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7921发布日期:2018-06-19 20:57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利用模具制备一些特殊零件时,如带有大斜度抽芯或不易排设顶杆等机构的零件,由于传统的模具结构在结构上无法很好的与此类零件匹配,在开模时具有很大的难度,开模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具结构,能解决大斜度抽芯及特殊零件顶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具结构,包括定模板、动模板、型芯、垫板、限位柱和底板,所述定模板和动模板通过开闭器连接,型芯设置在动模板上,垫板贴靠在动模板下端面,限位柱穿过动模板并与垫板连接,还包括第一拉钩、第二拉钩、顶出板和活动限制块;所述顶出板设置在底板上方,顶出板的侧面设有槽孔,活动限制块活动设置在槽孔中;所述第二拉钩设置在活动限制块外并与底板固定连接,第二拉钩的内表面为弧面;所述第一拉钩的上端与定模板固定连接,且第一拉钩的底端设有倒钩结构。

进一步的是:所述活动限制块的一端与槽孔通过弹簧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活动限制块未与槽孔连接的一端端头上半部为斜面。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拉钩与第二拉钩错位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拉钩、第二拉钩和活动限制块改变了传统模具的顶出方式,利用第一拉钩上移时与活动限制块配合带动顶出板上移,从而将型芯顶出,并通过第二拉钩在型芯顶出后将活动限制块推回顶出板内,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开模顺利、适用于各种形状不同的特殊零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定模板、2-动模板、3-型芯、4-垫板、5-限位柱、6-底板、7-第一拉钩、8-第二拉钩、9-顶出板、91-活动限制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模具结构一种模具结构,包括定模板1、动模板2、型芯3、垫板4、限位柱5和底板6,所述定模板1和动模板2通过开闭器连接,型芯3设置在动模板2上,垫板4贴靠在动模板2下端面,限位柱5穿过动模板2并与垫板4连接,第一拉钩7、第二拉钩8、顶出板9和活动限制块91;所述顶出板9设置在底板6上方,顶出板9的侧面设有槽孔,活动限制块91活动设置在槽孔中;所述第二拉钩8设置在活动限制块91外并与底板6固定连接,第二拉钩8的内表面为弧面;所述第一拉钩7的上端与定模板1固定连接,且第一拉钩7的底端设有倒钩结构;第一拉钩7与第二拉钩8错位设置。在进行开模时,动模板2上移并与垫板4分离,在分离的过程中同步实现特殊零件的脱模,当动模板2的上端面与限位柱5接触时,定模板1和动模板2之间的开闭器打开,定模板1和动模板2打开;当模具开模到一定距离时,第一拉钩7的下端倒钩结构与活动限制块91接触,受到活动限制块91的阻挡作用,第一拉钩7将活动限制块91上提,从而带动顶出板9上移实现模具的顶出动作,完成特殊零件的顶出,当活动限制块91上移到与第二拉钩8内表面的顶面接触时,活动限制块91被第二拉钩8推回顶出板9的槽孔中,第一拉钩7不再受到活动限制块91的阻挡,二者脱离,顶出动作完成,模具继续打开完成开模。

为了实现活动限制块91的自动复位,如图1所示,活动限制块91的一端与槽孔通过弹簧连接,当活动限制块91被第二拉钩8推回顶出板9的槽孔中后,弹簧的弹力能在活动限制块91从第二拉钩8中移出不再受到第二拉钩8的压力时自动复位。

如图1所示,活动限制块91未与槽孔连接的一端端头上半部为斜面,一方面能使活动限制块91与第二拉钩8的弧面内表面相互作用,使活动限制块91在第二拉钩8的弧面作用下被推回顶出板9的凹槽中;另一方面在完成一次开模后,活动限制块8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伸出凹槽外,此时需要重新闭模,第一拉钩7的下端能将活动限制块91推回凹槽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