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除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方法

文档序号:402655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脱除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奶制品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方法,特别地涉及一种脱除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发生在2008年9月份的三聚氰胺事件,给我国婴幼儿造成巨大的伤害,对我国乳品行业也造成重创,影响极其广泛。事件发生后,大多乳品企业选择将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直接倒掉,并对奶粉做焚烧处理。但是,由于牛奶COD极高,将其直接倒掉对环境污染较大, 而焚烧奶粉的方式也必然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另外,倒掉牛奶和焚烧奶粉的方式也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牛奶中主要成份及各组分存在状态如表1中所示表1牛奶主要成份表
含量
组分物质状态 ----粒径或分子量
范围平均值
水85. 5 88. 787. 318
脂肪水包油型乳浊液2. 4 5. 53.9 0. 1 20μπι
酪蛋白胶束2.47 IOnm左右
蛋白----
乳清蛋白胶体2. 2 4. 40. 62 约1万以上
非蛋白氮真溶液0.16 约60 907
乳糖真溶液3.6 5. 53.6342
部分真溶液,部
矿物质0.6 0.9 0.65
分与蛋白结合
酸柠檬酸为主0.07 0.40 0. 18 约46 192
酶微量
权利要求
1.一种脱除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步骤取原奶或将固体奶制品配置成固含量为2 20%的进料液,巴氏杀菌,而后用孔径为200 5U的过滤器预固体悬浮物,滤液进入纳滤膜系统循环运行;在循环的过程中三聚氰胺随滤液被带出来, 进料液中的营养组分则被纳滤膜系统截留成浓缩液,当浓缩液中的固含量达到15%,并且三聚氰胺含量达到0. 3ppm以下时,获得浓缩液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脱除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纳滤膜系统中使用的膜截留分子量在100 600。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脱除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纳滤膜系统运行温度在5 40°C,操作压力在10 40bar。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脱除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巴氏灭菌温度为72 75°C,杀菌时间15 20秒。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中所述的脱除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废水回收步骤纳滤膜系统产生的滤液进入反渗透系统进行回收利用,反渗透运行温度为室温,操作压力控制在10 40bar,废水回收率控制在60% 9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脱除奶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方法,将奶制品配置成固含量为2~20%的进料液,巴氏杀菌,经过巴氏杀菌的进料液之后进入纳滤膜系统循环运行;在循环过程中,三聚氰胺随滤液被带出来,而进料液中的营养组分则被纳滤膜系统截留成浓缩液,当浓缩液中的固含量达到15%,三聚氰胺浓度降至0.3ppm以下时,获得浓缩液产品。上述方法可以使被三聚氰胺污染的奶制品达到国家标准,以降低奶企损失,并减少环境污染。
文档编号A23C7/04GK102217672SQ20101014690
公开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4日
发明者何阿云, 方富林, 林丽华, 蓝云才, 蓝伟光 申请人: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