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高效减震的起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1621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高效减震的起动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高效减震的起动机。



背景技术:

起动机又叫马达,它将蓄电池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发动机飞轮旋转实现发动机的启动,目前,市场上的起动机,它包括壳体、蓄电池以及转动机构。这种起动机虽然已经用与转轴套接的橡胶圈来减小转轴转动过程中的震动,但用这种方式还是很难减小转轴的震动对起动机整体产生的影响,因为橡胶圈对转轴没有一个径向的压力,对起动机转轴转动产生的震动约束及其有限,起动机的震动容易对起动机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因此,设计一种具有良好的防震效果的起动机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效减震的起动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高效减震的起动机,包括外壳和内壁,所述外壳和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基体和第一基体,所述第一基体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减震层,所述第一减震层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基体,所述第一减震层的内部设有弹簧,所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内部均填充有弹性材料和软性材料,所述第一基体的上端和第二基体的下端分别留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在垂直方向上一一对应,且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开口相反,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设有第一磁体,所述第二凹槽的内部设有第二磁体,所述第二基体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减震层,所述第二减震层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二减震层的内部安装有减震体,所述第二减震层的上端连接有减震板,所述减震板的上方固定连接电路板本体,所述第一基体的底端设有缓冲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磁性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至少为三个。

优选的,所述缓冲层为硅胶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高效减震的起动机,结构设计合理,通过设有的磁体、弹簧、减震带和减震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使得该电路板经过多重抗震和减震,在弹簧受到弹性做伸缩运动时候,由于减震带和减震体的存在,不仅可以帮助弹簧分担弹力,而且还可以降低弹力的强度,并且磁性相同,同性相斥,当转轴在转动过程中发生径向震动时,磁力对他有个约束作用,从而减缓了转轴转动过程中的径向震动,这样不仅可以对于外力有一个减震的作用,而且对于内部也有减震作用,可以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基体和第一基体示意图。

图中:1外壳、2第二基体、21第一基体、3内壁、4第二减震层、41减震板、42减震体、5缓冲层、6第一凹槽、61第二凹槽、7第一磁体、71第二磁体、8第一减震层、9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高效减震的起动机,包括外壳1和内壁11,所述外壳1和内壁11之间设有第二基体2和第一 基体21,所述第一基体21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减震层8,所述第一减震层8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基体2,所述第一减震层8的内部设有弹簧9,所述第一基体21和第二基体2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基体21和第二基体2内部均填充有弹性材料和软性材料,所述第一基体21的上端和第二基体2的下端分别留有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61,所述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61在垂直方向上一一对应,且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61的开口相反,所述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61均至少为三个,所述第一凹槽6的内部设有第一磁体7,所述第二凹槽61的内部设有第二磁体71,所述第一磁体7和第二磁体71的磁性相同,所述第二基体2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减震层4,所述第二减震层4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二减震层4的内部安装有减震体42,所述第二减震层4的上端连接有减震板41,所述减震板41的上方固定连接电路板本体3,所述第一基体1的底端设有缓冲层5,所述缓冲层5为硅胶层。

工作原理:当受到弹性或者压力的时候,首先经过缓冲层5,然后经过第一基体21,首先弹簧9受到弹性或者压力的时候,开始做伸缩运动,然后第一磁体7和第二磁体71的同性相斥作用,可以帮弹簧9分担和缓解弹性或者压力,当被缓解和中和的弹性或者压力经过第二基体2的时候,又被弹性材料和软性材料缓解了一部分,最后当弹性或者压力到达第二减震层4的时候,又被减震体42和减震板41分解,这样可以对于外界和内部的震动都有减震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