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升降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692417阅读:来源:国知局
动主轴或者液压缸设置在升降柱14内。液压缸支撑在升降柱14或者底板16的下端上的一侧上,并且冲击支架17的上内端部段。为了将支架17引导至升降柱14,提供了位于其间的引导元件29,这些引导元件29例如可以形成为滚动或者滑动元件或者形成为其组合。此外,下降防护装置32设置在升降柱14与支架17之间,利用该下降防护装置32,会发生下降防护装置的保持磁铁的钝化作用或者电流断开,并且锁紧元件实施对调整的升降位置的固定。
[0025]升降装置12的备选实施例设置为,升降柱具有U形横截面,使支架在该U形横截面内引导以能够上下移动,其中,至少部分闭合的外壳部段19与根据图2的升降装置12类似地设置在支架17上以便接收支架臂21。
[0026]升降装置11的另一备选实施例可以为:提供踏板平台的升降踏板,而不是升降柱和能够上下移动的支架,其中,支架设置在升降踏板的上端,支架臂21设置在该上端。
[0027]此外,可以提供升降装置11的另一备选实施例,其中,能够上下移动的支架借助于半剪形或者双剪形机构上下移动,其继而使用液压缸操作,支架臂21可以设置在该液压缸上。
[0028]前盖34设置在支架17上。锁紧装置37在外壳部段19中设置在此前盖34后面,所述锁紧装置冲击支架臂21。使用这种锁紧装置37可以固定支架臂21的调整枢转位置,从而将支架臂21的调整枢转位置相对于负载或者支撑点维持在车辆上。锁紧装置37包括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形成为液压缸39的可操作调整装置38。此液压缸39包括活塞杆41,该活塞杆41的外端冲击可枢转支架臂21的支承表面42。
[0029]调节装置38可以包括作为液压缸39的备选的气动或者电动或者电磁驱动的定位装置和/或往复活塞。作为备选,也可以提供线性驱动器,其继而可以是电力驱动、气动或者液压驱动的。定位装置38的定位运动或者横移运动可以由开关阀或者开关触点控制,具体地,如果支架17位于地面上的下降位置,那么开关阀或者开关触点被触发,以便将可枢转支架臂从使用位置转移到闲置位置,且反之亦然,在使用位置中,负载接收元件23分配到车辆的支撑点。在闲置位置中,支架臂21枢转到车辆的驱动区域外,使得这可以在一个运动中驱动。作为备选,定位装置38的定位运动也可以仅仅经由升降装置12的控制装置来驱动。
[0030]在图2中,示出了在支架17与支架臂21之间的枢转区域的示意性放大视图,支架臂21设置可相对于支架17枢转,其中,支架臂21示出为在缩回位置或者初始位置45。
[0031]在图3中,可枢转支架臂21示出为在延伸位置或者使用位置47。
[0032]上支架部段和下支架部段48、49设置在支架17上,该上支架部段和下支架部段48、49优选地形成为板形并且形成U形接收区域,从而将可枢转支架臂21安装在上支架部段和下支架部段48、49之间。枢转轴线22延伸通过上支架部段和下支架部段48、49,并且延伸通过支架臂21,其中,提供了具有两部分枢转轴承(55、70)的枢转布置50,使得可延伸支架臂21可越过枢转轴线22,这意味着也能够在上枢转轴承55与下枢转轴承70之间引导可枢转支架臂21。
[0033]可枢转支架臂21包括具有盒形外壳53的支架臂本体52。上枢转轴承55形成在上支架部段49与支架臂本体部分52的上外壳壁54之间。以相同的方式,下枢转轴承70设置在支架臂本体52的下外壳壁72与下支架部段49之间,其中,两个枢转轴承55和70位于相同的枢转轴线22中但是彼此分离。支架臂本体52的盒形外壳53中的内部空间因此释放,从而,例如,第一支架臂件58接收在外壳53中并且越过该外壳53。第一支架臂件58可相对于外壳53完全横移。在第一支架臂件58中,可以提供另外的或者第二支架臂件59,负载接收元件23能够设置在其外端上。另外的支架臂件也可以嵌套在彼此内,使得可纵向调整的支架臂21形成为可伸缩的。
[0034]在可枢转支架臂21的初始位置45,第一支架臂件和第二支架臂件58、59以可伸缩方式定位在彼此内,并且相对于支架臂本体52设置在缩回位置,如图2中所示的那样。此处,可枢转支架臂21也可以相对于负载接收元件23进一步向外侧向地枢转,使得第一支架臂件58的后端可以枢转到靠近升降柱14,从而允许闲置期间的节省空间的布置和紧凑构造。
[0035]在根据图3的延伸支架臂21的情况下,提供了支架臂21相对于支架17的最大枢转区域,以便拥有相对于车辆上的相应支撑点的位置。
[0036]在图4中,示出了部分延伸的支架臂21的透视图。
[0037]在图5中,示出了穿过枢转布置50的枢转轴线22的示意性截面图。
[0038]盒形外壳53优选地由金属板切削件组成并且优选地焊接在一起,从而形成方形内部空间。上外壳壁54与上支架部段49平行对齐,其中,将孔56引入外壳壁54和支架部段49中的每个中,从而使上枢转销61形成用于相对于上支架部段48的支架臂本体52的上枢转轴承55。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置为,枢转销61从内部空间插入支架臂本体52中,从而使肩部62邻接到上外壳壁54的内侧上,并且在其后面接合。周向槽63相对设置在枢转销61中,其延伸到与上支架部段48相邻,从而使枢转销保持器64可以与其接合,以便相对于上支架部段48固定枢转销61。支架臂21(特别是支架臂本体52)因此接收为相对于上支架部段48悬置,这意味着,较小的间隙66形成在上外壳壁54与上支架部段48或者分配到上支架部段48的加强元件65之间。使用这种布置可以实现枢转轴承55减小的摩擦。
[0039]优选地,润滑剂供给67设置在上枢转销61中,这意味着,润滑剂可以从外部引入,从而可以通过轴向通道和至少一个径向通道提供该润滑剂直到上外壳壁54与枢转销61的肩部之间的支承表面的区域。
[0040]枢转销保持器64也优选地形成为板形金属板部分,该板形金属板部分具有在与槽63接合的上支架部段48上的U形保持部段68。为了紧固枢转销保持器64,可以提供螺纹连接,如在图4中所示的那样。
[0041]通过使用下枢转销71使支架臂本体52相对于下支架部段49可旋转安装,其中,枢转销71也可以能够从内部插入支架臂本体52中,并且延伸通过下外壳壁72中的孔以及通过下支架部段49中的互补孔56。此枢转销71继而具有邻接到下外壳壁72的内侧上的肩部62。枢转销71形成为圆柱形,并且作用为将支架臂本体52引导至下支架部段49。为了固定下枢转销71,可以提供例如螺纹连接73。此下枢转销71也可以具有润滑剂供给67。优选地,枢转销71的下侧设置为与下支架部段49的下侧74齐平,从而使下支架部段49的此下侧74可以连同支架17位于基座或者地面上。
[0042]由于支架臂本体52相对于上支架部段48的悬置接收,下枢转轴承70可以在简化方式下形成,使得这仅仅用于将支架臂本体52相对于可枢转布置固定在枢转轴线22周围,这意味着,间隙同样设置在下外壳壁72与下支架部段49之间,由此继而减小摩擦。
[0043]优选地,两个枢转销61、71形成为在直径上相同,由此,关于上外壳壁和下外壳壁54、72也允许支架臂本体52的简化形成。作为备选,上枢转销也可以形成为更大的。
[0044]引导和/或滑动元件77优选地设置在每个外壳壁54、72、75、76上以引导支架臂本体52中的第一支架臂件58。第一支架臂件58的外壳53也优选地形成为盒形,其因此被接收并且相对于支架臂本体52居中地引导,从而可以将第一支架臂件58的上壁部段79和下壁部段80引导通过上枢转销61的肩部62以及下枢转销71的肩部62,以便能够拥有根据图2的使用位置47。
[0045]在图6中,在根据图2的初始位置45中示出可枢转支架臂21的纵向截面。
[0046]图7示出了在根据图3的使用位置47中的可枢转支架臂21的纵向截面。这种纵向可调的支架臂21包括支架臂本体52、第一支架臂件58和第二支架臂件59,在第二支架臂件59的外端上能够插入负载接收元件23。应该理解,也可以提供数个支架臂件58、59。
[0047]从图7可见,除引导和/或滑动元件77之外,设置了滚子引导件83以用于相对于支架臂本体52的第一支架臂件58的有利可更换布置,所述滚子引导件83设置在前端,第二支架臂件54可相对于第一支架臂件58与该前端相对地延伸。第二支架臂件59也有利地具有这种滚子引导件83,然而,其设置在内上端或者后上端上。因此,允许促进第二支架臂件59相对于第一支架臂件58的缩回,如在图6和图7的比较中是清晰的。
[0048]这种滚子引导件83可以同样关于支架臂件58、59的缩回方向设置在支架臂本体52上。这些滚子引导件83在支架臂件58、59的缩回和延伸期间以支撑的方式作用,但是不会将负载施加在负载接收元件23上。一旦负载接收元件23冲击车辆的支撑点,就装载这些具有柔性轴承或者弹性轴承的滚子引导件83,从而使支架臂件58、59拥有相对于彼此以及支架臂件58相对于支架臂本体52牢固地彼此邻接的布置。
[0049]从穿过枢转轴线22的可延伸支架臂21的纵向截面可以清楚看到,至少第一支架臂件48越过枢转轴线22。因此,可以创建紧凑的构造,其中,支架17与支架臂21的可枢转接收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