型版本;在需要将自行车折叠时,前轮部 分和后轮部分以铰链为轴,前轮部分折叠后与后轮部分并列放置,而车把也可通过弯折而 贴近上述车轮部分,从而减小整体的体积。上述折叠式自行车与普通自行车相比,其车架样式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而仅是体 积略有缩小,因此,折叠时无法充分利用各部件之间的空间,其折叠尺寸不能达到理想程度。鉴于上述折叠式自行车的缺点,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名为“A-Bike”的折叠自行车, 此种自行车的力学结构独特,折叠效率最高。但是,由于过分追求体积最小化,使得它的车 轮及变速系统做了比较大异型化的改动,进而导致骑行的舒适性下降,骑行效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将车上的多个部件设计为枢接,以 有效减少折叠后自行车的体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以及与车架连接的前叉、车把、车座、后 叉、驱动链轮,所述前叉的下部连接前轮,后叉的后端连接后轮,所述车架包括板状横梁,以 及“L”形后梁,且所述后梁一端与横梁中部枢接,该后梁的另一端设置卡槽,并通过该卡槽 与后叉中部设置的支撑杆卡合;所述后叉的前端经由连杆与后梁较长一端的中部枢接;所述横梁前端与前叉上部枢接,该前叉的顶部与车把枢接;该横梁的后端设置安 装孔,所述车座的安装杆活动连接于该安装孔,且当所述安装杆连接于安装孔时,所述后梁 相对于横梁后端向上的运动被限制;该安装杆与后梁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加强连杆,该加 强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杆、后梁的另一端枢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自行车中,所述板状横梁为并列设置的两个,所述后梁为 并列设置的两个,且所述两个横梁分列于两个后梁的内侧;[0012]所述前叉设置于两个横梁之间;所述连杆设置于两个后梁之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自行车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后梁的另一端的对开的两个 箱包体,该两个箱包体的端部与后梁的另一端枢接,且当两个箱包体扣合时,所述后轮、链 轮、横梁、后梁被包覆于其中。在所述箱包体底部设置有转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自行车中,所述驱动链轮设置于后叉的前端,并通过链条 与后叉的后端设置的从动链轮连接。或者,所述驱动链轮设置于后叉的前端,并通过链条与 后叉中部的支撑杆的一端设置的中间链轮连接;该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有与中间链轮同轴 转动的链轮,该链轮通过链条与后叉的后端设置的从动链轮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自行车中,所述车座的安装杆为中空以收纳车座连杆,所 述车座与车座连杆枢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自行车中,所述加强连杆中部设置有缓冲部件。优选实施 方式为,所述缓冲部件为弹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自行车中,所述横梁前端设置有与前叉侧面对应的斜面, 及卡口锁紧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将各个部件设计为枢接方式连接,从而可充分利 用各个部件之间的空隙,使折叠后的自行车体积更小。由于可以实现折叠后的体积更小,外 形更规整,因此,可依常规尺寸制造该折叠自行车,保证了该自行车的骑乘舒适性。再者,增 加设置的箱包体,不仅可在骑行时容纳物品,于自行车折叠时还可包覆车体,大大提高了折 叠时的可携带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自行车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2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自行车自图1的使用状态逐级折叠为携带状态 的示意图;图7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自行车中车座安装杆的折叠次序示意图;图10至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自行车中前叉折叠次序的示意图;图12至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自行车中后叉折叠次序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自行车中驱动链轮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自行车中驱动链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以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参照本说明书 后能够据以实施。如图1所示,同时参阅图7、图14、图15,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自行车包括由车架 25连接的车把1、前叉5、前叉5的下部连接的前轮2、车座10、后叉17、后叉17的后端连接 的后轮18。所述后轮18由驱动链轮带动链条驱动。其中,所述车架25包括板状横梁6以及“L”形后梁8,在所述横梁6的中部设置有 开孔29,该开孔29内设置有枢轴7,所述后梁8的一端与该枢轴7枢接,使得横梁6可绕枢轴7相对于后梁8转动。所述车把1与前叉5的顶部通过枢轴3而枢接,在二者结合处设置有卡件与卡口, 当所述车把1与前叉5成预定角度时,所述卡件恰可卡入卡口内,使车把1与前叉5相对固 定。当卡件自卡口内脱离时,所述车把1可绕枢轴3与前叉5做相向接近的转动。所述横梁6的前端设置有孔30,该孔30内贯穿枢轴4,所述前叉5的上部通过该 枢轴4与横梁6的前端枢接,使得所述前叉5可绕枢轴4做相向接近横梁6的转动。为进 一步对前叉5进行限位,还将横梁6的前端设置成与前叉5的侧面对应的斜面43及卡口锁 紧装置,使得前叉5的侧面与该斜面43相接触时,所述前叉5绕枢轴4的转动即可停止,并 进一步通过卡口锁紧装置将前叉5与横梁6相对固定。所述横梁6的后端设置安装孔15,所述车座10的安装杆11活动连接于该安装孔 15,并且,当所述安装杆11连接于安装孔15时,所述后梁8相对于横梁6的后端向上的运动 被限制。具体而言,可在安装杆11连接于安装孔15的一端设置开孔32,将一连接杆31穿 过该开孔32而将安装杆11与安装孔15活动连接。当安装杆11与安装孔15活动连接时, 受地面影响,横梁6的后端与后梁8之间有一定范围的位移,由于受加强连杆12的限制,使 位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可限制后梁8相对于横梁6的后端向上的运动。所述车座 10的安装杆11可设置为中空,以收纳车座连杆35,从而达到调节车座高度的目的。所述车 座10与车座连杆35为枢接,所述车座10可相对车座连杆35转动。所述后梁8的另一端设置有卡槽9,所述后叉17的中部设置有支撑杆24,且所述 支撑杆24可卡入卡槽9而与后梁8卡合连接。所述后叉17的前端设置有孔33,一枢轴34 贯穿该孔33。该枢轴34上穿插设置有主动链轮20。一连杆27的一端与该枢轴34枢接, 另一端与后梁8另一端的中部的枢接部22枢接。即当卡槽9卡入支撑杆24时,后叉17、连 杆27、后梁8形成稳固的三角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主动链轮20驱动从动链轮36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常见的,将 驱动链轮20设置于后叉17的前端,将从动链轮36设置于后叉17的后端,二者之间通过链 条21连接。或者,进一步在支撑杆24的两端分别设置中间链轮38及链轮37,所述驱动链 轮20通过链条与支撑杆24 —端的中间链轮38连接,所述从动链轮36通过链条与支撑杆 24另一端的与中间链轮同轴转动的链轮37连接。这样,动力既可通过主动链轮20、中间链 轮38、链轮37、从动链轮36而依次传递过来。所述车座10的安装杆11上设置有孔39,一枢轴40贯穿其中;所述后梁8的另一 端设置有孔41,一枢轴42贯穿其中;一加强连杆12的两端分别与枢轴40及枢轴42枢接。 当安装杆11连接于安装孔15时,所述加强连杆12、安装杆11、后梁8形成稳固的三角形结 构。由于设置加强连杆12的目的在于支撑车座10,为满足舒适性要求,可在加强连杆12的 中部设置缓冲部件,例如,弹簧,以使车座10的震动得以缓冲并被减弱。下面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自行车的使用及折叠过程。如图1至图6所示,图1即为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至图6为依次折叠各 个部件所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8所示,于折叠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自行车时,先将用于将车把1与前叉 5固定的卡件自卡口中取出,则车把1可相向前叉5接近的方向转动。同时,将连接杆31自 开孔32中取出,使得安装杆11自安装孔15脱离。
5[0039]再如图3、图10、图11所示,继续转动前叉5,使前叉5与横梁6的下侧面相抵而无 法继续转动;同时,将车把1向横梁6方向转动,直至车把1与横梁6的上侧面相抵而无法 继续转动。再如图4、图9、图13所示,将卡槽9自支撑杆24中取出,将后叉17做相向横梁6 接近方向的转动直至极限位置;将安装杆11向后梁8的另一端拉动,使安装杆11与该后梁 8的另一端侧面相抵。若车座10与前轮2位置干涉,还可调整车座10的倾斜角度,使之更 加贴近前轮2。如图5所示,前叉5、车把1、后叉17、连接杆11均推拉到极限位置,此时,本实用新 型所述折叠自行车的体积最小,该折叠自行车的折叠动作完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在多处使用枢接连接方式,充分利用各部件之间的 空间,使得折叠后的自行车体积更小。在此基础上,可将各部件参照常规自行车部件尺寸设 计制造,由此保证了骑乘者的舒适感觉。上述示例中,所述前轮2向横梁6转动后,停靠于横梁6的一侧;所述后叉17向 横梁6转动后,也停靠于横梁6的一侧,二者可以位于同一侧,也可以位于不同侧。为使本 实用新型所述折叠自行车更加稳固,还可将板状横梁6并列设置为两个,将后梁8也并列设 置为两个,且使所述两个横梁6分列于两个后梁8的内侧,所述前叉5设置于两个横梁6之 间,所述连杆27设置于两个后梁8之间。这样,当将前轮2向横梁6转动时,所述前轮2会 穿过两个横梁6中间的部分。同样,将后叉17向横梁6转动时,所述连杆27也位于两个后 梁8之间。所述安装杆11位于两个后梁8之间。从而使前轮2、后轮18、车座10位于同一 平面内,大大增强了骑乘的舒适性和车辆结构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折叠自行车中,还可进一步在后梁8的另一端设置一对可对开 的箱包体16,该对开的箱包体16的端部与后梁8的另一端枢接,使该对开的箱包体16可绕 该后梁8的另一端做相对包覆后梁8的动作。该箱包体16的外轮廓可设计为可包含住折 叠后的后梁8、后轮18、主动链轮20、横梁6的大小,如此,当将两个箱包体16扣合时,所述 后轮18、主动链轮20、横梁6、后梁8均被包覆于其中,而车把10则可外露,这样,即可以车 把10为握持部分,携带该折叠后的自行车出行。当然,为了增强折叠后出行的便利性,还可在两个箱包体16的底部对称设置转轮 23,当携带折叠后的自行车出行时,以车把10拖拉该箱包体16于地面行走,大大提高了行 进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 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 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 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权利要求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以及与车架连接的前叉、车把、车座、后叉、驱动链轮,所述前叉的下部连接前轮,后叉的后端连接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板状横梁,以及“L”形后梁,且所述后梁一端与横梁中部枢接,该后梁的另一端设置卡槽,并通过该卡槽与后叉中部设置的支撑杆卡合;所述后叉的前端经由连杆与后梁较长一端的中部枢接;所述横梁前端与前叉上部枢接,该前叉的顶部与车把枢接;该横梁的后端设置安装孔,所述车座的安装杆活动连接于该安装孔,且当所述安装杆连接于安装孔时,所述后梁相对于横梁后端向上的运动被限制;该安装杆与后梁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加强连杆,该加强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杆、后梁的另一端枢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横梁为并列设置的两个,所 述后梁为并列设置的两个,且所述两个横梁分列于两个后梁的内侧;所述前叉设置于两个横梁之间; 所述连杆设置于两个后梁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后梁的另一端的 对开的两个箱包体,该两个箱包体的端部与后梁的另一端枢接,且当两个箱包体扣合时,所 述后轮、链轮、横梁、后梁被包覆于其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包体底部设置有转轮。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链轮设置于后叉的前 端,并通过链条与后叉的后端设置的从动链轮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链轮设置于后叉的前 端,并通过链条与后叉中部的支撑杆的一端设置的中间链轮连接;该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 有与中间链轮同轴转动的链轮,该链轮通过链条与后叉的后端设置的从动链轮连接。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的安装杆为中空以收纳 车座连杆,所述车座与车座连杆枢接。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连杆中部设置有缓冲部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为弹簧。
10.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前端设置有与前叉侧 面对应的斜面,以及卡口锁紧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前叉、车把、车座、后叉、驱动链轮,所述车架包括板状横梁,以及“L”形后梁,且所述后梁一端与横梁中部枢接,该后梁的另一端设置卡槽,并通过该卡槽与后叉中部设置的支撑杆卡合;所述后叉的前端经由连杆与后梁较长一端的中部枢接;所述横梁前端与前叉上部枢接,该前叉的顶部与车把枢接;该横梁的后端设置安装孔,所述车座的安装杆活动连接于该安装孔,且当所述安装杆连接于安装孔时,所述后梁相对于横梁后端向上的运动被限制;该安装杆与后梁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有加强连杆,该加强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杆、后梁的另一端枢接。
文档编号B62K15/00GK201597697SQ20092021768
公开日2010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30日
发明者王磊 申请人:王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