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材的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49757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板材的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根据本发明的板材的搬运系统(100)形成为如下结构:在板材(101)从第一送出装置(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11)之前,第一送出装置(10)在保持由搬运部(20)和加压部(40)的流体(104)夹持板材(101)的同时进行搬运,并且避免使第二送出装置(11)的搬运部(20)与板材(101)接触;在板材(101)从第一送出装置(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11)之后,第二送出装置(11)在保持由搬运部(20)和加压部(40)的流体(104)夹持板材(101)的同时进行搬运,并且避免使第一送出装置(10)的搬运部(20)与板材(101)接触。
【专利说明】板材的搬运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搬运板材的板材的搬运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作为板材的搬运系统,提出了形成为将板材的两侧表面用夹持构件夹持,并通过该夹持构件的移动搬运板材那样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至专利文献3)。然而,例如,在TFT (薄膜晶体管)的液晶显示器中所使用的板状玻璃(板材)的加工线等中,要求能够在不接触一方侧的表面的情况下搬运板状玻璃的搬运系统。原因是,液晶显示器用的板状玻璃在一方侧的表面形成有半导体等的薄膜层,因此在该表面上甚至连细微的损伤也不能允许(以下,将像这样实施了精密的加工的表面称为“精密表面”)。
[0003]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265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3-7139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55-1297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 申请人:研究了形成为使搬运的板材中相当于精密表面的背侧的表面(以下称为“普通表面”)与搬运用的输送带接触,另一方面,在精密表面上施加流体压力的结构的搬运系统。根据该结构,尽管机械类不接触板状玻璃的精密表面,但是仍然可以稳定地搬运板状玻璃。
[0005]在该搬运系统中,在进行板材的加工的各区域之间或者相同的区域内上述输送带被分割,在该边界部分上通过被分割的前后的输送带进行板材的传递。在这样的系统中,只要使每个被分割的输送带分别地改变搬运速度,即可缩短加工的周期。然而,如果进行传递的前后的输送带的搬运速度不同,则在传递时,使得板材在任意一个的输送带上滑动。假设发生了板材的滑动,则不能正确地控制板材的搬运速度,反而对于周期的缩短起到反作用。
[0006]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传递板材时,板材不会滑动的板材的搬运系统。
[0007]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板材的搬运系统是具备第一送出装置和第二送出装置,并且使板材从所述第一送出装置传递至所述第二送出装置的板材的搬运系统;所述第一送出装置及所述第二送出装置分别具有:与所述板材的一侧表面接触并将所述板材向搬运方向送出的搬运部;和能够对所述板材的另一侧表面施加来自于流体的垂直方向的压力,从而对所述板材向所述搬运部加压的加压部;并且形成为如下结构:在所述板材从所述第一送出装置传递至所述第二送出装置之前,所述第一送出装置在保持由搬运部和所述加压部的流体夹持所述板材的同时进行搬运,并且避免使所述第二送出装置的搬运部与所述板材接触;在所述板材从所述第一送出装置传递至所述第二送出装置之后,所述第二送出装置在保持由搬运部和所述加压部的流体夹持所述板材的同时进行搬运,并且避免使所述第一送出装置的搬运部与所述板材接触。
[0008]根据上述结构,在板材从第一送出装置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之前,第二送出装置的搬运部不与板材接触,在板材从第一送出装置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之后,第一送出装置的搬运部不与板材接触。因此,在板材的传递的前后,不存在板材由第一送出装置和第二送出装置的两者同时搬运的那样的情况。
[0009]又,在上述板材的搬运系统中,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所述第一送出装置及所述第二送出装置分别还具备从所述搬运部侧向所述板材的所述一侧表面施加垂直方向的力,并且通过使所述板材浮起而避免与所述搬运部接触的浮起部。
[0010]又,在上述板材的搬运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浮起部形成为能够对所述板材的所述一侧表面施加来自于流体的垂直方向的压力的结构。
[0011]又,在上述板材的搬运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浮起部形成为能够在与所述板材的所述一侧表面之间形成流体的膜的结构。
[0012]又,在上述板材的搬运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浮起部形成为具有与所述板材的所述一侧表面接触的支持辊、和对该支持辊向所述板材施力的施力构件,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支持棍向所述板材的所述一侧表面施加垂直方向的力的结构。
[0013]又,在上述板材的搬运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送出装置的搬运部形成为以使所述第二送出装置侧的端部将与其相反侧的端部作为支点且不与所述板材接触的方式驱动的结构;所述第二送出装置的搬运部形成为以使所述第一送出装置侧的端部将与其相反侧的端部作为支点且不与所述板材接触的方式驱动的结构。
[0014]又,在上述板材的搬运系统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送出装置及所述第二送出装置的搬运部形成为以使整体不与所述板材接触的方式驱动的结构。
[0015]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板材的搬运系统,在板材的传递的前后,不会发生板材由第一送出装置和第二送出装置同时搬运的那样的情况。因此,在传递板材时,不存在板材滑动的情况。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的右视图;
图2是图1的I1-1I向视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1-1II向视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加压部的下表面图;
图5是示出图1的搬运系统的搬运板状玻璃的动作的、第一送出装置和第二送出装置的边界附近的放大右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的纵向剖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的搬运板状玻璃的动作的右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的搬运板状玻璃的动作的右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以下,在所有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要素标以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板材的搬运系统搬运具有精密表面和普通表面的板状玻璃(板材)。
[0018](第一实施形态)
首先,参照图1至图4,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100。在这里,图1是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100的右视图(省略流体引导部60),图2是图1的I1-1I向视剖视图。在图1中,从纸面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为板状玻璃101的搬运方向(以下简单称为“搬运方向”),在图2中,从纸面前面朝向里边的方向为搬运方向。另外,以下,称为“右”时是指朝向搬运方向时的右边,称为“左”时是指朝向搬运方向时的左边。
[0019]搬运系统100是搬运板状玻璃101的装置。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100具备相互相邻地配置的第一送出装置10、和第二送出装置11。作为搬运对象的板状玻璃101从位于上游侧的第一送出装置10传递至位于下游侧的第二送出装置11。该第一送出装置10和第二送出装置11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详细说明第一送出装置10,关于第二送出装置11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一送出装置10具有搬运部20、加压部40、漂浮部50和流体引导部60。
[0020]搬运部20是将板状玻璃101向搬运方向送出的装置。如图1及图2所示,搬运部20主要由环形带21、带支承构件22、左端引导构件23和右端引导构件24构成。
[0021]环形带21是形成为环状的带,由位于搬运方向的前后的两台的驱动滑轮25驱动。该环形带21形成为与板状玻璃101的普通面103 (下表面)接触的结构,通过使接触到板状玻璃101的驱动滑轮25旋转驱动,以此可以向搬运方向送出板状玻璃101。另外,根据本实施形态的环形带21主要由橡胶制造的橡胶带部26、金属制造的金属带部27构成,具有双层结构。其中,橡胶带部26位于环形带21的外表面侧上,与板状玻璃101接触。又,在橡胶带部26的外表面上以等间隔形成有在带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流体排出槽28。另一方面,金属带部27位于环形带21的内表面侧上,与驱动滑轮25接触。金属带部27如图2所示与橡胶带部26相比,带宽度(左右方向尺寸)稍微大,右端及左端分别位于比橡胶带部26的右端及左端靠近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上。
[0022]带支承构件22是支持环形带21的构件。带支承构件22具有在搬运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形状。带支承构件22位于环形带21的内侧,与板状玻璃101所通过的搬运通路平行地配置。换而言之,带支承构件22以夹持环形带21并与板状玻璃101的搬运通路对置的方式配置。在带支承构件22上形成有与环形带21接触的平面状的带支承面29,环形带21在该带支承面29的表面上滑动。像这样,根据本实施形态的带支承构件22,由于通过平面状的带支承面29支持环形带21,因此可以抑制例如在通过辊等支承的情况等下发生的环形带21在与带表面垂直的方向上起伏等的现象。因此,可以稳定地搬运板状玻璃101。
[0023]左端引导构件23是抑制环形带21向左侧发生位移的构件。左端引导构件23是以向搬运方向直行的方向作为旋转轴的方向而进行旋转的辊。左端引导构件23沿着板状玻璃101的搬运通路并在其近旁配置有多个。而且,左端引导构件23位于环形带21的左侦U,并且支持金属带部27的左端。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左端引导构件23为辊,但是左端引导构件23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左端引导构件23也可以代替辊而使用在搬运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构件。
[0024]右端引导构件24是抑制环形带21向右侧发生位移的构件。右端引导构件24是以与搬运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旋转轴的方向而进行旋转的辊。右端引导构件24与左端引导构件23成对地在板状玻璃101的搬运通路的近旁配置有多个。而且,右端引导构件24位于环形带21的右侧,并且与金属带部27的右端接触。此外,在右端的引导构件24上,通过弹簧30施加朝向环形带21的左方向的力。根据该结构,右端引导构件24始终处于与环形带21接触的状态。右端引导构件24具备如上述那样的结构,因此可以向左侧按住环形带21,从而抑制环形带21向右侧发生位移。
[0025]加压部40是对板状玻璃101施加垂直方向的流体压力的装置。另外,在向板状玻璃101施加流体压力时所使用的流体(以下称为“加压流体”)104在本实施形态中为水。然而,加压流体104可以是清洗液,也可以是其他的液体,还可以是空气等的气体。加压部40以隔着板状玻璃101与环形带21对置的方式沿着搬运方向配置有多个。在这里,图3是图1的II1-1II向视剖视图(省略驱动滑轮25),图4是加压部40的下表面图。如图3及图4所示,加压部40主要由圆柱状的流入侧构件41、和矩形板状的流出侧构件42构成。
[0026]流入侧构件41是成为加压流体104的入口的构件。如图3所示,在流入侧构件41的内部形成有在与流出侧构件42相反侧的端面上开口的入口流路43。该入口流路43与未图示的流体供给装置连接,加压流体104通过该入口流路43供给至流入侧构件41的内部。此外,在流入侧构件41的内部形成有在流出侧构件42侧的端面上开口的流体积留部44。该流体积留部44可以暂时储存从入口流路43流入的加压流体104。因此,即使在例如供给至入口流路43的加压流体104的压力发生变动等的情况下,由于设置该流体积留部44,因此也可以将加压流体104以减少压力的变动量的状态下供给至流出侧构件42中。S卩,流体积留部44发挥作为缓冲器的功能。
[0027]流出侧构件42是将加压流体104排放至板状玻璃101的构件。流出侧构件42位于比流入侧构件41靠近板状玻璃101的搬运通路的部分上,与流入侧构件41连接。在流出侧构件42的内部形成有在流入侧构件41侧的表面上开口的中间流路45。中间流路45由小径部46、和比小径部46直径大的大径部47构成。借助于此,通过了流入侧构件41的流体积留部44的加压流体104按照小径部46、大径部47的顺序依次流过它们的内部。在流出侧构件42上形成有在板状玻璃101的搬运通路侧上开口的排放开口部48。排放开口部48如图4所示在从板状玻璃101的搬运通路侧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通过了中间流路45的加压流体104流入该排放开口部48,并且排放至板状玻璃101的精密表面102。另外,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流出侧构件42对于每个加压部40分别独立地构成,但是也可以使它们形成为一体。
[0028]具备上述结构的加压部40以与被搬运的板状玻璃101之间产生较小的间隙的方式进行配置(在图3中为了便于理解发明,较大地画出了间隙)。通过这样配置,以此从加压部40排放的加压流体104通过加压部40和板状玻璃101之间的较小的间隙流出至加压部40的外部。借助于此,在加压部40和板状玻璃101之间形成加压流体104的膜。因此,力口压部40不会接触到板状玻璃101,而可以通过该加压流体104的压力朝着环状带21向垂直方向按压板状玻璃101。另外,来自于加压部40的向板状玻璃101的下方的力可以通过增减从加压部40排放的加压流体104的流量以此进行调节。
[0029]浮起部50是用于使板状玻璃101从环形带21浮起,从而避免两者接触的构件。如图1所示,浮起部50在板状玻璃101的普通表面103侧且位于环形带21的左右两侧上,沿着搬运方向配置有多个。各浮起部50形成有入口流路51、流体积留部52、中间流路53及排放开口部54。这些分别与加压部40的入口流路43、流体积留部44、中间流路45及排放开口部48相对应,并且发挥相同的功能。像这样,浮起部50具有与加压部40相似的结构,并且与加压部40相同地,可以在板状玻璃101之间形成流体的膜,还可以对板状玻璃101的普通表面103施加垂直方向的流体压力。
[0030]另外,与加压部40的情况不同地,从浮起部50排放的加压流体104的流量是一定的。因此,是否能够避免板状玻璃101与环形带21接触是由加压部40的控制所决定而不是由浮起部50决定的。即,在增加从加压部40排放的加压流体104的流量从而增大施加于板状玻璃101的朝下方的力时,来自于加压部40的力大于来自于浮起部50的力,其结果是,板状玻璃101被按压在环形带21上。相对于此,减少从加压部40排放的加压流体104的流量从而减小施加于板状玻璃101的朝下方的力时,来自于加压部40的力小于来自于浮起部50的力,其结果是,板状玻璃101向上方提升从而离开环形带21。
[0031]流体引导部60是在板状玻璃101的两侧表面施加垂直方向的流体压力,以此抑制板状玻璃101的纵向摆动的装置。该流体引导部60由六个流路管61构成。这些六个流路管61配置在板状玻璃101的左右两端附近且在精密表面102侧及普通表面103侧的位置上,和配置在比它们靠近左右方向中央侧且在普通表面103侧的位置上。而且,这些流路管61以在板状玻璃101的搬运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又,在流路管61中与板状玻璃101对置的部分上,隔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喷射口 62。此外,作为加压流体的水在各流路管61的内部流动,当提高该加压流体的压力时,从喷射口 62朝板状玻璃101向垂直方向喷射加压流体。因此,根据流体引导部60,可以在避免机械类接触到板状玻璃101的情况下对该两侧表面施加来自于加压流体的垂直方向的压力,可以防止板状玻璃101的纵向摆动。又,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流体引导部60使用加压流体,因此也发挥了防止异物附着在板状玻璃101上的作用。
[0032]以上是第一送出装置10的各构成要素的说明。第一送出装置10具备如上述那样的构成要素,从而可以保持通过搬运部20的环形带21和加压部40的加压流体104夹持板状玻璃101的同时向搬运方向搬运。又,第一送出装置10如上述那样通过调节从加压部40排放的加压流体104的流量,以此可以将板状玻璃101按压在环形带21上,或者可以避免与环形带21接触。而且,第二送出装置11也如上述那样具有与第一送出装置10相同的结构,通过调节从加压部40排放的加压流体104的流量,以此可以将板状玻璃101按压在环形带21上,或者避免其与环形带21接触。
[0033]接着,参照图5说明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100的动作。图5是第一送出装置10和第二送出装置11的边界附近的放大右视图,并且示出搬运系统100搬运板状玻璃101的动作。搬运系统100如上述那样形成为将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11的结构。
[0034]首先,如图5的上部的图所示,在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11之前,第二送出装置11使在板状玻璃101中位于第二送出装置11内的部分浮起,从而避免与环形带21接触。借助于此,尽管板状玻璃101的一部分位于第二送出装置11内,但是板状玻璃101仅由第一送出装置10的搬运部20搬运。
[0035]接着,如图5的中间的图所示,当板状玻璃101的重心位置到达第一送出装置10和第二送出装置11的边界时,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11(图5的中间的图示出板状玻璃101即将从第一送出装置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11的状态。图8的中间的图及图9的中间的图也是相同的)。在图5的中间的图中,虽然看起来支持板状玻璃101的部分较少,但是实际上由流体引导部60支持板状玻璃101的左右两端部等,因此不会出现因自重而弯曲的那样的情况。另外,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11的正时并不限于上述那样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在板状玻璃101的重心位置位于第一送出装置10内和第二送出装置11内等时将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11。
[0036]接着,如图5的下部的图所示,在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11之后,第一送出装置10使在板状玻璃101中位于第一送出装置10内的部分浮起,从而使其脱离环形带21。借助于此,尽管板状玻璃10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送出装置10内,但是板状玻璃101仅由第二送出装置11的搬运部20进行搬运。
[0037]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100,在将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11时,板状玻璃101不会同时接触到两个装置的环形带21,因此即使假设第一送出装置10的环形带21和第二送出装置11的环形带的搬运速度不同,也不会发生板状玻璃101在任意一个装置上滑动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传递板状玻璃101时,使板状玻璃101的一部分浮起,因此板状玻璃101局部地弯曲。因此,在板状玻璃101 一定程度弯曲的情况下,本实施形态的搬运方法是有效的。例如,如果板状玻璃101的厚度为1_以下的程度时,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100是有效的。
[0038]另外,第一送出装置10及第二送出装置11的搬运速度没有必要分别保持一定。例如也可以是在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11时,使两者的搬运速度相同,而在板状玻璃101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11之后提高第二送出装置11的搬运速度。在该情况下,在提高了第二送出装置11的搬运速度时,即使板状玻璃101的一部分还留在第一送出装置10的内侧,也不会发生该部分在第一送出装置10上滑动的情况。
[0039]又,以上,尽管说明了从浮起部50排放的加压流体104的流量保持一定,而从加压部40排放的加压流体104的流量为可变的情况,但是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使从浮起部50排放的加压流体104的流量为可变,且使从加压部40排放的加压流体104的流量保持一定,从而可以通过浮起部50侧的调节以此控制是否使板状玻璃101与环形带21接触的结构。
[0040](第二实施形态)
接着,参照图6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200。图6是构成根据第二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200的第一送出装置210 (第二送出装置211)的剖视图,并且是与第一实施形态的图3对应的图。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200在取代图3所示的浮起部50而具备浮起部250的这一点上与根据第一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100结构不相同。本实施形态的浮起部250是所谓的喷嘴,并且形成为高压的加压流体104从梢端朝着板状玻璃101的普通表面103垂直地喷射的结构。借助于此,板状玻璃101受到向上方的力而被顶向上方,从而与环形带21脱离。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采用喷嘴作为浮起部250,因此即使在浮起部250和板状玻璃101之间的距离比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对板状玻璃101施加向上方的力。因此,可以在宽的范围内设定浮起部250和板状玻璃101之间的距离。
[0041](第三实施形态)
接着,参照图7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300。图7是构成根据第二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300的第一送出装置310 (第二送出装置311)的剖视图,并且是与第一实施形态的图3对应的图。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300在取代图3所示的浮起部50而具备浮起部350的这一点上与根据第一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100结构不相同。本实施形态的浮起部350主要由与板状玻璃101接触的支持辊351、以左右方向为旋转轴可旋转地保持该支持辊的保持构件352、和通过该保持构件352对支持辊351朝着板状玻璃101的普通表面103向垂直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353构成。根据本实施形态的结构,即使不使用加压流体104 (参照图1等),也可以对板状玻璃101施加向上方的力,从而使板状玻璃101浮起而防止与搬运部20接触。
[0042](第四实施形态)
接着,参照图8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400。图8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400的搬运板状玻璃101的动作的右视图。如图8所示,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400不具备用于将板状玻璃101顶起的浮起部50 (参照图1等),并且在第一送出装置410及第二送出装置411发生位移的这一点上与根据第一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100结构不同。具体如下。
[0043]在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400中,第一送出装置410形成为使下游侧成为下方地可倾斜的结构,第一送出装置411形成为使上游侧成为下方地可倾斜的结构。更具体而言,第一送出装置410的下游侧的驱动滑轮25B形成为以上游侧的驱动滑轮25A为支点可移动至比原来的水平位置靠近下方的位置的结构,第二送出装置411的上游侧的驱动滑轮25C形成为以下游侧的驱动滑轮2?为支点可移动至比原来的水平位置靠近下方的位置的结构。另外,并不特别限定使驱动滑轮25B、25C升降的装置,也可以形成为例如使用空气气缸等的执行器使支持驱动滑轮25B、25C的构件升降的结构。
[0044]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搬运系统400,通过进行如下述的动作,使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4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411。首先,如图8的上部的图所示,在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411之前,使第二送出装置411的上游侧的驱动滑轮25C下降,从而使板状玻璃101脱离第二送出装置411内的环形带21。借助于此,尽管板状玻璃101的一部分位于第二送出装置411内,但是板状玻璃101仅由第一送出装置410的搬运部20搬运。
[0045]接着,如图8的中间的图所示,板状玻璃101的重心位置到达第一送出装置410和第二送出装置411的边界时,搬运系统400使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4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411。
[0046]接着,如图8的下部的图所示,在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4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411后,使第一送出装置410的下游侧的驱动滑轮25B下降,从而使板状玻璃101脱离第一送出装置410内的环形带21。借助于此,尽管板状玻璃10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送出装置410内,但是板状玻璃101仅由第二送出装置411的搬运部20搬运。
[0047]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400,与根据第一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100相同地,即使第一送出装置410的环形带21和第二送出装置411的环形带的搬运速度不一致,也不会发生板状玻璃101滑动的那样的情况。另外,在第一实施形态中已说明在板状玻璃101以某种程度弯曲的情况下有效,但是在本实施形态中不存在使板状玻璃101弯曲的那样的情况,因此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400在例如搬运厚度为Imm以上的比较厚的不容易形变的板状玻璃时有效。
[0048](图5实施形态)
接着,参照图9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500。图9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500搬运板状玻璃101的动作的右视图。如图9所示,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400,在不仅仅是第一送出装置510及第二送出装置511的一个端部而是使整个端部上下移动的这一点上与根据第四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400结构不同。
[0049]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搬运系统500的第一送出装置510及第二送出装置511形成为整个环形带21可移动至比原来的位置靠近下方的位置上的结构。更具体而言,形成为各环形带21的两端的驱动滑轮25A、25B、25C、25D同时向下方移动的结构。并不特别限定使驱动滑轮25A、25B、25C、2?升降的手段,也可以形成为例如使用空气气缸等的执行器使支持前后的驱动滑轮25A、25B、25C、25D的构件升降的结构。
[0050]根据如上述构成的搬运系统500,如下地将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5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511。首先,在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5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511之前,使第二送出装置511的两侧的驱动滑轮25C、2?下降,从而使板状玻璃101脱离第二送出装置511内的环形带21。借助于此,尽管板状玻璃101的一部分位于第二送出装置511内,但是板状玻璃仅由第一送出装置510的搬运部20搬运。
[0051]接着,如图9的中间的图所示,在板状玻璃101的重心位置到达第一送出装置510和第二送出装置511的边界时,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5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511。
[0052]接着,如图9的下部的图所示,在板状玻璃101从第一送出装置510传递至第二送出装置511后,使第一送出装置510的两侧的驱动滑轮25A、25B下降,从而使板状玻璃101脱离第一送出装置510内的环形带21。借助于此,尽管板状玻璃10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送出装置510内,但是板状玻璃101仅由第二送出装置511的搬运部20搬运。
[0053]以上,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是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这些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的变更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另外,以上,说明了被搬运的板状玻璃101具有精密表面102和普通表面103的情况,但是例如也可以是搬运的板状玻璃101的两侧表面均为普通表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需要使板状玻璃的表面保持清洁,而根据本发明的板材的搬运系统是有效的。
[0054]又,以上说明了搬运系统搬运板状玻璃的情况,但是即使假设有一种装置搬运板状玻璃以外的板材,但是这不能成为该装置不包含在本发明中的理由。
[0055]又,以上说明了搬运系统使用环状的环形带21的情况,但是例如也可以取代环形带21而使用环状型以外的带。
[0056]又,以上说明了搬运系统以水平的状态搬运板材(板状玻璃101)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形成为以垂直的状态搬运板材的结构。即,例如搬运系统也可以是使图2和图3等所示的结构逆时针旋转90°的那样的结构。
[0057]又,以上,说明了使板状玻璃浮起的搬运系统100、200、300和使第一送出装置及第二送出装置本身发生位移的搬运系统400、500,但是也可以将它们进行组合。S卩,也可以是在能够使板状玻璃浮起的同时使第一送出装置及第二送出装置发生位移的搬运系统。
[0058]工业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板材的搬运系统,在传递板材时板材不会滑动,因此在板材的搬运系统的【技术领域】中有益处。
[0059]符号说明:
10、210、310、410、510第一送出装置;
11、211、311、411、511第二送出装置;
20搬运部;
21环形带(带);
40加压部;
50浮起部;
100、200、300、400、500 搬运系统;
101 板状玻璃(板材);
104 加压流体(流体)。
【权利要求】
1.一种板材的搬运系统,是具备第一送出装置和第二送出装置,并且使板材从所述第一送出装置传递至所述第二送出装置的板材的搬运系统; 所述第一送出装置及所述第二送出装置分别具有: 与所述板材的一侧表面接触并将所述板材向搬运方向送出的搬运部;和 能够对所述板材的另一侧表面施加来自于流体的垂直方向的压力,从而对所述板材向所述搬运部加压的加压部; 并且形成为如下结构: 在所述板材从所述第一送出装置传递至所述第二送出装置之前,所述第一送出装置在保持由搬运部和所述加压部的流体夹持所述板材的同时进行搬运,并且避免使所述第二送出装置的搬运部与所述板材接触; 在所述板材从所述第一送出装置传递至所述第二送出装置之后,所述第二送出装置在保持由搬运部和所述加压部的流体夹持所述板材的同时进行搬运,并且避免使所述第一送出装置的搬运部与所述板材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的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出装置及所述第二送出装置分别还具备从所述搬运部侧向所述板材的所述一侧表面施加垂直方向的力,并且通过使所述板材浮起而避免与所述搬运部接触的浮起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材的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起部形成为能够对所述板材的所述一侧表面施加来自于流体的垂直方向的压力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材的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起部形成为能够在与所述板材的所述一侧表面之间形成流体的膜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材的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起部形成为具有与所述板材的所述一侧表面接触的支持辊、和对该支持辊向所述板材施力的施力构件,并且能够通过所述支持辊向所述板材的所述一侧表面施加垂直方向的力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的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送出装置的搬运部形成为以使所述第二送出装置侧的端部将与其相反侧的端部作为支点且不与所述板材接触的方式驱动的结构; 所述第二送出装置的搬运部形成为以使所述第一送出装置侧的端部将与其相反侧的端部作为支点且不与所述板材接触的方式驱动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材的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出装置及所述第二送出装置的搬运部形成 为以使整体不与所述板材接触的方式驱动的结构。
【文档编号】B65G49/06GK103906692SQ201280053236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4日
【发明者】久下守正, 田中秀幸, 高原一典, 辻田京史 申请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