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用于乘客的设置的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8812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用于乘客的设置的全地形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全地形车(ATV),更具体地,涉及全地形车上的用于乘客的座椅设置。
背景技术
通常全地形车(“ATV”)和多用途车(“UV”)被用于在各种地形上运载一个或两个乘客以及少量的货物。由于对于全地形车的娱乐休闲兴趣的不断增加,在市场上,用于多个驾乘人员的全地形车已经变得更受欢迎。大部分全地形车包括具有一个气缸至三个气缸的发动机。大部分全地形车包括定位在发动机上方的跨式或鞍式座椅。用于将人以坐姿支撑在这种车辆如全地形车上的座位系统是众所周知的。大部分系统通常涉及固定至框架结构的跨式座椅。在娱乐休闲及多用途车辆上的传统的跨式座椅通常支承多个人,并且最普通地是座椅用于支撑一个或两个人。在一个示例中,两人座位系统设计有跨式座椅的长形凳部以便以一前一后的方式支撑人。在另一示例中,设置分离的座椅底部用于以一前一后的方式支撑人,并使乘客相对于驾驶员升高。

发明内容
所期望的是,在全地形车上为一个或两个全地形车驾乘人员提供最为舒适的并且在人机工程学上令人愉悦的驾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用于总体克服上述缺点以及其它缺点。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全地形车包括框架、安装至框架用于驾驶员的跨式座椅、定位在跨式座椅后面并且能够以在至少不完全竖直移动分量上受阻尼的运动的方式运动的乘客座椅。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车辆包括框架、安装至框架用于驾驶员的跨式座椅、以及定位在跨式座椅的后面的乘客支撑组件,其中,乘客支撑组件包括座椅框架组件和座椅组件,其中,座椅框架组件能相对于车辆框架枢转地运动,座椅组件可移除地安装至座椅框架组件。在又一实施方式中,车辆包括框架、安装至框架用于驾驶员的跨式座椅、以及定位在跨式座椅后面的乘客支撑组件,其中,乘客支撑组件包括座椅底部和座椅靠背,座椅靠背能够可调节地运动至多个位置以使乘客获得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舒适感。


现在,将通过参照下列附图的方式来描述本公开的示例,其中图1是所描述车辆的前视立体图;图2是图1的车辆的左视图;图3是示出附接至车辆框架的乘客座椅的部分剖视的后视立体图;图4示出了移除了乘客座椅组件的类似于图3的视图;图5是图3中所示的枢轴支撑连接装置的立体图6示出了乘客座椅组件的下侧立体图;图7示出了座椅框架的俯视立体图;图8是图7的座椅框架的仰视立体图;图9示出了座椅靠背和座椅附接组件的后侧立体图;图10示出了图9的座椅靠背和座椅附接组件的部分分解视图;图11示出了图10的组件的后侧立体图;图12和图13示出了座椅靠背下部框架的前侧和后侧立体图;图14和图15示出了座椅靠背上部框架的内侧和外侧立体图;图16示出了乘客座椅组件的一部分——具体为锁定组件——的下侧的分解视图;图17示出了呈用于接收至驾驶员座椅后面的框架上的姿态的枢轴连接装置和乘客座椅;图18示出了呈用于接收至枢轴支撑连接装置上的配对销上的乘客座椅组件的下侧立体图;图19是呈立体图式的贯穿减振器获取的纵向剖视图;图20是贯穿减振器获取的纵向剖视图;图21示出了乘客座椅组件的侧视图,该侧视图示出了经过阻尼的乘客座椅的极限位置;图22示出了用于乘客座椅的座椅靠背板的极限位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文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并无意于是详尽无遗的或将本发明限制于在下列详细说明中所公开的精确形式。相反,实施方式是经选择和描述的,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它们的教导。例如,尽管下列说明主要提及全地形车,应当理解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车辆,例如,雪地车、摩托车、船、多用途车、踏板车、高尔夫球车以及机动脚踏两用车。首先参照图1至图3,示出了全地形车(ATV) 10的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全地形车10包括框架12、安装于框架12上的底架14,其中,框架12分别由前轮胎16和后轮胎 18支撑。全地形车10还包括前端部20和后端部22。前端部20和后端部22由车把组件对、跨式座椅沈、传动链28和搁脚空间30隔开。搁脚空间30位于全地形车10的侧向两侧,并且位于跨式座椅沈的侧面,提供用于驾驶员和乘客搁脚的区域。前端部20还包括前附件板32,该前附件板32可包括工具存储室。车把组件M可操作地联接至前轮16以允许驾乘人员在由跨式座椅26支撑时操纵全地形车10。后端部 22还包括后附件板34,该后附件板34可还包括工具存储室。前附件板32和后附件板34 还可包括附件联接系统例如美国专利No. 7,055,454中所公开的附件联接系统,将该美国专利的公开内容以参引的方式明确并入本文。定位在跨式座椅沈后面的是乘客支撑组件36,该乘客支撑组件36包括乘客座椅组件38和座椅框架组件40(图幻。如此处所描述的,可以通过释放机构42选择性地将乘客座椅组件38从全地形车10移除。通过上文中概括描述的车辆,将在下文中更加充分地描述该乘客支撑组件。就图3至图4而言,座椅框架组件40包括枢轴支撑连接装置44和悬架联接装置 46,枢轴支撑连接装置44和悬架联接装置46都附接至车辆框架12的后部48。如在图4中最佳所见,框架后部48包括主框架管50,安装托架52定位在相对置的主框架管50上。如此处所描述的,后部48还包括后支撑托板M,该后支撑托板M为支撑所述悬架联接装置 46的安装托架56提供支撑(图3)。现在参照图5,更加详细地示出了枢轴支撑连接装置44。枢轴支撑连接装置44包括框架构件60,该框架构件60具有基本水平部62和竖立部64。安装轴66连接框架构件 60的一端并且包括用于安装目的的通孔68。同时,轴部70安装至框架竖立部64的自由端部,如此处所描述的,为了容纳悬架联接装置46,轴部70被分隔开。另外如此处所进一步描述的,每个轴部70包括孔72。枢轴支撑连接装置44还包括托架74,托架74使框架构件60 相互连接并且附接有销锁止装置76,其中所述销包括引入区78和凹切的锁定区域80。最后,如此处所描述的,枢轴支撑连接装置44包括靠近轴部70在框架构件60之间延伸形成止动面的托架82。现在参照图6,乘客座椅组件38包括座椅底部90和座椅靠背92,其中座椅靠背92 通过座椅靠背支撑装置94附接至座椅底部90。座椅底部90包括座椅底部框架96以及总体以100所示出的适当的座椅衬垫。座椅靠背支撑装置94包括座椅靠背下部框架102和座椅靠背上部框架104。如此处所描述的,释放机构42包括锁定组件106,该锁定组件106 通过连接至座椅靠背下部框架102而附接至座椅底部框架96。现在参照图7和图8,更加详细地示出了座椅底部框架96。座椅底部框架部96包括下壁110,该下壁110具有由对准凸棱114隔开的中央壁部112。如此处将要描述的,对准凸棱114用于与枢轴支撑连接装置44对齐。中央壁部112还包括开口 116和通孔118。 如图7中所最佳示出的,锁定钩120被一体地模制于中央壁部112,而狭槽122模制为穿过壁部124以进入中央壁部112的内部。座椅底部框架96还包括过渡壁128,该过渡壁1 引到具有孔132和安装孔134的表面130上。现在参照图9至图13,示出了在座椅靠背下部框架102和座椅靠背上部框架104 通过托架142附接至座椅靠背托板140上的情况下的座椅靠背支撑装置94。如图12和图 13所示,座椅靠背下部框架102包括具有内孔152和外孔154的基部150。安装板部156 经由过度区158定位在不同于基部150的平面内。安装板部156包括安装孔160。过渡壁 162从基部150向上延伸并且包括开口 164。最后,设置具有开口 168的竖立部166。图14和图15中示出了座椅靠背上部框架104,座椅靠背上部框架104包括用于覆盖壁162的成角度的壁170并具有用于与壁162搭接的边缘壁172。座椅靠背上部框架104 还包括用于覆盖壁部166的竖直壁部176并且包括用于与壁部166搭接的边缘壁部176。 设置下部切口区180并设置上部切口区182,如此处进一步描述的,下部切口区180和上部切口区182与开口 164和168(图12和图13)对准。设置上壁部190,该上壁部190具有边缘壁部192,该边缘壁部192具有定位于边缘壁部192的顶部附近的安装突出部194。如此处所描述的,在突出部194中设置有相交的圆形孔196,该相交圆形孔196提供紧密间隔的孔。最后,如此处所描述的,如图15所示,成角度的壁170包括孔198。再次参照图10和图11,安装托架142包括成形用于容纳在边缘壁部176中并通过紧固件202、204附接的安装耳200。同时,托架142包括上耳208,该上耳208可以被定位在突出部194内侧从而使得上耳208中的孔可以与开口 196的其中一个圆形开口对准并且能够通过紧固件210、212被锁定在多个位置中的一个。同时,座椅靠背板140可以通过紧固件220、222附接至托架142。现在参照图16,锁定组件106包括系索组件对8、接收板四0、闩簧四2、弹簧挡块 294以及垫板四6。接收板290包括销容纳孔300,弹簧292包括与孔300搭接的弹簧部302。 挡块294和垫板296还分别包括通孔312、314,如此处所描述的,该通孔312、314与孔300 对准。仍参照图16,系索组件248包括在一个端部处具有拖拉环状部322(图6)且在相对的端部处具有连接接头324的带320。如此处将描述的,接头3M连接至具有接合构件3 的释放构件326。接头3M与释放构件3 通过铆钉附接在一起。仍然参照图16,挡块294包括突起部388,该突起部388成形为容纳穿过其中的紧固件310。挡块294进一步还包括U形槽390、柱392、以及形成开口 312的中央柱394,并且其中,柱394形成有切除部395。另外,如图16所示,释放构件3 包括位于其各侧上且被成形用于容纳在U形槽390中的耳轴396。接合构件3 包括夹持槽397。最后,弹簧四2 包括夹紧端部398。因此如所示出的,系索组件M8、接收板四0、弹簧四2、挡块四4以及垫板296叠置在一起并可以通过能够与螺纹孔152(图1 螺纹接合的紧固件310而紧固至基部150。弹簧锁定组件106以如下方式组装首先,将带320和接头3 通过铆钉330附接至释放构件326。然后,将耳轴396定位在U形槽390中。将弹簧四2以如下方式定位弹簧部302定位在切除部395中以及夹持槽397中,并且夹紧端部398定位在柱392中。然后将接收板290和垫板296定位在突起部388上方,且紧固件310可穿过接收板290和垫板296而被容纳并螺纹接合至螺纹开口 152(图12)中,从而将组件相对于基部150保持在适当位置。如此处所描述的,通过将座椅靠背上部框架104定位至座椅靠背下部框架102 上并且通过托架142将座椅靠背托板140附接至座椅靠背上部框架104来完成座椅靠背支撑装置94。仍然参照图16,紧固件310定位成穿过接收板290并且使弹簧292定位在板290 上,紧固件能够延伸穿过挡块294和垫板四6并附接至基部150。应该理解,释放构件326 被可移动地限制在板290与挡块294之间。还应该理解,如图6所示,将带320通过孔164 而穿入并且通过孔168而穿出,从而将环状部322定位在座椅138的背侧上。通过将座椅靠背下部框架102的安装板156 (图1 设置成穿过狭槽122 (图7-9) 从而使孔160和118对准来完成乘客座椅组件。因为孔160具有螺纹,所以螺栓440 (图6) 可以定位成穿过孔118并与安装板156形成螺纹接合。如图6所示,这将过渡壁162 (图12) 设置成邻接过渡壁1 (图8),并且竖立部166和上壁部190如图6所示从座椅底部90向上延伸。仍然参照图6,橡胶衬套450定位在孔198中(图15),并且橡胶衬套452定位在孔116中(图7)。现在参照图17,现在可以将枢轴支撑连接装置44和悬架联接装置46附接至框架 12的后部48。将安装轴66定位在安装托架52之间,将长形紧固件例如螺栓或双头螺栓 460定位在托架52之间并且进入并穿过安装轴66,由此该长形紧固件可与例如螺母462之类的紧固件连接。悬架联接装置46具有上部连接接头464,该连接接头464可以设置在轴部70中间并且容纳贯穿其中且由螺母468保持的紧固件例如螺栓或双头螺栓466。同时, 悬架联接装置46包括下部联接器470,该下部联接器470此时定位在托架56中并且通过紧固件472、474附接至托架56。因而,枢轴支撑连接装置44能够通过受到悬架联接装置46 的阻尼作用的阻尼运动而相对于框架12的后部48运动。因此,如所描述的并参照图18至图20,通过如下方式将座椅组件38附接至车辆 10 将座椅框架96定位成抵靠枢轴支撑连接装置44,使得安装钩120围绕着轴66进行联接并使得对准凸棱114位于框架构件60的侧面。图19和图20示出了附接后的状态。如图 20所示,这使得销76与接收板四0中的开口 300(图18)对准。应当理解,当销76与开口 300对准时,弹簧部302弹入销的凹槽386(图16)中以将乘客座椅组件38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当需要移除座椅时,拉动带320的环状部322,这使得释放板3 绕耳轴396(图16) 旋转。夹持槽397夹住弹簧部302并且使弹簧292与销382脱开接合,这允许座椅立即扯下销76,并随后向外旋转。应当注意,锁定组件42的可移动部分——即,释放构件3 和弹簧四2——可移动地附接至座椅。还应当注意,通常竖直地拉动系索带320以从销76上释放锁定组件42。 因此,系索320上的力的方向分量辅助移除乘客座椅组件38。如上所述,隔离安装件450、 452定位成分别抵靠托架82和框架部62,这在车辆的框架与乘客座椅的框架之间提供振动阻尼。同时,整个枢轴支撑连接装置44通过悬架联接装置46以受阻尼的方式附接至框架。悬架联接装置46包括至少一个沿线性路径作用的元件,例如,减振器、阻尼器、空气减振器、减振器和弹簧的组合、或其它线性力元件(LFE)。因此车辆10所遭遇的任何振动或颠簸将由悬架联接装置46缓冲,而不是被传递至乘客座椅组件38。图21显示了给出悬架联接装置46的行程的可获得的极限位置。另外如图21所示,框架部64的向上突出部为悬架联接装置46提供了更多的竖向空隙,因此允许最大的竖直行程。另外如图22所示,座椅靠背托板140能够通过紧固件202、210在所示出的位置之间移动。因此整个座椅靠背92可以在这些位置之间移动以向乘客提供最好的符合人机工程学的配合。尽管未示出,但是用于座椅靠背托板140的露出以及调节的一些进入装置如拉链或其它开口可以被设置在座椅靠背92的衬垫或遮盖物中,且靠近紧固件202、210。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10),包括框架(12)、安装至所述框架用于驾驶员的跨式座椅( ),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乘客支撑组件(36)定位在所述跨式座椅后面并且能够以在至少不完全竖直行进分量上受阻尼的运动的方式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支撑组件通过至少一个线性力元件(LFE) (46)而受阻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力元件是减振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支撑组件包括座椅组件(38)和座椅框架组件GO)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组件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框架。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组件可枢转地安装在靠近所述跨式座椅的枢轴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组件包括在所述乘客座椅组件的下方延伸的至少一个框架构件G4),并且与所述枢轴位置相对的端部通过至少一个线性力元件(LFE) (46)而悬置在所述框架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框架构件在所述乘客座椅组件后面向上且向后形成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组件可移除地安装至所述座椅框架组件。
10.一种车辆(10),包括车辆框架(12)、安装至所述框架用于驾驶员的跨式座椅(沈), 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乘客支撑组件(36)定位在所述驾驶员后面,其中,所述乘客支撑组件包括座椅框架组件GO)和座椅组件(38),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组件可移除地安装至所述座椅框架组件,并且所述座椅框架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辆框架可枢转地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组件能够以在至少不完全竖直行进分量上受阻尼的运动的方式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支撑组件通过至少一个线性力元件(LFE) (46)而受阻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性力元件是减振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组件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框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组件可枢转地安装在靠近所述跨式座椅的枢轴位置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0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组件包括在所述乘客座椅组件的下方延伸的至少一个框架构件G4),并且与所述枢轴位置相对的端部通过至少一个线性力元件(LFE) (46)而悬置在所述框架上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框架构件在所述乘客座椅组件后面向上且向后形成角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组件可移除地安装至所述座椅框架组件。
19.一种车辆(10),包括车辆框架(12)、安装至所述框架用于驾驶员的跨式座椅(沈), 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乘客支撑组件(36)定位在所述驾驶员后面,其中,所述乘客支撑组件包括座椅底部(90)和座椅靠背(92),所述座椅靠背能够可调节地运动至多个位置以使乘客获得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舒适感。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包括座椅靠背框架 (104)、座椅靠背托架(14 和座椅靠背安装件(140),所述座椅靠背托架能够在多个位置附接至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全文摘要
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包括可移除的乘客支撑组件(36)。该乘客支撑组件(36)支撑乘客座椅并且通过线性力元件(46)而受阻尼。
文档编号B62J1/12GK102271990SQ200980138410
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5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7日
发明者斯科特·D·泰勒, 杰里米·C·史密斯, 理查德·D·里普利 申请人: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