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纱筒运输设备。
背景技术:
纺织原意是取自纺纱与织布的总称,但是随着纺织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非织造纺织材料和三维复合编织等技术产生后,现在的纺织已经不仅是传统的手工纺纱和织布,也包括无纺布技术,现代三维编织技术,现代静电纳米成网技术等,所以,现代纺织是指一种纤维或纤维集合体的多尺度结构加工技术。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手工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众所周知,纺织完成后,均将布料成卷分装,每卷不了的形成通常是由纱筒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将布料卷取在纱筒上形成的,在卷取到一定量的布料后,就需要移除已经成卷的纱筒,更换新的纱筒,然而,在移除已经成卷的纱筒时,通常是依靠工人搬运,此种方式费时间、费人力,已经无法满足科学生产的需要,实际使用中,虽然可借助推车完成纱筒的搬运,但在此搬运过程中现有的推车运输量较小,从而需要使用者多趟运输,因此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纱筒运输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纱筒运输设备,包括推车本体,所述推车本体下端设有若干个车轮,所述推车本体上设置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与安装辊中心位置连接,所述安装辊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若干组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夹持爪A、夹持爪B,所述夹持爪A、夹持爪B与安装辊之间分别设置有张紧弹簧A、张紧弹簧B,所述夹持爪A、夹持爪B上设置有防滑凸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持爪A、夹持爪B与安装辊之间为铰接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张紧弹簧A、张紧弹簧B两端为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滑凸块呈弧形凸起状。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夹持组件,这样在运输时将纱筒放置在夹持爪A、夹持爪B之间,并通过张紧弹簧A、张紧弹簧B进行稳定夹持,这样有效的提高了推车的运量,减少了运输的次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纱筒运输设备,包括推车本体1,所述推车本体1下端设有若干个车轮2,所述推车本体1上设置有固定支架3,所述固定支架3与安装辊4中心位置连接,所述安装辊4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若干组夹持组件5,所述夹持组件5包括夹持爪A501、夹持爪B502,其中所述夹持爪A501、夹持爪B502与安装辊4之间为铰接连接。
所述夹持爪A501、夹持爪B502与安装辊4之间分别设置有张紧弹簧A503、张紧弹簧B504,其中所述张紧弹簧A503、张紧弹簧B504两端为固定连接。所述夹持爪A501、夹持爪B502上设置有防滑凸块505,其中所述防滑凸块505呈弧形凸起状。这样在运输时将纱筒放置在夹持爪A501、夹持爪B502之间,并通过张紧弹簧A503、张紧弹簧B504进行稳定夹持,这样有效的提高了推车的运量,减少了运输的次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