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羊肚菌子实体的人工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66680阅读:6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羊肚菌的人工培育方法,属于农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羊肚菌又称羊肚菜、羊蘑、羊肚蘑。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满、痰壅气逆喘咳。羊肚菌又称羊肚菜、羊蘑。羊肚菌(Morchella),又名草笠竹,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羊肚菌于1818年被发现。其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呈褶皱网状,既像个蜂巢,也像个羊肚,因而得名。羊肚菌在山火之后的两至三年内产量特高,因此北美的采摘者会根据山火来采集羊肚菌。然而,当火灾被控制后,在同一个地区内,它的生长数量会年复一年地减少。

羊肚菌为马鞍菌科羊肚菌属珍稀的食、药两用真菌,早已被收录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野生羊肚菌,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不规则圆形,长圆形,长4-6cm,宽4-6cm。表面形成许多凹坑,似羊肚状,淡黄褐色,柄白色,长5-7cm,宽粗2-2.5cm,有浅纵沟,基部稍膨大。 羊肚菌由羊肚状的可孕头状体菌盖和一个不孕的 菌柄组成。菌盖表面有网状棱的 子实层,边缘与菌柄相连。菌柄圆筒状、中空,表面平滑或有凹槽。羊肚菌:菌盖近球形、卵形至椭圆形,高4-10cm,宽3-6cm,顶端钝圆,表面有似羊肚状 的凹坑。凹坑不定形至近圆 形,宽4-12mm,蛋壳色至淡黄褐色,棱纹色较浅,不规则地交叉。柄近圆柱形,近白色,中空,上部平滑,基部膨大并有不规则的浅凹槽,长5-7cm,粗约为菌盖的2/3。子囊圆筒形,(280-320)μm×μm。 孢子长椭圆 形,无色,每个子囊内含8个,呈单行排列。 侧丝顶端膨大,粗达12μm。

春末至秋初生长于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针叶阔叶林混交林中,多生长于阔叶林地上及路旁,单生或群生。还有部分生长在杨树林、果园、草地、河滩、榆树林、槐树林及上述林边的路旁河边。单个或成片生长,土质一般为沙碱性或略偏碱性。一般5月上旬至6月上旬出菇较多,属于喜冷凉型食(药)用菌。

野生羊肚菌分布于我国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北、北京等地区。羊肚菌是一种野生珍贵菌,由于它的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故名羊肚菌。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单体可达二百多克。

羊肚菌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美味食菌,其菌盖部分含有 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 苏氨酸和 缬氨酸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甘寒无毒,有益肠胃、化痰理气药效。羊肚菌的营养相当丰富,据测定,羊肚菌含 粗蛋白20%、 粗脂肪26%、碳水化合物38.1%,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特别是 谷氨酸含量高达1.76 %。因此,有人认为是“十分好的蛋白质来源”,并有“素中之荤”的美称。人体中的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搭配而组成的,而羊肚菌就含有18种。



技术实现要素:

羊肚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且外表独特,很容易与其它菌类作区别,是一个安全的食用菌类,种植羊肚菌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种羊肚菌子实体的人工培育方法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一、斜面培养基制作:琼脂100份、葡萄糖100份、水1000份,混合均匀后100℃高温灭菌,60℃~70℃时滴入试管内占1/5体积,调成与平面三十度角后降温至35℃以下,混合液凝固成为斜面培养基;二、母种培养:用灭菌工具在羊肚菌子实体上切取一小块组织,夹进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塞住试管口,25℃~30℃培养7天,菌丝长满培养基;三、栽培基准备:玉米秆20~25份、杨树木屑40~50份、甘蔗渣15~20份、白糖3~5份、石膏粉1~2份,将玉米秆、杨树木屑、甘蔗渣粉碎后与白糖、石膏粉搅拌成混合料发酵20~30天;四、栽培基灭菌:将发酵过的混合料分装进聚丙烯塑料袋,塑料袋长×宽=17厘米×30厘米,加热至80℃~90℃,加热时间1~2小时,加热完成后自然降温;五、接种:将母种菌丝分切成小菌丝块,每小块菌丝0.5~0.6厘米长度,将小块菌丝夹进袋装栽培基内埋进0.5~1.0厘米深;六、培养管理:将接种后的菌袋袋口朝上摆放在大棚内,覆盖一黑膜,25培养25℃~30℃培养10天,子实体长出,可以揭膜继续培养,每两天浇水一次,保持含水量60~70%;七、子实体菌株长至高度8~15厘米可以采收。

一种羊肚菌子实体的人工培育方法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羊肚菌子实体的人工培育方法通过琼脂培养基培养出羊肚菌母种,再采用羊肚菌喜欢生长的杨树屑、玉米秆、甘蔗渣、甘蔗渣作为主要原料,通过粉碎、混合、发酵、高温灭菌等工序,制作出适合羊肚菌生长的栽培基,实现了将羊肚菌进行人工培养产业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羊肚菌子实体的人工培育方法是按下面的步骤实施进行:一、斜面培养基制作:琼脂100份、葡萄糖100份、水1000份,混合均匀后100℃高温灭菌,60℃~70℃时滴入试管内占1/5体积,调成与平面三十度角后降温至35℃以下,混合液凝固成为斜面培养基;二、母种培养:用灭菌工具在羊肚菌子实体上切取一小块组织,夹进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塞住试管口,25℃~30℃培养7天,菌丝长满培养基;三、栽培基准备:玉米秆20~25份、杨树木屑40~50份、甘蔗渣15~20份、白糖3~5份、石膏粉1~2份,将玉米秆、杨树木屑、甘蔗渣粉碎后与白糖、石膏粉搅拌成混合料发酵20~30天;四、栽培基灭菌:将发酵过的混合料分装进聚丙烯塑料袋,塑料袋长×宽=17厘米×30厘米,加热至80℃~90℃,加热时间1~2小时,加热完成后自然降温;五、接种:将母种菌丝分切成小菌丝块,每小块菌丝0.5~0.6厘米长度,将小块菌丝夹进袋装栽培基内埋进0.5~1.0厘米深;六、培养管理:将接种后的菌袋袋口朝上摆放在大棚内,覆盖一黑膜,25培养25℃~30℃培养10天,子实体长出,可以揭膜继续培养,每两天浇水一次,保持含水量60~70%;七、子实体菌株长至高度8~15厘米可以采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