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的起落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9700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的起落架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可折叠的起落架结构。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多被广泛应用于军队、农业、林业、石油、电力、环保等多个领域。目前国内无人机市场火热,无人机由最初的军事用途逐渐拓展到了消费领域,普通民众对无人机的认可程度和需求度也在逐渐攀升。

无人机的操作过程中起落操控尤为重要,现有无人机的起落架多采用螺钉紧固或外表面挤压固定安装在机臂或者无人机机身表面。这种起落架结构在飞机降落过快时受冲击大,在无人机飞行故障时也无法起到缓冲作用,而且,固定式的起落架占用空间较大,使用、收纳时无法有效利用空间。

专利号为201510438665.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人机起落架及具有其的无人机,并具体公开了在无人机的机身铰接有无人机起落架,无人机起落架能够相对机身转动,使无人机起落架具有使用位置以及收回位置。这种结构由于是固定铰接于无人机机身上,虽然有效增加了无人机的空间利用效率,但起落架结构无法更换,起落架的破损直接导致无人机无法正常起落,使用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可以折叠的起落架结构,可以有效减少起落架占用的空间,以解决现有的无人机折叠、携带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折叠的起落架结构,包括机臂及起落架,所述的机臂侧边设置带有限位凸台的弹性悬臂,机臂的一端设有起落架安装套圈,在所述起落架安装套圈内设置有起落架底座,所述起落架的一端通过弹性连接件固定在起落架底座内,起落架的另一端带有限位卡勾,在所述弹性连接件的弹力作用下,起落架在展开位或折叠位进行切换,并在折叠位时利用限位卡勾与限位凸台进行卡合固定,使得起落架与机臂的底面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机臂侧边分别设有弹性悬臂,在弹性悬臂的末端带有限位凸台,所述的限位凸台旁设置有按动筋条,对按动筋条施力后,起落架上的限位卡勾和弹性悬臂上的限位凸台脱离,起落架从折叠位自动切换至展开位。

进一步地,所述起落架的一端设有限位筋条,弹性连接件与限位筋条相配合,使起落架固定在起落架底座内,起落架的另一端带有限位卡勾,所述的限位卡勾与机臂上带有的限位凸台卡合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的弹性连接件为扭簧,扭簧中间的封闭短边为第一限位端,扭簧两侧的末端形成沿扭簧纵向延伸的第二限位端,所述的第一限位端与起落架底座相配合,第二限位端与起落架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起落架及起落架底座侧面分别开设有轴孔,转轴依次穿过轴孔及弹性连接件将起落架、弹性连接件、起落架底座相互固定。

进一步地,转轴一侧端部设置有滚花区域,所述的滚花区域与起落架底座一侧的轴孔相互干涉配合,使转轴不会脱离。

进一步地,所述的起落架底座内开设有槽孔,槽孔的两侧面分别开有轴孔,所述的槽孔在靠近机臂一侧与起落架底座表面形成限位台阶,槽孔远离机臂一侧带有限位面,起落架向外翻转至限位面的同时,限位台阶与弹性连接件相配合,从而限定起落架在展开位时向外翻转的角度。

进一步地,当起落架处于展开位时,弹性连接件带动起落架向外翻转,此时起落架在弹性连接件及起落架带有的限位面的共同作用下,翻转并限位至限位角度,使起落架与机臂之间形成用于支撑无人机起落的夹角。

进一步地,当起落架处于折叠位时,对起落架施力,使其克服弹性连接件往内翻转,直到起落架上面的限位卡勾与机臂上面的限位凸台卡合固定,此时,起落架与机臂的底面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机臂侧边设置带有限位凸台的弹性悬臂与起落架的限位卡勾相卡合固定,形成机臂与起落架的折叠结构,无人机不飞行时,起落架可以折叠起来,需要使用时,按动机臂上的按动筋条,使得弹性悬臂受力后带动其上的限位凸台与起落架上的限位卡勾脱离,起落架自动弹出,操作过程方便,可有效减少起落架占用的空间,通过起落架或机臂更换两者之间的折叠结构,能装设于任何无人机机身本体上,适用范围广,利用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机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起落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起落架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弹性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起落架处于展开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起落架处于折叠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与无人机组装并处于展开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与无人机组装并处于折叠位的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1.机臂 2.起落架 3.起落架安装套圈 4.起落架底座 5.弹性悬臂 6.限位凸台 7.弹性连接件 8.限位卡勾 9.轴孔 10.转轴 11.扭簧 12.第一限位端 13.第二限位端 14.按动筋条 15.限位筋条 16.槽孔 17.限位台阶 18.限位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于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连接至机臂上的可折叠的起落架结构,包括机臂1及起落架2,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通过在机臂1侧边设置带有限位凸台6的弹性悬臂5,并在起落架2的一端带有限位卡勾8,在其中的弹性连接件7的弹力作用下,使得起落架2在展开位或折叠位进行切换,并在折叠位时利用限位卡勾8与限位凸台6进行卡合固定,使得起落架2与机臂1的底面相贴合,折叠后的起落架结构相对于固定式的起落架结构来说,可有效减少起落架占用的空间。

本起落架结构主要由机臂1、起落架2、起落架安装套圈3、起落架底座4及弹性连接件组成,以下结合各部件的结构示意图进行详细介绍:

机臂1的具体结构图见图2,如图所示,机臂1侧边分别设有弹性悬臂5,在弹性悬臂5的末端带有限位凸台6,限位凸台6旁设置有按动筋条15,对按动筋条15施力后,起落架2上的限位卡勾8和弹性悬臂5上的限位凸台6脱离,起落架2可在受力后从折叠位自动切换至展开位。

起落架2的一端设有限位筋条15,参见图3,弹性连接件7与限位筋条15相配合,使起落架2固定在起落架底座4内,起落架2的另一端带有限位卡勾8,限位卡勾8与机臂1上带有的限位凸台6卡合固定。

弹性连接件7可为扭簧11等弹性结构,本实用新型中以扭簧11为例进行介绍。参见图5,扭簧11中间的封闭短边为第一限位端12,扭簧11两侧的末端形成沿扭簧纵向延伸的第二限位端13,第一限位端12与起落架底座4相配合,第二限位端13与起落架2相配合。

机臂1与起落架2之间通过起落架安装套圈3、起落架底座4进行安装组合,在机臂1一端设有起落架安装套圈3,起落架安装套圈3内置有起落架底座4,起落架2一端通过弹性连接件7固定在起落架底座4内。起落架底座4的结构图见图4,起落架底座4内开设有槽孔16,槽孔16的两侧面分别开有轴孔9,由于起落架2及起落架底座4侧面分别开设有轴孔9,转轴10依次穿过轴孔及弹性连接件7将起落架2、弹性连接件7、起落架底座4相互固定,转轴10一侧端部设置有滚花区域,滚花区域与起落架底座4一侧的轴孔9相互干涉配合,使转轴10不会脱离。

起落架底座4在作为起落架固定部件的同时还作为起落架2翻转时的限位部件,如图4中所示,槽孔16在靠近机臂1一侧与起落架底座4表面形成限位台阶17,槽孔16远离机臂1一侧带有限位面18,起落架2向外翻转至限位面18的同时,限位台阶17与弹性连接件7相配合,从而限定起落架2在展开位时向外翻转的角度。

当起落架2处于展开位时,弹性连接件7带动起落架2向外翻转,此时起落架2在弹性连接件7及起落架2带有的限位面18的共同作用下,翻转并限位至限位角度,使起落架2与机臂1之间形成用于支撑无人机起落的夹角,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

当起落架2处于折叠位时,对起落架2施力,使其克服弹性连接件7往内翻转,直到起落架2上面的限位卡勾8与机臂1上面的限位凸台6卡合固定,此时,起落架2与机臂1的底面相贴合,折叠时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

本折叠式的起落架结构,能装设于任何无人机机身本体上,图8、图9为本装置与无人机组装后分别处于展开位或折叠位的结构示意图,其组装过程如下:

1.将扭簧11套在转轴10上;

2.通过带有弹性连接件7的转轴,将起落架2、起落架底座4依次固定连接,在转轴10的一侧端部设置有滚花区域,安装时滚花区域与起落架底座一侧的轴孔产生干涉配合,使转轴不会脱离;

3.将扭簧11的第一限位端12与起落架内的限位筋条15相抵接的同时,使得扭簧11的第二限位端13与起落架底座4上的限位台阶17相配合;

4.将安装完成后的起落架底座放置于机臂起落架安装套圈内,起落架结构安装完成;

5.机臂的另一端安装至无人机上,完成起落架结构与无人机的组装连接。

具体安装使用时,如起落架2需要折叠时,克服扭簧的弹力用力掰起落架2往内翻转,直至起落架2上面的限位卡勾8勾住机臂上面的限位凸台6;在需要打开起落架2时,则可以用力按动机臂1上面的按动筋条15处,弹性悬臂5受力后向内变形,使起落架2上的限位卡勾8和机臂1上面的限位凸台6脱离,在扭簧11弹力的作用下,起落架2即可自动弹开;当在起落架2处于展开位置时,依靠的是扭簧11的弹力作用,此时扭簧11压着起落架2,使之朝一个方向翻转,直至起落架2向外翻转至限位面18的同时,限位台阶17与弹性连接件7相配合,使得起落架2在两者共同作用下,限位在此位置。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