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013587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手持式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四冲程发动机润滑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小型通用汽油机在园林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方面的应用数量不断扩大,取代目前广泛应用的二冲程发动机的小型四冲程发动机逐步得到普及,而小型手持式四冲程发动机更是受到睛睐,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是,手持式四冲程发动机因为使用过程工作姿态的不确定性,而重量又受到限止,要设计制造一种高效循环的润滑系统比较困难。为了改善手持式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有关企业提出了公告号:CN102418575A“手持式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公告号:CN102230406A“手持式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等技术方案。前者的技术方案“凸轮轴(39)上设有离心分离机构(17)”,而该结构存在如下弊病:因为离心分离机构(17)设在)凸轮轴(39)上,而凸轮轴(39)的直径比较细,所以其离心力小,因此被凸轮轴(39)旋转分离出来的的润滑油就不彻底。而后者的技术方案虽然结构得到了简化,也很有独到之处,但其出油通道(6)、回油通道(8)都非常短小,油雾主要是依靠曲轴箱内脉冲压力的推动,因此,其出油通道、回油通道的顺畅性受到了影响,对运转部件的润滑功效不会理想;另外,油气分离的结构也过于简单,只是“进入到气门室22内的润滑油气通过隔板Ⅱ25和油气分离室26的作用,对润滑油气进行分离,废气可通过废气通道20排出。当发动机倒置时,润滑油会进入到油气分离室26,流入油气分离室26底部,此时,形成的凸起27可以防止液体润滑油从废气通道20内流出”。而仅靠“凸起27”的作用油气分离是达不到分离彻底的效果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弊病,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持式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它结构合理,出油通道、回油通道顺畅,油气分离彻底,对各运转部件的润滑功效好,能满足手持式发动机任意姿态变化的工作要求。上述的本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的:一种手持式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包括曲轴箱体与机油箱盖组成的机油室、机油室内的吸油软管、曲轴箱体形成的曲柄室、缸体与缸头罩组成的上摇臂室、连接缸头罩与曲轴箱体的上油通道一和上油通道二、缸体内部形成的挺杆室、缸体与曲轴箱体形成的凸轮室,其要点在于:机油室内机油通过与吸油软管相连接的吸油通道一、机油室顶部的吸油通道二进入曲轴箱体内的曲柄室,机油被高速运转的曲轴击碎雾化,雾化机油不但对在曲柄室内的运转部件进行润滑,同时通过上油通道一和上油通道二对上摇臂室、挺杆室、凸轮室的运转部件进行润滑;曲轴内部设有呼吸通道一,机油箱盖、曲轴、油封一与油封二组成有呼吸通道二,呼吸通道一沿曲轴进入呼吸通道二通过呼吸软管连通空滤器。作为优选,所述的吸油通道一在缸体壁上设有吸油喷口一,吸油通道一在吸油喷口一处设置有单向阀一。作为优选,所述缸体、曲轴箱体形成回油通道一,回油通道一与吸油通道二因回油与吸油的时间正好交替通过,所以部分通道共用;缸头罩内机油沿回油通道一返回机油室。作为优选,所述缸体、曲轴箱体形成回油通道二,上摇臂室内机油沿回油通道二返回机油室。作为优选,缸头罩设有缸头罩进油口、侧置回油口和回油槽;机油通过缸头罩进油口进入上摇臂室;机油通过侧置回油口、回油槽进入回油通道一和回油通道二返回机油室。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它结构合理,上油通道、回油通道顺畅;所述缸体、曲轴箱体形成回油通道一,回油通道一与吸油通道二因回油与吸油的时间正好交替通过,所以部分通道共用,因此结构紧凑;曲轴内部设有呼吸通道一,机油箱盖、曲轴、油封一与油封二组成有呼吸通道二,呼吸通道一沿曲轴进入呼吸通道二通过呼吸软管连通空滤器,而曲轴直径大,因而离心力也大,因此旋转分离出来的的润滑油就彻底,油气分离效果好;因为上述原因所以对各运转部件的润滑功效好,能满足手持式发动机任意姿态变化的工作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轴向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的凸轮室、挺杆室的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的呼吸通道二的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的上油通道的视图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图6为本发明的缸头罩仰视图图7为图6的B—B剖视图图8为本发明的缸体顶部视图图9为本发明的俯视图图10为图9中C—C剖视图即本发明的吸油通道的剖视图图11为图9中D—D剖视图即本发明的回油通道剖视图图12为图11E—E剖视图即为本发明的回油通道二的剖视图图13为图11F—F剖视图即为本发明的回油通道一的剖视图图14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活塞下行时机油路径图图15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活塞上行时机油路径图图1—15中,1-机油室,2-曲柄室,3-上摇臂室,4-上油通道一,5-上油通道二,6-上油起点开口,7-上油单向阀,8-缸头罩进油口,9-回油入口一,10-回油通道一,11-回油出口一,12-回油入口二,13-回油通道二,14-回油出口二,15-吸油口一,16-吸油软管,17-吸油通道一,18-单向阀一,19-吸油喷口一,20-吸油口二,21-吸油通道二,22-单向阀二,23-吸油喷口二,24-侧置回油口,25-回油槽,26-离心分离管,27-呼吸通道一,28-呼吸通道二,29-呼吸软管,30-油封一,31-油封二,32-缸体,33-缸头罩,34-曲轴箱体,35-机油箱盖,36-曲轴,37-凸轮,38-凸轮室,39-挺杆,40-挺杆室,41-回油孔三,42-活塞,43-燃烧室。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15所表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它包括曲轴箱体34与机油箱盖35组成的机油室1、机油室1内的吸油软管16、曲轴箱体34形成的曲柄室2、缸体32与缸头罩33组成的上摇臂室3、连接缸头罩33与曲轴箱体34的上油通道一4和上油通道二5、缸体32内部形成的挺杆室40、缸体32与曲轴箱体34形成的凸轮室38;机油室1内机油通过与吸油软管16相连接的吸油通道一17、机油室1顶部的吸油通道二21进入曲轴箱体34内的曲柄室2,机油被高速运转的曲轴36击碎雾化,雾化机油不但对在曲柄室2内的运转部件进行润滑,同时通过上油通道4和5对上摇臂室3、挺杆室40、凸轮室38的运转部件进行润滑;曲轴36内部设有呼吸通道一27,机油箱盖35、曲轴36、油封一30与油封二31组成有呼吸通道二28,呼吸通道一27沿曲轴36进入呼吸通道二28通过呼吸软管29连通空滤器。所述的吸油通道一17在缸体32壁上设有吸油喷口一19,吸油通道一17在吸油喷口一19处设置有单向阀一18。所述缸体32、曲轴箱体34形成回油通道一10,回油通道一10与吸油通道二21因回油与吸油的时间正好交替通过,所以部分通道共用;缸头罩33内机油沿回油通道一10返回机油室1。所述缸体32、曲轴箱体34形成回油通道二13,上摇臂室3内机油沿回油通道二13返回机油室(1)。缸头罩33设有缸头罩进油口8、侧置回油口24和回油槽25;机油通过缸头罩进油口8进入上摇臂室3;机油通过侧置回油口24、回油槽25进入回油通道一10和回油通道二13返回机油室(1)。上述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当活塞42下行时,曲柄室内压力升高,随着曲柄室2内压力的升高,曲柄室2内由曲轴36运转形成的机油油雾被压入上油通道一4,油雾从上油起点开口6先进入上油通道一4,随后进入上油通道二5,然后通过设置在上油通道二5与缸头罩33之间的上油单向阀7进入上摇臂室3,对上摇臂、气门、弹簧等运转部件进行润滑。活塞42下行驱动油雾进入上摇臂室3,使上摇臂室3内的压力升高,使上摇臂室3内的机油油雾通过挺杆室40进入凸轮室38,对凸轮室38内的下摇臂、凸轮37、正时齿轮、销轴等进行润滑;安装在正时齿轮后面的离心分离管26随曲轴36高速旋转,液体机油如果进入离心分离管26,将被高速甩出回到凸轮室38,只有气体可以进入离心分离管26并进入呼吸通道一27,随后进入呼吸通道二28,然后进入呼吸软管29,通过呼吸软管29进入空滤器,与新鲜空气一起进入进气系统。从而完成各运转部件的润滑和油滴和油雾分离。如图11至图13所示,当上摇臂室3内压力升高时,一部分油滴和油雾从回油入口一9进入回油通道一10,油滴和油雾沿回油通道一10通过回油出口一11返回机油室1。一部分油滴和油雾通过侧置回油口24,经在缸头罩33内的回油槽25进入回油入口二12,油滴和油雾沿回油通道二13经回油出口二14返回机油室1。如图2所示,当上摇臂室3内压力升高时,油滴和油雾沿挺杆室40进入凸轮室38,使凸轮室38内压力升高,凸轮室内部分油滴和油雾经回油孔三41返回机油室1。如图10和图11所示,当活塞42上行时,曲柄室2内部空间变大,压力降低直至降为为负压,这时曲柄室2内压力低于机油室1压力,机油从吸油口一15进入吸油软管16,然后机油沿着吸油通道一17,经过单向阀一18,由吸油喷口一19喷入曲柄室2。机油室1内部分油滴和油雾经吸油口二20进入吸油通道二21,沿着吸油通道二21经单向阀二22,由吸油喷口二23喷入曲柄室2。进入曲柄室2内的机油被高速旋转的曲轴36打碎形成机油油雾,部分油雾在活塞42下行时压入上油通道一4和上油通道二5,输送到上摇臂室3、凸轮室38等需要润滑的零部件位置。如图11所示,吸油通道二21与回油通道一10公用部分通道,因此当活塞42上行时,部分上摇臂室3内的油滴和油雾沿回油通道一10经吸油通道二21进入曲柄室2,并使上摇臂室3内压力短时间内小于机油室1内压力和凸轮室38内压力,使部分油滴和油雾从回油通道二13和凸轮室38返回上摇臂室3。如图6所示,为适应手持式发动机频繁变更角度发生的倾斜姿态的工作要求,缸头罩33内设计了周边多个侧置回油口24,当发动机倾斜时,可以使油滴和油雾能从部分侧置回油口进入回油槽25,回油槽25连通回油入口12,经回油入口二12进入回油通道二13,保证发动机在不同倾斜角度时的润滑油都可以回流入机油室1。如图11、图12、图13所示,为适应手持式发动机频繁变更角度发生的倾斜姿态的工作要求,设计了柔性吸油软管16,吸油软管16的吸油口一15可以多位置移动,保证发动机在不同倾斜角度时吸油口一15都可以在机油液面之下,保证机油可以被吸入曲柄室2。本发明可改变为多种方式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改变不认为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所有这样的对所述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修改将包括在本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