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尾门门槛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6302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车辆尾门门槛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车辆尾门门槛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后备箱灯具通常由后备箱门控制开关。现有技术中,后备箱门控制后备箱灯具的结构虽然能良好的达到使用效果,但其比较固定,对于某一些特殊车型不太适用。同时,后备箱灯具只有当后备箱关闭时才能关闭,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打开后备箱装卸货的车辆,长时间打开后备箱灯具浪费了电力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车辆尾门门槛结构,通过后备箱门关闭时驱动移动片上的后备箱灯具电线a端与后备箱灯具电线b端接通,从而点亮后备箱灯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门槛本体,所述门槛本体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有扣合孔,所述门槛本体上与扣合孔相应处设有扭簧结构,所述扭簧结构包括固定片和移动片,所述固定片固定于门槛本体,所述移动片的内面设有后备箱灯具电线a端,所述门槛本体上与移动片内面相应处设有后备箱灯具电线b端,后备箱灯具电线a端与后备箱灯具电线b端接通后,后备箱灯具点亮。

合上后备箱门时,后备箱门驱动移动片下压,移动片上的后备箱灯具电线a端与后备箱灯具电线b端接通,从而点亮后备箱灯具。

打开后备箱门时,移动片恢复到之前位置,移动片上的后备箱灯具电线a端与后备箱灯具电线b端断开,从而关闭后备箱灯具。

后备箱灯具电线a端和后备箱灯具电线b端是后备箱灯具电路中的两个点。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移动片不会阻碍完全合上后备箱门。

进一步,所述门槛本体上与移动片相应处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对移动片限位时,所述限位部的下端面与移动片的上端面抵接。

进一步,所述支撑板上与移动片相应处设有第一通孔。

进一步,所述移动片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所成角度为一锐角。

进一步,所述门槛本体设有开关,所述开关控制后备箱灯具电路的通断,所述支撑板上与所述开关相应处设有第二通孔。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新颖的优点,通过后备箱门关闭时驱动移动片上的后备箱灯具电线a端与后备箱灯具电线b端接通,从而点亮后备箱灯具。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车辆尾门门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左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时图5中扭簧结构的右视图。

图中,1、门槛本体;2、支撑板;3、扣合孔;4、固定片;5、移动片;6、后备箱灯具电线a端;7、后备箱灯具电线b端;8、限位部;9、第一通孔;10、开关;11、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门槛本体1,所述门槛本体1设有支撑板2,所述支撑板2设有扣合孔3,所述门槛本体1上与扣合孔3相应处设有扭簧结构,所述扭簧结构包括固定片4和移动片5,所述固定片4固定于门槛本体1,所述移动片5的内面设有后备箱灯具电线a端6,所述门槛本体1上与移动片5内面相应处设有后备箱灯具电线b端7,后备箱灯具电线a端6与后备箱灯具电线b端7接通后,后备箱灯具点亮。

合上后备箱门时,后备箱门驱动移动片5下压,移动片5上的后备箱灯具电线a端6与后备箱灯具电线b端7接通,从而点亮后备箱灯具。

打开后备箱门时,移动片5恢复到之前位置,移动片5上的后备箱灯具电线a端6与后备箱灯具电线b端7断开,从而关闭后备箱灯具。

后备箱灯具电线a端6和后备箱灯具电线b端7是后备箱灯具电路中的两个点。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移动片5不会阻碍完全合上后备箱门。

后备箱灯具电线b端7也可以设置于固定片4上。

如图5所示,所述门槛本体1上与移动片5相应处设有限位部8,所述限位部8对移动片5限位时,所述限位部8的下端面与移动片5的上端面抵接。

打开后备箱门时,移动片5恢复到之前位置,限位部8的下端面与移动片5的上端面抵接,对移动片5限位,避免移动片5完全恢复到之前位置,避免用户直接触碰移动片5。

如图5所示,所述支撑板2上与移动片5相应处设有第一通孔9。

后备箱灯具处于接通状态时,移动片5未露出第一通孔9,移动片5位于第一通孔9的下方。

后备箱灯具处于断开状态时,移动片5露出第一通孔9,移动片5支出第一通孔9。

如图6所示,所述移动片5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所成角度为一锐角。

如图5所示,所述门槛本体1设有开关10,所述开关10控制后备箱灯具电路的通断,所述支撑板2上与所述开关10相应处设有第二通孔11。

开关10位于第二通孔11下方,用户可以通过伸入第二通孔11,打开或关闭开关10。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