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车的车轮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12277发布日期:2018-06-05 21:08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滑板车的车轮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车轮,特别是指一种滑板车的车轮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滑板车的车轮结构可参考中国公布号第105799855A号发明专利。请参考其附图的图1,可看到上述专利的电机轮包含有一轮毂1与一U型槽13,U型槽13是可被拆解为一母座11与一公盖板12,母座11是固设于轮毂1上,并且母座11与公盖板12设有位置上相对应的五组螺孔14。当一使用者需要将轮胎2组装于U型槽13内时,使用者是先将轮胎2对准并套接于母座11上,之后再盖上公盖板12,并以螺栓锁付公盖板12与母座11的螺孔14,使公盖板12与母座11二者能够结合为一体。

然而,当使用者需要更换上述电机轮的轮胎2时,使用者必须先松开全部的螺栓后再打开公盖板12,如此才能将轮胎2从母座11取出。可以看到,传统的电机轮在使用上仍有些许不方便之处而尚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传统的电机轮的缺失,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滑板车的车轮结构,其包含有一轮毂马达与一轮组。其中轮毂马达包含有一外壳、一轮轴与一马达机构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能驱动所述外壳转动。轮组是包含有一轮框以及套接所述轮框的一轮胎,所述轮框是可拆卸地由所述轮毂马达的一侧套接于轮毂马达的外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方面,上述外壳包含有一筒型本体与一外盖,筒型本体的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以装设上述马达机构,并且外盖是盖设于筒型本体并遮蔽容置空间。

较佳地,筒型本体包含有一第一开口且外盖的中央设有一第二开口,上述轮轴是同时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

较佳地,外盖还包含有一内凸缘,并且内凸缘是卡抵于筒型本体的内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外壳设有彼此间隔设置的一第一结合部与一第二结合部,轮框是具有一第三结合部与一第四结合部,并且第一结合部与第二结合部是分别连接第三结合部与第四结合部。

在另一个方面,第一结合部与第三结合部都开设有彼此直线相连通的至少一螺孔,并且第一结合部与第三结合部是通过螺栓以及螺孔而组合为一体。

在另一个方面,第二结合部与第四结合部分别设有一凸柱与一嵌槽,并且所述凸柱是嵌卡于所述嵌槽内。

在另一个方面,所述外壳还包含有多个凸肋,上述凸肋是设置于筒型本体的外壁并沿轮轴的轴向延伸,轮框的内壁设有多个限位槽,所述凸肋能一对一地嵌入所述限位槽。

较佳地,各个凸肋是延伸至第一结合部,并且各个凸肋靠近于第一结合部的一端都开设有一螺孔,第三结合部也开设有多个螺孔,第一结合部与第三结合部的螺孔是一一对应,使第一结合部与该第三结合部能通过螺栓所述螺孔而组合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的轮框与轮毂马达是分离式的架构,其架构并非如上揭专利的电机轮为一般轮毂马达加上轮胎的组合,因此当用户需要更换轮胎时,使用者无须拆除轮毂马达,仅需直接从轮框上拆除轮胎,因而增进了使用上的便利性,并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2)轮框与轮胎为挤入式结构,符合现行常用的抛弃型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所在,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车轮结构的前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车轮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车轮结构另一个角度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车轮结构的分解图;

图5是图1沿5-5剖线所绘制的剖视图;以及

图6是图2沿6-6剖线所绘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其中,为方便说明以下实施例,以下实施例所指称的轴向是指轮毂马达10的轮轴12的轴向。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滑板车的车轮结构1,其主要元件包含有一轮毂马达10与一轮组20,兹将各元件的特点说明如下:

请参考图1、图4与图5。轮毂马达10包含有一外壳11、一轮轴12以及一马达机构13。外壳11包含有一筒型本体14与一外盖15,筒型本体14是呈中空状而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16以装设马达机构13,外盖15是盖设于筒型本体14并遮蔽了容置空间16。外盖15与筒型本体14都对应设置有螺孔S1,使筒型本体14与外盖15能通过螺栓与上述螺孔S1而组合为一体。如图5所示,外盖15还设有一内凸缘152,内凸缘152凸向筒型本体14并卡抵于筒型本体14的内壁。此外,筒型本体14相对于外盖15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开口141且外盖15的中央设有一第二开口151,第一开口141与第二开口151是同轴地设置并连通轮毂马达10的外部与容置空间16。轮轴12是位于轮毂马达10的中央并同时穿过第一开口141与第二开口151,并且轮轴12的一端设有一煞车装置30。马达机构13是设置于容置空间16内并能驱动外壳11以轮轴12为轴而作转动。

另请参考图4,外壳11还设有一第一结合部17与一第二结合部18,第一结合部17与第二结合部18是彼此轴向地间隔设置。第二结合部18设有六个凸柱181,各凸柱181是凸向第一结合部17。外壳11还设有六个凸肋19,各个凸肋19是环设于筒型本体14的外壁并轴向地延伸至第一结合部17,各个凸肋19靠近第一结合部17的一端都开设有一螺孔S2。

可以理解的是,凸肋19上的螺孔S2的设置位置也可改为设置于第一结合部17的端面上。

请参考图1、图4与图6。轮组20包含有一轮框21与一轮胎22套接于轮框21。轮框21是可拆卸地由轮毂马达10的一侧而套接于轮毂马达10的外壳11。轮框21具有轴向上彼此间隔设置的一第三结合部23与一第四结合部24,第三结合部23环设有六个螺孔S2并与凸肋19上的多个螺孔S2相对应,使第一结合部17与第三结合部23能通过螺栓与上述相对应的螺孔S2而组合为一体。第四结合部24上环设有六个嵌槽241,嵌槽241的位置与第二结合部18的凸柱181的位置相对应,并且凸柱181能嵌卡于嵌槽241内。轮框21的内壁还设有六个限位槽25,所述凸肋19能一对一地嵌入所述限位槽25,帮助轮框21能稳固地与轮毂马达10组合为一体。

组装上,使用者首先只需将轮组20以单方向的方式(亦即如图4至图5中由右向左的方式)套接于轮毂马达10的外壳11上,使凸柱181能够嵌卡于嵌槽241并使第一结合部17与第三结合部23上的螺孔S2相对应,之后再使用螺栓将第一结合部17与第三结合部23组合为一体。最后,再于轮轴12的右端组装煞车装置30,如此即完成本实施例车轮结构1的组装。

当使用者需要更换轮胎22时,使用者不再需要拆解轮毂马达10,只须使用简单的手工具便可以直接从轮框21上直接拆解出轮胎22,故可增进使用上的便利性

上列所列举的实施例是用以阐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可行实施态样,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所举例的实施态样,凡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思想范围内,对其作些许润饰与变化仍应属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