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2439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一种车辆座椅,包括固定在车体地板上的下部轨道以及在前后方向上滑动插入该下部轨道的上部轨道。该上部轨道由固定在其上表面部分上的支承架安装在座垫上,由此使车辆座椅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现对于车辆地板滑动,这是目前的公知技术(举例来说,参见专利文献I)。文献引用清单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JP2010-179688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近年来,车辆座椅的高度被要求小型化。然而,在如专利文献I中描述的惯常设计中,座垫安装在固定于上部轨道上表面的支承架上,而这种设计在小型化座椅高度方面具
有一定局限性。由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度被进一步小型化的车辆座椅。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能够实现前述发明目的的本发明,可以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车辆座椅包括:下部轨道,其固定在车辆地板上,且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以及设置在横向中央位置的凹槽;上部轨道,用于与所述凹槽结合并可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下部轨道滑动;以及座椅底部,其固定在所述上部轨道上;其中,所述座椅底部固定在所述上部轨道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上;所述下部轨道具有一对左、右上表面,所述凹槽设置在这对上表面之间;这对上表面中,第一表面位于固定有所述座椅底部那一侧上,第二表面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相对侧,所述第一表面的所在位置低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所在位置,而且其中所述座椅底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的这一端的所在位置低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所在位置。对于这种结构而言,下部轨道的第一表面的所在位置低于第二表面的所在位置,而固定在上部轨道侧面上的座椅底部具有一面向上述第一表面的端部。该端部所在位置低于第二表面的所在位置。同常见结构相比,这种结构可降低座椅底部的高度。因此,可使座椅高度进一步小型化。此外,因为座椅底部直接固定在上部轨道的侧面上,同座椅底部通过支承架或其他类似部件固定在上部轨道上的结构相比,这种结构可以在上下方向(高度)和横向上提高安装座椅底部过程中的定位精度。在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座椅底部固定在所述上部轨道的横向内侧面上。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座椅底部的组成部分可设置在上部轨道的内侧面上,这样可实现横向尺寸的小型化。此外,可以从外侧目测检查上部轨道和下部轨道,这样能够提高维护的便利性。在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座椅底部包括构成了左侧架或右侧架的侧架以及构成了用于调节所述侧架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的一部分的连杆,所述连杆与所述侧架的一侧连接,而且其中所述连杆固定在所述上部轨道上。对于这种结构而言,连杆不是通过支承架或类似部件与上部轨道连接,而是直接与上部轨道连接,这样可以提高安装连杆过程中的定位精度。相应地,可以提高连杆的运行稳定性。在上述车辆座椅中,所述上部轨道优选地包括固定有所述座椅底部的侧壁,而所述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包括两个互相层叠在一起的薄板状部。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可以提高上部轨道的刚性,由此可将座椅底部固定得更加稳定。此外,同高度调节机构的连杆固定在上部轨道的上述结构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连杆的运行稳定性。此外,上述车辆座椅还包括将所述上部导轨和所述座椅底部固定在一起的紧固件,其中,所述上部导轨包括一对与所述凹槽结合的侧壁以及连接这对侧壁的连接壁;其中,所述紧固件的至少一部分的所在位置低于所述连接壁的所在位置;其中,所述上部导轨包括避让部,该避让部为所述上部导轨的一部分凹进去所形成的,用于避免与所述紧固件发生干涉。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可以进一步降低座椅底部的高度,由此可实现座椅高度的进
一步小型化。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对于权利要求1所描述的结构而言,可以降低座椅底部的高度,由此可进一步实现座椅高度的小型化。对于权利要求2所描述的结构而言,座椅底部的组成部分可以设置在上部轨道的内侧,因此可使实现横向尺寸的小型化。对于权利要求3所描述的结构而言,可提高在安装连杆过程中的定位精度,因此可提高连杆的运行稳定性。对于权利要求4所描述的结构而言,可以提高上部轨道的刚性,因此可将座椅底部固定得更加稳定。对于权利要求5所描述的结构而言,可进一步降低座椅底部的高度,因此可进一步实现座椅高度的小型化。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侧视图;图2为图1中的线I1-1I剖视图;图3为高度调节机构的示意图,其中,(a)示出了下降位置中的车辆座椅,而(b)示出上升位置中的车辆座椅;图4为开口及开口周围的上部轨道的放大透视图;图5为根据修改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对应于图1中线I1-1I的剖视图;图6为根据修改实施例的上部轨道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通过适当参照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难理解,从座椅上的乘坐者的视角定义了前/后、左/右(侧部)和上/下。如图1所示,作为上述车辆座椅实例的车辆座椅I包括座椅靠背架2、构成了供乘坐者乘坐的座椅底部框架的座椅底部架3、上部轨道4和下部轨道5,而且该车辆座椅I可以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该车辆座椅I还设置有由聚氨酯泡沫或类似材料制成的座垫(未图示)。座椅靠背架2和座椅底部架3由该座垫覆盖。下部轨道5主要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轨道主体50、前部架59F和后部架59R,并由前部架59F和后部架59R固定在车辆地板F上。如图2所示,通过弯曲金属薄板,使轨道主体50具有大致呈“U”形的横截面。具体而言,轨道主体50包括底部51、分别从底部51右、左两端向上提升的内侧部52A和外侧部52B、分别从侧部52A, 52B上端大致水平地伸出并向内侧弯曲的内侧顶部53A和外侧顶部53B、以及分别从顶部53A, 53B的内侧端弯曲折回并向下延伸的内侧折转部54A和外侧折转部 54B。轨道主体50包括可与上部轨道4结合的凹槽55。从上方观察,该凹槽55设置在横向的中央位置,即:位于内侧折转部54A与外侧折转部55B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顶部53A, 53B的横向宽度大致相同,而且折转部54A,54B的下端所在的高度大致相同。在本实施例中,轨道主体50具有一对分别设置在内侧顶部53A和外侧顶部53B上的左、右侧上表面。凹槽55设置在这对上表面之间。其中,位于横向内侧(右侧,安装有座椅底部架3的那一侧)的内侧顶部53A (第一表面)的所在位置低于位于与内侧顶部53A相对的左侧的外侧顶部53B (第二表面)的所在位置。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下部轨道5设置在彼此间隔一定预设距离的左、右两处位置上(在图2中,下部轨道5设置在所示座椅底部架3的左侧)。左右两个下部轨道5(轨道主体50)具有横向对称的横截面。具体而言,设置位于座椅底部架3右侧的下部导轨(未图不),使其位于左侧(横向内侧)的内侧顶部(第一表面)的所在位置低于其位于右侧(横向外侧)的外侧顶部的所在位置。上部轨道4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条形形状,而且可与下部轨道5的凹槽55结合,由此可以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下部轨道5 (车辆地板F)滑动。在本实施例中,上部轨道4具有一通过单独弯曲两块金属薄板而形成内侧轨道部4A (安装壁部44)和外侧轨道部4B(加强壁部45)、之后将内侧轨道部4A和外侧轨道部4B焊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大致呈“h”形的横截面,下文将具体介绍这一技术特征。具体而言,上部轨道4包括可与下部轨道5的凹槽55结合的(一对侧壁)内侧壁41A (第一侧壁)和外侧壁41B (第二侧壁)、作为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以连接侧壁41A,41B(内侧壁41A和外侧壁41B)的连接壁实例的上壁42、从内侧壁41A (安装侧壁44)的下端向内侧(右侧)弯曲折回并向上延伸的内侧折转壁43A和从外侧壁41B的下端向外侧(左侧)弯曲折回并向上延伸的外侧折转壁43B。在补充说明中,前述内侧轨道部4A包括内侧壁41A和内侧折转部43A,而外侧轨道部4B包括左、右侧壁41A,41B、上壁42以及外侧折转部43B。内侧壁41A包括用于将座椅底部架3固定在内侧壁41A上的薄板状安装壁部44、以及从上壁42的内侧端(固定着座椅底部架3的那一端)向下延伸并基本平行于外侧壁41B的加强壁部45。内侧壁41A由至少一部分安装壁部44构成,具体而言,内侧壁41A由安装壁部44的下部和与安装壁部44下部重叠并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的加强壁部45构成。换言之,上部轨道4的内侧壁41A (固定着座椅底部架3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下部)由两个彼此重叠的薄板状部(安装壁部44和加强壁部45)构成。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可以提高上部轨道4的刚性,从而能够使座椅底部架3更加稳定地固定在上部轨道4上。尽管在附图中未示出,但是上部轨道4还设置在右侧,并与设置在座椅底部架3右侧的下部轨道的凹槽结合。设置在座椅底部架3右侧的上部轨道(未图示)具有与图2中所示上部轨道4横截面横向对称的横截面。座椅底部架3固定在上部轨道4上,并且主要包括大致呈薄板状的、构成了左、右架的侧架30以及用于调节侧架30 (座面)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60。如图3 (a)、(b)所示,高度调节机构60包括作为连杆实例的前侧连杆61和后侧连杆62。设置该高度调节机构60,使其能够将连杆61,62的上部61A,62A分别可旋转地连接于侧架30的侧面,并使其能够将连杆61,62的下部61B,62B分别可旋转地连接于上部轨道4的侧面,以便构成能够使侧架30相对于上部轨道4上下移动的四连杆连接机构。具体而言,后侧连杆62中一个设置左侧,另一个设置在右侧(在附图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连杆),每个连杆的上部62A通过在其横向外侧上使用构成接头的销栓91与侧架30的侧面连接。利用销栓91使后侧连杆62可旋转地支承在销栓91上,从而使后侧连杆62能够相对于侧架30旋转。在左侧或右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左侧)的连杆62的上部62A上,形成有大致呈扇形的齿轮部62G。后侧连杆62的下部62B凭借构成接头的销栓92连接(固定)于上部轨道4 (安装壁部44)的横向内侧的侧面。利用销栓92使后侧连杆可旋转地支承在销栓92上,从而使后侧连杆62能够相对于上部轨道4旋转。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后侧连杆62的下端62C(面向座椅底部架3的内侧顶部53A的一端)的所在位置低于下部轨道5的外侧顶部53B的所在位置。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同座椅底部固定在位置高于下部轨道顶部的上部轨道上的这种结构(例如上述专利文献I中所提到的结构)相比,座椅底部(座椅底部架3)的高度可以降得更低。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固定上部轨道4和后侧连杆62 (座椅底部架3)的销栓92设置在某一位置上,在该位置上,其下端92A低于上部轨道4的上壁42 (上壁42的顶面)。如图4所示,上部轨道4包括开口 46 (通孔),例如避让部,该避让部为上部轨道4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是上壁42与加强壁部45的一部分)凹下去,用于避免上部轨道4与销栓92之间产生干涉。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进一步降低座椅底部架3的高度。如图3 (a)、(b)所示,在左右两侧各设置有前侧连杆61 (图中仅示出了其中一个),而与后侧连杆62 —样,每个前侧连杆61的上部61A通过销栓91连接于侧架30横向外侧的侧表面,从而使该前侧连杆61可相对于侧架30旋转。与后侧连杆62 —样,该前侧连杆61的下部6IB同样通过销栓92连接于上部轨道4横向内侧的内表面。与后侧连杆62—样,前侧连杆61的下端61C的所在位置低于下部轨道5的外侧顶部53B的所在位置。在左侧或右侧的侧架30上(在本实施例中为左侧),设置有操作旋钮12。该操作旋钮具有与后侧连杆62的齿轮部62G啮合的齿轮13。当齿轮由操作旋钮12操作旋转时,该旋转传递至齿轮部62G,由此使后侧连杆62产生转动。举例来说,当操作该操作旋钮12从图3 Ca)所示的位置顺时针旋转时,由此使后侧连杆62向前提起。因为后侧连杆62、侧架30、前侧连杆61和上部轨道4构成了四连杆连接机构,当后侧连杆62向前升高时,前侧连杆61同样会向前升高,而侧架30会向上移动(参见图3 (b))。这样,可将座椅面移动至更高的位置。另一方面,当操作该操作旋钮12从图3 (b)所示的位置逆时针旋转时,后侧连杆62向后倾斜。然后,前侧连杆61也向后倾斜,由此使侧架30向后移动(参见图3 (a))。这样,可将座椅面移动至较低的位置。不难理解,可通过管子或类似部件连接左、右两侧的连杆61,62,从而能够使左、右侧的连杆同步旋转。对于上述结构而言,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实现下列有益效果。因为下部轨道5的内侧顶部53A的所在位置低于外侧顶部53B的所在位置,而连杆61,62各自的下端61C, 62C的所在位置低于外侧顶部53B,这样可以降低座椅底部架3的高度,由此可进一步小型化座椅高度。因为座椅底部架3 (连杆61,62)直接固定在上部轨道4的侧面上,同座椅底部架3通过其他部件非直接地固定在上部轨道4上的结构相比,可以在高度方向和横向上提高安装座椅底部架3过程中的定位精度。因为座椅底部架3固定在上部轨道4的横向内侧面上,这样,侧架30、连杆61,62等诸如此类部件可设置在上部轨道4的内侧,由此可实现横向尺寸的小型化。此外,因为可以从外侧目测检查上部轨道4和下部轨道5,这样可有利于日常的维护,例如对由杂物引起的堵塞进行必要的清理。因为连杆61,62直接连接于上部轨道4,这样可提供高安装连杆61,62过程中的定位精度,并可以提高连杆61,62 (高度调节机构60)的运行稳定性。因为固定着座椅底部架3的上部轨道4的内侧壁41A由两个彼此层叠在一起的薄板状部(安装壁部44和加强壁部45)构成,这样可以增强上部轨道的刚性。相应地,可稳定地固定座椅底部架3,并可进一步提高连杆61,62的运行稳定性。因为销栓92的下端92A的所在位置低于上部轨道4的上壁42所在位置,而且一部分上部轨道4构成了开口 46,这样可进一步降低座椅底部架3的高度,并进一步实现座椅高度的小型化。尽管上文介绍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前提下,可修改具体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销栓92的下端92A (部分紧固件)的所在位置低于上部轨道4的上壁42 (连接壁)所在位置,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整个紧固件(整体)的所在位置可以低于该连接壁。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避让部或凹部被图示为开口 46(通孔),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将避让部或凹部构造成凹陷部。在上述实施例中,图示的上部轨道4包括部分具有通过焊接两个面对面层叠在一起的薄板状部件(安装壁部44和加强壁部45)而形成的双层结构的内侧壁41A,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可通过弯曲、折叠单块薄板形成上述双层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部分内侧壁41A (固定着座椅底部的侧壁)设置有双层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可将固定着座椅底部的整个侧壁设置成双层结构。上述实施例中示出高度调节装置60的结构(各连杆61,62的形状、操作旋钮12的设置及位置等)只是典型结构,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齿轮部可形成在前侧连杆的上部,而操作旋钮可设置在接近前侧连杆上部(齿轮部)的位置。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杆61,62 (连接部件)固定在上部轨道4上,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在未设置高度调节机构的结构或类似结构中,如图5所示,通过将螺栓B与焊接在侧架30内侧的螺母N紧固,将侧架30直接固定在上部轨道4上。不难理解,在图5不出的结构中,侧架30的下端30A (面向座椅底部第一表面的端部(内侧顶部53A))的所在位置低于下部轨道5的外侧顶部53B (第二表面)所在位置。在上述实施例中,上部轨道4包括两部分:内侧轨道部4A和外侧轨道部4B,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举例来说,上部轨道4可由类似图6中示出的上部轨道4’那样的单一金属板(包括一部分)加工而成。上部轨道4’包括形状类似凸出的扣环、通过切割部分上壁42并将这部分上壁42向右(横向内侧)凸起后制成的安装部47,从而可通过销栓、螺栓或焊接等方式将座椅底部固定在安装部47上。根据本发明,无需设置上述安装部47便可将座椅底部固定在上部轨道的侧壁(侧面)上。在上述实施例中,座椅底部架3 (座椅底部)固定在上部轨道4横向内侧的侧面上,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而座椅底部还可固定在上部轨道4横向外侧的侧面上。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车辆座椅的应用举例说明了这种座椅结构,例如汽车座椅,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应用,这种结构还可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车辆座椅,举例来说,这种座椅结构还可应用于轮船或飞机。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车辆座椅,包括: 下部轨道,其固定在车辆地板上,且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条形形状以及设置在横向中央位置的凹槽; 上部轨道,用于与所述凹槽结合并可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下部轨道滑动;以及 座椅底部,其固定在所述上部轨道上; 其中,所述座椅底部固定在所述上部轨道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上; 其中,所述下部轨道具有一对左、右上表面,所述凹槽设置在这对上表面之间;这对上表面中,第一表面位于固定有所述座椅底部那一侧上,第二表面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相对侦牝所述第一表面的所在位置低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所在位置,而且 其中所述座椅底部面向所述第一表面的这一端的所在位置低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所在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底部固定在所述上部轨道的横向内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底部包括构成了左侧或右侧架的侧架以及构成了用于调节所述侧架高度的高度调节机构一部分的连杆,所述连杆与所述侧架的一侧连接,而且 其中所述连杆固定在所述上部轨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轨道包括固定有所述座椅底部的侧壁,而所述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包括两个互相层叠在一起的薄板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所述上部导轨和所述座椅底部固定在一起的紧固件, 其中,所述上部导轨包括一对与所述凹槽结合的侧壁以及连接这对侧壁的连接壁; 其中,所述紧固件的至少一部分的所在位置低于所述连接壁的所在位置; 其中,所述上部导轨包括避让部,该避让部为所述上部导轨一部分凹进去所形成的,用于避免与所述紧固件发生干涉。
全文摘要
一种可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车辆座椅,包括下部轨道(5),其固定在车辆地板上,且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以及设置在横向中央位置的凹槽(55);上部轨道(4),用于与所述凹槽(55)结合并可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下部轨道(5)滑动;以及座椅底部(3),其固定在所述上部轨道(4)上。座椅底部(3)固定在上部轨道(4)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上。下部轨道(5)具有一对左右顶部(53A,53B),在这对顶部之间设置有凹槽(55),其中,固定在座椅底部架(3)上的内侧顶部(53A)的所在位置低于固定在该内侧顶部(53A)对侧的外侧顶部(53B)的所在位置。后侧连接(62)的下端(62C),即座椅底部架(3)面向内侧顶部(53A)的那一端,其所在位置低于外侧顶部(53B)的所在位置。
文档编号A47C7/02GK103180167SQ20108006955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2日
发明者星正之, 佐藤祐辅, 西冈充宜, 江崎琢人 申请人: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株式会社今仙电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