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0843发布日期:2019-09-12 09:24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但是现有很多的注塑模具只能给一种产品注塑,注塑不同的产品就需要不同的注塑模具,当需要打印不同产品时,就需要不同的注塑模具,这就导致生产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可以更换模芯,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上模座、下模座、模芯以及入料机构,所述上模座设于上固定板下方,所述下模座设于下固定板上方,所述模芯包括上模芯与下模芯,所述上模芯与下模芯相互配合形成注塑腔,所述,所述入料机构设于上模座,所述模芯与入料结构的输出端连通,所述入料机构的输入端用于入料。

作为优选,所述下模座上设有若干安装机构,每个安装机构包括基座、固定杆、六角螺柱以及安装块,所述基座与下模座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固定杆穿设于安装块与基座中,所述安装块通过螺栓与上模座连接,所述基座上设有六角螺柱,所述六角螺柱用于与固定杆抵接,所述固定杆穿设于安装块的一端设有限位块,所述基座内设有承载杆,所述承载杆的一端与基座固定连接,所述承载杆的另一端用于承载下模芯。

作为优选,所述入料机构包括入料接口、导管、分流体、两个分流管以及安装杆,所述入料接口设于上固定板,所述入料接口通过导管与分流体连通,两个所述分流管的一端分别与分流体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分流管的另一端与上模芯连接,所述安装杆的一端与基座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杆的另一端穿设于下模芯。

作为优选,所述下固定板上设有若干个气缸,若干个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上模座固定连接,若干个所述气缸的底部与下固定板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上模座的底部设有若干个阻隔块,所述基座上设有用于容置阻隔块的容置腔,所述六角螺柱位于容置腔内。

作为优选,若干个所述阻隔块与上模座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所述螺栓的头部均设于阻隔块的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上模座设有两个连接板,每个连接板的一端通过螺栓与上模座连接,每个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下模座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下固定板上设有安装板,所述下固定板上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位于下固定板与下模座之间,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若干个弹性件。

作为优选,所述上模座上的侧面设有接线盒,所述接线盒上设有两个工业连接器。

作为优选,所述接线盒的一侧与上固定板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当需要加工不同产品时,通过将机械手上模座与下模座分开,然后将上模芯与上模座拆卸,将下模芯与下模座拆卸,然后换上新的模芯,即可以实现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加工注塑,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不需更换注塑模具整体,因此可以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构造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机构爆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入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为:1、上固定板;2、下固定板;21、气缸;22、安装板;221、弹性件;23、支撑块;3、上模座;31、阻隔块;32、连接板;33、接线盒;331、工业连接器;4、下模座;51、上模芯;52、下模芯;6、安装机构;61、基座;62、固定杆;63、六角螺柱;64、限位块;65、承载杆;66、安装块;71、入料接口;72、导管;73、分流体;74、分流管;75、安装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包括上固定板1、下固定板2、上模座3、下模座4、模芯以及入料机构,所述上模座3设于上固定板1下方,所述下模座4设于下固定板2上方,所述模芯包括上模芯51与下模芯52,所述上模芯51与下模芯52相互配合形成注塑腔,所述入料机构设于上模座3,所述模芯与入料结构的输出端连通,所述入料机构的输入端用于入料。当需要加工不同产品时,通过将上模座3与下模座4分开,然后将上模芯51与上模座3拆卸,将下模芯52与下模座4拆卸,然后换上新的模芯,即可以实现对不同的产品进行加工注塑,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本实用新型不需更换注塑模具整体,因此可以节省了成本。

所述上模座3与所述下模座4均设有顶杆,两个所述顶杆分别与所述上模座3、所述下模座4活动以及所述模芯连接,两个所述顶杆均由电机驱动,用于将模芯内冷却成型的产品顶出,两个所述电机有PLC控制器控制,所述PLC控制器用于在设定时间内驱动时间控制电机转动。

在出模时,为防止变形,本实用新型不采用传统的治具校正方式,而是使用模内校正方式,而该模内校正方法有两种方法体现:

一、先顶出中间部分,18秒之后,待模芯完全冷却之后,然后再顶出剩余部分;

二、冷却开模时间提前8秒,然后顶出中间部分,最后将模芯整体顶出。

如图2与图3所示,所述下模座4上设有若干安装机构6,每个安装机构6包括基座61、固定杆62、六角螺柱63以及安装块66,所述基座61与下模座4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固定杆62穿设于安装块66与基座61中,所述安装块66通过螺栓与上模座3连接,所述基座61上设有六角螺柱63,所述六角螺柱63用于与固定杆62抵接,所述固定杆62穿设于安装块66的一端设有限位块64,所述基座61内设有承载杆65,所述承载杆65的一端与基座61固定连接,所述承载杆65的另一端用于承载下模芯52。当需要将下模座4与上模座3拆卸时,扭动六角螺柱63,使得六角螺柱63与固定杆62分离,使得六角螺柱63不能作用于固定杆62上,即六角螺柱63不能将固定杆62固定在基座61内,此时将上模座3朝上拉动,便可以将上模座3与下模座4分开,然后将模芯取出即可更换新的模芯,更换方式方便快捷,并且易于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图4所示,所述入料机构包括入料接口71、导管72、分流体73、两个分流管74以及安装杆75,所述入料接口71设于上固定板1,所述入料接口71通过导管72与分流体73连通,两个所述分流管74的一端分别与分流体73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分流管74的另一端与上模芯51连接,所述安装杆75的一端与基座61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杆75的另一端穿设于下模芯52。物料从入料接口71经过导管72进入到分流体73中,分流体73将物料分成两部分流向两个分流管74,然后经由两个分流管74流入到模芯中,最后完成注塑成型。将物料分成两部分进入到模芯中,可以使物料更快充满整个模芯,同时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注塑效率,从而提搞生产效率。

如图5所示,所述下固定板2上设有若干个气缸21,若干个所述气缸21的活塞杆与上模座3固定连接,若干个所述气缸21的底部与下固定板2固定连接。当注塑完成,取出模芯中的成型品之后,机械手推动上固定板1与下固定板2相互靠近运动,同时启动上述气缸21,推动上模座3朝上运动,从而推动下模芯52朝上运动,进而运动至与上模芯51贴合。设置气缸21可以更快地将下模芯52与上模芯51贴合,从而可以更快地进如到注塑工序中,提高了工效率。

如图3所示,所述上模座3的底部设有若干个阻隔块31,所述基座61上设有用于容置阻隔块31的容置腔,所述六角螺柱63位于容置腔内,以上设置,可以将六角螺柱63隐藏于阻隔块31后,使得六角螺柱63不易被发现,从而使得六角螺柱63不易被打开,进而对模芯进行保护。

如图3所示,若干个所述阻隔块31与上模座3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所述螺栓的头部均设于阻隔块31的底部。当工作人员需要打开模芯时,需要将螺栓打开,将阻隔块31拆除,然后对转动六角螺柱63,最后打开模芯。

如图1所示,所述上模座3设有两个连接板32,每个连接板32的一端通过螺栓与上模座3连接,每个连接板32的另一端通过螺栓与下模座4连接,当注塑模具不工作时,便可以上模座3于下模座4固定,从而对模芯进行保护,同时可以保持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

如图5所示,所述下固定板2上设有安装板22,所述下固定板2上设有支撑块23,所述支撑块23位于下固定板2与下模座4之间,所述安装板22上设有若干个弹性件221。当注塑完成时,下模座4与上模座3分离时,设置弹性件221,可以起缓冲作用,从而防止下模座4与支撑块23发生猛烈的碰撞,从而对下模座4进行保护。

如图1所示,所述上模座3上的侧面设有接线盒33,所述接线盒33上设有两个工业连接器331,如此设置,就可以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以及直接向本实用新型发送相关指令,提高了注塑效率。

如图1所示,所述接线盒33的一侧与上固定板1焊接,如此可以保证接线盒33不从上模座3上掉落,从而对接线盒33进行保护,同时保证了注塑工作可以稳定地进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