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55793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缸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搭载在四轮机动车等车辆上并良好地用于缓冲车辆的振动的缸体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一般来说,在四轮机动车等车辆中,在各车轮(车轴侧)与车身之间设置有作为缸体装置的液压缓冲器,用于缓冲车辆的振动(例如,参照日本实开昭50-23593号公报、日本实公平4-25551号公报)。在这种关联技术的缸体装置中,设置有液压式的限制机构,其采用在活塞杆的最大伸长时产生缓冲作用而防止过度伸长的结构。
[0003]虽然开发了各种液压式的限制机构,但是有简化结构的同时还要缓和活塞杆的最大伸长时的冲击这样的要求。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少的部件个数进行活塞杆的最大伸长时的冲击缓和的缸体装置。
[0005]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第一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第一缸体内,并对该第一缸体内进行划分;活塞杆,其与所述第一活塞连结;导杆,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缸体的一端侧并使所述活塞杆插入而能够滑动地对其进行引导;限制机构,其在所述活塞杆伸长或收缩并到达所述第一缸体内的端部时工作;所述限制机构具有:第二缸体,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缸体内的端部;第二活塞,其伴随所述活塞杆的移动而移动,并能够嵌装于所述第二缸体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活塞的外周周围具有周槽,所述周槽具有底面、一侧端面和另一侧端面。在该周槽上,沿轴向能够移动地设置有活塞环,所述活塞环为环状并且具有切除局部而成的周向两端。在该活塞环的两端具有相互沿轴向能够抵接的轴向抵接部、相互沿径向能够抵接的径向抵接部,在所述活塞环与所述周槽的所述第一缸体内的所述端部侧即所述一侧端面抵接时,在其与所述活塞环的端面之间构成第一通路。
[0006]本发明的另一缸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第一活塞,其能够滑动地嵌装在所述第一缸体内,并对该第一缸体内进行划分;活塞杆,其与所述第一活塞连结;导杆,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缸体的一端侧并使所述活塞杆插入而能够滑动地对其进行引导;限制机构,其在所述活塞杆伸长或收缩并到达所述第一缸体内的端部时工作,所述限制机构具有:第二缸体,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缸体内的端部;第二活塞,其伴随所述活塞杆的移动而移动,并能够嵌装于所述第二缸体地设置;第二通路,其在所述活塞杆大幅度伸长,第二活塞与活塞环一起向第二缸体内嵌插而进入的状态下,能够产生通过油液的节流阻力抑制活塞杆的伸长动作的方向的力;第一通路,其在最大伸长的活塞杆被切换为缩小行程时,在活塞杆的缩小行程中,允许油液从第二活塞的轴向另一侧向一侧朝向第二缸体内顺畅流通。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为缸体装置的液压缓冲器的纵剖视图。
[0008]图2是放大表示活塞杆的伸长行程时的限制机构的剖视图。
[0009]图3是放大表示活塞杆的缩小行程时的限制机构的剖视图。
[0010]图4是将图1中的第二活塞和活塞环作为单体表示的立体图。
[0011]图5是表示图4中的活塞环的仰视图。
[0012]图6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活塞作为单体表示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以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缸体装置适用于液压缓冲器的情况为例,根据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0014]这里,图1至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图1中,I表示作为缸体装置的代表例的液压缓冲器。液压缓冲器I具有成为其外壳的筒状的外筒2、内筒5、第一活塞6、活塞杆7、导杆9和限制机构11。
[0015]液压缓冲器I的外筒2的一端(图1中的下端)侧成为被底盖(未图示)封闭封闭端,作为另一端侧的上端侧成为开口端。在外筒2的开口端(上端)侧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弯曲形成的铆接部2A。该铆接部2A以防脱状态保持对外筒2的开口端侧进行封闭的盖体3。
[0016]由环状圆板构成的盖体3为了封闭外筒2的开口端(上端)侧,在与后述的导杆9抵接的状态下,其外周侧被外筒2的铆接部2A固定。在盖体3的内周侧安装有由弹性材料形成的活塞杆密封件4。该活塞杆密封件4密封后述的活塞杆7和盖体3之间。
[0017]作为第一缸体的内筒5以与外筒2同轴的方式被设置在外筒2内。该内筒5的一端(下端)侧经由底阀(未图示)嵌合并固定于所述底盖侧。内筒5是在其另一端(上端)侧即端部具有向径向外侧扩径地形成的筒状的扩径部5A。在该扩径部5A的上端侧内周,嵌合地安装有后述的导杆9。在内筒5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作为工作流体,不限于油液、油,还能够使用例如混合了添加剂的水等。
[0018]在内筒5与外筒2之间形成有环状的贮存室A。将气体与所述油液一起封入该贮存室A内。该气体也可以是大气压状态下的空气,另外,也可以是被压缩的氮气等气体。贮存室A内的气体是在活塞杆7缩小时(收缩行程),为了补偿该活塞杆7的进入体积量而被压缩。
[0019]第一活塞6能够滑动地被嵌装在内筒5内。该第一活塞6将内筒5(第一缸体)内划分成底侧油室B和杆侧油室C这两个室。另外,在第一活塞6形成有能够连通底侧油室B与杆侧油室C的油路6A、6B。而且,在第一活塞6的上端面设置有缩小侧的盘阀6C。缩小侧的盘阀6C在通过活塞杆7的缩小而使第一活塞6向下滑动位移时,对在油路6A中流通的油液施加阻力而产生规定的衰减力。另一方面,在第一活塞6的下端面设置有伸长侧的盘阀6D。伸长侧的盘阀6D在通过活塞杆7的伸长而使第一活塞6向上滑动位移时,对在油路6B中流通的油液施加阻力而产生规定的衰减力。
[0020]活塞杆7的一端(下端)侧与第一活塞6连结。S卩,该活塞杆7的下端侧被插入内筒5内,通过螺母8等被固定在第一活塞6的内周侧。另外,活塞杆7的上端侧经由导杆
9、盖体3等能够伸缩地向外部突出。在活塞杆7,在从第一活塞6的安装位置离开预先设定的尺寸的位置设置有环状槽7A。该环状槽7A通过在全周范围内延伸的周槽形成在活塞杆7的外周侧。后述的第二活塞13的嵌合部16嵌合于环状槽7A,由此,第二活塞13固定在活塞杆7。
[0021]导杆9形成为带阶梯圆筒状,嵌合于外筒2的上端侧,并且还被固定在内筒5的一端侧即扩径部5A的上端侧。由此,导杆9将内筒5的上侧部分定位于外筒2的中央。另夕卜,导杆9在其内周侧沿液压缓冲器I的轴向能够滑动地引导(导向)活塞杆7。另外,在通过外筒2的铆接部2A将盖体3从外侧铆接固定在导杆9时,导杆9构成了从内侧支承该盖体3的支承构造物。
[0022]导杆9例如通过对金属材料、硬质的树脂材料等实施成型加工、切削加工等,形成为规定的形状。即,如图1所述,导杆9具有:大径部9A,其位于上侧并被嵌插在外筒2的内周侧;小径部9B,其位于该大径部9A的下侧并被嵌插在内筒5的内周侧。导杆9是通过大径部9A和小径部9B形成为带阶梯圆筒状。在该小径部9B的内周侧设置有能够沿轴向滑动地引导活塞杆7的引导部10。该引导部10作为例如利用氟类树脂(四氟乙烯)等覆盖金属制筒体的内周面而成的滑动筒体而构成。
[0023]另外,在导杆9的大径部9A,在与盖体3相对的大径部9A的上表面侧设置有环状的储油室9C。该储油室9C作为从径向外侧环绕活塞杆密封件4及活塞杆7的环状的空间部而形成。储油室9C在杆侧油室C内的油液(或者混入该油液中的气体)经由活塞杆7和引导部10之间的微小间隙等漏出时,提供用于暂时存储该漏出的油液等的空间。
[0024]而且,在导杆9的大径部9A设置有始终与外筒2侧的贮存室A连通的连通路9D。该连通路9D用于将滞留在所述储油室9C中的油液(包含气体)导向外筒2侧的贮存室A。此外,在盖体3与导杆9之间设置有止回阀(未图示)。即,设置在盖体3和导杆9之间的所述止回阀在储油室9C内漏出油增加并溢出的情况下,允许该溢出的油液朝向导杆9的连通路9D (贮存室A)侧流动,并阻止从贮存室A向储油室9C侧的逆向流动。
[0025]以下,对本实施方式采用的液压式的限制机构11进行详细说明。该限制机构11在活塞杆7从外筒2及内筒5滑动(伸长或收缩)并到达内筒5内的端部(过度伸长位置)时,如下所述地工作,通过液压的缓冲作用使活塞杆7的伸长动作停止,并进行所谓的过度伸长防止。
[0026]这里,限制机构11具有:第二缸体12,其位于内筒5的端部即活塞杆7的突出端侧附近并设置在扩径部5A的内侧;第二活塞13,其位于比第一活塞6更靠导杆9侧并被设置在活塞杆7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