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1224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尤指一种适用于不同传输协议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可记录更多的数据,且记录数据用的空间也愈来愈大, 为了在短时间内传输大量的数据方便使用者使用电子产品,故需要更快速的传输规格来 传输数据到不同的电子产品上;目前常用的传输规格为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以及外部序列先进附加技术(External Serial ATA,eSATA)。为了使电子产品的体积更小,有时会将电子产品上的电连接器插座更换为同时适 用于两种传输规格的电连接器,现有电连接器的外观图如图6所示,其具有一端子座,该端 子座具有一主体91与一舌片92且为一体成型,该舌片92顶面分别形成有多个上端子槽 96,底面分别形成有多个下端子槽(图中未示)与多个接触窗(图中未示),五支第二端子 95分别穿设于前述舌片92底面的各个下端子槽内,用以作为USB 2. 0的脚位;七支第一端 子94分别穿设于该舌片92顶面各个上端子槽内,又各第一端子94分别具有一第一端与一 第二端,各第一端子94的第一端穿出舌片后端,各第一端子94第二端中段露出于舌片底面 的下端子槽内,用以作为eSATA的脚位;且位于其中五支第一端子94的第二端形成有一接 触部93,各接触部93位于舌片92底面前端的接触窗内,用以作为USB 3. 0的脚位;唯,因现 有电连接器端子座的结构不易组装端子,容易使端子从端子座上脱落;且USB3. 0与eSATA 共享部分脚位,可能会造成信号传输时噪声增大,造成使用上的不便。以上所述者皆为现有 电连接器结构未臻理想之处,由此可见,现有电连接器结构实有待进一步检讨,并谋求可行 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现有电连接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组装、信号 稳定而有效防止干扰的电连接器。为达成前述目的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令前述电连接器包括一外壳,呈中空状并提供屏蔽作用;—主体,设于前述外壳内;该主体主要于相对的两侧部之间形成有一横部,该横部 中央形成有一开口,又横部顶面形成有多个的定位槽;一舌片,呈平板状并穿设在主体的开口内,该舌片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一前端及 一后端,且内设有多个第一端子,各第一端子的一端露出于舌片顶面前端;又舌片的顶面、 底面分别形成有多个上端子槽与多个下端子槽;其中各上端子槽分别对应于主体横部顶面 的定位槽;多个的第二端子,分别穿设于前述舌片底面的各个下端子槽内;又各第二端子分 别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各第二端子的第一端露出于舌片底面,其第二端穿出舌片后 端;[0010]多个的第三端子,分设于前述舌片顶面的各上端子槽内;各第三端子分别具有一 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第一端朝内弯折以构成一接触部,第二端形成有一 π形状的定位部, 前述接触部突出于舌片顶面,其定位部适跨设于前述主体横部顶面的各定位槽内。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主体的横部前端面在其开口下方处朝前延伸一加强肋, 其形状呈扁平平板状。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主体横部顶面的定位槽延伸至横部的前端面,又各定位 槽在横部前端面的两侧槽壁上分别内凹形成一卡沟;第三端子的定位部于接近第一端的一垂直臂的两侧边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卡掣 片,该卡掣片对应前述定位槽的卡沟。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舌片顶面分别形成有多个接触窗,且位于各上端子槽的 前端;第一端子的第一端端部处形成有一接触部,该接触部位于舌片顶面前端的接触窗 内。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至第三端子的第二端经弯折以分别构成一接脚,并 由一后盖所共同固定;该后盖上形成有三排接脚定位槽,各接脚定位槽的数量及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一至 第三端子的接脚。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端子计有7支,作为eSATA脚位,该第二端子计有5 支,作为USB 3.0脚位,该第三端子共有4支,作为USB 2.0脚位。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提供的电连接器令主体与舌片各自独立,且先在舌 片内埋设多个第一端子,并在底面的下端子槽内分别安装第二端子后,即可将舌片装入主 体的开口内,随后由垂直方向将第三端子分别穿入舌片顶面的上端子槽内,并跨设于横部 的定位槽内以构成定位,随即再将完成组合的主体与舌片装入外壳内,即构成一多传输协 议的电连接器;而利用前述舌片独立于主体以外的设计,可方便第一至第三端子的安装, 且第一至第三端子分别独立运作于不同的传输协议,可确保信号稳定且不互相干扰(例如 eSATA 和 USB3. 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组合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剖面图;图6为现有多传输协议电连接器的分解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 外壳20主体21侧部22横部220定位槽221 卡沟23 开口[0031]24加强肋30舌片31接触窗32上端子槽33下端子槽40第一端子41接触部42,51,63 接脚50第二端子60第三端子61接触部62定位部620卡掣片70后盖71,72,73接脚定位91主体92舌片93接触部94第一端子95第二端子96上端子槽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示例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其包括一金属制的外壳10、一主体20、一舌片30及多个 的第一至第三端子40,50,60,以组成一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尤指适用于eSATA与USB 3. 0 等传输协议的电连接器;本实施例中,并令前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一后盖70 ;其中该外壳10呈中空状且具有相对的一前开口及一后开口 ;该主体20设于前述外壳10内;该主体20主要于相对的两侧部21之间形成有一 横部22,该横部22中央形成有一开口 23,供舌片30穿置其间;又横部22顶面形成有多个 向内凹入的定位槽220 ;于本实施例中,各定位槽220延伸至横部22的前端面,又各定位槽 220在横部22前端面的两侧槽壁上分别内凹形成一卡沟221 ;又请参阅图3所示,该主体 20的横部22前端面在其开23下方处朝前延伸一加强肋M,其形状呈扁平平板状,该加强 肋M用以加强支撑穿置在开口 23处的舌片30 ;该舌片30呈平板状,其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一前端及一后端,其顶面分别形成 有多个接触窗31及多个的上端子槽32,其中各接触窗31位于舌片30的顶面前端,各上端 子槽32位于各接触窗31后方;又舌片30底面形成有多个的下端子槽33 (请参阅图3所 示);再者,舌片30以包射方式在内部设置该等第一端子40,各第一端子40呈狭长板片状 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第一端的端部处形成有一接触部41,该接触部41位于舌片 30顶面前端的接触窗31内;又第一端子40的第二端则露出舌片30的后端并弯折构成42 接脚。再者,舌片30底面的下端子槽33内分别穿设有一第二端子50,各第二端子50分 别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第一端于下端子槽33内并露出于舌片30底面(如图4所 示),作为电接触之用,由于主体20的横部22上向前延伸有加强肋M,可使第二端子50的 第一端又贴紧于下端子槽33内;而第二端子50的第二端穿出舌片30后端,并弯折后构成 一接脚51。当舌片30上完成安装第三端子50后,即可安装至主体20的开口 23内;随后可 在该主体20及舌片30上安装第三端子60,各第三端子60分别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其第一端朝内弯折以构成一具有弹性的接触部61,第二端形成有一 π形状的定位部62,该定位部62具有两垂直臂,接近第一端的一垂直臂在其两侧边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卡掣片 620,另一垂直臂则向下延伸以构成一接脚63 ;当第三端子60装上舌片30及主体20时,由 垂直方向以第一端置入舌片30顶面的上端子槽32内,其接触部61则突出于舌片30顶面 (如图5所示),而其定位部62跨设于主体20横部22顶面的各定位槽220内,而定位部62 一垂直臂上的卡掣片620适可卡入定位槽220延伸至横部21前端面后在两侧槽壁上形成 的卡沟221内,以进一步构成定位。仍请参阅图2所示,该后盖70上形成有三排接脚定位槽71,72,73,每一接脚定位 槽71,72,73的数量及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二、第三、第一端子50,40,60第二端上的接脚51, 42,63,并供该等接脚51,42,63共同穿置于其上相对应的接脚定位槽71,72,73 (如图4,图 5所示)内,以有效固定第一至第三端子40,50,60的接脚42,51,63,并使各接脚42,51,63相互隔离。又本实施例中,前述第一端子40计有7支,作为eSATA脚位,第二端子50计有5 支,是USB 3.0新增的端子,第三端子60共有4支,属于USB 2. 0传输协议;而经由前述的 实施例说明可知,第一至第三端子40,50,60是独立地分别用于不同的传输协议,并无共享 端子的情况,故可有效避免出现相互干扰现象而确保信号稳定。又利用舌片30独立于主体20以外,并在完成第一、第二端子40,50的安装后与主 体20结合,再进行第三端子60的安装,可方便第一至第三端子40,50,60的安装,并提高组 装效率。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壳,呈中空状并提供屏蔽作用;一主体,设于前述外壳内;该主体于相对的两侧部之间形成有一横部,该横部中央形成 有一开口,又横部顶面形成有多个的定位槽;一舌片,呈平板状并穿设在主体的开口内,该舌片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一前端及一后 端,且内设有多个第一端子,各第一端子的一端露出于舌片顶面前端;又舌片的顶面、底面 分别形成有多个上端子槽与多个下端子槽;其中各上端子槽分别对应于主体横部顶面的定 位槽;多个的第二端子,分别穿设于前述舌片底面的各个下端子槽内;又各第二端子分别具 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各第二端子的第一端露出于舌片底面,其第二端穿出舌片后端;多个的第三端子,分设于前述舌片顶面的各上端子槽内;各第三端子分别具有一第一 端及一第二端,其第一端朝内弯折以构成一接触部,第二端形成有一 π形状的定位部,前述 接触部突出于舌片顶面,其定位部适跨设于前述主体横部顶面的各定位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主体的横部前端面在其开口下方处 朝前延伸一加强肋,其形状呈扁平平板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主体横部顶面的定位槽延伸至横部 的前端面,又各定位槽在横部前端面的两侧槽壁上分别内凹形成一卡沟;第三端子的定位部于接近第一端的一垂直臂的两侧边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卡掣片,该 卡掣片对应前述定位槽的卡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舌片顶面分别形成有多个接触窗,且 位于各上端子槽的前端;第一端子的第一端端部处形成有一接触部,该接触部位于舌片顶面前端的接触窗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至第三端子的第二端经弯折以 分别构成一接脚,并由一后盖所共同固定;该后盖上形成有三排接脚定位槽,各接脚定位槽的数量及位置分别对应于第一至第三 端子的接脚。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计有7支,作 为eSATA脚位,该第二端子计有5支,作为USB 3. 0脚位,该第三端子共有4支,作为USB 2.0 脚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金属外壳、一设于外壳内的主体、一设于主体内的舌片;其中,该舌片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一前端及一后端,又舌片内设有多个第一端子,各第一端子的一端露出于舌片顶面前端,另端弯折至舌片后端以构成接脚,再者,舌片的底面形成多个第二端子槽,供分设一第二端子,又舌片与主体顶面分别形成多个且相对应的第三端子槽,供以垂直方向分别装入一第三端子;利用前述舌片独立于主体以外的设计,可方便第一至第三端子的安装,且第一至第三端子分别独立运作于不同的传输协议,可确保信号稳定且不互相干扰。
文档编号H01R13/40GK201838863SQ20102025203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日
发明者王嘉鑫 申请人:王嘉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