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基因工程靶向干扰素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734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乙型肝炎基因工程靶向干扰素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药特别是生物制药领域,具体为一种乙型肝炎基因工程靶向干扰素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性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0.3%,估计现有患病人数达2800万人以上。在我国肝硬化患者中50~80%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已成为肝癌的重要病因。
干扰素一直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药物,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及免疫调节活性。干扰素疗法现仍然是HBV感染的标准疗法之一。但其治疗慢性乙肝的持久应答率仅在30%左右,并且在有效剂量下存在诸多毒副作用。目前抗病毒药物所采用的给药剂型,在病人体内均不能区别正常和病毒感染细胞,即存在“敌我不分”的缺陷,药物在机体内均匀分布。为了达到抗病毒效果,药物剂量常需要加大几倍、十几倍。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药物,更严重的是加重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给病人带来新的痛苦。
传统药物属中药类养肝、保肝制品。它的特点在于安全、副作用小,价格便宜,但这同时制约了此类药物的治疗功效。
在生物工程技术独占鳌头的当前医药行业中,基因工程干扰素可谓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治疗慢性乙肝、丙肝、肿瘤和性病等顽症的最新成果,它以其强大的可塑性和高疗效等优势成为今后乙肝类制药业的总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适应以基因工程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的发展趋势,提供一种乙型肝炎基因工程靶向干扰素及其生产工艺。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乙型肝炎基因工程靶向干扰素,采用构建人源抗HbsAg的dsFv基因,与a-干扰素(IFN-a)基因连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乙肝靶向干扰素(dsFv-IFV融合蛋白)。这是目前世界上治疗乙型肝炎的最新高科技药品,靶向干扰素只攻击感染病毒的细胞,不作用于正常细胞,因而极大地提高了疗效,而副作用明显降低。可见这种乙肝靶向干扰素今后必将成为攻克乙型肝炎的尖端武器。
本发明所述的靶向干扰素为人源抗HbsAg dsFv抗体和dsFv-IFN-a融合蛋白,属抗HBV研究领域的首次应用;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直接表达dsFv-IFN-a融合蛋白,避免了以往制备靶向药物通过体外化学交联对于抗体活性的损坏。dsFV-IFN-a融合蛋白属于人源,避免了鼠单抗的异源性带来的危害,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靶向干扰素对乙肝的治疗效果远远超过常规干扰素,并且用量只有常规干扰素的三分之一,且毒副作用大大降低。因此,靶向干扰素必将替代常规干扰素,其市场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亲和层析纯化后证明该融合蛋白具有干扰素活性和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反应性。
具体实施例方式
乙型肝炎基因工程靶向干扰素,采用构建人源抗HbsAgdsFv抗体,并与a-干扰素基因连接,在大肠杆菌和CHO细胞中获得dsFv-FIN-a的表达。
乙型肝炎基因工程靶向干扰素的生产工艺,将制成的培养基与菌株接种后送进培养箱培养,完成培养后的细菌在繁殖间大量繁殖,然后通过分离收集细菌,并裂解分离包涵体蛋白,在折叠液中复性,再经纯化、浓缩,最后分装冻干。
权利要求
1.一种乙型肝炎基因工程靶向干扰素,其特征为采用构建人源抗HbsAg的dsFv基因,与a-干扰素(IFN-a)基因连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乙肝靶向干扰素(dsFv-IFV融合蛋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乙型肝炎基因工程靶向干扰素的生产工艺,其特征为将制成的培养基与菌株接种后送进培养箱培养,完成培养后的细菌在繁殖间大量繁殖,然后通过分离收集细菌,并裂解分离包涵体蛋白,在折叠液中复性,再经纯化、浓缩,最后分装冻干。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制药特别是生物制药领域,具体为一种乙型肝炎基因工程靶向干扰素及其生产工艺。乙型肝炎基因工程靶向干扰素采用构建人源抗HBsAg的dsFv基因,与a-干扰素(IFN-a)基因连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乙肝靶向干扰素(dsFv-IFV融合蛋白)。乙型肝炎基因工程靶向干扰素的生产工艺,将制成的培养基与菌株接种后送进培养箱培养,完成培养后的细菌在繁殖间大量繁殖,然后通过分离收集细菌,并裂解分离包涵体蛋白,在折叠液中复性,再经纯化、浓缩,最后分装冻干。亲和层析纯化后证明该融合蛋白具有干扰素活性和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反应性。
文档编号C12N15/62GK1865446SQ200510069269
公开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16日
发明者赵耀东 申请人:赵耀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