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672393阅读:来源:国知局
至3的冷凝器的示意图,其中致冷剂串行地穿流冷凝器并且冷却剂串行地穿流冷凝器,其中冷却剂借助于管引导穿过冷凝器;
[0093]图5示出根据图1至4的冷凝器的示意图,其中致冷剂串行地穿流冷凝器并且经由管从上导入到冷凝器中,其中冷却剂并行地穿流冷凝器;
[0094]图6示出冷凝器的示意图,其中与图1至5相比放大过冷区域;
[0095]图7示出冷凝器的示意图,其中与图1至6相比放大降温区域;
[0096]图8示出冷凝器的示意图,其中除了降温区域和过冷区域之外,设有内部的换热器;
[0097]图9示出贯穿连结区域的剖视图,在所述连结区域处,收集器连结到冷凝器上;
[0098]图10示出根据图9的连结区域的详细的剖视图;
[0099]图11示出贯穿连结区域的剖视图,其中管具有两个倾斜的端部区域;以及
[0100]图1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管的两个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中在图的左部示出具有柔性区域的管并且在图的右部示出多件式的管。
【具体实施方式】
[0101]在下面的图1至8中示出堆板结构方式的冷凝器l、la、70、80的不同的实施方式。在此为在用于机动车辆的空调设施中使用的冷凝器l、la、70、80。所有示出的冷凝器l、la、70、80由多个板元件形成,所述板元件彼此堆叠地得出板堆ll、lla、73、93。
[0102]构造成堆板结构方式的冷凝器l、la、70、80的主要优点是,板元件大部分是相同的并且仅外部的连接板以及各个在堆中使用的、用于将内部的流动通道转向或封锁的转向或封锁板不同于板元件的基本上相同的形状。这能够实现成本适宜的且简单的生产。
[0103]在图1至8中仅通过原理草图示出冷凝器l、la、70、80。冷凝器1、la、70、80的各个子区域、例如降温区域3、72、81或过冷区域4、71、82以及内部的换热器的区域88在图中仅作为方形的元件示出。
[0104]实际上,每个所述方形的元件由多个板元件构成。所述板元件彼此堆叠并且通过能够具有穿通部的开口的特殊的设置方案形成多个单独的通道,所述通道基于各个板元件的构造组合成引导冷却剂或致冷剂的流动通道。
[0105]在此,冷却剂的流动通道以及致冷剂的流动通道彼此相邻地设置。在简单的实施情况下能够提出,用于致冷剂的通道和用于冷却剂的通道以均匀分布的交替的顺序设置。同样可提出的是,选择致冷剂通道与冷却剂通道的与均匀分布不同的分布。也能够实现冷却剂通道和致冷剂通道之间的不同于1:1的比例的变换规律。
[0106]在图1至8中同样仅示意地示出冷却剂的或致冷剂的流动通道。每个方形的元件在图1至8中分别仅由致冷剂通道或冷却剂通道穿流一次。所述视图仅应说明各个冷凝器l、la、70、80的穿流原理并且不具有限界的或限制的作用。
[0107]致冷剂的流动通道25、25a、52、60、87分别由点线示出。冷却剂的流动通道26、26a、32、42、52、85分别由实线示出。
[0108]致冷剂的以及冷却剂的在图1至8中示出的流动方向分别只是示例并且也能够以与在图1至8中示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实施。
[0109]图1示出由降温区域3以及过冷区域4构成的冷凝器1。降温区域3用于将致冷剂降温以及将致冷剂从其蒸汽相冷凝成液相。为了降温的目的,致冷剂与同样穿流降温区域3的冷却剂进行热交换。降温区域3向上连接有过冷区域4。在所述过冷区域4中,完全液态的致冷剂通过与冷却剂的进一步的热交换而进一步地冷却到低于冷凝温度。
[0110]在冷凝器1下方设置有收集器2,所述收集器由致冷剂穿流。收集器2的任务是,储存、过滤和干燥致冷剂。通过将收集器2引入到致冷剂循环中,能够实现在致冷剂循环中的体积补偿,因为收集器2是补偿容器,由此能够补偿在致冷剂循环中的致冷剂体积波动。
[0111]收集器2在其流体出口 12处具有管5,所述管引导穿过降温区域3并且在过冷区域4中与致冷剂的流动通道25流体连通。收集器2的流体入口 6又与致冷剂在降温区域3中的流动通道25流体连通。
[0112]在穿流收集器2之后,将致冷剂完全引导到过冷区域4中。因此,收集器2是从降温区域3到过冷区域4中的流体过渡部。
[0113]在冷凝器1的板堆11的上部的端部区域上设置有开口 8、9、10。根据内部的流动通道的构造,所述开口能够是流体入口以及流体出口。同样,在板堆11的下部端部上示出开口 7,所述开口根据内部的流动通道的构造同样能够是流体入口或流体出口。
[0114]在冷凝器1的内部示出用于致冷剂和冷却剂的流动通道25、26。致冷剂穿过设置在板堆11的下部的端部区域上的流体入口 7流动到冷凝器1的降温区域3中。在那里,所述致冷剂穿流由板元件形成的、属于致冷剂的流动通道25的通道。
[0115]在穿流降温区域3之后,致冷剂经由流体入口 6流入到收集器2中。在那里,为了储存、过滤和干燥的目的,所述致冷剂穿流收集器2并且随后经由流体出口 12穿过管5流动到冷凝器1的过冷区域4中。在穿流过冷区域4之后,致冷剂穿过在上部的端部区域上的流体出口 8从冷凝器1中流出。
[0116]冷却剂穿过在冷凝器1的上部的端部区域上的流体入口 9流入到过冷区域4中。与串行地穿流各个通道的致冷剂相反地,冷却剂并行地穿流过冷区域4的以及降温区域3的各个通道。对此,冷却剂穿过内部的开口从上向下穿流板堆11并且在冷凝器1的宽度之上分布。在冷却剂流过冷凝器1的整个宽度之后,所述冷却剂然后穿过在板元件中的多个开口从下向上穿过流体出口 10从冷凝器1中流出。在此,冷却剂在冷凝器1中向下穿流的开口或冷却剂在冷凝器1中向上穿流的开口相应地彼此成一排。
[0117]在冷凝器1中,通过构造得出以逆流穿流的区域和以顺流穿流的区域。
[0118]图2示出与已经在图1中示出的构造类似的构造。致冷剂的流动通道25类似于图1设置为穿过图2的冷凝器1。与图1不同地,冷却剂在图2中现在不再并行地穿流冷凝器1的通道,而是同样如致冷剂那样串行地穿流冷凝器1。
[0119]为此,冷却剂穿过在冷凝器1的上部区域上的流体入口 30流入到过冷区域4中。在那里,所述冷却剂在冷凝器1的宽度之上分布并且经由内部的开口向下流动到过冷区域4的另一通道中。在那里,冷却剂在其穿过另一开口向下流动到降温区域3中之前再次在整个宽度之上分布。最后,冷却剂在冷凝器1的宽度之上重新分布之后穿过在下部的端部区域上的流体出口 31从冷凝器1中流出。
[0120]在图2中,与致冷剂的流动通道25相同地,冷却剂的流动通道32串行地穿过冷凝器1的内部中的各个通道伸展。通过在图2中示出的视图,致冷剂流在整个冷凝器1之上以相对于冷却剂流的逆流存在。
[0121]图3示出类似于图1和图2的冷凝器1。类似于图1和2构成致冷剂流动通道25。与图1和2不同的是,现在冷却剂的流动通道42设置在冷凝器1之内,使得不仅存在并行穿流的区域,而且也存在串行穿流的区域。
[0122]为此,冷却剂穿过流体入口 40流入到冷凝器1的过冷区域4中。在那里,所述冷却剂不仅在冷凝器1的宽度之上分布、而且也向下穿过在过冷区域4之内的内部的开口。在此,完全并行地穿流过冷区域4。然后,冷却剂穿过开口从过冷区域4流动到降温区域3中。从那里,冷却剂经由流体出口 41从冷凝器1中流出。在此,仅串行地穿流降温区域3。
[0123]以这种方式,由冷却剂部分并行地并且部分串行地穿流冷凝器1。因此,得出冷却剂与致冷剂以逆流流动的区域和冷却剂与致冷剂以顺流流动的区域。
[0124]图4同样示出类似于图1至3的实施方案的冷凝器1。致冷剂的流动通道25相对于图1至3是没有改变的。与前面的图不同的是,冷却剂现在完全串行地引导穿过冷凝器
1。在此,冷却剂穿过流体入口 50流入到冷凝器1中并且经由流体出口 51从冷凝器1中流出。在此,流体入口 50和流体出口 51位于冷凝器1的共同的端部区域上。
[0125]在此,冷却剂流入到过冷区域4中并且在那里在冷凝器1的宽度之上分布。然后,所述冷却剂穿过开口流动到过冷区域4的位于其下方的部分中并且同样再次在冷凝器的整个宽度之上分布。接着,所述冷却剂经由在冷凝器1的内部中的开口转移到降温区域3中。在冷凝器1的宽度之上分布之后,冷却剂穿过管53经由流体出口 51从冷凝器1中流出。
[0126]在此,管53与第二流动通道52的通道中的一个通道流体连通。通过管53,冷却剂能够从降温区域3穿过整个过冷区域4从冷凝器1中导出,而不会造成冷却剂与致冷剂的混合。
[0127]因此,冷却剂完全串行地穿流冷凝器1的区域3和4。在流动通道52中流动的冷却剂因此在任何时间相对于在流动通道25中的致冷剂以逆流流动。
[0128]图5示出冷凝器1。冷却剂通道26的定向和走向相应于在图1中已经示出的走向。致冷剂通道60的走向同样大程度地相应于图1的流动通道25的走向。
[0129]与设置在冷凝器1的下部的端部区域上的流体入口 7不同地,现在,流体入口 61同样如流体出口 62那样也设置在冷凝器1的上部的端部区域上。为了能够实现这种流动引导部,冷凝器1具有管63,所述管将降温区域3的通道与流体入口 61连接。
[0130]因此,致冷剂穿过管63流动到降温区域3中并且从那里如已经在前面的附图中描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