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后轮毂注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9031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后轮毂注油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前后轮毂注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的讲究越来越多,汽车逐步走入平常的百姓家庭,汽车上大部分都是机械零部件,使用起来会由于机械摩擦造成疲劳损坏,降低汽车的使用寿命,汽车轮毂会由于刹车等使用产生大量的热量,会对轮毂造成损坏,因此需要对轮毂进行添加润滑油,减少摩擦力的同时,增加吸收轮毂热量的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汽车前后轮毂注油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后轮毂注油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汽车轮毂会由于刹车等使用产生大量的热量,会对轮毂造成损坏,因此需要对轮毂进行添加润滑油,减少摩擦力的同时,增加吸收轮毂热量的效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前后轮毂注油装置,包括左半壳和右半壳,所述左半壳位于右半壳的左侧,且左半壳和右半壳的顶部与底部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左半壳的顶部安装有进油口,所述左半壳的底部连接有排油阀,所述右半壳的内腔底部安装有过滤筛板,且过滤筛板的顶部与右半壳的内腔左侧壁连接,所述右半壳的右侧壁底部安装有出油管,所述出油管上安装有电磁阀,所述出油管的右端连接有传送管,所述传送管的右端连接有液体压缩机,所述液体压缩机的顶部连接有软管,所述软管的顶部连接有喷射手柄,所述喷射手柄的右侧壁安装有注油口和按压开关,所述按压开关位于注油口的底部,所述按压开关的左侧通过连杆连接有封油板,所述封油板的左端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喷射手柄的内腔横向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上开有渗油孔,所述隔板的底部左侧安装有滑轨,且封油板卡接在滑轨上。

优选的,所述液体压缩机的进口与传送管连接,所述液体压缩机的出口与软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封油板位于渗油孔的下方,所述封油板的顶部粘接有橡胶密封垫。

优选的,所述封油板的顶部安装有与滑轨相适配的滑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汽车前后轮毂注油装置,通过电磁阀、液体压缩机的相互配合,通过控制按压开关即可达到油液的喷射效果,避免了传统式的人力挤压出油,提高使用的便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喷射手柄剖视图。

图中:1左半壳、2右半壳、3进油口、4排油阀、5过滤筛板、6出油管、7电磁阀、8传送管、9液体压缩机、10软管、11喷射手柄、12注油口、13按压开关、14封油板、15复位弹簧、16隔板、17渗油孔、18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前后轮毂注油装置,包括左半壳1和右半壳2,左半壳1位于右半壳2的左侧,且左半壳1和右半壳2的顶部与底部通过螺栓连接,左半壳1的顶部安装有进油口3,左半壳1的底部连接有排油阀4,右半壳2的内腔底部安装有过滤筛板5,且过滤筛板5的顶部与右半壳2的内腔左侧壁连接,右半壳2的右侧壁底部安装有出油管6,出油管6上安装有电磁阀7,出油管6的右端连接有传送管8,传送管8的右端连接有液体压缩机9,液体压缩机9的顶部连接有软管10,软管10的顶部连接有喷射手柄11,喷射手柄11的右侧壁安装有注油口12和按压开关13,按压开关13位于注油口12的底部,按压开关13的左侧通过连杆连接有封油板14,封油板14的左端连接有复位弹簧15,喷射手柄11的内腔横向安装有隔板16,隔板16上开有渗油孔17,隔板16的底部左侧安装有滑轨18,且封油板14卡接在滑轨18上。

其中,液体压缩机9的进口与传送管8连接,液体压缩机9的出口与软管连接,封油板14位于渗油孔17的下方,封油板14的顶部粘接有橡胶密封垫,封油板14的顶部安装有与滑轨18相适配的滑块。

工作原理:油液通过进油口3加入左半壳1与右半壳2组成的腔体中,通过过滤筛板5对油液进行过滤,过滤的渣滓通过排油阀4进行排出,使用时,将注油口12对准加油孔,按下按压开关13,按压开关13通过封油板14左移,封油板14与滑轨18相配合,使得封油板14挡住渗油孔17的部分被打开,油液通过出油管6和传送管8进入液体压缩机9中,液体压缩机9将油液加速流动,高速流动的油液通过软管10进入喷射手柄11中,通过渗油孔17和注油口12进入待加油的地方,需要停止加油时,电磁阀7和液体压缩机9电源断开,松开按压开关13,在复位弹簧15的作用下,封油板14复位,渗油孔17被再次挡住,油液无法继续流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