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白杨素酰胺衍生物及其医药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化学领域,具体涉及白杨素酰胺衍生物及其医药用途。
背景技术:
白杨素是一种黄酮类活性化合物,药理学研究表明,白杨素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但因白杨素自身结构、水溶性等原因,使得其药理活性偏低。当下对白杨素的结构改造是一个研究热点,邹晓青等发现白杨素乙酰化、卤化、三氟甲基化衍生物对体外培养人胃癌(SGC-7901)细胞、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HL-60)细胞和人结肠癌(HT-29)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作用,且以6,8- 二-三氟甲基-5-羟基-7-乙酰基白杨素作用最强(邹晓青等.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 ;20 (4) :453 457)。李娇玲等研究表明,5-烯丙基-7-二氟亚甲基白杨素具有比白杨素更强的亲脂性和膜通透性,从而提高其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跨膜转运,可望成为治疗卵巢肿瘤的新药之一(李娇玲等.美国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 ;7(4)323 326)。尚思异等以白杨素为原料,通过甲基化、溴化等多步化学反应得到8-溴-7-甲氧基白杨素,应用MTT法证明其对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HL-60)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采用HL-60细胞小鼠肾囊膜下移植模型实验表明其对该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尚思异等.美国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4 ;6 (2):87 89)。曾源等应用MTT法、软琼脂培养克隆形成法、Α0/ΕΒ荧光染色法和DNA凝胶电泳法证明了 8-硝基白杨素具有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曾源等,美国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4 ;687 89)。Sheng-MingPeng等人同样是在白杨素的7位轻基上采用一系列的化学合成改造,最后抗细胞增殖的活性实验得到了很好的结果(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Letters.2009, 191264 - 1266;Bioorganic&MedicinalChemistry. 2010, 18, 3020 - 3025)。Haeil Park等在白杨素的6位或者8位链接甲氧基或将5位和7位的羟基进行甲氧基化,合成出的一系列化合物在抗PGE2产生的试验中取得了可喜的结果(European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05,40,943-948)。Peng-Cheng Lv 等人在白杨素的7位羟基上链接一系列单胺,获得一系列化合物,在抗癌活性实验中得到了不错的结果(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 2010, 18, 1117-1123)。尽管现有技术中已经对白杨素衍生物做了大量研究,但白杨素酰胺衍生物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类白杨素酰胺衍生物抗肿瘤化合物,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这类新化合物的医药用途,这种新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稳定性及抗肿瘤活性的特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类结构式如式III所示的化合物。
权利要求
1.结构式为
2.结构式为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4.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在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5.一种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由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药物化学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类白杨素酰胺衍生物类化合物,以及这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医药用途。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III所示,该化合物中的取代基R为2-(氨甲基)-1-乙基吡咯烷、哌嗪、1-(2-氨基乙基)哌啶、N,N-二甲基乙二胺、N,N-二乙基乙二胺或4-哌啶基哌啶,这些化合物可应用于制备抗肿瘤的药物中。
文档编号A61K31/4025GK103059005SQ201210478309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2日
发明者邓旭坤, 陈旅翼, 周泽阳 申请人: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