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汽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4631发布日期:2019-11-15 21:23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汽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汽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即热式饮水机采用的是大功率的加热方式,过流式加热,实现一端进水,另一端即时的出热水功能,此时热水会混合一部分水蒸气;若不采用水汽分离的方式,针对性的设计蒸汽通道和水流通道,让水与气分别流出,就会出现水流不稳定、蒸汽温度高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当前市面上的水汽分离器体积较大,在设计过程中会造成产品占用空间大,浪费材料的问题;因此就有必要设计一种体积小巧占用空间小,分离性能好,水流稳定的水汽分离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巧,结构简单且分离性能好的水汽分离装置。

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汽分离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方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有上盖,所述开口内为分离腔;所述壳体侧壁靠上位置处设有进水管,所述壳体底部设有向下延伸且与分离腔连通的出水管,所述上盖朝向分离腔的一面设有向下延伸、用于阻挡从进水管涌入的水汽混合体冲击的挡水板,所述壳体底部还设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一端穿过壳体底部向下延伸、另一端位于分离腔内朝上盖方向延伸且管口高于挡水板最下端水平面。

上述结构中,通过水平设置进水管,当热水夹杂蒸汽进入分离腔时能被垂直设置的挡水板阻挡,吸收水流冲击力,使水流能靠自重在分离腔内聚集,在聚集的同时使蒸汽分离并聚集在分离腔上方,而后从排气管排出;排气管顶部管口高于挡水板最下端水平面,能避免热水冲击挡水板时水花溅如排气管内,同时能增加排气管管口高度,使得分离腔的热水暂存量增大,在排气管管口高度增加的同时可增加液面高度,这能使得暂存的热水根据不同液面高度得到不同水压,在液面高度较高时水压较大,出水管排水量加快,当液面高度较低时水压减小,出水管排水量相应减缓,有利于热水能从出水管连续不断的流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底部由两个底面对接呈v形,所述出水管顶部位置的管口位于两个底面交界处。

上述结构中,两个对接呈v形的底面能使热水聚集,有利于排尽分离腔内的残余热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管呈水平方向设置、并与挡水板呈90度垂直设置。

上述结构中,从进水管涌入的热水能直接冲击挡水板,可保证最大限度的吸收冲击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水板两侧边朝进水管方向倾斜延伸使挡水板宽度逐渐加宽。

上述结构中,能使水流受到冲击后形成反向流动,进一步吸收冲击力,有助于水汽分离,减少分离后热水中气体混入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侧壁上设有外凸的稳流腔,所述进水管位于稳流腔上,所述挡水板位于稳流腔与分离腔交界处。

上述结构中,能使热水冲击挡水板后进入稳流腔内吸收反向流动的冲击再流向分离腔底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稳流腔底面朝分离腔底部方向倾斜。

上述结构中,有利于热水的流动,并排尽稳流腔内的热水,同时减少热水滴落时产生的冲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气管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上位于出水管及挡水板之间。

上述结构中,可使出水管远离热水滴落至分离腔时产生扰动的一侧,使得热水能有足够的稳定距离来排出气泡或蒸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气管断面呈腰形,其长径方向的平面管壁与挡水板平行。

上述结构中,将排气管阻隔在出水管及挡水板之间,可利用排气管来减少热水滴落时产生的扰动从而影响出水管的排水,也能避免热水滴落时空气混入还未来得及排出就被热水顺带从出水管内排走,影响热水排出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水管下端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内径为3.8mm-5.5mm,所述出水孔直径小于出水管内径。

上述结构中,因当前市面上的速热型饮水机功率在2000-2300w之间,不同功率的速热机,单位时间的制热水能力不一样,因此为保证出水平稳形成柱状,出水孔内径需根据功率进行及时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水平设置进水管,当热水夹杂蒸汽进入分离腔时能被垂直设置的挡水板阻挡,吸收水流冲击力,使水流能靠自重在分离腔内聚集,在聚集的同时使蒸汽分离并聚集在分离腔上方,而后从排气管排出;排气管顶部管口高于挡水板最下端水平面,能避免热水冲击挡水板时水花溅如排气管内,同时能增加排气管管口高度,使得分离腔的热水暂存量增大,在排气管管口高度增加的同时可增加液面高度,这能使得暂存的热水根据不同液面高度得到不同水压,在液面高度较高时水压较大,出水管排水量加快,当液面高度较低时水压减小,出水管排水量相应减缓,有利于热水能从出水管连续不断的流出;其壳体及上盖可通过注塑而成,生产加工方便,且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挡水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含义:10-壳体;11-开口;12-分离腔;13-进水管;14-出水管;141-出水孔;15-排气管;151-平面管壁;16-稳流腔;20-上盖;21-挡水板;211-侧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考图1至图5,如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水汽分离装置,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上方设有开口11,所述开口11上设有上盖20,所述开口11内为分离腔12;所述壳体10侧壁靠上位置处设有进水管13,所述壳体10底部设有向下延伸且与分离腔12连通的出水管14,所述上盖20朝向分离腔12的一面设有向下延伸、用于阻挡从进水管13涌入的水汽混合体冲击的挡水板21,所述壳体10底部还设有排气管15,所述排气管15一端穿过壳体10底部向下延伸、另一端位于分离腔12内朝上盖20方向延伸且管口高于挡水板21最下端水平面。

上述结构中,通过水平设置进水管13,当热水夹杂蒸汽进入分离腔12时能被垂直设置的挡水板21阻挡,吸收水流冲击力,使水流能靠自重在分离腔12内聚集,在聚集的同时使蒸汽分离并聚集在分离腔12上方,而后从排气管15排出;排气管15顶部管口高于挡水板21最下端水平面,能避免热水冲击挡水板21时水花溅如排气管15内,同时能增加排气管15管口高度,使得分离腔12的热水暂存量增大,在排气管15管口高度增加的同时可增加液面高度,这能使得暂存的热水根据不同液面高度得到不同水压,在液面高度较高时水压较大,出水管14排水量加快,当液面高度较低时水压减小,出水管14排水量相应减缓,有利于热水能从出水管14连续不断的流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底部由两个底面对接呈v形,所述出水管14顶部位置的管口位于两个底面交界处。

上述结构中,两个对接呈v形的底面能使热水聚集,有利于排尽分离腔12内的残余热水。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13呈水平方向设置、并与挡水板21呈90度垂直设置。

上述结构中,从进水管13涌入的热水能直接冲击挡水板21,可保证最大限度的吸收冲击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水板21两侧边211朝进水管13方向倾斜延伸使挡水板21宽度逐渐加宽。

上述结构中,能使水流受到冲击后形成反向流动,进一步吸收冲击力,有助于水汽分离,减少分离后热水中气体混入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侧壁上设有外凸的稳流腔16,所述进水管13位于稳流腔16侧壁上,所述挡水板21位于稳流腔16与分离腔12交界处。

上述结构中,能使热水冲击挡水板21后进入稳流腔16内吸收反向流动的冲击再流向分离腔12底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稳流腔16底面朝分离腔12底部方向倾斜。

上述结构中,有利于热水的流动,并排尽稳流腔16内的热水,同时减少热水滴落时产生的冲击。

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管15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上位于出水管14及挡水板21之间。

上述结构中,可使出水管14远离热水滴落至分离腔12时产生扰动的一侧,使得热水能有足够的稳定距离来排出气泡或蒸汽。

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管15断面呈腰形,其长径方向的平面管壁151与挡水板21平行。

上述结构中,将排气管15阻隔在出水管14及挡水板21之间,可利用排气管15来减少热水滴落时产生的扰动从而影响出水管14的排水,也能避免热水滴落时空气混入还未来得及排出就被热水顺带从出水管14内排走,影响热水排出质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管14下端设有出水孔141,所述出水孔141内径为3.8mm-5.5mm,所述出水孔141直径小于出水管14内径。

上述结构中,因当前市面上的速热型饮水机功率在2000-2300w之间,不同功率的速热机,单位时间的制热水能力不一样,因此为保证出水平稳形成柱状,出水孔141内径需根据功率进行及时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水平设置进水管13,当热水夹杂蒸汽进入分离腔12时能被垂直设置的挡水板21阻挡,吸收水流冲击力,使水流能靠自重在分离腔12内聚集,在聚集的同时使蒸汽分离并聚集在分离腔12上方,而后从排气管15排出;排气管15顶部管口高于挡水板21最下端水平面,能避免热水冲击挡水板21时水花溅如排气管15内,同时能增加排气管15管口高度,使得分离腔12的热水暂存量增大,在排气管15管口高度增加的同时可增加液面高度,这能使得暂存的热水根据不同液面高度得到不同水压,在液面高度较高时水压较大,出水管14排水量加快,当液面高度较低时水压减小,出水管14排水量相应减缓,有利于热水能从出水管14连续不断的流出;其壳体10及上盖20可通过注塑而成,生产加工方便,且制造成本低。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