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4259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4妄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以^t性吸引力实现可 靠连接的电连接器组件。背景4支术
电连接器组件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设备间的连接,以实现信号传输或者电 源传输。为防止互连状态中的电连接器组件被分开,机械锁扣机构常被应用在 电连接器组件上面而确保其可靠地连接。然而,由于误操作或者其他原因,机
械锁扣机构会遭受到损坏,而不能确保电连接器组件之间的可靠连接;此外, 机械所扣机构结构相对复杂,主要以人工组装为主,不利于电连接器组件的快 速生产制造。
美国专利公开第20070072443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器组 件包括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包括本体、收容于本体内且突出 于其前表面的若干端子以及包覆于本体外面的磁性壳体,插座连接器包括本 体、收容于本体内的导电端子以及包围于本体周围的-兹4^块,当插头连接器与
插座连接器对接时,插座连接器上面的磁铁块吸引插头连接器上面的磁性壳 体,从而使其可靠地连接在一起。然而,上述结构的电连接器组件结构较为复 杂,不易于组装,增加生产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器组件结 构较为简单,且容易制造。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 包括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 第 一绝缘本体内的弹性端子以及包围于所述弹性端子外侧的第一-兹性元件,所 述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端子、至少一个固 定于第二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二石兹性元件;第二-兹性元件与第 一石兹性元件相吸? 1而使插头连接器靠近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弹性端子抵触到插座连接器的 端子上面、并沿与插头连接器运动相反的方向弹性回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方便制造,
通过磁性吸引力可使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之间达成可靠结合,从而确保不
同设备之间的电气连接。


图l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中的插头连接器立体组合图。
图2是插头连接器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另一角度的视图。 图4是插头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 图5是图1沿A-A方向的剖^L图。 图6是图1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1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中的插座连接器立体组合图。
图9是插座连接器立体分解图。
图IO是图9另一角度的视图。
图11是图8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8,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头连接器1及插座 连接器2。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通过^t性吸引力结合在一起。本实施 例中,插头连接器1 (第一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2 (第二连接器)按照通用 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协议进4亍数据传输。
请参阅图1至图5,插头连接器1包括^^性元件11、若干弹性端子12、 第一绝缘本体13、挡板15、外壳体16及线缆17。
第一磁性元件11可由永久磁性材料或者金属铁等磁性材料制成。该磁性 元件ll大致成矩形,其包括上壁lll、下壁112及一对侧壁113、 114共同围 成的空腔110。该空腔110具有一较窄的前开口 1101。侧壁113、 114的后部 进一步分别形成有垂直的凸缘115。上、下壁111、 112的后部分别形成有一 对相互对齐的第一通孔1111、 1122。
第一绝缘本体13具有大致成矩形状的主体部131以及设置在其中且沿对接方向延伸的若干个端子槽132.每一端子槽132包括4交大第一收容槽1321以 及位于第一收容槽1321前方的较小的第二收容槽1322。 一对第一凸缘1311 及第二凸缘1312分别自第一绝缘本体13后部的左、右侧面(未图示)的上、 下缘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凸缘1311及第二凸缘1312之间形成一导引道1313。 一凸块1314形成于导引道1313内的第一绝缘本体13的侧面的前方。 一对第 二通孔设置于主体部131中部的两侧。主体部131的前部收容于第一》兹性元件 11空腔110的后部。第一通孔llll、 1122与第二通孔133相互对齐以供固定 柱14穿过,而使第一绝缘本体13与第一磁性元件11可靠地组装在一起。
弹性端子12由金属片冲压制成,其包括若干U形弯折体相互连接而形成 的弹性部122、自弹性部122前方向前延伸形成的对接部121、自弹性部122 后方向后延伸形成的固持部123以及与固持部123连接的尾部124。每一尾部 124包括自固持部123上、下侧向后延伸的且在垂直方向布置第一与第二尾部 1241, 1242。第一与第二尾部1241、 1242大致成L形,其包括水平部与竖直 部(未图示)。请特别参照图5,弹性端子12对接部121前端后侧的上部具有 倾斜面(未图示),而第二收容槽1322前部的上方的第一绝缘本体13设置有 倾斜的导入部(未图示)。当弹性端子12组装至第一绝缘本体13时,其对接 部121穿过第二收容槽1322后突出于绝缘本体1的前表面并进一步插入空腔 110前部内,弹性部122被收容于第一收容槽1321的前部,固持部123干涉 收容于第一收容槽1322的后部,第一与第二尾部1241、 1242向后延伸出第一 绝缘本体13的后表面。
请参阅图2、 3、 4、 6及7,挡板15包括主体部151,形成于主体部151 两侧并且向前延伸并超出其前表面的一对锁扣臂152。主体部151的上表面设 有一对第一凹槽153,其下表面设有一对第二凹槽154,第二凹槽154与第一 凹槽153在竖直方向上错开。请特别参阅图7,弹性端子12尾部124与挡板 15结合在一起,其中,两个端子(自左向右,第一、三端子)的第一尾部1241 嵌入挡板15的主体部151内,第二尾部1242的水平部收容于主体部151下表 面的第二凹槽154内,其竖直部嵌入挡板15的主体部151内;而另外两个端 子(自左向右,第二、四端子)的第一尾部1241的水平部收容于主体部151 上表面的第一凹槽153内,其竖直部嵌入挡板15的主体部内,第二尾部1242 嵌入挡板15的主体部151内。锁扣臂152插入主体部13两侧的导引道1313 内,并与其内的凸块1314卡扣。线缆17包括若干芯线171,其分别被焊接于绝缘本体15的第一凹槽153、 第二凹槽154内的端子12尾部124。外壳体16用塑胶材料制成,包覆于线缆 17的前部、挡板15、第一绝缘本体13以及第一磁性元件11的后部。
请参阅图8至11,插座连接器2适于安装在电路板(未示出)上,其包括 金属遮蔽壳体21、两对第二磁性元件23、第二绝缘本体24及若干端子22。
第二绝缘本体24包括具有椭圓形截面的主体部24以及环绕主体部24外 周中部的凸缘2401。主体部24的上部设置有若干水平槽道241,每一水平槽 道241上方设有一狭槽242与外面相通,此外,若干竖直槽243自主体部24 的前表面向后凹进并分别与水平槽道241相通。
每一端子22包括水平固持部221、自固持部221前缘向下弯折形成的对 接部222以及自固持部221向上且向后倾斜延伸的尾部223。固持部221两侧 的前、后部进一步形成有倒刺2211。端子22的固持部221干涉收容于主体部 24的水平槽道241内,对接部222收容于竖直槽243内,尾部223延伸出主 体部24的后表面。
第二磁性元件23可由金属铁等磁性材料或者永久A兹性材料制成,其可与 第一-兹性元件ll相互吸引。本实施例中,第二磁性元件23为四块》兹铁,第一 磁性元件11为可被磁铁吸引的金属体。每一第二磁性元件23具有大致成L 形结构,其内侧中部进一步设置有定位槽231。第二i兹性元件23对称布置于 第二绝缘本体24主体部240的周围,主体部240的凸缘2401进一步插入进定 位槽231内。相邻的第二磁性元件23相互吸引,^Mv而确保其能够与第二绝缘 本体24可靠地结合在一起。金属遮蔽壳体21围成一收容空间210,用以收容 第二;兹性元件23及第二绝缘本体24,金属遮蔽壳体21同时包裹在第二》兹性 元件23外周。然而,在其它可替代的实施例中,两块较大第二^f兹性元件或者 甚至一个磁性元件也是可行的。第二绝缘本体24的前部突伸出第二磁性元件 23的前表面,并与金属遮蔽壳体21的前部共同构成一收容腔2101。两对凸片 2121、 2131形成于金属遮蔽壳体21的前缘并向外翻折。这些凸片2121、 2131 用于引导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方Y更地对接。此外,若干较小的凸片 2132、 2122形成于金属遮蔽壳体21的后缘,其用于将插座连接器2焊接固定 于电^各板上。
请参阅图1与图8,当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对接时,第二磁性元 件23与第一磁性元件11相吸引而使插头连接器1靠近插座连接器2,第二绝缘本体2 4的前部插入到第 一磁性元件11所包围的空腔110的前开口 1101内, 而第一磁性元件11的前部也收容于插座连接器2前方的收容腔2101内。同时, 插头连接器1的弹性端子12抵触到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22上面、并沿与插头 连接器1运动相反的方向弹性回缩。这些配合结构可确保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 连接器2正确、可靠地对接。通过第一磁性元件11与第二磁性元件23之间的 吸引力,可确保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之间可靠地结合在一起。此外, 插头连接器1的端子12的对接部121对插座连接器2的端子22的对接部222 成点对面接触,具有一定的刮擦效果,可进而消除端子22对接部222的灰尘, 从而确保其之间更好的电气连接。
权利要求1.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弹性端子以及包围于所述弹性端子外侧的第一磁性元件,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端子、至少一个固定于第二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二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二磁性元件与第一磁性元件相吸引而使插头连接器靠近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弹性端子抵触到插座连接器的端子上面、并沿与插头连接器运动相反的方向弹性回缩。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 弹性端子为冲压形成的片状端子,其包括连续弯曲形成的弹性部、自弹性部 前方向前延伸形成的对接部、自弹性部后方向后延伸形成的固持部以及与固持 部连接的尾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收容于 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槽内,对接部突出于绝缘本体的前表面,固持部干涉 收容于绝缘本体内,尾部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后表面。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进 一步包括锁扣于绝缘本体后部的挡板,该挡板上、下表面设有相互错开的凹 槽,所述弹性端子的尾部插入到挡板内且部分突露于凹槽内。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元件 为可被磁性吸引的金属,其具有空腔,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空腔的后部,弹 性端子的对接部收容于空腔的前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包 括包覆于第二磁性元件外面的金属遮蔽壳体。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 的前部突伸出第二磁性元件的前表面,并与金属遮蔽壳体的前部共同构成一收 容腔,该空腔用于收容第一磁性元件的前部。
8. 如权利要求l、 6或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绝缘本体外周中部设有凸缘,第二磁性元件内侧的中部设置有定位槽,该定 位槽收容第二绝缘本体上面的凸缘。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元件 包括两对大致成L形的磁铁,这些磁铁对称布置于第二绝缘本体的外周,且 相邻的第二磁性元件相互吸亏1 。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 的端子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固持部及自固持部前缘向下弯折形成且垂直 对接部方向的片状对接部,插头连接器的弹性端子的对接部与插座连接器的 端子的对接部成点对面接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所述插头连接器(1)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3)、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弹性端子(12)以及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一磁性元件(11),所述插座连接器(2)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4)、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端子(22)、至少一个固定于第二绝缘本体外侧的第二磁性元件(23);第二磁性元件(23)与第一磁性元件(11)相吸引而使插头连接器(1)靠近插座连接器(2),而插头连接器的弹性端子(12)抵触到插座连接器的端子(22)上面、并沿与插头连接器运动相反的方向偏置。
文档编号H01R13/629GK201252244SQ20082013080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30日
发明者杰利·吴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