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261798阅读: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的冷却液由机油冷却器本体8.1送出,经过冷却液回水孔7位于第二安装面3上的一端流入支座壳体1,再由冷却液回水孔7与循环水栗连通的一端流入到循环水栗内,以达到循环利用。而机油进油孔4的前端从缸体的油栗获得机油,再经过机油进油孔4的后端进入冷却器本体进行热交换,之后,再进入滤清器8.2进行对油液的滤清,最后经过机油回油孔5的后端流出,再经过机油回油孔5的前端流回到缸体的主油道,简化了缸体上的机油通道和冷却液通道的设计,提高了机油和冷却液的冷却效率和系统的可靠性。而且,支座壳体I通过第一安装面2与缸体固定,而第二安装面3连接集成的冷却器本体和滤清器8.2,集成布置了冷却器本体和滤清器8.2,减少系统的零件数量,节省了空间优化了布局。优选地,机油冷却器本体8.1通过螺栓与缸体固定,牢固可靠,并且操作简单,材料容易获得,成本较低。
[0023]参见附图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是:支座壳体I的前侧面上设有增压器进油孔9,所述增压器进油孔9与所述机油回油孔5连通,所述增压器进油孔9通过油管与增压器本体连接。这样,经过机油冷却器本体8.1循环冷却和经过滤清器8.2进行滤清处理后的机油,经过机油回油孔5流至增压器进油孔9,并通过油管将机油联通至增压器进本体,润滑增压器本体。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可以是:所述第一安装面2上在所述冷却液进水孔6和所述机油回油孔5之间设有第一导流槽10,所述第二安装面3上在所述冷却液回水孔7和所述机油进油孔4之间,在所述冷却液进水孔6和所述机油进油孔4之间均设有第二导流槽U。这样,第一导流槽10和第二导流槽11的设置,目的是防止冷却液意外泄漏流到机油进油孔4和机油回油孔5中,避免了冷却液对机油进油孔4和机油回油孔5的腐蚀现象发生。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冷却液进水孔6的两端上套设有进水密封圈12,所述冷却液回水孔7的两端上套设有回水密封圈13,所述机油回油孔5的两端上套设有回油密封圈15。这样,采用不同的密封圈可以将各孔与连接部件在连接位置处进行良好的密封,避免液体或者油液的外漏,而且,采用单独的密封圈进行密封,提高了密封强度,而且也避免了由于公用密封圈而引起的密封干涉问题。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机油进油孔4位于所述机油回油孔5的下方,所述机油回油孔5的顶部与所述回油密封圈15底部相抵,所述机油回油孔5和所述机油进油孔4均套设在环形的进油密封圈14内,所述机油回油孔5的底部与所述进油密封圈14的环形内壁相抵。这样,位于机油回油孔5下方的机油进油孔4通过进油密封圈14和回油密封圈15同时作用,可以上下抵住与机油进油孔4连接的连接部件,而起到了良好的密封效果。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进水密封圈12和所述回水密封圈13均由氢化丁腈橡胶制成,所述进油密封圈14和所述回油密封圈15均由丙烯酸酯橡胶制成。这样,根据密封的介质不同,进水密封圈12和回水密封圈13均由氢化丁晴橡胶制成,氢化丁腈橡胶具有良好耐油性能,并且,由于其高度饱和的结构,使其具良好的耐热性能,优良的耐化学腐蚀性能。进油密封圈14和回油密封圈15均由丙烯酸酯橡胶制成,耐热、耐老化、耐油、耐臭氧、抗紫外线,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优于氟橡胶和硅橡胶,其耐热、耐老化性和耐油性优于丁腈橡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温、耐油环境中。
[0024]参见附图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支座壳体I由铝合金材料压力铸造成型。这样,由铝合金材料制成的支座壳体I,体积小重量轻,减少了整车的装配重量,提高了整车的工作效率。
[0025]参见附图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是:所述第二安装面3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定位销16,所述冷却器本体通过定位销16与所述第二安装面3固定。这样,通过定位销16的设置,能够快速的安装定位机油冷却器本体8.1 ο
[0026]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做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壳体,所述支座壳体的左侧设有第一安装面,所述支座壳体的右侧设有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与缸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机油冷却器本体和滤清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面上设有由左至右贯穿至所述第二安装面的冷却液进水孔、机油进油孔和机油回油孔,所述冷却液进水孔的左端与缸体的水套连通,所述冷却液进水孔的右端与所述机油冷却器本体连通,所述机油进油孔的前端与缸体的油栗连通,所述机油进油孔的后端与所述机油冷却器本体连通,所述机油回油孔的前端与缸体的主油道连通,所述机油回油孔的后端与所述机油冷却器本体连通,所述第二安装面上设有连通支座壳体的前侧面的冷却液回水孔,所述冷却液回水孔位于第二安装面上的一端与所述机油冷却液本体连通,所述冷却液回水孔位于支座壳体的前侧面上的一端与循环水栗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其特征在于:支座壳体的前侧面上设有增压器进油孔,所述增压器进油孔与所述机油回油孔连通,所述增压器进油孔通过油管与增压器本体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面上在所述冷却液进水孔和所述机油回油孔之间设有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二安装面上在所述冷却液回水孔和所述机油进油孔之间,在所述冷却液进水孔和所述机油进油孔之间均设有第二导流槽。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进水孔的两端上套设有进水密封圈,所述冷却液回水孔的两端上套设有回水密封圈,所述机油回油孔的两端上套设有回油密封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进油孔位于所述机油回油孔的下方,所述机油回油孔的顶部与所述回油密封圈底部相抵,所述机油回油孔和所述机油进油孔均套设在环形的进油密封圈内,所述机油回油孔的底部与所述进油密封圈的环形内壁相抵。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密封圈和所述回水密封圈均由氢化丁腈橡胶制成,所述进油密封圈和所述回油密封圈均由丙烯酸酯橡胶制成。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壳体由铝合金材料压力铸造成型。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定位销,所述冷却器本体通过定位销与所述第二安装面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增压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支座,包括支座壳体,支座壳体的左侧设有第一安装面,支座壳体的右侧设有第二安装面,第一安装面与缸体固定连接,第二安装面与机油冷却器本体和滤清器连接,第一安装面上设有由左至右贯穿至第二安装面的冷却液进水孔、机油进油孔和机油回油孔,第二安装面上设有连通支座壳体的前侧面的冷却液回水孔。集成安装布置冷却器本体和滤清器,简化了缸体上的机油通道和冷却液通道的设计,减少系统的零件数量,提高了冷却效率和可靠性。
【IPC分类】F01M11/03, F01M5/00
【公开号】CN205172676
【申请号】CN201520891559
【发明人】黄显淞, 蓝志宝, 张振培
【申请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1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