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_2

文档序号:9773657阅读:来源:国知局
034] 制备过程与实施例3-致。
[0035]实施例6体外抗病毒能力测定 [0036] 1.细胞培养
[0037]人恶性横纹肌瘤细胞(RD-A)由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惠赠,含10%胎牛血清的 DMEM培养液在37°C,5 %的CO2以及饱和湿度环境中培养。
[0038] 2.本发明药物对RD-A细胞毒性的测定
[0039]细胞在96孔板长成单层后,将本发明实施例5的药液配成20mg/ml的母液,按六个 浓度稀释(稀释倍数分别为2,4,8,16,32),每孔加 100μΙ。结合细胞病变或CCK8法,观察3-5 天,药物设5个浓度进行测定,用Reed-Muench法求出对细胞无毒的最大浓度(TDO)和半数 中毒浓度(TD50)。每浓度药液至少3管,重复试验3次。
[0040] 3.EV71病毒毒力测定
[0041] 选择RD细胞用于病毒培养,加入10倍系列稀释的11个浓度的EV71病毒(海南省疾 病预防控制中心惠赠)培养液。适宜条件下培养后每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病变(CPE), 用Reed-Muench法计算病毒半数感染剂量(TCID50),每浓度设4个复孔,重复试验确定EV71 病毒的毒力。
[0042] 4.本发明药物对EV71的抑制作用
[0043] 求出病毒的TCID50和药物的TDO后,在RD细胞模型上进行本发明药物抗EV71病毒 活性筛选,适宜的培养液及培养条件培养。96孔板细胞长成单层后,每孔加 100μΙ病毒感染, 吸附2小时后,倾出病毒。然后加入待测药物,从最大无毒浓度(TDO)开始连续设七个浓度, 每组4孔。试验设病毒对照、细胞对照及阳性药物(利巴韦林,lmg/ml贮存液)对照。试验重复 3次。
[0044] 5.用Reed-Muench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q)及治疗指数(TI)TI =半数中毒浓度 (TD5q)/半数有效浓度(IC5q),见表1-表4。
[0045] 表1本发明药物对RD-A细胞的毒性
[0047]表2本发明药物对RD-A细胞的毒力测定
对照EV71病毒的抑制作用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0625mg/ml。
[0053]表4本发明药物对RD-A细胞的毒性和对EV71病毒的抑制作用总表
[0055] 本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在体外对RD-A细胞有明显的抗EV71病毒的作用,有 效治疗手足口病。
[0056] 实施例7临床试验
[0057] 一、手足口病病例共350例,随机分为7组,每组50例,其中治疗组共5组,分别为治 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4组、治疗5组,对照组共3组,分别为对照1组、对照2组。各组 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〇.05),具有可比性。
[0058]二、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或来自疫区;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起病,手掌或 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 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和头疼等症状。实验室血清学检验:血清中特异性I 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 gG 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核酸检验到病原核酸。病毒分离:检到肠道病毒。
[0059]三、服药方法:
[0060] 治疗1组:服用实施例1药物,6~12岁儿童每日10-15ml;4~6岁每日5-8ml;3岁以 下为3-5ml,均每日早、晚2次分服。
[0061] 治疗2组:服用实施例2药物,6~12岁儿童每日10-15ml;4~6岁每日5-8ml;3岁以 下为3-5ml,均每日早、晚2次分服。
[0062] 治疗3组:服用实施例3药物,6~12岁儿童每日10-15ml;4~6岁每日5-8ml;3岁以 下为3-5ml,均每日早、晚2次分服。
[0063] 治疗4组:服用实施例4药物,6~12岁儿童每日10-15ml;4~6岁每日5-8ml;3岁以 下为3-5ml,均每日早、晚2次分服。
[0064] 治疗5组:服用实施例5药物,6~12岁儿童每日10-15ml;4~6岁每日5-8ml;3岁以 下为3-5ml,均每日早、晚2次分服。
[0065] 对照1组:服用的药物中除不含有假耧斗菜外,其余配方及制备过程与实施例5- 致。6~12岁儿童每日10_15ml ;4~6岁每日5_8ml; 3岁以下为3_5ml,均每日早、晚2次分服。 [0066]对照2组:服用的药物中仅含有假耧斗菜,制备过程与实施例5-致。6~12岁儿童 每日10 -15ml ;4~6岁每日5_8ml ;3岁以下为3_5ml,均每日早、晚2次分服。
[0067] 四、疗效评定:
[0068]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血清学检验正常。
[0069]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
[0070]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0071] 五、治疗效果如表5所示。
[0072] 表 5

[0074] 治疗1-5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1-2组用药,与对照1-2组相比较,治疗1-5组 是在各原料的共同作用下起作用的。对照2组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治疗1-5组与 对照1组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综上所述,本发明治疗手足口病,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的优 点,经统计治愈率在92 %以上,有效率98 %以上。
[0075] 典型病例
[0076] 病例1:王某,男,1岁半,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手足皮肤、口咽 部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有恶心、泄泻症状,舌苔薄白,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7天后痊愈, 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0077] 病例2 :孙某,女,2岁,口腔内颊部有红色丘疹状,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 尿黄赤,经确诊为手足口病,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1天见效,4天红色丘疹状完全消失,一年 后随访无复发。
[0078] 病例3:张某,男,2岁半,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均出现小米粒大小、周 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伴有发热;经确诊为手足口病,服用本发明中药制剂1天见效,2天 后,红色丘疹状完全消失,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0079]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 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 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 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 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0080]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 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 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 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主权项】
1. 一种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假耧斗 菜22-28份、白芍10-15份、郁金5-11份。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 原料组成:假耧斗菜24-26份、白芍12-14份、郁金6-9份。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 原料组成:假耧斗菜25份、白芍13份、郁金7份。4. 一种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以下步骤组成: 1) 将假耧斗菜洗净沥干、烘干、粉碎成60-80目的假耧斗菜粉末;将假耧斗菜粉末置入 超临界C02萃取装置的萃取釜中,加装超声波发生装置,然后进行提取,其中超临界C0 2萃取 条件为:萃取釜压力35MPa,温度55-60°C,分离釜I压力25MPa,温度35-40°C,分离釜Π 压力 1210^,温度50-55°(3,〇)2循环流量11-121^/11,萃取时间4-4.5小时 ;超声波辅助提取条件 为:超声频率15-18KHZ,超声功率密度120-130W/L;经减压蒸馏,从分离釜I和分离釜Π 出 料,再经喷雾干燥,即得假耧斗菜提取物; 2) 将白芍、郁金洗净、烘干、粉碎、过100-140目筛,制得白芍郁金粉,向白芍郁金粉中按 照白芍郁金粉:纤维素酶:水的质量比为1: 〇. 02-0.03:20-30的比例加入纤维素酶与水,放 入密闭容器中,搅拌均匀后,再调节体系的pH值为5.5-5.8,进行酶解,酶解温度为32-35°C, 酶解时间为1-1.2h,过滤后收集酶解滤液,向滤渣中加入其质量20-22倍的无水乙醇,在65-70°C下浸泡l_2h,再进行微波处理30-40min,微波频率为800-1000MHZ,微波功率为600W,过 滤后收集微波滤液,将酶解滤液与微波滤液合并后,浓缩至原体积的1/4-1/3,制得白芍郁 金提取物; 3) 将假耧斗菜提取物置入白芍郁金提取物中,在75-80°C下搅拌5-10min,再加入原料 总质量3-4倍的水,升温至95-100°C,保温10_15min后,降至室温即得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 制剂。5.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中药制剂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假耧斗菜22-28份、白芍10-15份、郁金5-11份。将假耧斗菜洗净沥干、烘干、粉碎、超临界CO2萃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减压蒸馏、喷雾干燥即得假耧斗菜提取物;将白芍、郁金洗净、烘干、粉碎、酶解、微波处理、浓缩制得白芍郁金提取物;将假耧斗菜提取物置入白芍郁金提取物中,加水进行热处理,降至室温即得。本发明在各原料的协同作用下,对治疗手足口病具有疗效好、见效快、无毒副作用、治愈后无反复的优点,经临床统计治愈率在92%以上,有效率98%以上。
【IPC分类】A61K36/9066, A61P31/14
【公开号】CN105535834
【申请号】CN201610006665
【发明人】陈杏芬
【申请人】陈杏芬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6年1月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