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文档序号:319865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水稻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防治方法,属于植物栽培和植物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生物非直观虫害现象概述在自然界中,当一些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危害相应生物时,如蝗虫啃食草叶、蚕吃桑叶、菜青虫吃白菜叶时,能明确观察一口一口啃食过程和形成刻缺、孔洞等受害症状,我们把这种害虫与被害生物之间因果关系明确的虫害叫生物直观虫害。当一些刺吸式、舔食式口器的害虫在危害相应生物时,它是以吸取生物体汁液的形式进行,在危害生物体时看不到危害过程,受害症状也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表现出来,如稻飞虱危害水稻,稻瘿蚊、 稻绿蝽危害水稻等等,我们把这种不能明确体现害虫与被害生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虫害叫做生物非直观虫害,这种现象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生物非直观虫害研究对象是蚊、蝽、蝇、蝉类害虫,蚜虫及一部分微小螨类害虫对相应生物体的危害,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试验、反复验证,达到认识这一类害虫危害的目的。水稻稻瘟病是典型的非直观虫害。二、稻瘟病概述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 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 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近年来,广东稻瘟病年发生面积不少于50万亩,而且出现逐年增加趋势,局部大爆发并不少见,目前,稻瘟病可能发生在省域内的任何年头、任何季节。主要危害叶片、茎秆、穗部。因危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 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孽至拔节期危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生产上也都采用杀菌防治的方法进行防治,而实际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久而久之,在生产上就陷入了稻瘟病难防难治的困惑之中,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对稻瘟病形成的原因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根据我对稻瘟病的长期观察和多年的防治试验对比效果,今天提出稻瘟病不完全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是由稻瘿蚊等害虫造成的一种常见的水稻虫害。稻瘿蚊能在水稻(早、中、晚稻)全生育期对水稻造成危害,这是因为稻瘿蚊的成虫可以在能种植水稻的环境条件下安全越冬,当稻田开始灌水时越冬成虫就进入田里产卵繁殖。当水稻播种或移栽初期越冬成虫就开始进行危害,它活动的时间范围完全覆盖了水稻全生育期,对水稻主要以舔食生长点的方式进行危害,水稻在各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受到危害后,表现症状不同,相同生长阶段受害程度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相同。综合观察到的水稻不同生育期受害的不同情况,可以认定稻瘿蚊的危害,可以造成僵、矮、麻、软、枯五种典型的受害症状。僵症是水稻营养生长阶段受害后表现的主要症状之一,主要在二叶一心后期到移栽分孽前这一时间段,受害后一段时间内,秧苗生长缓慢,叶片紧束发黄,时间越长症状越明显,根部灰褐色,没有生机,造成秧苗移栽后10-15天还不能返青生长,半死不活,此时得到及时治疗秧苗很快恢复生长,不治疗则会造成更严重的受害症状。僵是水稻受害初期和受害程度较轻的表现症状。准确认识水稻受害后形成的僵症,对生产上及时防止稻瘿蚊的危害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矮,矮和僵表现在水稻的同一生育期上,比僵迟了 3-5天,秧出现矮的症状时,表明秧苗的生长已经受到严重抑止。移栽前,秧苗在三叶一心期后刚开始分孽时,受害秧苗出现一个约3-5天的僵苗过程后,形成叶片上有明显麻点,较周围正常生长秧苗矮的矮秧团, 叶片呈深绿色,较正常生长的叶片短,移栽后表现为返青慢,没有完全成活的秧苗不能正常向上生长,异常的快速分孽,形成“大肚秧”现象。或者形成一把秧与另一把秧之间有明显界线的矮秧团。移栽到大田后受害,从返青后到抽穗前,出现没有明显界线,形状不规则,数量不等的矮秧团,因品种而异和受害程度不同有整块秧田的秧苗叶片受害萎焉、枯死形成矮秧田的症状。麻,麻指的是水稻植株上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斑点或斑块。从二叶一心期以后到收割都可以看到。水稻植株上形成斑点、斑块的原因很多,非常复杂,也是到底是虫害,还是病害争论的焦点。事实上90%以上的斑点、斑块都是虫害造成的,其中也有少部分是真菌引起的病斑。真菌引起的病斑一部分是2-3个(极少有4个)斑点垂直地面串珠状排列, 上部第一个最小,第二、三个逐渐加大。上面一个病斑的孢子借助露珠或雨水传播产生下面一个病斑,2-3天完成一代,7-10天后不人工控制,随着温度变化生长自行停止。病斑略呈圆形,初期暗绿色,表面长有灰白色霉层,孢子死后形成淡黄色(干稻草的颜色)病斑,大多数是单独一个病斑存在。真菌引起的斑点在田间所有斑点中只占很小的比例约为1_2%,最多不超过5%,有病斑,比例小,又把田间所有斑点、斑块都当成病斑进行治疗是稻瘟病难防难治的根本原因。叶片上的绝大多数斑点、斑块是虫害造成的,每一个虫害形成的斑点,都是一个害虫危害的受害点,虫伤口在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慢慢坏死形成斑点、斑块。虫害的斑点零散分布在叶片、茎杆上,最初见到斑点呈铁红色,后变成黑褐色,又以黑褐色斑点为中心, 顺叶脉方向向四周扩大形成铁红色斑块,形状多种多样,不规则。以长条形最为多见。矮和麻是水稻受稻瘿蚊危害后最明显、最常见的两种症状,在试验和防治过程中,是体现成效的重要标志ο软,软有三种情况1,拨起已出现“大肚秧”现象秧苗,其水上部分特别柔软;2,生殖生长初期受害的秧苗顶部叶片不能直立,整株叶片披垂,氮肥偏重的田块尤为明显;3,收割时可以看到严重受害的植株全株变软易倒伏。枯,枯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枯叶,是植株在苗期叶片受稻瘿蚊严重危害后,叶片枯死形成“火烧秧”。另一种情况就是枯穗,即穗颈稻瘟现象,实际上穗颈枯死的原因是 稻穗孕穗后期和刚抽出时,被稻瘿蚊舔食造成的伤口慢慢枯死扩大形成的,这种情况在防治上的策略是在抽穗前或刚开始抽穗时,有效控制稻瘿蚊虫量,减少危害是最有效的办法。 对穗颈稻瘟现象的有效控制,使稻瘟病现象究竟是病害,还是虫害变得无可争议。稻瘿蚊对水稻造成危害的现象是2000年被发现并锁定对其进行了长期观察、研究,进行大量的有效防治方法的试验。从2005年起做了防治效果的对比试验和症状的人工培育试验。同时被地方部分农户发现后学习使用,到2008年已被九山村80%以上农户使用,在本村已形成不推自广的局面。以上症状现在生产上和试验中,已完全可以做到能防、 能治、能人工培育出稻瘟病所述各种症状。能防就是在水稻播种后,在稻瘿蚊对水稻危害的各个关键时期和羽化高峰期,采用杀虫的办法杀死稻瘿蚊,就可以使水稻在生长过程不出现僵、矮、麻、软、枯等水稻稻瘟病症状。能治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已出现僵、矮、麻、软的症状后,从两个方面入手对秧苗进行治疗,一是尽快杀死稻瘿蚊成虫,制止它造成进一步危害,二是根据这时稻瘿蚊对秧苗水上部分的危害,已造成叶片光合作用,根部吸收功能的降低,因此在杀虫的同时加入适量的叶面肥,以增加秧苗的恢复能力,这样就可以治愈除下面三种情况以外的所有稻瘟病症状。1、苗期严重受害后已经丧失或者即将丧失生命力的秧苗。2、在营养生长阶段受害后没有及时治疗,秧苗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苗期受害严重的秧苗,不能有效恢复生长。3、水稻受害已形成枯症的植株,都不能恢复枯死部分的生长,(不管是枯叶还是枯穗)因为枯本身就是死亡的标志,即是杀死了稻瘿蚊,也不能挽救其生命力。能人工培育出水稻稻瘟病所述各种症状。它是证明稻瘿蚊对水稻形成危害的一种专门方法。因为稻瘿蚊是靠舔食水稻生长点上的体内汁液对水稻进行危害的,并没有在短时间内在水稻外形上形成伤害标记。留下直观的确切的危害证据。这样就在危害过程与危害结果之间形成一种非直观的虫害现象,从两个方面做试验就可以证明它的危害。1、营造有利危害环境,创造条件尽可能造成危害形成危害结果。使秧苗出现僵、矮、麻、软、枯的受害症状。2、同时在同一范围内人为限制局部的危害,使危害过的地方与没有被危害过的地方形成对比,这样就完全可以达到证明稻瘿蚊对水稻造成危害的目的。该试验已在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多次试验成功。水稻僵、矮、麻、软、枯症状的人工培育成功有两个方面的意义。1、它标志水稻稻瘟病形成的原因已经完全弄清楚了,有效防治方法也已找到,稻瘟病的防治不再是生产上的难题。从而走出我们目前在水稻瘟病的认识上和防治方法上的两个大的误区。2、它是非直观虫害理论的直接证据,也为非直观理论在其它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 将开拓一个全新的科学研究领域,解决生产上一部分现阶段还不能解决的难题。三、传统理论论述的发病原因1、施用的有机肥未充分腐熟;施用氮肥过多或过迟,植株生长过嫩,抗病性降低易发病。2、未及时烤田,或烤田不好,长期灌深水,排水不良的田块易发病;3、栽培过密,田间通风透光差,虫害严重的田块易发病4、管理粗放,田间及四周田埂杂草丛生的田块易发病。5、长期连阴雨、长期灌深水、大水串灌、气候温暖、日照不足、时晴时雨、多雾、重露易发病。四、传统治疗方法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综上所述由于存在对水稻稻瘟病的认识误区,目前现有的防治水稻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药物治愈率不高,特别是容易复发,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弥补传统的防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治愈后不易复发的水稻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水稻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防治方法,具体如下以虫地乐为主要原料,每亩加红糖75克,并根据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加入一定数量的锌、磷、钾兑水喷洒于植株上。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但只要是在本发明的要旨范围内,并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1 以虫地乐为主要原料,每亩加红糖75克,并在植物苗期加锌75克兑水喷洒于植株上。实施例2 以虫地乐为主要原料,每亩加红糖75克,并在植物花果期加钾300克、磷2000克兑水喷洒于植株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水稻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防治方法,本防治方法具体如下以虫地乐为主要原料,每亩加红糖75克,并根据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加入一定数量的锌、磷、钾兑水喷洒于植株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植物苗期加锌75克兑水喷洒于植株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植物花果期加钾300克、磷2000克兑水喷洒于植株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防治方法,它是在重新认识非直观虫害稻瘟病的病理机制的基础上,以传统的防治棉花等旱田作物的药物虫地乐为主要原料,每亩加红糖75克,并根据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加入一定数量的锌、磷、钾兑水喷洒于植株上。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疗效确切,较传统的防治方法成本低,提高了植株抗病虫害、抗倒伏的能力,从而达到了增产节支的目的。
文档编号A01N53/08GK102232352SQ20101016742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3日
发明者陈明忠 申请人:陈明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