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板保持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9938发布日期:2019-04-09 21:5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基板保持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基板保持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有利用壳体等对基板进行保持的构造。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电子控制单元的技术:其包括电路基板、对该电路基板进行保持的壳体、以及通过嵌件成型而固定于壳体的多根母线。在专利文献1中,电路基板由具有逆止功能的插入式的支柱固定于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585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在对基板进行保持的构造中,尚留有改良的余地。例如,希望能够使基板的保持和防脱更可靠。例如,希望能够适当地保护对基板进行保持的部分。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适当地保持基板的基板保持构造。

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适当地保护对基板进行保持的部分的基板保持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基板保持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侧壁部,其是筒状,并形成收容空间;保持壁部,其从所述侧壁部向所述收容空间的内部突出;多个压接端子,其被所述保持壁部保持,向所述侧壁部的开口突出,并被压入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基板的孔部;以及臂部,其从所述保持壁部的比所述压接端子更靠近所述侧壁部的位置向所述开口突出,具有可挠性,并具有将所述基板的所述开口侧的面卡止的爪部,所述压接端子和所述臂部的前端的位置是比所述侧壁部的所述开口侧的端面更靠近所述保持壁部侧的位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基板保持构造包括:侧壁部,其是筒状,并形成收容空间;保持壁部,其从侧壁部向收容空间的内部突出;多个压接端子,其被保持壁部保持,向侧壁部的开口突出,并被压入收容于收容空间的基板的孔部中;以及臂部,其从保持壁部的比压接端子靠近侧壁部的位置向开口突出,具有可挠性,并具有对基板的开口侧的面进行卡止的爪部。压接端子和臂部的前端的位置是比侧壁部的开口侧的端面靠保持壁部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基板保持构造,被压入基板的孔部的多个压接端子对基板进行保持。此外,臂部将基板的开口侧的面卡止。因此,本发明的基板保持构造起到能够适当地保持基板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基板保持构造,压接端子和臂部没有突出到比开口侧的端面更外侧。因此,压接端子和臂部不易与其他部件或工具等干涉。因此,本发明的基板保持构造起到能够适当地保护保持基板的部分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接线盒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框架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框架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的臂部的变形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基板的俯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电接线盒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接线盒

2框架

3上盖

4下盖

5压接端子

6基板

7紧固部件

8臂部

9止动部

21收容空间

22侧壁部

22a开口

22b端面

23保持壁部

24嵌合部

51第一连接部

52第二连接部

53压入部

53a弯曲部

53b中央部

54连接部组

61孔部

62孔部组

81主体

82爪部

82a卡止面

100基板保持构造

w电线

wh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构造和电接线盒。此外,本发明不被本实施方式所限定。另外,在下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构成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1来说明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涉及基板保持构造和电接线盒。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接线盒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侧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框架的立体图,图5是实施方式的框架的剖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的主视图,图7是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的立体图,图8是实施方式的框架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的臂部的变形的剖视图,图10是实施方式的基板的俯视图,图11是实施方式的电接线盒的剖视图。在图5中示出了图2的v-v剖面。在图8中示出了图2的viii-viii剖面。在图11中示出了与图5的剖面相同的剖面位置处的电接线盒的剖面。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构造100是在电接线盒1中对基板6进行保持的构造。本实施方式的电接线盒1具有框架2、上盖3、下盖4、压接端子5、基板6和紧固部件7。电接线盒1与电线w共同构成线束wh。

框架2具有收容基板6的收容空间21。基板6与压接端子5的第一连接部51电连接。压接端子5与框架2一体地成型,对基板6进行保持。压接端子5的第二连接部52向框架2的嵌合部24的内部突出。压接端子5经由嵌合于嵌合部24的连接器与电线w电连接。

上盖3是将框架2的上侧的开口22a封闭的盖体。下盖4是将框架2的下侧的开口封闭的盖体。紧固部件7是将下盖4、框架2和上盖3相互紧固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紧固部件7是外螺纹螺钉。紧固部件7被插通于下盖4和框架2并与上盖3的内螺纹部螺合。通过将上盖3和下盖4紧固于框架2,从而收容空间21成为封闭空间。

如图2至图4所示,框架2是两端开放的筒状的部件。框架2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的材料成型。框架2具有筒状的侧壁部22、保持壁部23和多个嵌合部24。侧壁部22是两端开放的筒状的构成部。本实施方式的侧壁部22的形状是剖面形状为矩形的方筒形状。在本说明书中,将侧壁部22的中心轴线的方向称为“轴向”。另外,将侧壁部22的轴向的一侧称为“上侧”,将轴向的另一侧称为“下侧”。但需说明,该上下方向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在实际中存在与电接线盒1搭载于车辆等的状态时的上下方向不同的情况。

侧壁部22的上侧的开口22a是成为基板6的插入口的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的框架2中,侧壁部22的开口22a侧的端面22b是平坦的。即,端面22b位于与轴向正交的同一平面上。上盖3与端面22b抵接而将开口22a封闭。

保持壁部23是从侧壁部22向收容空间21的内部突出的壁部。换言之,保持壁部23向侧壁部22的中心轴线突出。保持壁部23从侧壁部22的下端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保持壁部23具有开口23a。开口23a是框架2的下侧的开口。即,本实施方式的保持壁部23的形状是矩形的框形状。开口23a比基板6小。换言之,保持壁部23的宽度被定为:在沿轴向观察时,保持壁部23与基板6重叠。下盖4与侧壁部22的下端以及保持壁部23抵接而将开口23a封闭。上盖3和下盖4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

嵌合部24是与连接器嵌合的部分,从侧壁部22的外侧面突出。本实施方式的嵌合部24是剖面形状为矩形的方筒形状的构成部。在本实施方式的框架2上,三个嵌合部24设置于侧壁部22的各个不同的面。嵌合部24具有将连接器卡止的卡止部。

压接端子5是被压入基板6的后述的孔部61的端子。压接端子5具有导电性,例如由铜或铝等金属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5如图5所示弯折成l字形状。压接端子5具有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第一连接部51是从弯折部靠一侧的部分。第二连接部52是从弯折部靠另一侧的部分。第一连接部51与第二连接部52沿相互交叉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5中,第一连接部51与第二连接部52正交。

第一连接部51是被压入基板6并与基板6电连接的端子部。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连接部51在前端侧具有压入部53。压入部53的宽度比第一连接部51的与压入部53相邻的部分的宽度大。本实施方式的压入部53由一对弯曲部53a、53a构成。一对弯曲部53a、53a分别将第一连接部51的比弯曲部53a更靠基端侧的部分与比弯曲部53a更靠前端侧的部分相连。一对弯曲部53a、53a以随着从两端部趋向中央部53b、53b而在宽度方向上离开的方式弯曲。弯曲部53a被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

第二连接部52是与电线w电连接的端子部。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连接部52向嵌合部24的内部空间突出。更详细地说,压接端子5以第二连接部52排列成两列并向嵌合部24的内部突出的方式被框架2保持。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5例如通过嵌件成型而与框架2一体化。当嵌合部24与连接器嵌合时,第二连接部52与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连接器的端子与电线w电连接。因此,压接端子5经由连接器与电线w电连接。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51从保持壁部23向开口22a突出。更详细地说,第一连接部51排列成两列并从保持壁部23向收容空间21突出。本实施方式的压接端子5以第一连接部51沿轴向从保持壁部23突出的方式与框架2一体化。在本实施方式的框架2中,与嵌合部24的位置相对应,一组的第一连接部51从保持壁部23的三个位置突出。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一个嵌合部24对应的第一连接部51的组称为连接部组54。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框架2还具有臂部8和止动部9。臂部8和止动部9分别与保持壁部23一体地形成。

臂部8从保持壁部23向开口22a突出。本实施方式的臂部8相对于构成侧壁部22的四个壁部各配置两个。对于各臂部8,在隔着开口23a而对置的位置,配置有成对的臂部8。如图2所示,臂部8相对于侧壁部22的四个壁部分别配置于宽度方向的端部。另外,与侧壁部22的一个壁部对应的两个臂部8隔着连接部组54在两侧各配置一个。臂部8从比压接端子5的第一连接部51更靠近侧壁部22的位置突出。

如图8所示,臂部8具有主体81和爪部82。主体81是板状或柱状的构成部,并具有可挠性。主体81和爪部82与保持壁部23一体地形成。主体81从保持壁部23向开口22a突出。本实施方式的主体81相对于轴向倾斜。更详细地说,主体81以随着从保持壁部23往开口22a去而向收容空间21的内部去的方式相对于轴向倾斜。这里,轴向是基板6相对于收容空间21插入的插入方向。因此,主体81相对于基板6的插入方向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的框架2中,侧壁部22的内侧面22c与轴向平行。因此,臂部8的主体81以随着从保持壁部23趋向开口22a而从侧壁部22的内侧面22c离开的方式倾斜。

爪部82设置于主体81的前端。爪部82从主体81向收容空间21的内部突出。即,爪部82从主体81向相邻的侧壁部22的内侧面22c侧的相反侧突出。爪部82具有卡止面82a。卡止面82a是在轴向与保持壁部23对置的面。卡止面82a将基板6卡止,并限制基板从压接端子5的脱出。

本实施方式的臂部8被配置为:在朝向侧壁部22被推压的情况下,以臂部8的变形量为弹性变形的范围内的变形量与侧壁部22抵接。如图9所示,在基板6被插入收容空间21时,臂部8被基板6朝向侧壁部22推压。由于从基板6受到的推压力,臂部8以接近侧壁部22的方式变形。在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构造100中,臂部8与侧壁部22的相对位置被定为:在臂部8的前端以接近侧壁部22的方式倾斜时,臂部8不发生塑性变形。当臂部8向侧壁部22侧倾斜时,臂部8的前端与侧壁部22的内侧面22c抵接。此时的臂部8的变形量是弹性变形的范围内的变形量。当臂部8的前端与侧壁部22抵接时,侧壁部22对臂部8进行支承,限制臂部8的进一步的变形。因此,限制了臂部8发生塑性变形。

止动部9从保持壁部23向开口22a突出。如图2所示,止动部9在保持壁部23的四角各配置一个。本实施方式的止动部9的形状是圆柱形状。如图8所示,止动部9的前端面9a的位置是比爪部82的卡止面82a的位置更靠近保持壁部23侧的位置。卡止面82a与前端面9a在轴向上的距离只比基板6的厚度略大。

本实施方式的基板6是所谓的刚性基板。基板6具有能够使压接端子5压入的刚性。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基板6的形状是矩形。基板6具有多个孔部61。本实施方式的孔部61是贯通孔,将基板6沿板厚方向贯通。孔部61的形状例如是圆形。孔部61在基板6上被形成于三个位置。在各个位置,多个孔部61排列成两列。孔部61的位置与框架2的压接端子5的第一连接部51的配置对应。孔部61的数量与第一连接部51的数量对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排列于一个位置的多个孔部61称为孔部组62。

基板6以使各个孔部组62与第一连接部51的各个连接部组54对置的状态被插入框架2的收容空间21中。基板6相对于收容空间21的插入方向是轴向。当基板6被插入收容空间21时,压接端子5的第一连接部51被插入基板6的孔部61。第一连接部51的压入部53的宽度比孔部61的直径大。因此,压入部53一边弹性变形一边被插入孔部61。基板6被插入至收容空间21中的预定的位置。将收容空间21中的预定的位置称为“保持位置”。保持位置是轴向上的规定的位置,换言之是规定的深度位置。

保持位置是压入部53的中央部53b在孔部61的轴向的中央部停止的位置。被插入孔部61的压入部53利用复原力推压孔部61的内周面,对基板6进行保持。在孔部61的内周面设置有导体。压接端子5经由该导体与基板6的电路电连接。通过利用多个压接端子5支承基板6,从而基板6被保持在保持位置。

止动部9限制基板6从保持位置移动至靠里侧的位置。止动部9配置于在轴向上与基板6对置的位置。止动部9被构成为例如在基板6被插入至保持位置时与基板6抵接。在该情况下,止动部9作为在插入时对基板6进行定位的定位部发挥作用。止动部9也可以被形成为:与位于保持位置的基板6隔开预定的间隙而对置。

臂部8将被插入至保持位置的基板6卡止,从而限制基板6的脱出。臂部8在基板6被插入收容空间21时与基板6的侧面接触。更详细地说,相互对置的一对臂部8的间隔g1(参照图2)比基板6的宽度窄。即,臂部8的爪部82以与基板6的侧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因此,基板6在被收容于收容空间21时,将臂部8朝向侧壁部22推压,使臂部8朝向侧壁部22挠曲变形。如图9所示,臂部8通过进行挠曲变形,从而容许基板6向保持壁部23侧的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构造100中,臂部8在朝向侧壁部22被推压的情况下以臂部8的变形量为弹性变形的范围内的变形量与侧壁部22抵接。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构造100能够抑制臂部8产生塑性变形的情况。

当从图9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插入基板6时,臂部8的爪部82越过基板6。如图11所示,臂部8利用复原力使主体81与基板6的侧面抵接。另外,爪部82的卡止面82a将基板6的开口22a侧的面6a卡止。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基板6的开口22a侧的面6a称为“上表面6a”。卡止面82a在轴向上与上表面6a对置。在基板6将要向开口22a侧移动的情况下,卡止面82a将上表面6a卡止,从而限制基板6的移动。

如图11所示,基板6被止动部9从下侧支承,并被臂部8从上侧支承。止动部9和臂部8限制基板6从保持位置在轴向移动,并将基板6保持在保持位置。另外,臂部8被设计为与插入完成后的基板6的侧面抵接。即,臂部8被设置为:在基板6插入完成后,臂部8与基板6搭接。换言之,臂部8的配置被定为吸收臂部8的位置公差和基板6的孔部61的公差。

另外,如图11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构造100中,臂部8和压接端子5的整体被收容于收容空间21的内部,不从收容空间21突出。更具体来说,压接端子5的前端和臂部8的前端的位置是比侧壁部22的开口22a侧的端面22b更靠近保持壁部23侧的位置。由于压接端子5和臂部8不从收容空间21向外部空间突出,所以压接端子5和臂部8被适当地保护。例如,在搬运时或组装作业时,压接端子5和臂部8不易与其他部件或工具等接触。因此,压接端子5和臂部8被适当地保护而免受变形等损伤。

本实施方式的臂部8以随着从保持壁部23趋向开口22a而朝向收容空间21的内部的方式相对于轴向倾斜。由此,臂部8与侧壁部22的间隔g2(参照图8)随着从保持壁部23趋向开口22a而变大。因此,提高了框架2成型的模具的框强度。因此,能够缩小臂部8的基端部分处的间隔g2,能够使臂部8接近侧壁部22等。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构造100具有侧壁部22、保持壁部23、多个压接端子5和臂部8。侧壁部22形成为筒状,并形成收容空间21。保持壁部23从侧壁部22向收容空间21的内部突出。压接端子5被保持壁部23保持,朝向侧壁部22的开口22a突出。压接端子5被压入收容于收容空间21的基板6的孔部61。

臂部8从保持壁部23的比压接端子5更靠近侧壁部22的位置向开口22a突出。臂部8具有可挠性,并具有爪部82。爪部82将基板6的开口22a侧的面即上表面6a卡止。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构造100,通过将多个压接端子5压入基板6的孔部61,从而能够将基板6固定于保持位置。此外,由于臂部8的爪部82将基板6的上表面6a卡止,所以限制了基板6的脱出。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构造100能够适当地保持基板6。

另外,通过将压接端子5压入基板6的孔部61的作业,从而完成基板6对于框架2的固定。通过该压入作业,使基板6卡止于臂部8的卡止作业也完成。而且,通过压入作业,压接端子5与基板6电连接。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构造100能够使固定基板6的固定作业简单化,能够减少组装加工费。作为比较例,存在利用螺钉的紧固将基板6相对于框架2进行固定的方法。在该比较例中,需要在将基板6定位于规定的位置之后进行紧固螺钉的作业。因此,螺钉的部件费和紧固作业的加工费成为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构造100,与比较例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压接端子5和臂部8的前端的位置是比侧壁部22的开口22a侧的端面22b更靠近保持壁部23侧的位置。由于压接端子5和臂部8不从端面22b向外部空间侧突出,所以压接端子5和臂部8被适当地保护。

本实施方式的基板保持构造100具有止动部9,所述止动部9限制基板6从预定的位置向保持壁部23侧移动。止动部9从隔着基板6而与爪部82侧相反的相反侧支承基板6。通过这样利用爪部82和止动部9从两侧支承基板6,从而基板6被适当地保持。

本实施方式的臂部8以随着从保持壁部23趋向开口22a而朝向收容空间21的内部的方式,相对于基板6插入收容空间21的插入方向倾斜。因此,臂部8的位置公差和基板6的孔部61的公差等被吸收。另外,与臂部8不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臂部8的基端部接近侧壁部22。

本实施方式的臂部8在朝向侧壁部22被推压的情况下以臂部8的变形量为弹性变形的范围内的变形量与侧壁部22抵接。因此,抑制了在臂部8产生塑性变形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电接线盒1具有上述的侧壁部22、保持壁部23、压接端子5、臂部8和封闭开口22a的上盖3。本实施方式的电接线盒1还具有下盖4,收容空间21从上下方向的两侧被封闭。本实施方式的电接线盒1能够实现适当地保持基板6的效果、以及适当地保护压接端子5和臂部8的效果。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压接端子5、臂部8、止动部9等的配置、个数、形状等不限于例示的情况。另外,框架2和基板6的形状不限于例示的情况。例如,框架2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矩形以外的多边形等。在框架2内也可以保持多个基板6。

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公开的内容能够适当地进行组合来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