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尾门定位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02491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尾门定位工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尾门定位工装。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汽车车身涂装生产过程中,为了很好的固定车身各个门、盖,使之易于人或机器人喷涂,且喷涂后门、盖不会与车身门框等发生碰撞,避免门、盖因内表面与车身主体接触后车身PVC密封胶或油漆在湿膜状态下碰伤,需要为车身的门、盖设计各种可行的定位辅具。一款辅具设计是否合理、安装是否方便,直接影响到生产节拍及漆膜质量的好坏。
[0003]对一些使用机器人全自动喷涂带有双开尾门车身内表面的现场,除安装内表面喷涂机器人外还需要同时安装两台尾门开门机器人。喷涂过程尾门开门机器人先依循序将两个尾门分别打开后,内表面喷涂机器人才能从尾门框进入车身内表面对其进行喷涂。喷涂过后尾门机器人退出车身内表面,尾门关门机器人再关好尾门。
[0004]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急需对现有技术做出改进,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定位辅具,使得双开尾门保持直开的状态,内表面机器人能够直接进入到车身内表面进行喷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尾门定位工装。
[0006]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种汽车尾门定位工装,包括门框定位结构、连杆板和尾门定位结构,门框定位结构和尾门定位结构分别在连杆板的两端,门框定位结构包括压紧装置和压板,压紧装置和压板均安装在连杆板的一侧上,尾门定位结构包括三块卡板,分为第一、二、三卡板,第一、二卡板位于连杆板的一侧,第三卡板位于连杆板的另一侧,压紧装置和压板、第三卡板位于连杆板的同一侧上。
[0008]压紧装置包括带手柄的螺纹杆和带螺孔的固定板,螺纹杆旋入带螺孔的固定板上中,固定板安装在连杆板上。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使用中不易变形,易于维护,节省两台尾门开门机器人。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螺纹杆未画),
[0011]图2为图1左视图,
[0012]图3为图1俯视图,
[0013]图4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5]实施例:参见图1,图2,图3,图4。
[0016]—种汽车尾门定位工装,包括门框定位结构、连杆板5和尾门定位结构,门框定位结构和尾门定位结构分别在连杆板5的两端,门框定位结构包括压紧装置和压板4,压紧装置和压板4均安装在连杆板5的一侧上,尾门定位结构包括三块卡板,分为第一、二、三卡板1、2、3,第一、二卡板1、2位于连杆板5的一侧,第三卡板3位于连杆板5的另一侧,压紧装置和压板4、第三卡板3位于连杆板5的同一侧上。
[0017]压紧装置包括带手柄的螺纹杆7和带螺孔的固定板6,螺纹杆7旋入带螺孔的固定板6上中,固定板6安装在连杆板5上。
[0018]本实用新型设计说明:通过旋转压紧装置的螺纹杆卡紧尾门框密封条折边,使门框定位机构固定在尾门框上,尾门定位结构通过第一、二、三卡板卡入尾门上限位器孔中,使尾门定位结构与尾门固定,通过连杆板将两部分固定。通过设置连杆板的长度使尾门保证90度直开状态。
[001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汽车尾门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框定位结构、连杆板和尾门定位结构,门框定位结构和尾门定位结构分别在连杆板的两端,门框定位结构包括压紧装置和压板,压紧装置和压板均安装在连杆板的一侧上,尾门定位结构包括三块卡板,分为第一、二、三卡板,第一、二卡板位于连杆板的一侧,第三卡板位于连杆板的另一侧,压紧装置和压板、第三卡板位于连杆板的同一侧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尾门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压紧装置包括带手柄的螺纹杆和带螺孔的固定板,螺纹杆旋入带螺孔的固定板上中,固定板安装在连杆板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尾门定位工装,包括门框定位结构、连杆板和尾门定位结构,门框定位结构和尾门定位结构分别在连杆板的两端,门框定位结构包括压紧装置和压板,压紧装置和压板均安装在连杆板的一侧上,尾门定位结构包括三块卡板,分为第一、二、三卡板,第一、二卡板位于连杆板的一侧,第三卡板位于连杆板的另一侧,压紧装置和压板、第三卡板位于连杆板的同一侧上。压紧装置包括带手柄的螺纹杆和带螺孔的固定板,螺纹杆旋入带螺孔的固定板上中,固定板安装在连杆板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使用中不易变形,易于维护,节省两台尾门开门机器人。
【IPC分类】B05B13/02
【公开号】CN204911897
【申请号】CN201520635131
【发明人】张美涛, 聂志卫, 熊小平
【申请人】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