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8483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领域,特别是涉及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中的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分别位于空调器下部的出风口的上端和下端,下导风板的转轴通常位于空调器的壳体内部,这样,该下导风板在逐渐打开的过程中,通常会位于出风口的延长线的上方或下方,因而,该导风板基本不会起到导风的作用,这样,就使得空调在处于制热模式时,由于热风的送风路径较短,从而导致降低室内的换热效率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导风板基本不会起到导风的作用,这样,就使得空调在处于制热模式时,由于热风的送风路径较短,从而导致降低室内的换热效率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导风装置,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具有枢转轴;设置在空调器的底盘端部的导风驱动机构,所述导风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轴、连杆组件、第一滑槽以及与所述第一滑槽滑动配合的滑杆,所述连杆组件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轴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滑杆与所述枢转轴铰接;其中,所述驱动轴带动所述连杆组件转动,通过所述连杆组件转动带动所述滑杆沿所述第一滑槽运动,以使得所述导风板的打开位置位于所述空调器的风道出口的延长线上。

其中,所述导风板的朝向风道出口的表面构造为外凸面。

其中,所述外凸面为圆弧面。

其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其中,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滑杆与所述枢转轴铰接。

其中,在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构造有第一通孔,在所述枢转轴上构造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匹配并共同形成供所述滑杆穿过的组合安装孔。

其中,所述导风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空调器的壳体外的盒体,所述导风驱动机构位于所述盒体内。

其中,在所述盒体的底壁上构造有与所述第一滑槽相匹配的第二滑槽,其中,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上下相对设置并共同形成供所述滑杆滑动的槽道。

其中,所述导风板密封覆盖所述空调器的风道出口。

其中,当所述导风板的打开位置位于所述空调器的风道出口的延长线上时,所述导风板将所述风道出口构造为渐扩口。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导风装置。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导风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申请的导风装置中的导风板在导风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使其能够位于风道出口的延长线上,这就相当于延长了风道,能够将热风的送风距离大幅度地提升,从而大大地加快了室内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导风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导风板位于风道出口的延长线上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导风板处于完全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导风装置;1:导风板;11:枢转轴;12:外凸面;2:导风驱动机构;21:驱动轴;22:连杆组件;221:第一连杆;222:第二连杆;222a:第一端;222b:第二端;222c:第一通孔;23:第一滑槽;24:滑杆;3:盒体;31:第二滑槽;10:风道出口;10a:渐扩口;200:空调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该导风装置100包括导风板1和导风驱动机构2。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导风板1通常安装在空调器200的壳体的下方,用于打开和关闭如下所述的风道出口10。

该导风板1具有枢转轴11,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该枢转轴11的一端与导风板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如下所述的连杆组件22连接。

导风驱动机构2设置在空调器200(见图3)的底盘端部,该导风驱动机构2用于驱动导风板1,以打开或关闭如下所述的风道出口10。其中,该导风驱动机构2包括驱动轴21、连杆组件22、第一滑槽23以及与该第一滑槽23滑动配合的滑杆24,该连杆组件22的一端与驱动轴21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滑杆24与枢转轴11铰接。其中,该驱动轴21可与转动机构机械连接,从而在转动机构的带动下,使得该驱动轴21能够进行相应的转动。由于驱动轴21与连杆组件22的一端固定连接,因而,驱动轴21的转动能够带动连杆组件22的转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转动机构可为电机或其它具有传递动力的装置。

该导风板1的具体打开过程为:该驱动轴21带动连杆组件22转动,通过连杆组件22转动带动滑杆24沿第一滑槽23运动,以使得导风板1的打开位置位于空调器200的风道出口10的延长线上。具体地,导风板1在导风驱动机构2的驱动作用下,使其能够位于风道出口10的延长线上,这就相当于延长了风道,能够将热风的送风距离大幅度地提升,从而大大地加快了室内的换热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导风板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导风板1的朝向风道出口10的表面构造为外凸面12。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空调器200在开启制热模式时,由于热空气的密度较小,因而,从风道出口10吹出的热气流容易朝室内的上方流动,很难将热气流输送到室内的底部,导致室内的温度不均匀。然而,本申请通过将导风板1设置在空调器200的底盘端部,从而可以起到导风的作用,同时,通过使得导风板1的朝向风道出口10的表面构造为外凸面12,从而使得从风道出口10吹出的气流在“康达效应”下,能够沿风道出口10的导风板1的凸面型线流动,该效应会随外凸面12的“凸”度的增大而变得更加明显。即,利用“康达效应”使得热气流脱离风道出口10后,将该热气流的本来流动方向更改为朝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方向,即,能够沿外凸面12往下流动,从而将热气流吹送到室内的底部,使得室内的温升速度明显提升,实现室内温度的分布均匀、给用户带来舒适感。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外凸面12为圆弧面。也就是说,将导风板1的朝向风道出口10的表面构造为圆弧面,不仅利于热气流的流动,同时,还能够起到将热气流输送到室内的底部的作用。圆弧面相对于带有棱角的凸面而言,能够使得热气流更加顺畅地流动,避免给流经的热气流造成流动障碍。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连杆组件22包括第一连杆221和第二连杆222,其中,该第一连杆221的一端与驱动轴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杆222的第一端222a铰接,该第二连杆222的第二端222b通过滑杆24与枢转轴11铰接。这样,通过驱动轴21带动第一连杆221和第二连杆222的转动,从而间接地带动滑杆24在第一滑槽23内的运动,进一步地,通过滑杆24带动枢转轴11的转动,从而实现导风板1的打开和关闭。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该第二连杆22的第二端222b构造有第一通孔222c,在枢转轴11上构造有第二通孔,该第一通孔222c与第二通孔相匹配并共同形成供滑杆24穿过的组合安装孔。具体地,通过将滑杆24的一端穿过组合安装孔,并伸入到第一滑槽23内,从而便实现了第二连杆222与枢转轴11的铰接。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导风装置100还包括安装在空调器200的壳体外的盒体3,该导风驱动机构2位于盒体3内。这样,通过将该导风驱动机构2安装在盒体3内,使得该导风驱动机构2变成模块化,方便该导风驱动机构2的安装及拆卸,同时,该盒体3也能对导风驱动机构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因受到外界的磕碰或其它部件的干涉,导致导风驱动机构2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

在本申请的一个比较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在该盒体3的底壁上构造有与第一滑槽23相匹配的第二滑槽31,其中,该第一滑槽23和第二滑槽31上下相对设置并共同形成供滑杆24滑动的槽道。需要说明的是,该滑道的设置,能够起到防止滑杆24和连杆组件22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抖动的情况,从而确保导风驱动机构2运行的平稳性。

如图3所示,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该导风板1密封覆盖空调器100的风道出口10。具体地,由于本申请的导风驱动机构2位于空调器200的壳体外,因而,在该导风驱动机构2的驱动下,能够使得导风板1在闭合时,将风道出口10完全封闭,从而保证了空调器200整体的美观性。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比较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当导风板1的打开位置位于空调器200的风道出口10的延长线上时,导风板1将风道出口10构造为渐扩口10a。具体地,当导风板1位于风道出口10的延长线上时,风道出口10和导风板1共同构成了该渐扩口10a,气流经过渐扩截面时,气流的流速会减慢,截面气流克服周围空气环境的阻力会增大,从而可以使得气流被吹送的更远,加快室内的换热、提升室内的换热效率。

如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空调器200,该空调器200包括上述导风装置100。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导风装置100中的导风板1在导风驱动机构2的驱动作用下,使其能够位于风道出口10的延长线上,这就相当于延长了风道,能够将热风的送风距离大幅度地提升,从而大大地加快了室内的换热效率。

此外,通过使得导风板1的朝向风道出口10的表面构造为外凸面12,从而使得从风道出口10吹出的气流在“康达效应”下,能够沿风道出口10的导风板1的凸面型线流动,该效应会随外凸面12的“凸”度的增大而变得更加明显。即,利用“康达效应”使得热气流脱离风道出口10后,将该热气流的本来流动方向更改为朝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方向,即,能够沿外凸面12往下流动,从而将热气流吹送到室内的底部,使得室内的温升速度明显提升,实现室内温度的分布均匀、给用户带来舒适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