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转子磁铁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8128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马达转子磁铁固定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马达转子磁铁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图1为传统技术中的一种马达内部结构示意图,包括在定子1和转子2之间设置磁铁3,其中,当磁铁3欲装设于转子2时,在磁铁3的内壁或是转子2的外缘涂抹黏胶,再将磁铁3以压配挤压的方式,硬挤套设于转子2上以完成装配,而如此组装磁铁3的方式,磁铁3的位置不容易校准正确,且容易造成磁铁3断裂,影响磁铁3的强度;而且,马达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热量,容易产生脱胶现象,使转子2与磁铁3脱离,导致马达损伤,提高马达的不稳定性及不良率。

参见图2的中国台湾专利第M345421号新型专利案的一种马达转子结构,定子1内侧的转子2与各磁铁3通过嵌合件4连接固定;且嵌合件4围绕旋转轴O的周向以相等的间距角度设置在转子2上,使各磁铁3能够嵌置于两嵌合件4之间,且受嵌合件4予以压合定位。

上述马达转子结构利用嵌合件4设于转子2与各磁铁3之间,增加转子2与各磁铁3的稳固性,改善了传统的利用黏胶方式的诸多缺点,但是,须将嵌合件4分开个别装设于转子2与各磁铁3之间,增加组装时的复杂度及组装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马达转子与磁铁组装复杂等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快速组装马达转子磁铁的马达转子磁铁固定结构。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马达转子磁铁固定结构,包括:定子,其具有转轴线及绕着转轴线所形成的容置空间;通过转轴线具有第一假想线,以及垂直于转轴线的第二假想线和第三假想线,第二假想线与第三假想线相互呈直角,第一假想线设于第二假想线与第三假想线之间,第一假想线与第二假想线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一假想线与第三假想线之间的夹角;转子,其沿着转轴线转动设置于容置空间内,转子的轴心穿设有转轴;磁力件,其环设于定子与转子之间,且磁力件滑设于转子的外缘;以及多个结合机构,其相对于第二假想线或第三假想线对称地设于磁力件与转子之间;每个结合机构均具有起点与终点,起点与终点两点连线的延伸线通过用以对称的第二假想线或第三假想线,令转子与磁力件彼此凹凸卡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转子环设有多个凸部,磁力件为多个磁铁,结合机构为设于磁铁与凸部的结合处的侧边,磁铁卡固于任两个相邻的凸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结合机构均呈阶梯状;每个结合机构均具有第一嵌面、第二嵌面及连接于第一嵌面与第二嵌面的第三嵌面,第一嵌面靠近第二假想线,第二嵌面靠近第三假想线,且第二嵌面比第一嵌面更靠近转轴线,第三嵌面沿着转轴线的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嵌面与第二嵌面的短边延伸方向分别通过转轴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结合机构均具有卡合面,卡合面为由起点与终点两点相连接形成的平面或曲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卡合面与第一假想线之间具有夹角,该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磁铁至少为2个,凸部至少为2个;多个磁铁等间隔角度环设于转子外缘,且分别位于第二假想线与第三假想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磁力件为单一环型磁铁,每个结合机构通过第二假想线或第三假想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结合机构均具有两个侧面及设于两个侧面之间的底面,每个侧面为由起点与终点两点直线连接形成的平面;

两个侧面分别平行于第二假想线或第三假想线,两个侧面均与底面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结合机构至少为4个;至少有2个结合机构通过第二假想线,并对称于第三假想线设于转子与磁力件之间;

至少有另外2个结合机构通过第三假想线,并对称于第二假想线设于转子与磁力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马达转子磁铁固定结构,通过磁力件与转子间的结合机构,令转子与磁力件彼此以凹凸卡固,使得磁力件可稳固地安装于转子的外缘,简化磁力件与转子的结构,使组装过程更为简单便利,且能够使磁力件的位置更为精准,改善马达结构的不稳定性,以及节省组装时间与流程,进而提高马达的运转性能及稳定性,且能够降低成本,有利于产业上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技术中的一种马达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中国台湾专利第M345421号新型专利案的一种马达转子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马达转子磁铁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马达转子磁铁固定结构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马达转子磁铁固定结构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马达转子磁铁固定结构的剖面图一;

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马达转子磁铁固定结构的剖面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马达转子磁铁固定结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马达转子磁铁固定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3至图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转子磁铁固定结构,包括:定子10,其具有转轴线0及绕着转轴线0所形成的容置空间11,其中,定子10具有环状的轭部12及间隔环设于定子10内的多个槽部13,槽部13设于容置空间11与轭部12之间且与容置空间11连通,每个槽部13均具有槽开口131,其开口方向朝向容置空间11,且任两个相邻的槽部13之间设有齿件14,而齿件14的一端连接轭部12,齿件14的另一端具有靴部141,令齿件14呈T型状。

通过转轴线0具有第一假想线A和垂直于转轴线0的第二假想线B,以及第三假想线C,第二假想线B与第三假想线C相互呈直角,其中,第一假想线A设于第二假想线B与第三假想线C之间,第一假想线A与第二假想线B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一假想线A与第三假想线C之间的夹角,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假想线A与第二假想线B之间的夹角为35度,第一假想线A与第三假想线C之间的夹角为55度;于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假想线A与第二假想线B之间的夹角为0度,第一假想线A与第三假想线C之间的夹角为90度。

转子20,其沿着转轴线0转动设置于容置空间11内,转子20的轴心设置有穿孔21,而穿孔21供转轴30穿设,其中,转子20环设有多个凸部22,或者环设有多个凹槽结构,于本实用新型中,转子20环设有多个凸部22,优选地,凸部22数量为4个,每个凸部22均位于第二假想线B与第三假想线C之间。再者,转轴30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凹槽31,每个凹槽31中卡设有扣环40及垫片50,而扣环40较垫片50靠近转轴30的端部,用以防止转子20脱离定子10的容置空间11。

磁力件60,其环设于定子10与转子20之间,且磁力件60滑设于转子20的外缘,用以提供磁力于转子20,而磁力件60与定子10之间具有间隙,以确保转子20能自由转动,该间隙由每个齿件14的靴部141与转子20所形成。磁力件60为多个磁铁或单一环型磁铁,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8所示,磁力件60为多个磁铁,于本实用新型中,磁铁数量为2个以上,且每个磁铁均设于任两相邻的凸部22之间,每个磁铁均为小于半圆的圆弧片,每个磁铁的外圆弧线与凸部22的外壁齐平,其中,每个磁铁均通过第二假想线B与第三假想线C,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中,磁铁数量为4个,磁铁等间隔角度环设于转子20外缘;而于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磁力件60为单一环型磁铁,其环设于转子20的外缘。

多个结合机构70,其相对于第二假想线B或第三假想线C对称设于磁力件60与转子20之间,结合机构70的数量为2个以上,其中,每个结合机构70均具有起点71与终点72,起点71与终点72两点连线的延伸线通过用以对称的第二假想线B或第三假想线C,令转子20与磁力件60彼此凹凸卡固,于本实用新型中,每两个对称的结合机构70能互相牵制不偏心,使得磁力件60能更精准地安装于转子20的外缘,且能够增加转子20与磁力件60之间的固定强度。

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如图3至图5所示,结合机构70为设于磁铁与凸部22的结合处的侧边,且结合机构70呈阶梯状,而每个磁铁均具有2个结合机构70,其中,每个结合机构70具有第一嵌面73、第二嵌面74及连接于第一嵌面73与第二嵌面74的第三嵌面75,第一嵌面73靠近第二假想线B,第二嵌面74靠近第三假想线C,且第二嵌面74比第一嵌面73更靠近转轴线0,而第三嵌面75沿着转轴线0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一嵌面73与第二嵌面74分别与第三嵌面75呈直角连接,且第一嵌面73与第二嵌面74的短边延伸方向分别通过转轴线0,而第一嵌面73的短边长度小于第二嵌面74的短边长度,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嵌面73的短边长度小于第二嵌面74的短边长度的四分之一,且第二嵌面74与第二假想线B的夹角等于第一假想线A与第二假想线B的夹角。由于阶梯状的结合机构70,使得磁力件60能够稳固地定位于转子20外缘,且阶梯状可增加彼此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凹凸相互配合设置,在组装上相当地便利,且在马达运转时,磁力件60不会脱离转子20,增加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

于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如图6至图8所示,结合机构70为设于磁铁与凸部22的结合处的侧边,而每个磁铁均具有2个结合机构70,其中,每个结合机构70具有卡合面76,而卡合面76为起点71与终点72两点相连接形成的平面或曲面,如图6至图7所示,卡合面76为由起点71与终点72两点直线连接形成的平面,而如图8所示,卡合面76为由起点71与终点72两点曲线连接形成的曲面。再者,卡合面76与第一假想线A之间具有夹角θ,其中,夹角θ大于0度且小于90度,于本实施例中,夹角θ为7度,而卡合面76与第二假想线B的夹角小于卡合面76与第三假想线C的夹角,且磁力件60靠近转轴线0的弧线大于或等于磁力件60远离转轴线0的弧线,以使每两个结合机构70之间形成梯型槽,将磁力件60卡固于转子20的外缘,在马达运转时,磁力件60不会脱离转子20,增加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

于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如图9所示,每个结合机构70具有两侧面77及设于两侧面77之间的底面78,各侧面77为由起点71与终点72两点直线连接形成的平面,于本实施例中,结合机构70数量为4个,其中两个结合机构70均通过第二假想线B,并对称地设置在第三假想线C的两侧,位于转子20与磁力件60之间,且两个侧面77间隔地设置在第二假想线B的两边,底面78垂直于第二假想线B;而另外两个结合机构70通过第三假想线C,并对称地设置在第二假想线B的两侧,位于转子20与磁力件60之间,且两个侧面77间隔地设置在第三假想线C的两边,两个侧面77均平行于第三假想线C,底面78垂直于第三假想线C。由于两侧面77及底面78形成凹槽结构,且对称于第二假想线B与第三假想线C,每两个对称的结合机构70能互相牵制不偏心,使得磁力件60能更精准安装于转子20的外缘,且能够增加转子20与磁力件60之间的固定强度,进而提高马达的运转性能及稳定性。

因此,当转子20与磁力件60欲装设于定子10的容置空间11时,通过磁力件60与转子20之间设置结合机构70,令转子20与磁力件60彼此以凹凸卡固,使得磁力件60可稳固地安装于转子20的外缘,简化磁力件60与转子20的结构,能够降低成本,且使组装过程更为简单便利。

再者,每两个对称设置的结合机构70,能互相牵制不偏心,使磁力件60的位置更为精准,进而提高马达的运转性能及稳定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