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套筒式吸能转向管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7764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助力转向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套筒式吸能转向管柱溃缩安全性问题。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是当前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题之一,汽车的主被动安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重视。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达120万人,伤残的人数达数千万,而国内每年车祸致死的人数超过10万,致伤者数百万。

交通事故的统计资料和汽车碰撞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转向机构是导致驾驶员受伤的主要部件。

汽车发生碰撞时都会伴随有两个过程,即“一次碰撞”和“二次碰撞”。一次碰撞是指车辆与障碍物之间发生的碰撞,而二次碰撞是指车内司乘人员与乘坐室内物体之间的碰撞。车辆的损毁程度主要取决于第一次碰撞,而车内乘员的伤害程度则主要取决于第二次碰撞的剧烈程度。

长期以来关于汽车碰撞事故的调查统计表明,转向机构是一个致伤率极高的部件。

现有的转向管柱受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套筒中的钢球在碰撞力的作用下使内套筒壁表面被撕裂,撕裂之后就没有吸能的作用,只是瞬间起到作用,。

本发明为克服现有的缺点提出了,在上套筒和下套筒之间安装钢丝的改进方案,使下套筒表面撕裂后,能达到持续吸能的效果,对碰撞后回弹时产生的惯性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减少对人体的伤害,进一步提高了驾驶员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套筒式吸能转向管柱,当发生汽车碰撞并且冲击达到一定程度时,减少驾驶员的二次碰撞的剧烈程度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发明上套筒和下套筒组合,中间由钢珠支撑,钢珠与上套筒和下套筒是过盈配合,上套筒和下套筒在每段固定位置装上橡胶圈,钢丝穿过橡胶圈,钢丝(4)露出部分的长度为上套筒(1)内壁和下套筒(2)外壁之间间距的3/4。

本实用新型发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发明的优点在内套筒被撕裂后,挠性钢丝相互穿插,移动,增加撕裂后的运行阻力起到吸能作用,重复性好的变形吸能力,结构简单、成本低、易制造、易安装、维护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1中1,上套筒;2,下套筒;3,钢珠;4,钢丝;5,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发明安装具体步骤,先将钢丝穿插进橡胶圈,然后使钢丝平铺在橡胶圈表面,装配好后,橡胶圈与上下转向管柱装配,后面的安装步骤照旧,在所有的都装配好后,对每段的安装有钢丝的部分分别通磁,使平铺于表面的钢丝直立起来,如此装备完成。

当车辆发生撞击,受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上下转向管柱产生相对运动,钢球因挤压而发生变形,上下转向柱相对收缩,释放空间,进一步挤压,套筒中的钢球在碰撞力的作用下使内套筒壁表面被撕裂,起到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撕裂后钢丝相互穿插、相对运动,增加后面运行的阻力,也起到吸收碰撞能量的作用,达到持续吸能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