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436203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传递装置、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齿轮传递电动机旋转驱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用于对该动力传递装置进行转向辅助驱动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当操作汽车的方向盘时,转向轴旋转而使其转向齿轮的旋转运动变为往复运动,以改变车轮的方向。用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来辅助这样的转向操作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揭示在例如日本专利JP-A 2001-20623号公报上。
在这样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用于传递电动机旋转驱动力的减速装置如图7所示,具有电动机5A、通过连接筒8A而与该电动机5A的输出轴7A连接的旋转轴7B、安装在该旋转轴7B上的蜗杆61、与该蜗杆61啮合的蜗轮62。蜗轮62固定在转向轴3或与其连接的轴上。这里输出轴7A在电动机5A内被支承在2个轴承(未图示)上,旋转轴7B可旋转地被支承于夹有蜗杆61两侧的第1轴承81A和第2轴承82A上。
因此,利用操纵器进行方向盘的操作时,当转矩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出该动作时,电动机5A动作,电动机的旋转驱动力通过输出轴7A、旋转轴7B、蜗杆61和蜗轮62向转向轮3减速地传递,就辅助方向盘的操作。
但是,在以往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由于是通过连接筒8A而将旋转轴7B与已作成成品并被组装后的电动机5A的输出轴7A连接的结构,故在电动机5A内用2个轴承支承输出轴7A,并且,必须用2个轴承81A、82A支承旋转轴7B,合计需要4个轴承。因此,以往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由于零件个数多而存在成本高,并导致装置的大型化和重量增大的问题。另外,由于轴承数多,要加大转向轴3的旋转所需的力,故还存在驾驶感觉差的问题。另外,在以往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由于通过连接筒8A并利用花键槽对电动机5A的输出轴7A与蜗杆61的旋转轴7B进行连接,故需要进行花键加工,使成本增高。并且,当在由花键槽构成的连接部分有松动时,电动机旋转时会产生噪音,还存在蜗杆61对于电动机5A旋转的响应性变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减少轴承数而实现低成本化、小型化、轻量化、提高动力传递时的响应性,并能防止异音产生的动力传递装置、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电动机部,其设有旋转轴、安装在该旋转轴的基端侧的转子和与该转子相对配置的定子;所述旋转轴上安装在所述电动机部的前端侧的驱动齿轮;与该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能旋转地支承该从动齿轮的从动侧轴承;以及保持该从动侧轴承的固定侧构件,所述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承在第1轴承和第2轴承上,所述第1轴承在所述驱动齿轮的前端侧被保持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所述第2轴承在该驱动齿轮与所述转子之间被保持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以将所述驱动齿轮夹在与该第1轴承之间。
在本发明中,使用具有旋转轴、安装于该旋转轴的基端侧的转子以及与该转子相对配置的定子的电动机部,不使用作成成品的电动机。因此,若是以往技术,就必须将电动机的输出轴和安装有驱动齿轮的旋转轴分别进行花键加工而将轴连接起来,而若采用本发明,由于可以用1根旋转轴,故不必对利用花键加工等的轴进行连接。因此,能实现减少零件个数和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由于可以使用1根旋转轴并用2个轴承进行支承,从这一点来说,能实现减少零件个数和降低制造成本、还能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并且,由于不必对利用花键加工等的轴进行连接,故不会发生因花键槽的连接部分处的松动所引起的不良情况,例如不会发生异音及蜗杆对电动机旋转的响应性降低的问题。另外,由于轴承的数量少,转向轴的旋转所需的力较轻,故提高驾驶的感觉。另外,由于在驱动齿轮的两侧用2个轴承对旋转轴进行支承,故即使在轴承上产生位置偏移也能将旋转轴的倾斜抑制在最小限度。因此,不会降低动力从驱动齿轮朝向从动齿轮的传递效率。
另外,应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由于具有上述结构,故能采用下述的制造方法。即,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工序将所述驱动齿轮安装在所述旋转轴上的驱动齿轮装配工序;使所述驱动齿轮与通过所述从动侧轴承而保持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的所述从动齿轮啮合、且通过所述第1轴承而将所述旋转轴的前端侧支承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并通过所述第2轴承而将所述旋转轴的基端侧支承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的旋转轴装配工序;将所述转子安装在所述旋转轴基端侧的转子装配工序;与所述转子相对地将所述定子安装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侧而构成所述电动机部的定子装配工序。
这里,作为所述第1轴承和第2轴承,可使用滚珠轴承等的径向轴承。
因此,在进行旋转轴装配工序的状态中,对旋转轴进行支承的第1轴承和第2轴承,由于已固定在共用的固定侧构件上,故能正确地进行啮合检查工序。另外,由于能在转子装配工序前进行啮合检查工序,故在驱动齿轮或从动齿轮有不良情况时,能容易地对有不良情况的一方齿轮进行调换。尤其,在将动力传递装置用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场合,作为从动齿轮使用安装在转向轴侧的蜗轮,作为驱动齿轮使用蜗杆。这样,由于要求高的啮合精度,故有容易发生判定为不良情况的倾向,而若采用本发明,由于能将蜗轮或蜗杆容易地进行调换,故容易消除啮合的不良情况。另外,在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场合,在将其装配后,即使在蜗轮或蜗杆有不良情况也不能容易分解,而在本发明中,由于能在转子装配工序之前进行啮合检查工序以消除啮合的不良情况,故能提高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合格率。
另外,能在所述定子装配工序之后,使所述电动机部动作、并进行检查该电动机部的电动机部检查工序。若在这样的时间中进行电动机部的检查,则由于能在此以前消除啮合部分的不良情况,故在该工序中发生不良情况时,能容易将其原因特定在电动机部处。
此外,在所述电动机部具有无刷结构的场合,将旋转检测用的可动构件安装在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第1轴承前端侧,将检测所述旋转检测用的可动构件旋转的检测器安装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对于这样的结构,若采用本发明,在所述定子装配工序后,将旋转检测装置的可动构件装配在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第1轴承前端侧,另外将检测该可动构件旋转的检测器安装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在该状态下,进行对所述旋转检测装置进行相位调整的旋转检测装置装配工序。若以如此定时进行相位调整时,由于以在此以前的工序完成啮合部分的检查和电动机部的检查,故在进行相位调整后,不会发现啮合部分及电动机部的不良情况。因此,可避免装配作业之后为发现不良情况必须进行分解的情况。
这样的动力传递装置,例如可用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该场合,所述从动齿轮是安装在转向轴侧的蜗轮,所述驱动齿轮是与该蜗轮啮合的蜗杆,所述电动机部,是通过所述蜗杆来旋转驱动所述蜗轮,而对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进行辅助的转向辅助驱动用。在这种装置的场合,尤其要求高的可靠性,而采用本发明,由于能配合组装的进行而以最适当的定时进行检查,故能制造可靠性高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在本发明中,所述固定侧构件是至少覆盖所述蜗轮和所述蜗杆的壳体。
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壳体上连接着遮覆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周围的电动机外壳。
另外,所述壳体,还具有遮覆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周围的筒部,且在该筒部的开口覆盖着盖。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A)、(B)、(C)是分别表示应用本发明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说明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所用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6是应用本发明的另一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以往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所用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本发明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A)、(B)、(C)是分别表示应用本发明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说明图。图2是本发明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所用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如图1(A)所示,汽车的驾驶是,对于方向盘20的操作通过转向轴3而传递给车轮21。为了辅助该操作,近年来如图1(B)所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那样,在转向架内往往配置具有后述的减速装置和辅助电动机的动力传递装置10。另外,也有时如图1(C)所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那样,在转向齿轮22的小齿轮轴的周边配置具有后述的减速装置和辅助电动机的动力传递装置10。在这样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中,由转矩传感器(未图示)检测驱动器的方向盘操作,并通过用控制单元(未图示)对其运算而使动力传递装置10的辅助电动机和减速装置瞬时产生最适当的辅助力,实现舒适的驾驶感觉。
如图2所示,本形态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中所用的动力传递装置10具有转向轴3或与其连接的贯通轴的壳体4(固定侧构件)。
在动力传递装置10中,壳体4具有上下贯通转向轴3或与其连接的轴的第1圆筒部4a;与该第1圆筒部4a交叉、并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第2圆筒部4b。
在第1圆筒部4a上,配置有与转向轴3嵌合的蜗轮62(从动齿轮),该蜗轮62,由于其旋转中心轴或转向轴3通过从动侧轴承(未图示)而被支承于壳体4上,故处于可与转向轴3一体旋转的状态。
另外,第2圆筒部4b的两端开口,在一方的开口上,通过O形圈42并利用螺栓41而固定有定子外壳53(电动机外壳),在另一方的开口上安装着盖44。
在第2圆筒部4b和由定子外壳53围住的空间内,具有由旋转轴7、安装在该旋转轴7基端侧7a上的转子51、与该转子51相对配置的定子52构成的电动机部5。
在该电动机部5中,定子52被固定在定子外壳53的内周面上。定子52具有铁心52b、卷绕在铁心52b上的线圈52a、使该线圈52a的外周侧绝缘的绝缘件52c、向线圈供给电力用的动力用连接器52d,该动力用连接器52d也安装在定子外壳53上。而转子51具有作为与旋转轴7嵌合部分的轭铁51a、安装在轭铁51a外周上的磁铁51b、保护磁铁51b外周的磁铁护罩51c、将轭铁51a固定在旋转轴7上的螺母51d。
另外,在旋转轴7上,在电动机部51的前端侧7b,安装着与蜗轮62啮合的蜗杆61(驱动齿轮),由该蜗杆61和蜗轮62构成减速机构。
这里,旋转轴7可旋转地被第1轴承81和第2轴承82支承着,所述第1轴承81是在蜗杆61的前端侧7b被保持在第2圆筒部4b上的滚珠轴承,所述第2轴承82是在蜗杆61与转子51之间、被保持在壳体4上以将蜗杆61夹在与第1轴承81之间的滚珠轴承。
电动机部5,由于具有无刷电动机结构,故为了控制其供电而需要旋转检测器。因此,在本形态中,作为旋转检测器,使用分相器9,该分相器9被配置在旋转轴7的前端侧7b。即,分相器9具有与旋转轴7嵌合的分相器转子9a(可动构件);将该分相器转子9a固定在旋转轴7上的螺母9b;与分相器转子9a的外周面相对配置的分相器定子9c(检测器);以及与分相器定子9c连接的分相器用连接器9d,分相器定子9c利用从与构成电动机部5侧的相反侧的开口旋入的定子压板9e人被推压固定在壳体4的第2圆筒部4b内。另外,分相器用连接器9d也被安装在第2圆筒部4b上。
这样构成的分相器9,由于通过旋转轴7旋转使分相器转子9a的位置发生变化,用分相器定子9c将该位置变化作成阻抗的变化来检测,检测出旋转轴7的旋转位置。
在具有这样构成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中,当操作图1的所示的方向盘20时,由转矩传感器(未图示)对其进行检测,由控制单元(未图示)对该检测结果进行运算、并控制对电动机部5的线圈52a的供电。其结果,旋转轴7以规定速度旋转,由此,蜗杆61与旋转轴7一体旋转。因此,与蜗杆61啮合的蜗轮62与转向轴3一体旋转。
这样,在电动机部5中的旋转轴7的旋转,通过蜗杆61和蜗轮62减速而向转向轴3传递,能对方向盘20进行辅助操作。这里,由于电动机部5具有无刷电动机结构,故向线圈52a的供电可通过分相器9根据对旋转轴7的旋转位置检测的结果来进行。
接着,对本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3~图5是表示在本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的制造工序中、其所使用的动力传递机构10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首先,在图3(A)所示的蜗轮装配工序ST1中,将安装在转向轴3上的蜗轮62放置在壳体4内。接着,将第1轴承81的外环压入安装于壳体4中。
接着,在图3(B)所示的蜗杆装配工序ST2’中,将蜗杆61装配在旋转轴7上(驱动齿轮装配工序)。
接着,在旋转轴装配工序ST2”中,从外周侧向旋转轴7进行圆周铆接、使圆环821固定在旋转轴7上,在旋转轴7上将第2轴承82压入固定于相对蜗杆61而与基端侧7a邻接的位置上。接着,将旋转轴7从前端侧7b通过安装在壳体4上的第1轴承81内环后,从旋转轴7的基端侧7a,通过在外周面切有螺纹的轴承外环压板822,将该轴承外环压板822旋入第2圆筒部4b。其结果,旋转轴7可旋转地被支承在保持于壳体4中的第1轴承81和第2轴承82上。
接着,在图3(C)所示的蜗杆的啮合的检查工序ST3中,使旋转轴7稍作旋转,进行蜗杆61与蜗轮62的啮合检查。
接着,在图4(A)所示的转子装配工序ST4中,从旋转轴7的基端侧7A通过转子51后,用螺母51d固定,将转子51装配在相对旋转轴7上的第2轴承82而与基端侧7a邻接的位置上。这里,在装有转子51的旋转轴7的基端侧7a上,通过滚花加工制出阻止转动用的轴向的筋。
在图4(B)所示的定子装配准备工序ST5中,在准备了安装有构成电动机部52的线圈52a和绝缘件52c的铁心52b、安装有动力用连接器52d的定子外壳53、用于将定子外壳53固定在壳体4上的螺栓41后,在图4(C)所示的定子装配工序ST6’中,将铁心52b固定在定子外壳53上、并使线圈52a与动力用连接器52d连接。接着,将装有定子52的定子外壳53夹有O形圈42地安装在壳体4上,并用固定用螺栓41固定。
接着,在电动机部检查工序ST6”中,使用旋转轴7的前端侧7b,使旋转轴7从外部旋转,并确认电动机部5的旋转特性。
接着,在图5(A)所示的分相器装配工序ST7中,将分相器9安装在旋转轴7的前端部7b上。对此,首先在旋转轴7上,在进行阻止转动用的滚花加工后的前端部7b插入分相器转子9a后,用螺母9b固定。另外,在壳体4中,装配分相器定子9c和分相器用连接器9d,对于分相器定子9c,在分相器相位调整后利用定子压板9e推压固定。
接着,在图5(B)所示的分相器相位调整工序ST8中,将分相器定子9c与分相器用连接器9d连接,使分相器定子9c偏离旋转方向进行相位调整。相位调整后,利用定子压板9e将分相器定子9c推压固定,用盖44盖住壳体4的圆形开口43,完成图1所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
如上所述,本形态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中所用的动力传递装置10,使用由旋转轴7、安装于该旋转轴7的基端侧7a的转子51、和与该转子51相对配置的定子52构成的电动机部5,不使用作成成品的电动机。因此,若是以往,就必须将电动机的输出轴和安装有蜗杆61的旋转轴分别进行花键加工来连接轴,而若采用本发明,由于用1根旋转轴7就可以,故不必通过花键加工等对轴进行连接。因此,能实现减少零件个数和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由于使用1根旋转轴7,故可以用2个轴承81、82对该旋转轴7进行支承,从这一点来说,能实现减少零件个数和降低制造成本,还能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并且,由于不必进行利用花键加工等的轴的连接,故不会发生因花键槽的连接部分中的松动引起的不良情况,例如不会发生异音及蜗杆对电动机的旋转的响应性降低的不良情况。另外,由于可以只用2个轴承81、82支承旋转轴7,轴承的数量少,转向轴3的旋转力较轻,故提高驾驶的感觉。
另外,由于在蜗杆61的两侧用第1轴承81和第2轴承82对旋转轴7进行支承,故即使在轴承81、82上产生位置偏移,也能将旋转轴7的倾斜抑制在最小限度。因此,不会降低从蜗杆61向蜗轮62的动力的传递效率。
另外,在本形态中,在制造动力传递装置10时,在进行旋转轴装配工序ST2”的状态中,支承旋转轴7的第1轴承81和第2轴承82,由于固定在共用的固定侧构件(壳体4)上,故能正确地进行啮合检查工序ST3。另外,由于能在进行转子装配工序S4前进行啮合检查工序ST3,故在蜗杆61或蜗轮62有不良情况时,能容易地仅对有不良情况的一方齿轮进行调换。尤其在将动力传递装10用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的场合,由于使用蜗轮62和蜗杆61作为齿轮,故容易因微小的精度偏差对啮合发生不良情况,而若采用本形态,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能将蜗轮62或蜗杆61容易在其制造工序的途中进行调换,故容易消除不良情况。
另外,在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的场合,在将其组装以后,即使在蜗轮62或蜗杆61有不良情况也不能容易分解,而在本发明中,由于能在转子装配工序ST4之前预先进行啮合检查工序ST3以消除啮合的不良情况,故能提高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的合格率和可靠性。
另外,在定子装配工序SS6’之后,能使电动机部5动作并进行对电动机部5作检查的电动机部检查工序ST6”。若以这样的定时对电动机部5进行的检查,则由于能在此以前消除啮合部分的不良情况,故在该工序中发生不良情况时,能容易将其原因特定于电动机部5。
此外,由于电动机部5具有无刷电动机结构,故在定子装配工序ST6’之后,能将旋转检测用的分相器转子9a(可动构件)安装在旋转轴7上的第1轴承81的前端侧7b,将检测分相器转子9a的旋转的分相器定子9c安装在壳体4上,进行分相器组装工序ST7,然后,就进行相位调整工序S8。若以这样的定时进行相位调整工序ST8,则由于可在此以前的工序中就完成啮合部分的检查和电动机部5的检查,故在相位调整后不会发现啮合部分及电动机部5的不良情况。因此,可避免在弯角、装配作业之后必须进行分解的情况。
在上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中,在壳体4上安装着杯状的定子外壳53,而如图6所示,也可以将壳体4’的第2圆筒部4b延长来代替定子外壳53。即,图6所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是,将壳体4’的第2圆筒部4b延长,构成固定定子52的圆筒状的定子安装部53a。在定子安装部53a上安装动力用连接器52d,用盖53c遮盖其圆形端面53b。这样,通过使定子安装部53a与壳体4’一体化,就有能省略对安装定子外壳53所必须的固定用螺母、O形圈42等零件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形态中,说明了将动力传递装置10用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的例子,然而也可应用于其它装置。另外,本形态中,由于将分相器9用于旋转轴7的旋转位置检测,如图1(C)所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那样,即使将动力传递装置10配置在转向齿轮22的小齿轮轴周边的高温环境下,也不产生发热的问题。而如图1(B)所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那样,在将动力传递装置10配置在转向架内的场合,由于温度上升不大,也可以使用光学的旋转位置检测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和使用它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中,由于用1根驱动侧的旋转轴就可以,故不必通过花键加工等对轴进行连接。因此,能实现减少零件个数和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由于使用1根驱动侧的旋转轴,故用2个轴承就可支承该旋转轴,从这一点来说,能实现减少零件个数和降低制造成本,还能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并且,由于不必通过花键加工等将轴连接,故不会发生因花键槽的连接部分处的松动引起的不良情况,另外,由于轴承的数量少、转向轴的旋转所需的力较轻,故可提高驾驶的感觉。另外,由于在驱动齿轮的两侧用第1轴承和第2轴承对旋转轴进行支承,故能将旋转轴的倾斜抑制在最小限度,不会降低齿轮部分的动力的传递效率。
另外,在进行旋转轴装配工序的状态中,支承旋转轴的第1轴承和第2轴承,由于固定在共用的固定侧构件上,故能正确地进行啮合检查工序。另外,由于能在转子装配工序前进行啮合检查工序,故在驱动齿轮或从动齿轮有不良情况时,能容易地仅对有不良情况的一方齿轮调换。并且,由于在进行该检查工序以后,能进行电动机部的检查,故在该工序中发生不良情况时,能容易将其原因特定在电动机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有旋转轴、安装在该旋转轴基端侧的转子和与该转子相对配置的定子的电动机部;安装在所述旋转轴上所述电动机部的前端侧的驱动齿轮;与该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能旋转地支承该从动齿轮的固定侧构件,所述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承在第1轴承和第2轴承上,所述第1轴承在所述驱动齿轮的前端侧被保持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所述第2轴承在该驱动齿轮与所述转子之间被保持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以将所述驱动齿轮夹在与该第1轴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部具有无刷电动机结构,在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第1轴承的前端侧安装有旋转检测用的可动构件,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安装有检测所述旋转检测用的可动构件旋转的检测器。
3.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或2中规定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是安装在转向轴侧的蜗轮,所述驱动齿轮是与该蜗轮啮合的蜗杆,所述电动机部,是通过所述蜗杆而旋转驱动所述蜗轮、从而对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进行辅助的转向辅助驱动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侧构件是至少覆盖所述蜗轮和所述蜗杆的壳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上连接着覆盖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周围的电动机外壳。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覆盖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周围的筒部,并在该筒部的开口覆盖着盖。
7.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设有旋转轴、安装在该旋转轴基端侧的转子和与该转子相对配置的定子的电动机部;安装在从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电动机部到前端侧之间的驱动齿轮;与该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能旋转地支承该从动齿轮的固定侧构件,所述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承在第1轴承和第2轴承上,所述第1轴承在所述驱动齿轮的前端侧被保持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所述第2轴承在该驱动齿轮与所述转子之间被保持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以将所述驱动齿轮夹在与该第1轴承之间,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驱动齿轮安装在所述旋转轴上的驱动齿轮装配工序;使所述驱动齿轮与保持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的所述从动齿轮啮合,并通过所述第1轴承将所述旋转轴的前端侧支承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通过所述第2轴承将所述旋转轴的基端侧支承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的旋转轴装配工序;将所述转子安装在所述旋转轴基端侧的转子装配工序;将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相对地安装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侧而构成所述电动机部的定子装配工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轴承和所述第2轴承是滚珠轴承。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轴装配工序后、所述转子装配工序前,进行对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的啮合进行检查的啮合检查工序。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子装配工序后,使所述电动机部动作而进行对该电动机部进行检查的电动机部检查工序。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部具有无刷电动机结构,在所述定子装配工序后,将旋转检测装置的可动构件装配在所述旋转轴上所述第1轴承的前端侧,另外将检测该可动构件旋转的检测器安装在所述固定侧构件上,在该状态下,进行对旋转检测装置作相位调整的旋转检测装置装配工序。
12.一种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使用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规定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齿轮是安装在转向轴侧的蜗轮,所述驱动齿轮是与该蜗轮啮合的蜗杆,所述电动机部,是通过所述蜗杆而旋转驱动所述蜗轮、从而对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进行辅助的转向辅助驱动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的动力传递装置(10),实现低成本化、小型化、轻量化、提高动力传递时的响应性并防止产生异音,其具有设有旋转轴(7)、安装在该旋转轴(7)基端侧(7a)的转子(51)和与该转子(51)相对配置的定子(52)的电动机部(5);安装在旋转轴(7)上所述电动机部(5)的前端侧(7b)的蜗杆(61);与该蜗杆(61)啮合的蜗轮(62)。旋转轴(7)由第1轴承(81)和第2轴承(82)可旋转地支承,而第1轴承(81)在蜗杆(61)的前端侧(7b)被保持在壳体4上。所述第2轴承(82)在该蜗杆(61)与所述转子(51)之间被保持在壳体(4)上,以将所述蜗杆(61)夹在与第1轴承(81)之间。
文档编号H02K7/10GK1492975SQ0280550
公开日2004年4月28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1年10月2日
发明者高桥昌志, 成濑信治, 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三协精机制作所,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