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调整输送带预张力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9545发布日期:2018-06-19 21:36阅读: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自动调整输送带预张力的装置。



背景技术:

输送带是用于皮带输送带中起承载和运送物料作用的橡胶与纤维、金属复合制品,或者是塑料和织物复合的制品,输送带能连续化、高效率、大倾角运输,输送带操作安全,输送带使用简便,维修容易,运费低廉,并能缩短运输距离,降低工程造价,节省人力物力;以往的输送带在进给时大都采用传统张力调节装置并通过手动操作来调整,需要两人同时操作,费时费力,并且调整速度慢,操作效率低,降低了生产效率;遇到输送带接头时若不及时调整易造成设备拉损等严重事故,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气缸来自动调节输送带预张力,操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操作效率高,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可自动调整输送带预张力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自动调整输送带预张力的装置,包括机座、导正组件、下辊筒组件和上辊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的两侧前端下方均开设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矩形槽,两个所述矩形槽中装设有下辊筒组件,所述下辊筒组件包括第二端盖、第二轴承和下辊筒,所述下辊筒的两端端面中心均向外形成有第二转轴,两个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均套设固定有一个第二轴承;两个所述第二轴承分别嵌入固定在两个第二端盖中,两个所述第二转轴分别滑入到两个矩形槽中,两个所述第二端盖分别固定在机座的两侧侧面外部。

优选地,所述机座的内部两侧装设有上辊筒组件,所述上辊筒组件包括滑块、上辊筒、第三轴承、螺母、垫圈、顶块、垫块和气缸;所述机座的两侧侧面上端均开设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开口沉腔,所述开口沉腔的底面上开设有开口槽。

优选地,所述机座的上端侧面上均固定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顶块,两个所述顶块分别位于两个开口沉腔的正上方,两个所述顶块的上平面上均固定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垫块,每个所述垫块的上平面上均固定有一个竖直分布的气缸。

优选地,所述滑块的上端一侧开设有贯穿腔,每个所述气缸的伸缩端均向下穿过垫块、顶块和滑块顶部上的对应位置处的通孔并伸入到贯穿腔中。

优选地,每个所述气缸的伸缩端上均套设有一个垫圈和一个螺母,所述垫圈和螺母均位于贯穿腔中;所述螺母位于垫圈的外侧,所述垫圈的上平面贴合在贯穿腔的上方内壁上,所述滑块的内侧平面两侧分别贴合在开口沉腔的底面上并分别位于开口槽的两侧。

优选地,每个所述滑块的外侧平面上均固定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三轴承,所述上辊筒的两端端面中心均向外形成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三转轴,两个所述第三转轴分别插入固定在两个第三轴承中。

优选地,所述机座的内部两侧装设有两个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竖直直线上的导正组件,所述导正组件包括导辊、第一端盖和第一轴承;所述导辊的两端端面中心均向外形成有第一转轴,两个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均套设固定有一个第一轴承,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分别嵌入固定在两个第一端盖中,两个所述第一端盖分别装设在机座的两侧侧面上,从而将所述导辊水平连接在机座的内部并能在两个第一轴承中实现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输送带是用于皮带输送带中起承载和运送物料作用的橡胶与纤维、金属复合制品,或者是塑料和织物复合的制品,输送带能连续化、高效率、大倾角运输,输送带操作安全,输送带使用简便,维修容易,运费低廉,并能缩短运输距离,降低工程造价,节省人力物力;以往的输送带在进给时大都采用传统张力调节装置并通过手动操作来调整,需要两人同时操作,费时费力,并且调整速度慢,操作效率低,降低了生产效率;遇到输送带接头时若不及时调整易造成设备拉损等严重事故;本实用新型采用气缸来自动调节输送带预张力,操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操作效率高,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防止设备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可自动调整输送带预张力的装置,包括机座1、导正组件、下辊筒组件和上辊筒组件;机座1的内部两侧装设有两个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竖直直线上的导正组件,导正组件包括导辊4、第一端盖2和第一轴承3;导辊4的两端端面中心均向外形成有第一转轴41,两个第一转轴41的外侧均套设固定有一个第一轴承3,两个第一轴承3分别嵌入固定在两个第一端盖2中,两个第一端盖2分别装设在机座1的两侧侧面上,从而将导辊4水平连接在机座1的内部并能在两个第一轴承3中实现转动,同理,另一个导正组件也按此方法进行装配;机座1的两侧前端下方均开设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矩形槽101,两个矩形槽101中装设有下辊筒组件,下辊筒组件包括第二端盖5、第二轴承6和下辊筒7,下辊筒7的两端端面中心均向外形成有第二转轴71,两个第二转轴71的外侧均套设固定有一个第二轴承6;两个第二轴承6分别嵌入固定在两个第二端盖5中,将两个第二转轴71分别滑入到两个矩形槽101中,并将两个第二端盖5分别固定在机座1的两侧侧面外部,从而将下辊筒7连接在两个矩形槽101中之间并能在两个第二轴承6实现旋转,矩形槽101的设置,方便了下辊筒7的安装、拆卸和调整,下辊筒7的两端能分别在两个矩形槽101中前后滑动;机座1的内部两侧装设有上辊筒组件,上辊筒组件包括滑块11、上辊筒12、第三轴承13、螺母14、垫圈15、顶块8、垫块9和气缸10;机座1的两侧侧面上端均开设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开口沉腔102,开口沉腔102的底面上开设有开口槽103,机座1的上端侧面上均固定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顶块8,两个顶块8分别位于两个开口沉腔102的正上方,两个顶块8的上平面上均固定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垫块9,每个垫块9的上平面上均固定有一个竖直分布的气缸10;滑块11的上端一侧开设有贯穿腔111,每个气缸10的伸缩端均向下穿过垫块9、顶块8和滑块11顶部上的对应位置处的通孔并伸入到贯穿腔111中;每个气缸10的伸缩端上均套设有一个垫圈15和一个螺母14,垫圈15和螺母14均位于贯穿腔111中;螺母14位于垫圈15的外侧,垫圈15的上平面贴合在贯穿腔111的上方内壁上,从而将滑块11与气缸10的伸缩端连接起来,滑块11的内侧平面两侧分别贴合在开口沉腔102的底面上并分别位于开口槽103的两侧,同理,另一个滑块11也按此方法装配在另一个气缸10上;每个滑块11的外侧平面上均固定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三轴承13,上辊筒12的两端端面中心均向外形成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三转轴121,两个第三转轴121分别插入固定在两个第三轴承13中,从而将上辊筒12连接在两个滑块11之间并能在两个第三轴承13中转动;使用时,将输送带16从机座1的后侧穿入机座1内部并从上往下绕经两个导正组件中的导辊4,并从上辊筒12与下辊筒7之间穿过,最后伸出到机座1的前侧外部进行收集,上辊筒12与下辊筒7分别压紧在输送带16的上下两侧并带动输送带16进给,若上辊筒12和下辊筒7与输送带16之间的压力变小使得输送带16进给不正常时,则可以调节两个气缸10的伸缩端向下伸出,进而推动上辊筒12向下压紧输送带16,同时,两个气缸10分别经由一个压力表连接到计算机中,通过操作计算机可以实现设定压力标准值并自动调整两个气缸10的气压大小,从而来改变上辊筒12与下辊筒7之间的间距,无需人工操作并且操作简单快捷;当输送带16的接头到达上辊筒12与下辊筒7时,上辊筒12与下辊筒7之间的压力超过压力标准值,两个气缸10自动释压,上辊筒12与下辊筒7间距增大,使输送带16的接头顺利通过,避免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良好的安全防护作用。

输送带是用于皮带输送带中起承载和运送物料作用的橡胶与纤维、金属复合制品,或者是塑料和织物复合的制品,输送带能连续化、高效率、大倾角运输,输送带操作安全,输送带使用简便,维修容易,运费低廉,并能缩短运输距离,降低工程造价,节省人力物力;以往的输送带在进给时大都采用传统张力调节装置并通过手动操作来调整,需要两人同时操作,费时费力,并且调整速度慢,操作效率低,降低了生产效率;遇到输送带接头时若不及时调整易造成设备拉损等严重事故;本实用新型采用气缸10来自动调节输送带预张力,操作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操作效率高,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防止设备损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