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内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08389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具体涉及一种连接器的内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连接器,即CONNECTOR。国内亦称作接插件、插头和插座。一般是指电器连接器。即连接两个有源器件的器件,传输电流或信号。

传统的连接器包括壳体,壳体上开设有供插头插入的插口,壳体位于插口外侧一体设置有外弹片,位于插口内侧一体设置有内弹片,传统的内弹片呈V形结构,该内弹片的转折处作为与插头的配合位并朝向壳体内侧,内弹片的其中一个端部与壳体连接,另一端呈悬空状,当插头插入插口时,内弹片的转折处受到挤压,进而使内弹片与壳体连接的端部受力,当安装于高电流或室外微波平台环境时,内弹片与壳体连接的端部承受能力有限,进而导致内弹片的转折处与插头配合出现接触不稳定,打火等不良的状况,导致连接器的连接可靠性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连接可靠性、使用寿命高的连接器的内连接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上开设有供插头插入的插口,所述的壳体位于插口内侧设置有内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弹片呈弧形状,所述的内弹片中部向插口内侧凸起并作为与插头的配合位,所述的内弹片一端作为固定端并与壳体相连接,另一端作为活动端,所述的壳体内壁设置有与活动端相对且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层,所述的插口在插头插入时内弹片的活动端与绝缘层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插头插入时,内弹片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与壳体相抵,两端同时承受压力,相对之前单一端部承受压力,可承受的范围更大,且内弹片的活动端与绝缘层相抵,保证安全性能及信号稳定,内弹片的形状替换为弧形状,受力后形变均匀,相较之前V形的内弹片形变及受力均集中于一点,整体形变相较弧形状大大加快,即更易于与插头分离,综上所述,该种结构的内弹片降低了产品的接触电阻,提高连接可靠性、使用寿命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内弹片与插头的配合位设置有与插头贴合的配合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配合平面增加内弹片与插头接触时的配合面积,同时增加了产品的正向力,较大幅度的降低了插头屏蔽壳与内弹片的接触电阻。提高电流输送通道的同时降低与插头完全分离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连接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内弹片分别对称设置于插口内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弹片数量优选两个,且对称设置的内弹片使两侧的内弹片受力更为均匀。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的内连接结构,包括壳体1,壳体1上开设有供插头插入的插口11,壳体1位于插口11内侧设置有内弹片2,内弹片2呈弧形状,内弹片2中部向插口11内侧凸起并作为与插头的配合位21,内弹片2一端作为固定端22并与壳体1相连接,另一端作为活动端23,壳体1内壁设置有与活动端23相对且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层3,插口11在插头插入时内弹片2的活动端23与绝缘层3相抵,在插头插入时,内弹片2一端与壳体1连接,另一端与壳体1相抵,两端同时承受压力,相对之前单一端部承受压力,可承受的范围更大,且内弹片2的活动端23与绝缘层3相抵,保证安全性能及信号稳定,内弹片2的形状替换为弧形状,受力后形变均匀,相较之前V形的内弹片2形变及受力均集中于一点,整体形变相较弧形状大大加快,即更易于与插头分离,综上所述,该种结构的内弹片降低了产品的接触电阻,提高连接可靠性、使用寿命高。

内弹片2与插头的配合位21设置有与插头贴合的配合平面24,由配合平面24增加内弹片2与插头接触时的配合面积,同时增加了产品的正向力,较大幅度的降低了插头屏蔽壳与内弹片的接触电阻。提高电流输送通道的同时降低与插头完全分离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连接可靠性。

内弹片2分别对称设置于插口11内两侧,内弹片2数量优选两个,且对称设置的内弹片2使两侧的内弹片2受力更为均匀。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